专题02
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
A.需要营养
B.进行呼吸
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
【答案】C
【解析】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叫做应激性。
2.自然界因有了生物而充满生机,下列不属于生物共有特征的是
A.生物都能快速运动
B.生物的生活都需要营养
C.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
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答案】A
【解析】生物的基本特征有: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3.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让我们对生物的普遍特征有了深刻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都要繁殖后代
B.生物都是由多细胞构成的
C.生物都能自由的活动
D.生物都需要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答案】A
【解析】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所以只有选项A是正确的。
4.下列关于“校园生物调查”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调查生物可不必太注意草丛和落叶里的小生物,只须注意较大的生物就行
B.调查时,全组的同学要集体行动,不要攀爬高处
C.调查到的生物可以按照某种共同的特征进行简单的分类
D.对看上去差别明显的生物,要注意它们相同之处;对相似的生物要注意不同之处
【答案】A
【解析】调查法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尽可能全面或比较全面的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它的目的可以是全面的把握当前的状况,A错误;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并且最后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还要统计所以,要全体同学集体行动,当然要特别注意安全,B正确;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可以按形态结构或生活环境等进行统计归类,CD正确。故选A。
5.某研究小组在我县太平山附近发现一棵有着“植物大熊猫”美称的野生红豆杉(部分影像如下图),树龄360余年。为掌握该县野生红豆杉分布状况,研究小组继续到其他乡镇进行考察、走访。这种生物研究方法是
A.调查法
B.观察法
C.测量法
D.收集和分析资料法
【答案】A
【解析】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就是调查法。它的目的可以是全面把握当前的状况,也可以是为了揭示存在的问题,弄清前因后果,为进一步的研究或决策提供观点和论据。所以题目中的为掌握该县野生红豆杉分布状况,研究小组继续到其他乡镇进行考察、走访方法应是调查法。实验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充分地控制实验的环境,创设一定的实验条件,科学地选择研究对象,以确立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测量法通过仪器来获得某些参数的方法。收集和分析资料法是为降低工作分析的成本,尽量利用收集原有资料,因此是对过去红豆杉历史分布特点的研究。
6.在调查校园生物中,以下同学的做法,正确的是
A.小军发现好几株他不认识的植物,于是把它们拔出来,带回家研究
B.小明发现一只老鼠,太恶心了,不记录
C.小梅拔开草丛,一只蟋蟀蹦了出来,很快蹦到校园外面去了,小梅把它记录下来
D.小伟调查记录中有蚰蜒,其他同学都没有,小伟决定把它删掉
【答案】C
【解析】在调查校园生物的过程中,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生物,都必须要记录,不可忽视,要爱护植物和动物,不要伤害任何生物,记录一定要客观真实。
7.养花时,我们要经常给花浇水、施肥、松土,把花放在阳光下,天冷了还要及时把它们转移到室内,且一般一个花盆只栽一株植物。与上述顺序相对应的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依次是
①营养物质
②空气
③阳光
④适宜温度
⑤一定生存空间
⑥水
A.⑤⑥③②①④
B.①②③④⑥⑤
C.④③②①⑥⑤
D.⑥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给花浇水表明花的生长需要⑥水、施肥表明花的生长需要①营养物质(无机盐)、松土可以使土壤疏松,土壤内的空气增多,有利于根的呼吸,表明花的生长需要②空气;把花放在阳光下,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表明花的生长需要③阳光;天冷了还要及时把它们转移到室内,表明花的生长需要④适宜的温度;且一般一个花盆只栽一株植物表明花的生长需要⑤一定生存空间。
8.在下列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中,能够形成竞争关系的是
A.一块玉米地里的玉米与螟虫
B.一片草地上的羊与牧草
C.蜂群中的工蜂与蜂王、雄蜂
D.一片树林里的杨树与柳树
【答案】D
【解析】一块玉米地里的玉米与螟虫,螟虫吃玉米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A错误;一片草地上的羊与牧草,羊吃草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B错误;群峰中,工蜂与蜂王、雄蜂是指营群体生活的动物,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它们所具有的一系列的动物社群行为;蜂群内有蜂王、工蜂、雄蜂三种蜂,这是蜜蜂群体的分工合作,是社会行为,是合作关系,C错误;一片树林里杨树与柳树,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竞争关系,D正确。
9.香蕉在北方地区不能很好的生长,影响它生长的主要因素是
A.北方降雨少
B.北方温度低
C.土壤酸碱度不适
D.光照强度不够
【答案】B
【解析】香蕉原产热带、亚热带地区,喜高温,忌霜冻。在整个生长发育期间要求气温在24℃以上,夏季不超过35℃,冬季不低于15℃。气温降至10℃时,植株生长缓慢,果实发育期延长,品质差,香蕉喜高温,通常生长温度20~35℃,最适温度24~32℃。所以在北方地区温度达不到香蕉的生长的适宜温度。
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无论大小,都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
B.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C.动物和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中,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但同时生产者和消费者等生物要进行呼吸作用,分解体内的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返回无机环境,并释放能量,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所以此题选C。
11.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图解,甲、乙、丙分别代表不同的生物类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B.甲是生产者,乙是分解者,丙是消费者
C.甲是分解者,乙是消费者,丙是生产者
D.甲是分解者,乙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
【答案】B
【解析】由图解可知,甲与大气之间是双箭头,说明该生物既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又能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可以判断出甲为生产者,而甲和丙都被乙分解,判断出乙为分解者,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来维持生活,丙直接或间接地以甲(植物)为食,又被乙(分解者)分解,同时,丙又不断地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判断丙为消费者。
12.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探究环境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照
B.在湿土和干土处分别放一只鼠妇
C.探究的问题是土壤的潮湿度对鼠妇生活有影响吗?
