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2张PPT)
千手千眼观世音
千眼千臂观世音
莫高窟“千手观音”像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代印度。其创始人为悉达多·乔答摩(约前566~前486年),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
乔达摩出身于刹帝利种姓,是迦毗罗卫国(在今印度、尼泊尔边境地区)净饭王太子。据说他幼时受传统的婆罗门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和五明;
19—29岁时,始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又对当时的婆罗门教不满,遂舍弃王族生活,出家寻访师友,探索人生解脱之道。
29岁,出家。
35岁,他在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学习禅定,后在尼连禅河畔独修苦行,进而至伽耶(菩提伽耶)毕钵罗树下深思默想,经过7天7夜之后,终于“悟道成佛”。
释迦牟尼感悟到了微观世界。他说一粒沙里与三千世界,一粒尘里亦有三千世界,所以世界上无论任何渺小的事物,都是自成三千世界的,而且他们是独立且独特的。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德国哲学家):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所以事物是独立且不同的。
释迦牟尼在两千年前就发现了人们肉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而且认为他们是独立的,那么就是每个微尘里的世界可以是平行的,而且是不会相互影响的。
35岁,他在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学习禅定,后在尼连禅河畔独修苦行,进而至伽耶(菩提伽耶)毕钵罗树下深思默想,经过7天7夜之后,终于从阳光透过菩提树叶透下来的光,成功悟道,成就了金身。“悟道成佛”。
之后,他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任教,历时45年,从者甚众,流传下来,称为佛教。
80岁,涅槃。
如来,佛的代号,实际上佛有十种不同名称,如来是一种,佛是一种,世尊也是一种。不过,中国人搞惯了,经常把他们连起来,所以我们常常听到如来佛的称法。如来及佛是通称,等于我们中国称圣人,孔子是圣人、周公也是圣人、文王、尧舜都是圣人。圣人就是通称,而孔子、周公就是特称。所以一切佛皆称如来,像药师如来、释迦牟尼如来、阿弥陀如来等等,如来是通称,药师、释迦牟尼、阿弥陀等都是特称。
常见的佛的名称
五方佛,根据唐不空所译《菩提心论》记载,大日如来为教化众生,将其自身具备的五智变化为五方五佛:中央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代表法界体性智;东方阿閦佛(不动如来),代表大圆镜智;南方宝生佛,代表平等性智;西方阿弥陀佛,代表妙观察智;北方不空成就佛,
代表成所作智。这就是极为有名的“五方佛”的来历!
常见的佛的名称
竖三世佛,过去佛燃灯古佛,“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然(燃)灯太子,作佛亦名然灯”;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即中国俗称的如来佛;未来佛弥勒佛,弥勒意为“慈氏”,这是佛教菩萨名。弥勒佛本是如来的弟子,为弥勒菩萨,居住在六欲天中的兜率天宫,在那里讲经说法,由于释迦牟尼佛预记他在兜率天寿命终尽时将下生人间,继之为佛,因此他又被称为一生补处菩萨,即下一辈子即可替补成佛的菩萨。由于他将来必定成佛,因此也被称为弥勒佛。
常见的佛的名称
最初的弥勒信仰基本上完全照搬印度佛教,最初的弥勒多为头戴宝冠、身披璎珞的菩萨装,姿势基本上是交脚坐式,其造型带有浓郁的印度风格。晚唐五代之后,以游方僧人契此为原型的“大肚弥勒”流行起来,成为长期流传和普遍欢迎的中国弥勒佛。
契此,生活在唐末五代,是一个下层游方僧人,由于经常被着一个布袋,又被称为布袋和尚。他的形貌很有特征,皱鼻梁,大肚子,身体十分肥胖。作为一个游方僧人,契此是十分贴近民间的,因而很受普通百姓的喜爱。他的形象和蔼可亲,虽然不象金身弥勒那样庄严肃穆,却增加了一种亲和力。他虽然显现神通,却又只是暗示于人,更不以此为己谋利,直到临终,他才暗示自己就是弥勒的化身。
以契此为原型,后人又加上了笑口常开的特征,从而形成矮身大肚、蹙鼻笑口的典型的弥勒佛的形象。
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萨教化众生的
道场,代表中国佛教的特质。
普陀山观世音菩萨代表佛教的慈悲(爱心),
九华山地藏菩萨代表大愿(孝道),
五台山文殊菩萨代表大智(理性),
峨嵋山普贤菩萨代表大行(落实),
所以这四位菩萨在中国佛界的地位非常崇高,纵然不是在这四大名山,一般比较大的道场也都会供奉这四大菩萨。
1.大慈大悲观音菩萨
2.解救苦难地藏菩萨
3.般若智慧文殊菩萨
4.德行圆满普贤菩萨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增一阿含》
佛教:佛让人们止恶扬善、自净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传入:东汉明帝,依附黄老之学
流传:三国两晋,与玄学合流
发展:隋唐时期,中国特色——禅宗
衰落:五代十国,影响甚微
佛教宗派:
佛教宗派:
佛教
印度
(
)
佛教宗派:
佛教
印度
汉传佛教
(中国内地)
(
)
佛教宗派:
佛教
印度
汉传佛教
(中国内地)
藏传佛教
(西藏)
(
)
佛教宗派:
佛教
印度
汉传佛教
(中国内地)
藏传佛教
(西藏)
南传佛教
(云南、泰国、缅甸、柬埔寨)
(
)
