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 2.1《老子》五章 课件(9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 2.1《老子》五章 课件(9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90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2 11:0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7张PPT)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西升
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
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主张是“无为而治”
。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是其的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关于《老子》
  《老子》
又称《老子五千文》
、《道德经》或《道德真经》。
  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
  (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老聃允诺,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
  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称《道经》。
  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人称为《德经》,合称《道德经》。
  《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
  《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
  美国《纽约时报》将《道德经》列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
  上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美国《纽约时报》将《道德经》列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章
古道西风瘦马

兵者,诡道也。
《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选自南怀谨《老子他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章
古道西风瘦马

兵者,诡道也。
《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选自南怀谨《老子他说》
  (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一章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一章
(2)“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一章
(2)“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老子》中最高的哲学范畴,含义有:
1.构成世界的实体
2.创造宇宙的动力
3.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
4.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
5.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自然界最初的发动者
 
《老子》中认为天地万物大的本原为“道”,全书即围绕“道”这一范畴展开,“道”是“无”,是一切存在的根源,“无”生“有”,万物由此产生。“道”永远存在,运行不息。可以说“‘道’是中国古典哲学无可争议的最高范畴,道论则可称为中国哲学的缩影”。
——陈鼓应等《老子评传》
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开始。
——张岱年《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2)“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设立“道”这一个最高范畴,主要是为了方便阐述其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而已。
(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
第一章
宇宙本体:阐释“道”的特性,不可拘泥万物表象,用心体悟“道”的实质。[为其政治/人生哲学服务]
第一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第二章
1、道是绝对的、永恒的,但是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的。
——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二章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二章
  我有三宝,持而有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六十七章》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二十二章》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二章
  我有三宝,持而有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六十七章》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二十二章》
“无为”是不妄为,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二章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二章
  2、圣人治国应顺其自然,不恃功而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自然万物是相对的、变动的。
2、圣人治国应顺其自然,不恃功而骄。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自然万物是相对的、变动的。
2、圣人治国应顺其自然,不恃功而骄。
第二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本章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中矛盾对立依存转化的
例子,由此推论出圣人应该遵循的治国之道(无为思想)。
“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创建、去发挥能动性,去贡献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
而顺着自然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据为己有。“不有”“不恃”“弗居”,即是要消除占有的冲动。人类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自己的欲望,因而老子极力鼓吹“功成而弗居”的精神。
怎么看待“清静无为”
怎么看待“清静无为”
人有思想知识情欲作为,有为本是人类生活的自然趋势。而有意地不作为以求返于自然原始,实乃违反人之自然天性
无为悖乎人类生活之趋势,逆乎生活创造进步之主流。受其影响,国人生活萎靡不振,道家之流毒亦难辞其咎。
然叫人减低欲望保养自身,亦可救弊,亦可养人。
“无为”治国:矛盾对立面互相依存乃至转化——圣人治国之道。
七十八章(课文第4则)
第二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主。正言若反。
七十八章(课文第4则)
儒、佛、道三家圣哲对水之赞语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佛说:“大海不容死尸”。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七十八章
(课文第4则)
水的特性: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七十八章
(课文第4则)
水的特性:
弱能胜强、柔能克刚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主。正言若反。
七十八章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主。正言若反。
七十八章