D.该实验做一次就可得出正确结论
【答案】C
【解析】据图可见:该实验的变量是水分,A错误;为了减少主观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应该随机挑选10个鼠妇,不要特意选择,这样才是最真实的值,放一只鼠妇存在偶然性,B错误;据图可见: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土壤的潮湿度对鼠妇生活有影响吗?C正确;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可以减少误差,因此要多做几次实验计算平均值,D错误。
13.微山湖是江北最大的淡水湖,有“日进斗金”的美誉,下列有关微山湖的描述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微山湖中的所有生物
B.微山湖中的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
C.微山湖中的全部鲤鱼
D.微山湖
【答案】D
【解析】微山湖中的所有生物,只有环境生物,不能构成生态系统,A不符合题意;微山湖中的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也没有环境,也不能构成生态系统,B不符合题意;微山湖中的全部鲤鱼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动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C不符合题意;微山湖既包括了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D符合题意。
14.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A、B、C分别表示三种生物成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A→B→C可表示一条食物链
B.②③④可表示呼吸作用,⑤⑥可表示捕食关系
C.A表示生产者,它能够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
D.C是消费者,它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起促进作用
【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C为分解者,A→B→C不能构成食物链,A错误;图中②③④均为生物体向无机环境释放二氧化碳,可表示呼吸作用;图中食物链为A→B,所以⑥不能表示捕食关系,B错误;图中A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C正确;C是分解者,能够分解动植物遗体或从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D错误。
15.近几年,由于我市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植树造林,不断扩大绿化面积,周围的鸟类越来越多了,这种现象主要体现了
A.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B.生物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C.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D.生物对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森林为鸟类提供了栖息地,植树造林,为鸟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利于鸟类的繁殖,因此,周围的鸟类越来越多。这就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0分)为探究某些生态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
序号
A瓶
B瓶
C瓶
D瓶
1
各加入等量清水
2
不加河泥
各加入等量河泥
3
不加水藻
各加入等量的水藻
4
各加入两条相同状况的小鱼
5
置于相同光照下
黑暗
小鱼生存时间
3天
11天
25天
2天
分析并回答:
(1)实验装置A、B、C所模拟的生态系统中,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__;比较A、B、C的实验结果可知,小鱼的存活时间与哪些实验条件有关?_____________。
(2)比较A、B的实验结果可知,水藻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C、D的实验结果可说明_______________。
(4)如果将B瓶和C瓶作为一组对照实验,请你提出一个与此相关的探究问题:_______________。
【答案】(10分,每空2分)
(1)阳光、空气、水等
水藻、河泥
(2)为小鱼提供氧气
(3)水藻在有光条件下才能释放氧气
(4)河泥对小鱼生存时间是否有影响
【解析】(1)在这个探究实验中装置A、B、C中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是阳光、水、温度、空气等,与小鱼存活时间有关的是水藻和河泥。装置A与B比较,实验变量是水藻;装置B与C比较,实验变量是河泥。比较A、B、C的实验结果可知,小鱼的存活时间与水藻和河泥有关。(2)比较A、B结果可知,B瓶中水藻的作用是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为小鱼提供氧气,瓶中小鱼生存时间比A瓶中小鱼生存时间长。(3)装置C与D比较,实验变量是光照,说明水藻在有光的环境下才能释放氧气。(4)B和C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B装置中没有河泥,D装置中有河泥。因此,提出的探究问题是:沙泥对小鱼生存时间是否有影响。
17.(14分)下图中,图一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二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据图回答:
(1)在生物学上,把空气、光照、水分、鼠、兔等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一中,食物链有__________________条,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__________________。
(3)若图一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而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森林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能力。
(4)图二中,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_,鹰与此生物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4分,每空2分)
(1)生态因素
(2)5
草→鼠→蛇→鹰
(3)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自动调节
(4)蛇
捕食和竞争
【解析】(1)在生物学上,把空气、光照、水分、鼠、兔等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2)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相互关联,就形成了食物网。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其中最长的食物链是:草→鼠→蛇→鹰。(3)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因此若图一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减少,但肉食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森林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4)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逐级积累,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因此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则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丁→乙→甲→丙,图一中有四个营养级的生物是草→鼠→蛇→鹰,因此图二中的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蛇。鹰吃蛇属于捕食关系,鹰和蛇都吃鼠属于竞争关系,所以此生物与鹰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18.(16分)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关系,请据图回答:
