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菩萨蛮
——韦庄
中国文人的“江南”情节
江南弄
(唐)李贺
江中绿雾起凉波,天上叠巘红嵯峨。
水风浦云生老竹,渚暝蒲帆如一幅。
鲈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绿。
吴歈越吟未终曲,江上团团贴寒玉。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
千万和春住。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首句直出“恨”字,“千万”直贯下句“极”字,并点出原因在于行人远“在天涯”,满腔怅恨喷薄而出。
“山月”三句写景,旨在以无情的山月、水风、落花和碧云,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形,突出思妇内心的悲戚和哀伤。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写尽江南之佳丽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花
间
派
中国晚唐五代词派。五代后蜀赵崇祚选录唐末五代词人18家作品500首编成《花间集》,他们的词风大体相近,后世因而称之为花间派。
温庭筠、韦庄是其代表作家,二人虽都侧重写艳情离愁,但风格不同,温词秾nóng
艳华美,韦词疏淡明秀。其余词人,多蹈温、韦余风,内容不外歌咏旅愁闺怨、合欢离恨,多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格调不高。
花间词在思想上无甚可取,但其文字富艳精工,词风香软,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艺术成就较高,对后世词作影响较大。
花间派
婉约派
异同
“花间词派”之名得自于后蜀赵崇祚所编《花间集》,“婉约派”继承了晚唐五代“花间派”词风,是花间派的发展。
花间派和婉约派内容大多描写男女相恋,悲欢离恨,离愁别绪等儿女风情。但婉约派的词在内容上扩大了范围,出现了吟咏自然风光,表现个人感悟经历的作品。
例如贺铸《青玉案》:“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
江南景色比喻忧愁的深广。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抒写了他对亡妻“不思量,自难忘”的一片真情。
词缘情,婉约一派大体上并未脱离婉转柔美的轨迹。故明人提出“婉约派”来概括这一词派的词风。
韦庄(约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唐朝花间派词人,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曾任前蜀宰相,谥文靖。
韦庄在唐末诗坛上有重要地位。忧时伤乱为他诗歌的重要题材,较为广阔地反映了唐末动荡的社会面貌。
词作内容为男欢女爱、离愁别恨、流连光景,同时注重于作者情感的抒发,风格清新流畅,情感真挚深沉。
韦
庄
唐王朝覆亡之势已成,重演六朝悲剧已不可免。这首诗以自然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以物的“无情”反托人的伤痛,而在历史感慨之中即暗寓伤今之意。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词作描写的对象是江南,江南的特征是“好”,那么好在哪里呢?
词作描写的对象是江南,江南的特征是“好”,那么好在哪里呢?
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
皓腕凝霜雪。
词作描写的对象是江南,江南的特征是“好”,那么好在哪里呢?
?
景物之美
?
生活之美
?
人物之美
在美好的江南,作者是优哉游哉,乐不思蜀吗?
补充介绍作者生平遭际及所处时代特征。
韦庄出身世族(远祖韦待价,曾为初唐武则天宰相,四世祖韦应物为中唐著名诗人),他常以“公子”“王孙”自诩,早年就有“平生志业匡尧舜”的抱负,所以,始终“强亲文墨事儒丘”,但家道中落,久试不第,空有报国之志而壮志难酬,一直到59岁才进士及第,65岁才步入政治通达的道路。不过此时唐朝即将灭亡,他帮助西川节度使王建建立前蜀,在政治上还是颇有建树的。
课堂互动
运用已学习过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方法,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回看词作前后四句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回看词作前后四句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是别人口中道出江南之好,向游子劝留之意。可见游子本意仍在还乡。
回看词作前后四句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是别人口中道出江南之好,向游子劝留之意。可见游子本意仍在还乡。
直言还乡却不能还乡,凸显有家难归之意。
在描写江南好的背景上,述说作者漂泊异乡,有家难归的痛苦感情。
添字丑奴儿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文学常识
《菩萨蛮》,本是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
唐宣宗大中年间,女蛮国派遣使者进贡,她们身上披挂着珠宝,头上戴着金冠,梳着高高的发髻,让人感觉宛如菩萨,当时教坊就因此制成《菩萨蛮曲》,于是后来《菩萨蛮》成了词牌名。
菩
萨
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菩
萨
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意象绵密,富艳精工。
意象绵密,富艳精工。
全篇选取“小山、鬓云、香腮、蛾眉、花、镜、面、绣罗襦、金鹧鸪”等意象,画面交叠,富于视觉美,故曰“意象绵密”。
张燕瑾《唐宋词选析》:
《菩萨蛮》不仅称物芳美,也具有“其文约,其词微”的特点,富有暗示性,容易使人产生种种联想。
结合下片中的意象,说说你从词人“约文微词”中所体会到的女主人公情怀?
“花”——花固然美,但“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面固然也美,但红颜易老,青春难驻,不免兴起盛时独处、顾影自怜的伤感!
“鹧鸪”——鹧鸪尚懂得成双成对,而人呢?鹧鸪似乎在叫:“行不得也哥哥!”而她的心上人却早已出门远去,触动了物双人单、情何以堪的哀愁。
总结:下片借助于“花”和“鹧鸪”两个意象
传达出闺中女子内心的满怀幽怨和寂寞空虚。
“花”——花固然美,但“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面固然也美,但红颜易老,青春难驻,不免兴起盛时独处、顾影自怜的伤感!
“鹧鸪”——鹧鸪尚懂得成双成对,而人呢?鹧鸪似乎在叫:“行不得也哥哥!”而她的心上人却早已出门远去,触动了物双人单、情何以堪的哀愁。
这是一首写闺中女子的艳词,也有人说这首闺怨词中词人有所托寓,
你认为词人寄托了什么感情?
这是一首写闺中女子的艳词,也有人说这首闺怨词中词人有所托寓,
你认为词人寄托了什么感情?
此词表面上看是写一女子晨起梳妆过程、姿容服饰之美及其慵懒无聊的心境和自矜自怜的情怀,但联系作者累举不第、坎坷终生的遭遇,我们有理由认为其中一定程度地流露了词人怀才不遇之感。
温庭筠
唐代诗人、词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
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
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然题材狭窄,多写妇女离愁别恨之作。简洁含蓄、情深意远,但伤之于柔弱秾艳。
拓展延伸
思考讨论:
为何历代文人常用女子的意象作比喻?
拓展延伸
思考讨论:为何历代文人常用女子的意象作比喻?
明确:在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中,夫妻的伦理关系和君臣的伦理关系,是相当的。妻子在丈夫面前是没有自由的,丈夫可以选择她,喜爱她,抛弃她。她的一切都操纵在男子手中。
君臣关系也是如此。那个在家中唯我独尊的男子汉大丈夫,一到君臣关系中,就变成“臣妾”了,就跟那妾连在一起了,相当于女子地位。他可以被选择,被抛弃,被贬谪,被赐死,甚至杀身都还要谢恩的。与夫妻关系极为相似。所以很多男子做起诗来,想到自己不得知遇,就把自己比作一个女子,没有找到一个托付终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