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
高三二模考前古代诗歌阅读和名句默写专题快速练
第一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之作①
杜甫
拾遗曾奏数行书,懒性从来水竹居。
奉引滥骑沙苑马,幽栖真钓锦江鱼②。
谢安不倦登临费,阮籍焉知礼法疏。
枉沐旌麾出城府,草茅无径欲教锄③。
【注】①严公:指严武,曾写《寄题杜二锦江野亭》,邀请杜甫出仕做官,其尾联为“兴发会能驰骏马,终当直到使君滩”。杜甫时居使君滩附近。②钓锦江鱼:化用东汉严光隐居富春江垂钓的典故。③语出屈原《卜居》:“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作者先说自己任拾遗之职时曾上书朝廷,接着自称本性疏懒只适合水竹之居。
B.诗人回忆在朝廷担任职务,驾乘皇家之马,现在则追慕古人江边垂钓,有幽居之意。
C.颈联下句以阮籍自比,表明自己不懂礼法,照应前两联,解释为官不长久的原因。
D.此诗通过对比、用典,体现心气平和的情绪,与“官应老病休”的愤激并不相同。
16.作为一首酬答诗,本诗尾联针对严诗尾联,运用双关巧妙回复。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多用夸张和比较的手法突出阿房宫的奢华,“ ”一句写出了钉头的突出众多,“ ”一句强调了瓦缝的参差纷繁。
(2)黄庭坚《登快阁》中“ , ”两句,勾画出阔大悠远的境界,为抒发情志做好了准备。
(3)古诗词中常用“流水”一词,或比喻愁情,或感慨物是人非,词人李煜就写过许多这样的词句,如“ , ”。
第二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
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②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 ①颜钱塘:指钱塘县令颜某,古人习惯以地名称该地行政长官。 ②渤澥:渤海的古称。
15.下面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鸣弦暂辍弹”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B.前四句写观潮盛况。钱塘潮吸引了大量的观赏者,人们纷纷来到钱塘江边,等着看江潮涌起的壮观美景。
C.“凛生寒”呼应着“来似雪”,从观潮人的触觉感受来写,尤为奇警,使人感到江潮扑面而来,凛然生寒。
D.孟浩然在诗中刻画的山水形象常常与他本人的气质合而为一,本诗中“钱塘潮”的形象就与诗人淡泊洒脱的气质一致。
16.本诗与宋代潘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词,被评家誉为咏钱塘潮的“双璧”。本诗是怎样表现钱塘潮的?请结合本诗分析。(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劝学》中,荀子以“假舆马”“假舟楫”为例,得出“ , ”的结论。(荀子《劝学》)
(2)屈原在《离骚》中,用“美人”作喻来表达自己遭朝廷小人妒忌陷害的苦闷的两句诗是:“ , ”。
(3)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用“ ”写出了诗人惜春的感叹,用“ ”的行为以表现伤春。
第三组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孙德谕罢官往黔州(孙父曾牧此州,因寄家也)
苗发
中岁分符典①石城,两朝趋陛谒承明。
阙下昨承归老疏,天南今切去乡情。
亲知握手三秋别,几杖扶身万里行。
伯道②暮年无嗣子,欲将家事托门生。
[注]①分符:谓帝王封官授爵,分与符节一半作为信物。典:掌管。②伯道:指晋朝邓攸。邓攸避难时弃子保侄,后再无子嗣,死后学生为他服丧三年。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友人孙德谕告老还乡,诗人回忆孙德谕的仕途历程,曾受到两代皇帝的恩宠。
B. 颔联中孙德谕的心情与陶潜在诗句“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中表达的心情完全相同。
C. 颈联写分别时的场面,用字凝练,对仗工稳,景象壮阔,时空交错,虚实结合。
D. 尾联用典故,以晋朝邓攸之事言友人亦老而无子,只有远去万里之外的异乡投靠门生。
16.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边塞诗中常常通过描绘典型的物象来渲染氛围,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中的“_____________”,都运用了“落日”这一物象。