(1)若A、B、C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根据角色不同,推测A代表______,B代表______,D代表_________,则该图表示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______。
(2)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缺少了________部分。
(3)正常情况下,如果用图形表示B数量的变化,____图是正确的。
(4)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维持在___________的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
【答案】(16分,每空2分)
(1)生产者
消费者
非生物环境
生物圈
(2)非生物
(3)B
(4)相对稳定
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1)若A、B、C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D就代表非生物环境,则A、B、C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图中的D代表非生物环境,A属于生产者,它能够从无机环境中吸收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B以A生产者为食物,属于初级消费者;C能分解A植物的残枝落叶和B动物的遗体粪便,属于分解者。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的无机环境即生物圈构成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所以推测A代表生产者,B代表消费者,D代表非生物环境。(2)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缺少了非生物部分。(3)在态系统中B是消费者,正常情况下,B数量会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稳定,B图是正确的。(4)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数量和种类之所以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和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功能。
19.(15分)某市沂河水域被一种有机磷农药污染,经检测发现,该水域生态系统中有捕食关系的A、B、C、D、E五种生物体内均有不同含量的农药,经检测其结果分别如表所示。请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监测种类
海水中
A
B
C
D
E
农药含量(×10﹣8)
0.0005
0.05
200.0
50
2550
4
(1)据此推断该水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2)从生态系统类型来看,沂河属于_______生态系统。
(3)如果因为过度捕捞,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E全部消失,则首先受到损害的是生物_____,并且由于随着生物种类减少,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能力也会随之降低。
(4)______(填编号)将能量引入该生态系统;预测该生态系统中相对数量最少的一类生物是______;生态系统中,影响生物D生活和分布的因素被称作________________。
(5)除表中生物外,该生态系统还存在着一类肉眼看不见的生物_______________,它们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答案】(15分,除标明外,每空2分)
(1)A→E→C→B→D
(2)淡水(1分)
(3)C
自动调节
(4)A
D
生态因素
(5)细菌、真菌(或分解者)
【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1)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所以根据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的数量可知食物链为:A→E→C→B→D。(2)从生态系统类型来看,沂河属于淡水生态系统。(3)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E全部消失,则生物C会失去食物,最先受到损害。随着生物种类减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也会随之降低。(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所以A将能量引入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沿食物链逐级递减,所以D生物数量最少。生态系统中,影响生物D生活和分布的因素被称作生态因素。(5)除表中生物外,本生态系统还存在着一类肉眼看不见的生物——细菌、真菌(或分解者),它们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专题02
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
A.需要营养
B.进行呼吸
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
2.自然界因有了生物而充满生机,下列不属于生物共有特征的是
A.生物都能快速运动
B.生物的生活都需要营养
C.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
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3.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让我们对生物的普遍特征有了深刻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都要繁殖后代
B.生物都是由多细胞构成的
C.生物都能自由的活动
D.生物都需要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4.下列关于“校园生物调查”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调查生物可不必太注意草丛和落叶里的小生物,只须注意较大的生物就行
B.调查时,全组的同学要集体行动,不要攀爬高处
C.调查到的生物可以按照某种共同的特征进行简单的分类
D.对看上去差别明显的生物,要注意它们相同之处;对相似的生物要注意不同之处
5.某研究小组在我县太平山附近发现一棵有着“植物大熊猫”美称的野生红豆杉(部分影像如下图),树龄360余年。为掌握该县野生红豆杉分布状况,研究小组继续到其他乡镇进行考察、走访。这种生物研究方法是
A.调查法
B.观察法
C.测量法
D.收集和分析资料法
6.在调查校园生物中,以下同学的做法,正确的是
A.小军发现好几株他不认识的植物,于是把它们拔出来,带回家研究
B.小明发现一只老鼠,太恶心了,不记录
C.小梅拔开草丛,一只蟋蟀蹦了出来,很快蹦到校园外面去了,小梅把它记录下来
D.小伟调查记录中有蚰蜒,其他同学都没有,小伟决定把它删掉