  并非要君主真的居下位,是要让百姓觉得君主谦卑,不觉得有压力,如此可使国家安宁而永保君位。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主。正言若反。
七十八章
  并非要君主真的居下位,是要让百姓觉得君主谦卑,不觉得有压力,如此可使国家安宁而永保君位。
治国的“柔”性: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主。正言若反。
七十八章
  并非要君主真的居下位,是要让百姓觉得君主谦卑,不觉得有压力,如此可使国家安宁而永保君位。
治国的“柔”性:
老子用水做喻,就是告诉我们“圣人”谦卑治国。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主。正言若反。
七十八章
  并非要君主真的居下位,是要让百姓觉得君主谦卑,不觉得有压力,如此可使国家安宁而永保君位。
治国的“柔”性:
老子用水做喻,就是告诉我们“圣人”谦卑治国。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正言若反
正言若反
“正言若反”是老子独特的立言准则,是老子思想的一大特色。
正言若反
“正言若反”是老子独特的立言准则,是老子思想的一大特色。
  所谓“正言若反”,就是从反面来表述正面,从反面来表述肯定。
正言若反
“正言若反”是老子独特的立言准则,是老子思想的一大特色。
  所谓“正言若反”,就是从反面来表述正面,从反面来表述肯定。
大巧若拙
大直若屈
正言若反
“正言若反”是老子独特的立言准则,是老子思想的一大特色。
  所谓“正言若反”,就是从反面来表述正面,从反面来表述肯定。
大巧若拙
大直若屈
大辩若讷
大成若缺
以柔克刚的意义及现实运用:
以柔克刚的意义及现实运用:
1.“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教导统治者要谦虚谨慎,民贵君轻。
以柔克刚的意义及现实运用:
1.“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教导统治者要谦虚谨慎,民贵君轻。
2.韬光养晦,“守雌”、“贵柔”、“知足”,这样就能持久而有韧性,保全自己并转化劣势。
以柔克刚的意义及现实运用:
1.“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教导统治者要谦虚谨慎,民贵君轻。
2.韬光养晦,“守雌”、“贵柔”、“知足”,这样就能持久而有韧性,保全自己并转化劣势。
3.后发制人、骄兵必败哀兵必胜、胯下之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十年不鸣一鸣惊人、大勇若怯、能屈能伸,等。
以柔克刚的意义及现实运用:
1.“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教导统治者要谦虚谨慎,民贵君轻。
2.韬光养晦,“守雌”、“贵柔”、“知足”,这样就能持久而有韧性,保全自己并转化劣势。
3.后发制人、骄兵必败哀兵必胜、胯下之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十年不鸣一鸣惊人、大勇若怯、能屈能伸,等。
4.清醒冷静的理智态度,是一种中国式智慧。
“无为”治国:矛盾对立面互相依存乃至转化——圣人治国之道。
七十八章(课文第4则)
第二章
“无为”治国:矛盾对立面互相依存乃至转化——圣人治国之道。
七十八章(课文第4则)
第二章
君主处世:以水柔攻坚为例,引申若能胜强、柔能克刚道理,对君主的态度提出要求。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十九章(课文第3则)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十九章(课文第3则)
具体论述治国主张,反而论述该去除哪些东西。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十九章(课文第3则)
具体论述治国主张,反而论述该去除哪些东西。
天地大道,本无仁可言。讲求仁义,表明大道已失。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十九章(课文第3则)
具体论述治国主张,反而论述该去除哪些东西。
天地大道,本无仁可言。讲求仁义,表明大道已失。
对百姓怀有“仁”也属多事,必然会打扰干涉百姓生活,国家就不宁静。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十九章(课文第3则)
具体论述治国主张,反而论述该去除哪些东西。
天地大道,本无仁可言。讲求仁义,表明大道已失。
对百姓怀有“仁”也属多事,必然会打扰干涉百姓生活,国家就不宁静。
人的天性就讲孝慈。不讲仁义,百姓自然能回复到上慈下孝的状态。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十九章(课文第3则)
具体论述治国主张,反而论述该去除哪些东西。
天地大道,本无仁可言。讲求仁义,表明大道已失。
对百姓怀有“仁”也属多事,必然会打扰干涉百姓生活,国家就不宁静。
人的天性就讲孝慈。不讲仁义,百姓自然能回复到上慈下孝的状态。
治国者无欲,则不积聚奇巧器物,“不见可欲,则民心不乱”。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十九章(课文第3则)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十九章(课文第3则)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十八章》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十九章(课文第3则)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十八章》
  老子以为智巧谋虑的产生就意味着纯真本性的迷失,所以我们要防止智巧谋虑,恢复自然本真的状态,见素抱朴(表现单纯,守持朴素)。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十九章(课文第3则)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十八章》
  老子以为智巧谋虑的产生就意味着纯真本性的迷失,所以我们要防止智巧谋虑,恢复自然本真的状态,见素抱朴(表现单纯,守持朴素)。
  人们只有改变占有的观念,摆脱贪欲的困扰,恢复本真,顺应自然,这样才能恬然安适。
十九章(课文第3则)
救世理想:前——祸害;后——良方
十九章(课文第3则)
救世理想:前——祸害;后——良方
反面——去除
圣/智、仁/义、巧/利
十九章(课文第3则)
救世理想:前——祸害;后——良方
反面——去除
圣/智、仁/义、巧/利
正面——提倡
绝学、素/朴、少私寡欲
十九章(课文第3则)
救世理想:前——祸害;后——良方
反面——去除
圣/智、仁/义、巧/利
正面——提倡
绝学、素/朴、少私寡欲
十九章(课文第3则)
八十章(课文第5则)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八十章(课文第5则)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最理想的的社会
八十章(课文第5则)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最理想的的社会
无为而治——治国方略
你同意吗?
八十章(课文第5则)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最理想的的社会
无为而治——治国方略
  人们顺天任势,自然无为,不谋于占有,不为于“益生”,无互相攀比的观念,知足知止,不为“人为”的欲望而奔波,没有因贪婪而产生的追求,没有为名利而发生的争夺,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种理想的社会境界。
你同意吗?
八十章(课文第5则)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最理想的的社会
无为而治——治国方略
你同意吗?
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与清静无为的政治思想有关。但回到远古并永远停滞,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也就没有实现的可能。
八十章(课文第5则)
救世理想:前——祸害;后——良方
反面——去除
圣/智、仁/义、巧/利
正面——提倡
绝学、素/朴、少私寡欲
八十章(课文第5则)
十九章(课文第3则)
救世理想:前——祸害;后——良方
反面——去除
圣/智、仁/义、巧/利
正面——提倡
绝学、素/朴、少私寡欲
社会理想:小国寡民[回到远古,停滞不前]
八十章(课文第5则)
十九章(课文第3则)
  老子的一些思想与我们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有矛盾之处。他提无为而治,做事情顺其自然,在这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显然是难以达到的。
  国家领导人若无为,怎么保证一个国家在世界立足?不去管那些贫苦的人们,不去顾那些荒芜的土地,难道让它顺其自然,次生演替吗?一个人若无为,就会任命运宰割,遇到挫折也不会主动想办法化解,秉着顺其自然的想法,人生,只会停滞不前而已啊!
           