佛教宗派:
佛教
印度
汉传佛教
(中国内地)
藏传佛教
(西藏)
南传佛教
(云南、泰国、缅甸、柬埔寨)
小乘佛教
(
)
佛教宗派:
佛教
印度
汉传佛教
(中国内地)
藏传佛教
(西藏)
南传佛教
(云南、泰国、缅甸、柬埔寨)
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
(
)
佛教宗派:
佛教
印度
汉传佛教
(中国内地)
藏传佛教
(西藏)
南传佛教
(云南、泰国、缅甸、柬埔寨)
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
俱舍宗
(
)
佛教宗派:
佛教
印度
汉传佛教
(中国内地)
藏传佛教
(西藏)
南传佛教
(云南、泰国、缅甸、柬埔寨)
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
俱舍宗
成实宗
(
)
佛教宗派:
佛教
印度
汉传佛教
(中国内地)
藏传佛教
(西藏)
南传佛教
(云南、泰国、缅甸、柬埔寨)
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
俱舍宗
成实宗
三论宗(法性宗)
(
)
佛教宗派:
佛教
印度
汉传佛教
(中国内地)
藏传佛教
(西藏)
南传佛教
(云南、泰国、缅甸、柬埔寨)
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
俱舍宗
成实宗
三论宗(法性宗)
法相宗(唯识宗)
(
)
佛教宗派:
佛教
印度
汉传佛教
(中国内地)
藏传佛教
(西藏)
南传佛教
(云南、泰国、缅甸、柬埔寨)
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
俱舍宗
成实宗
三论宗(法性宗)
法相宗(唯识宗)
华严宗
(
)
佛教宗派:
佛教
印度
汉传佛教
(中国内地)
藏传佛教
(西藏)
南传佛教
(云南、泰国、缅甸、柬埔寨)
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
俱舍宗
成实宗
三论宗(法性宗)
法相宗(唯识宗)
华严宗
天台宗
(
)
佛教宗派:
佛教
印度
汉传佛教
(中国内地)
藏传佛教
(西藏)
南传佛教
(云南、泰国、缅甸、柬埔寨)
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
俱舍宗
成实宗
三论宗(法性宗)
法相宗(唯识宗)
华严宗
天台宗
禅
宗
(
)
佛教宗派:
佛教
印度
汉传佛教
(中国内地)
藏传佛教
(西藏)
南传佛教
(云南、泰国、缅甸、柬埔寨)
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
俱舍宗
成实宗
三论宗(法性宗)
法相宗(唯识宗)
华严宗
天台宗
禅
宗
净土宗
(
)
佛教宗派:
佛教
印度
汉传佛教
(中国内地)
藏传佛教
(西藏)
南传佛教
(云南、泰国、缅甸、柬埔寨)
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
俱舍宗
成实宗
三论宗(法性宗)
法相宗(唯识宗)
华严宗
天台宗
禅
宗
净土宗
律
宗
(
)
佛教宗派:
佛教
印度
汉传佛教
(中国内地)
藏传佛教
(西藏)
南传佛教
(云南、泰国、缅甸、柬埔寨)
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
俱舍宗
成实宗
三论宗(法性宗)
法相宗(唯识宗)
华严宗
天台宗
禅
宗
净土宗
律
宗
密
宗
(
)
佛教宗派:
佛教
印度
汉传佛教
(中国内地)
藏传佛教
(西藏)
南传佛教
(云南、泰国、缅甸、柬埔寨)
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
俱舍宗
成实宗
三论宗(法性宗)
法相宗(唯识宗)
华严宗
天台宗
禅
宗
净土宗
律
宗
密
宗
(
)
中土禅宗六代祖师:
初祖:菩提达摩
二祖:慧可
三祖:僧璨
四祖:道信
五祖:弘忍
六祖:慧能
禅宗思想
不立文字
《坛经》又称《六祖坛经》或《六祖法宝坛经》,中国佛教禅宗典籍。
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
六祖慧能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六祖慧能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既非风动,
亦非幡动,
仁者心动耳。
《坛经》大致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序。主要叙述了慧能于大梵寺说法,法海集记《坛经》的缘起。
第二部分为《坛经》的主体部分。这部分经文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二,集中阐述了慧能独创性的祖宗学说。
最后一部分主要是叙述了慧能去世前对十名弟子等的嘱咐及临终前后的事情。经文还描述了慧能去世后的情景,并以此作为全经的结束。
禅宗思想
不立文字
教外别传
禅宗思想
不立文字
教外别传
以心传心
“拈花微笑”也作“拈花一笑”:
一是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
二是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相通、心心相印。
宝顶山大佛湾的千手观音有一千零七只手,一千零七只眼。
佛性本有
无住生心
顿悟法门
其他禅宗的思想
诗人与禅宗
叹白发
王维
宿昔朱颜成暮齿,
须臾白发变垂髫。
一生几许伤心事,
不向空门何处销。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佛印了元,字觉老,本出身于富庶之家,后因皇帝赐与度牒而出家。苏东坡移居湖州过金山时,结识了佛印。元丰二(1079年),苏东坡贬谪黄州,开始大量阅读佛教典籍,与佛印了元建立了更为密切的情谊。
???