7.养花时,我们要经常给花浇水、施肥、松土,把花放在阳光下,天冷了还要及时把它们转移到室内,且一般一个花盆只栽一株植物。与上述顺序相对应的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依次是
①营养物质
②空气
③阳光
④适宜温度
⑤一定生存空间
⑥水
A.⑤⑥③②①④
B.①②③④⑥⑤
C.④③②①⑥⑤
D.⑥①②③④⑤
8.在下列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中,能够形成竞争关系的是
A.一块玉米地里的玉米与螟虫
B.一片草地上的羊与牧草
C.蜂群中的工蜂与蜂王、雄蜂
D.一片树林里的杨树与柳树
9.香蕉在北方地区不能很好的生长,影响它生长的主要因素是
A.北方降雨少
B.北方温度低
C.土壤酸碱度不适
D.光照强度不够
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无论大小,都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
B.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C.动物和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1.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图解,甲、乙、丙分别代表不同的生物类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B.甲是生产者,乙是分解者,丙是消费者
C.甲是分解者,乙是消费者,丙是生产者
D.甲是分解者,乙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
12.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探究环境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照
B.在湿土和干土处分别放一只鼠妇
C.探究的问题是土壤的潮湿度对鼠妇生活有影响吗?
D.该实验做一次就可得出正确结论
13.微山湖是江北最大的淡水湖,有“日进斗金”的美誉,下列有关微山湖的描述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微山湖中的所有生物
B.微山湖中的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
C.微山湖中的全部鲤鱼
D.微山湖
14.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A、B、C分别表示三种生物成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A→B→C可表示一条食物链
B.②③④可表示呼吸作用,⑤⑥可表示捕食关系
C.A表示生产者,它能够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
D.C是消费者,它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起促进作用
15.近几年,由于我市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植树造林,不断扩大绿化面积,周围的鸟类越来越多了,这种现象主要体现了
A.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B.生物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C.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D.生物对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0分)为探究某些生态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
序号
A瓶
B瓶
C瓶
D瓶
1
各加入等量清水
2
不加河泥
各加入等量河泥
3
不加水藻
各加入等量的水藻
4
各加入两条相同状况的小鱼
5
置于相同光照下
黑暗
小鱼生存时间
3天
11天
25天
2天
分析并回答:
(1)实验装置A、B、C所模拟的生态系统中,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__;比较A、B、C的实验结果可知,小鱼的存活时间与哪些实验条件有关?_____________。
(2)比较A、B的实验结果可知,水藻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C、D的实验结果可说明_______________。
(4)如果将B瓶和C瓶作为一组对照实验,请你提出一个与此相关的探究问题:_______________。
17.(14分)下图中,图一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二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据图回答:
(1)在生物学上,把空气、光照、水分、鼠、兔等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一中,食物链有__________________条,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__________________。
(3)若图一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而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森林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能力。
(4)图二中,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_,鹰与此生物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18.(16分)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关系,请据图回答:
(1)若A、B、C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根据角色不同,推测A代表______,B代表______,D代表_________,则该图表示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______。
(2)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缺少了________部分。
(3)正常情况下,如果用图形表示B数量的变化,_________图是正确的。
(4)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维持在___________的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
19.(15分)某市沂河水域被一种有机磷农药污染,经检测发现,该水域生态系统中有捕食关系的A、B、C、D、E五种生物体内均有不同含量的农药,经检测其结果分别如表所示。请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监测种类
海水中
A
B
C
D
E
农药含量(×10﹣8)
0.0005
0.05
200.0
50
2550
4
(1)据此推断该水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2)从生态系统类型来看,沂河属于_______生态系统。
(3)如果因为过度捕捞,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E全部消失,则首先受到损害的是生物_____,并且由于随着生物种类减少,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能力也会随之降低。
(4)______(填编号)将能量引入该生态系统;预测该生态系统中相对数量最少的一类生物是______;生态系统中,影响生物D生活和分布的因素被称作________________。
(5)除表中生物外,该生态系统还存在着一类肉眼看不见的生物_______________,它们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