(2)《逍遥游》中以鹏鸟振翅奋飞的情形描绘鹏之大,在想象和夸张中营造了雄奇、开阔的意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道难》中用鸟的鸣叫和在林间环绕飞翔表示蜀道之难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次韵和慎詹事述上元宵会之欢寄诸同舍之什 杨亿
休沐欣逢上元节,华堂高宴且盘桓。
峨冠屡舞人多醉,刻烛狂吟夜向阑。
月上珠帘侵座白,霜飞碧瓦透衣寒。
铜壶漏彻东方曙,归骑纷纷未尽欢。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的题目明确点出了写作这首诗的情境和原由,以及唱和酬赠的对象。
B.在蜡烛上刻度数,烧烛以计时,诗中用“刻烛”来表现众人诗才之敏捷。
C.“侵”和“透”两字含蓄地描绘了夜已渐深、曲终人散后诗人的清冷心境。
D.“铜壶漏彻东方曙”与唐代诗人罗隐的诗句“铜壶漏报天将晓”意思相同。
16.本诗是如何表现“欢”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孟子以“鱼”和“熊掌”为喻,分析面对两难选择时的取舍态度,提出了为后世所推崇的“ , ”的观点,赞扬为正义事业牺牲的可贵精神。
(2)互文指“参互成文,合而见义”,是古诗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如杜牧《泊秦淮》中的“ ”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
(3)“玉龙”是传说中的神龙,在古代诗歌中常作为意象出现,可喻雪,喻泉水,喻剑,喻桥……李贺就在《雁门太守行》中写过“ , ”。
第五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①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②,剪烛看吴钩。剩喜③然犀处④,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⑤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宋史·高宗本纪》:“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虞允文督建康诸军以舟师据金主(完颜)亮于东采石,战胜却之。”②风景:《世说新语》中有“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句。③剩喜:甚喜。④然犀处:指采石矶。⑤香囊:《晋书·谢玄传》中有谢玄“少年时好佩罗香囊”之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雪洗”二字显诗人闻胜之喜,接下来“约”“留”二字则写出作者身处后方未能参战之憾。
B.作者胸怀豪壮,热烈歌颂采石之战的大胜,又想象采石之战的雄伟场面,表达杀敌建功的迫切愿望。
C.下“忆当年”六句,借周瑜与谢玄赞美此战指挥官,既写出其功业卓著,又写出其生活风流洒脱。
D.下“赤壁”三句,用“落照”与“衰草”之景写愁情,作者心念北方失地,大捷虽喜却未解全忧。
16.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两句,以景结情,用声声鹧鸪鸣叫,呼唤词人勿忘南归的理想抱负。
(2)在《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点评了几位弟子的志向,其中“??? ?,?? ??”表达了他对公西华才能的高度肯定。
古人多有借“雁”传情的诗句,如《春江花月夜》中,“???????”一句,传达音讯全无、相思无着落之意;李清照在《声声慢》中,爱人远逝,雁过伤心之余,认出与它们“ ”,却无处传书,表达痛失爱人的感伤与悲痛。
第六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西塍①秋日即事
周密
络纬②声声织夜愁,酸风吹雨水边楼。
堤杨脆尽黄金线,城里人家未觉秋。
[注]①塍:田间的土埂子,小堤。②络纬:虫名,俗称络丝娘、纺织娘,夏秋夜间振羽作声,声如纺线,故得此名。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标题中的“即事”一词意为“就过去的事物、情景做诗文或绘画”。
B.“织夜愁”既回应了“络纬”,又暗指纺织女的“夜愁”如织物般纵横交错。
C.“酸风”的出处是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意指“刺人的凉风”。
D.“黄金线”可制成美衣华服,抵御秋寒,所以城里人家不觉秋已到来。
16. 鉴赏宋诗往往要从理性上把握,请结合内容,谈谈本诗写了秋季哪些特有的情景?总结出了生活中的什么道理?给了我们哪些启示?(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盛大军容。
(2)诗人登高抒怀,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 ”写诗人四面眺望,仿佛天地万物都在湖水之上;黄庭坚《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写诗人叶落时节登高远望,天地更显广阔无边。