有一天两个人在杭州同游,东坡看到一座峻峭的山峰,就问佛印禅师:“这是什么山?”?
???
佛印说:“这是飞来峰。”
???
苏东坡说:“既然飞来了,何不飞去?”
???
佛印说:“一动不如一静。”
???
东坡又问:“为什么要静呢?”
???
佛印说:“既来之,则安之。”
后来两人走到了天竺寺,苏东坡看到寺内的观音菩萨手里拿着念珠,就问佛印说:“观音菩萨既然是佛,为什么还拿念珠,到底是什么意思?”?
???
佛印说:“拿念珠也不过是为了念佛号。”
东坡又问:“念什么佛号?”
???
佛印说:“也只是念观世音菩萨的佛号。”
???
东坡又问:“他自己是观音,为什么要念自己的佛号呢?”?
???
佛印回答道:“那是因为求人不如求己呀!。”
有一天,佛印禅师登坛说法,苏东坡闻说赶来参加,座中已经坐满人众,没有空位了。禅师看到苏东坡时说:“人都坐满了,此间已无学士坐处。”??
???
东坡马上机锋相对回答禅师说:“既然此间无坐处,我就以禅师四大五蕴之身为座。”?
???
禅师说:“学士!我有一个问题问你,如果你回答得出来,那么我老和尚的身体就当你
的座位,如果你回答不出来,那么你身上的玉带就要留下本寺,做为纪念。”苏东坡便答应了。
???
佛印禅师反问:“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请问学士要坐那里呢?”?
苏东坡为之语塞。
???
色身是由四大假合而成,诸行无常、刹那不住、没有一样永恒实在,故不能安坐于此。
???
东坡的玉带因此输给佛印禅师,至今仍留存于金山寺。
???
有一次,苏东坡与佛印禅师一同游山玩水,走着走着,佛印忽然对苏东坡说:“你骑在马上的姿势十分庄严,好像一尊佛。”?
???
苏东坡回答说:“你穿着一身黑袈裟,骑在马上好像一团牛粪。”?
???
佛印笑着说:“从我口中出来的是佛,从你口中出来的却是粪。”
???
随从听到两人的对话,都忍不住捧腹大笑。
?
悟道者眼中,佛与牛粪自性本自清净。东坡与佛印禅师时常一唱一和,嬉笑怒骂,以诸公案,遗教后世。
???
一般人谈到苏东坡和禅,喜欢列举他与佛印的传奇故事,却忽略了苏东坡曾写过许多佛与禅的诗歌。这些诗歌十分优美,观点独到,很有悟境,可以看出苏东坡是有真实修证之人。否则不会四度贬官,还能维持乐观豪迈的人生态度。
???
古来的大禅师,也有许多肯定东坡的悟境,像大慧宗杲禅师就给予其极高的肯定。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柏尊者甚至认为苏东坡的文字处处有开悟之机,只要参透了诗中玄机,就能如“沸然消雪”的开悟。台湾当代高僧忏公上人也开示过:“苏东
坡居士是开悟之人,只是很少人能够体会罢了!”?
从宋朝之后,苏东坡的许多诗词,被许多禅师视为悟后境界的作品,例如有名的庐山三诗——?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认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未消;?
???
到得还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六祖慧能是禅宗的发扬光大者,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于极盛。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禅宗佛学特点在于其高度的理性化,几乎完全没有神学气息。禅宗修持以定慧一体为特色。后世禅宗流入禅语机锋、呈口舌之辩,违反了禅宗的本意。禅宗强调心性的运用,以明心见性为宗旨。
六祖慧能
神秀
、惠能二人分立北宗渐门与南宗顿门。神秀住荆州玉泉寺
,晚年入京,为三帝国师,弟子有嵩山普寂、终南山义福;惠能居韶州曹溪宝林寺,门下甚众,以惠能为六祖。时称“南能北秀”。北宗主张“拂尘看净”的渐修,数传后即衰微;南宗传承很广,成为禅宗正统,以《楞伽经》、《金刚经》、《大乘起信论》为主要教义根据,代表作为《六祖坛经》。
南能北秀
《慧能受法》:
这段文字说的是慧
能受衣法时的情景
和弘忍的教诲
《南能北秀》:
这段文字是对“南
能北秀”一说提出
自己的看法。
1.行事谨慎,
办事稳妥。
2.语重心长,
寄寓厚望。
3.关心弟子,
谋事周全
慧能:顿悟
直指人心
神秀:渐悟
循序渐进
【给所有人】:
如果你真的愿意足够努力,
你人生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大器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