——1113
谭宇璇
教材p20上
《老子》基本观点
教材p20上
《老子》基本观点
1、探讨宇宙本体
“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教材p20上
《老子》基本观点
1、探讨宇宙本体
“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2、政治论
教材p20上
《老子》基本观点
1、探讨宇宙本体
“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2、政治论
 “无为”而治
教材p20上
《老子》基本观点
1、探讨宇宙本体
“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2、政治论
 “无为”而治
  ——圣人“好静”“无事”“无欲”,
教材p20上
《老子》基本观点
1、探讨宇宙本体
“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2、政治论
 “无为”而治
  ——圣人“好静”“无事”“无欲”,
百姓
“静”
“朴”
“不欲”。
教材p20上
《老子》基本观点
1、探讨宇宙本体
“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2、政治论
 “无为”而治
  ——圣人“好静”“无事”“无欲”,
百姓
“静”
“朴”
“不欲”。
绝仁弃义——越讲仁义,离“道”越远。
教材p20上
《老子》基本观点
1、探讨宇宙本体
“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2、政治论
 “无为”而治
  ——圣人“好静”“无事”“无欲”,
百姓
“静”
“朴”
“不欲”。
绝仁弃义——越讲仁义,离“道”越远。
3、人生论
教材p20上
《老子》基本观点
1、探讨宇宙本体
“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2、政治论
 “无为”而治
  ——圣人“好静”“无事”“无欲”,
百姓
“静”
“朴”
“不欲”。
绝仁弃义——越讲仁义,离“道”越远。
3、人生论
个人处世——谦虚、不争、柔弱、知足
教材p19-20上
《论语》《老子》比较
教材p19-20上

[道德原则]
《论语》《老子》比较

[万物本源]
教材p19-20上

[道德原则]
《论语》《老子》比较

[万物本源]
教材p19-20上

[道德原则]

[社会规范]
《论语》《老子》比较
教材p19-20上

[道德原则]

[社会规范]
《论语》《老子》比较

[万物本源]
自然
[万物法则]
正名
克己
《论语》《老子》比较
教材p19-20上

[道德原则]

[社会规范]

[万物本源]
自然
[万物法则]
正名
克己
《论语》《老子》比较
教材p19-20上

[道德原则]

[社会规范]

[万物本源]
自然
[万物法则]
无为
不争
老子立说的最大动机,是要缓和人类社会的矛盾。而人类冲突的根源,就在于剥削者肆意扩张一己的私欲。所以老子提出“无为”“质朴”
“无欲”“谦退”“不无”种种观念,莫不是在想求得减少人类占有的冲动。
因人的私欲而产生了多少争战和屠杀,有了多少无谓的牺牲,老子说“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这是多么伟大的人道主义,多么深沉的悲悯情怀。


从此也可知老子具有积极救世情怀,而不一定是消极悲观出世的。
他倡导“为而不恃”“弗居”“不争”,是要人们去创造去养育去贡献。
他也并不反对人们成就功业,只是反对那种光想出风头占便宜贪利益、无功而争功、有功而居功的行为。
老子的“静虚”观念犹给人启迪。它表明着人的心灵保持凝聚充实的状态。唯有这种心灵,才能培养出高远的心志与天真朴素的气质,才能导引出浓厚的创造能量。这对于现代之喧嚣浮华,无异于清醒剂。
老子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他教人无为、无我、居下、退后、清虚、自然……他的思想乍看很难让人接受,因为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正面,而老子却看到了反面;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外表,而老子却看到了内涵。
老子的思想,扩大了人类文化的广度,增加了深度与韧性。他反对无止境的追求物欲的满足,讲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反对以人为的方式扭曲,主张体法自然,正是化解今日危机的良丹妙药。
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那么,法家智慧是最刻毒的一页,
兵家智慧是最冷峻的一页,
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
儒家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页,
道家智慧是最聪明的一页。
——冷金成著《读史有智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