(3)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第七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江神子.博山道中书王氏壁①
辛弃疾
一川松竹任横斜,有人家,被云遮。雪后疏梅,时见两三花。比着桃源溪上路,凤景好,不争些②。
旗亭有酒径须赊,晚寒些,怎禁他。醉里匆匆,归骑自随车。白发苍颜吾老臭,只此地,是生涯。
[注]①这首词作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前后,当时辛弃疾被弹助罢官,闲居带湖。②不争些:不差些。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起笔写博山道上,松竹横斜,白云人家,雪后疏梅数朵,营造出清南自然的优美意境。
B.“时见”引出作者对此间风景的赞赏,认为其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相比毫不逊色。
C.到了晚间,寒意逐渐加深,词人旗亭赊酒,“径须赊”可见出乡民的淳朴和词人的豪爽。
D.词人醉后回家,不辨归路,任马随车面行,最后嗟叹容颜苍老庆幸有此地山水为伴。
16.请简要概括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借生活琐事设喻,讲述治国之道,齐威王受到启发,广开言路,悬赏令刚一发布,就出现了“ , ”的局面。
(2)韩愈的《早春星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中,“ , ”两句运用对比,对初春的景色大加赞美,认为远远胜过晚春的景色。
(3)“奇服"是屈原诗歌中的典型意象。作者往往用奇特的服饰象征抒情主人公高洁的品质和远大的志向,如:“ , ”。
参考答案
第一组
15.C (“表明自己不懂礼法”,“解释为官不长久的原因”错误)
16.①本诗尾联表面说除草开路,欢迎严武到访;②实则运用典故,表达锄草力耕的选择,委婉含器地拒绝了出仕做官的邀请。(6分,每点3分)
17.(1)多于在庾之粟粒 多于周身之帛缕 (2)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3)示例一: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浪淘沙·帘外雨潺游》)
示例二:世事漫随流水 算来一梦浮生(《乌夜啼·咋夜风兼雨》)
示例三: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忆江南·多少恨》)
第二组
15.D(本诗中的钱塘潮形象不是淡泊洒脱,是雄健壮美)
16.①多感官结合。“百里闻雷震”“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分别从听觉、视觉和触觉等方面来表现钱塘潮声势巨大,惊心动魄。 ②侧面表现。通过观潮的人来侧面表现钱塘潮,写人们听潮、出观、待潮、观潮、观感,层层渲染,来表现钱塘潮的奇观。③比喻。“惊涛来似雪”通过比喻手法,正面描绘江潮涌来喷雪溅珠的情景,令人惊心动魄。(一条2分。答“虚实结合”酌情给分。虚是“百里闻雷震”,遥闻潮声,想象大潮的壮观;实是“惊涛来似雪”,正面写大潮的雄奇伟丽。)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赏析: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未见江潮,先闻其声,潮声巨大,犹如雷震,并且震动百里。首句五个字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先声夺人,很有力量。次句描述县令暂停公务前往观潮,字面上却以“鸣弦辍弹”出之,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公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三、四句写人们连骑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五、六句描绘钱塘江潮到来的壮丽景象。但诗人不是直接写潮,上句以秋云迥衬托江潮远远而来,下句借浮天渤澥表现潮的浩阔,充分地表现出大潮澎湃激荡的伟力。到了“惊涛来似雪”,才正面描绘江潮涌来,喷雪溅珠,惊心动魄。但立刻又以“一坐凛生寒”收束全篇,戛然而止。“凛生寒”呼应着“来似雪”,从观潮人的触觉感受来写,尤为奇警,使读者也感到江潮扑面而来,凛然生寒。
一般观潮诗往往只极力描写大潮的雄伟壮丽,而这首诗从人和潮两方面来写。写人主要写听潮,写出观,写待潮,写观潮,写观感,写出了观潮的全过程。写潮用了一虚笔一实笔:虚是“百里闻雷震”,写遥闻潮声;实是“惊涛来似雪”,正面写大潮的雄奇伟丽。
17.(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2)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3)无可奈何花落去 小园香径独徘徊
第三组
15.B 【解析】B.“表达的心情完全相同”错误。并不完全相同。孙德谕虽然思乡心切,但辞官后仍感到孤苦哀愁,后世难继,有悲观情绪;而陶潜因不满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弃官后如释重负,归心似箭。故选B。
16. ①对友人功成身退的赞誉之情。友人在中年时被委以重任,受到两代皇帝的恩宠,晚年辞官被批准,恩遇不浅。②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担忧之情。友人从此别去,以垂老之身远赴万里之外的黔川,诗人既有不舍又有担忧。③对友人晚景凄凉的悲伤之情。友人只因父亲曾在黔川任职,于是去投靠异乡的门生,孤苦哀愁,后世难继。
【解析】首联表达对友人功成身退的赞誉之情。“中岁分符典石城”,友人在中年时被委以重任;“两朝趋陛谒承明”,受到两代皇帝的恩宠,晚年辞官被批准,恩遇不浅。中间两联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担忧之情。友人从此别去,“几杖扶身万里行”,以垂老之身远赴万里之外的黔川,诗人既有不舍又有担忧。尾联表达对友人晚景凄凉的悲伤之情。友人没有子嗣,只因父亲曾在黔川任职,于是去投靠异乡的门生,可谓晚景凄凉,孤苦无依。
17.(1). 长烟落日孤城闭 (2). 长河落日圆 (3). 怒而飞 (4). 其翼若垂天之云 (5). 但见悲鸟号古木 (6). 雄飞雌从绕林间
【解析】易错字有:圆、翼、雌。
第四组
15.C(3分) 【分析】“诗人的清冷心境”与诗意不符。
16.①首联叙述元宵佳节,休假饮宴的背景,“欣”字体现了参加夜宴之前的欢乐心情;②颔联正面描绘了饮酒歌舞、吟诗作赋的欢乐场景;③最后两联描述宴会一直延续至天明,人们虽离去,但意犹未尽,侧面表现了聚会之欢。(6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2)烟笼寒水月笼沙 主人下马客在船 (3)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6分。每句1分。每句错、多、漏字均不得分。)
第五组
15.C(“又写出其生活风流酒脱”有误)
16.(6分)(1)“雪洗虏尘静”表达闻战事大捷而欣喜之情;(2)“剪烛看吴钩”“忆当年”抒发渴望建功立业从戎报国之情;(3)借赤壁之战典故触景生悲借古讽今表达忧国忧民之情。(每点2 分,每点感情、分析各1分,意对即可)
17.(1)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2)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3)鸿雁长飞光不度/却是旧时相识(每空1分,每空错、漏、多写一字该空不得分,共6 分)
第六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C(A“即事”就眼前的食物情景做诗文;B 暗指纺织女的夜愁错;D“黄金线”指的是堤岸上的杨柳枝叶变黄。)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 3 页(共 3 页)
16.(1)前三句写了秋季特有的场景:“络纬”在夜里振翅做声,声如纺线(1 分)小楼里凉风将雨点吹拂到人身边(1 分)堤岸上的杨柳已经枝老叶黄了(1 分)道理:这些场景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但城里人家,因为远离了自然生活,往往不能及时感知季节的变化。(1 分)启示:生活中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一叶知秋,能从小事物中感受大变化;要善于观察生活,归纳思考。(每点 1 分,答出 2 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1)舳舻千里,旌旗蔽空。(2)乾坤日夜浮,落木千山天远大。(3)其间且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第七组
15.D (“庆幸"不当。)
16.①词作表现了作者既闲适又失意的复杂心绪:②上片描绘博山道中的雪后景致,表达作者内心的愉悦和欣喜:下片抒发英雄末路、壮志难酬的失意和悲哀。(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 (1)群臣进谏,门庭若市(2)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3)示例-: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骚》)
示例二:高余冠之发发兮,长余佩之陆高(《高骚》)
示例三: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