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墙上的斑点
教学目标
?
探索作者的内心世界、思想主张;
理解作品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结构安排
?
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之处
传统
小说
时间:
地点:
人物:
情节:
环境: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主要人物、次要人物
故事发生的地点
小说故事在什么时间发生的
阅读思考:
结合课文,说说这篇小说有什么不同?
提示:时间:
地点:
人物:
情节:
模糊、瞬间
小屋
“我”、“丈夫”?
墙上的斑点是什么?
品内容(写了什么)
1.小说对“墙上的斑点”有几次猜测。每次产生了什么联想?
炉子里的火、鲜红的旗帜、红色骑士
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遗失的物件、生活飞快的速度、来世
特洛伊城、莎士比亚、紫色花穗、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伦敦的周日、惠特克尊卑序列表
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学者、安宁的世界
树、树的生存
墙上的斑点
贵妇的肖像画、以前的房主、郊外别墅
斑点
诗意和谐的世界
战争的幻觉
反抗欺骗、虚妄,直面现实
挑战现实秩序,机械教条,
男权主义
难以把握的今生来世
生命的无常
讨论总结主题
【基本指向——当代人的生存状态
小说主旨:
“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连结点),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墙上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表着现象世界。小说主旨在于嘲讽现实社会的单调,追求精神自由和独立。
我们从一个斑点里可以挖掘出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思考、对伪文化、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秩序的思考、对机械教条理性的质疑、对生命本质、精神状态、文明、历史文化的质疑……这已经不是一个真正的斑点所能承受的了,这篇小说所承载的伍尔夫的独特的思想和她的世界观的宣言。
作者借“墙上的斑点”说明一个道理:客观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意识的活动与反映;客观的显现是短暂的,只有人的意识流动,存在于记忆中的生命体验和精神才是永恒的。
小说对“墙上的斑点”的猜想是怎么展开的?
独特的写作手法:
内心独白;
自由联想;
判断推理;
A.内心独白。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剖析内心世界的奥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灵魂世界。
B.自由联想。取消故事情节,通过人物自身的回忆、体验、感知和想象表现出来人物的思想。
C.判断推理分析。物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战争,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引发一系列对自然、社会的思考体验和感悟。
精巧的构思
辐射
追踪
回环
弗吉利亚?伍尔芙
弗吉利亚?伍尔芙(Adeline
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著名女权主义者
代表作品:
《远航》《墙上的斑点》《海浪》《到灯塔去》《雅格布的房间》《达罗卫夫人》,散文集《普通读者》
1882年,伍尔芙出生于英国伦敦,父亲是维多利亚时代出身于剑桥的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学者和传记家。家族成员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当时许多社会学者名流都是她家的常客,这种环境下养成了她高贵的气质。
快乐过后,接踵而至的是一连串的打击,从1895年起她最亲近的人相继死亡,这使她经历了多次不同的程度精神崩溃。精神病症折磨了她一生。
从1906年起,弗吉尼亚的兄弟在剑桥结识的朋友们不断来家聚会,逐渐形成了一个文艺和学术的中心,著名的布卢姆斯伯里集团,其成员多为文化界的精英,该学术集团对伍尔芙文学创作的影响很大。
1941年3月,由于对刚完成的小说《幕间》不满意,又因为“二战”战火已燃烧到英国,更由于她确信自己的精神分裂症即将复发,便留下一纸绝命书投河自尽
伍尔芙的小说理论
“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
她认为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转瞬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因此,她主张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应该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探寻人的内心世界。“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追踪它们的这种运动模式”。
课堂练习: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我们也有对现实的思考和判断,让我们也尝试用意识流小说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证明自己的存在!请结合下面情境选择一个发挥想象,说说你对此的联想和猜测:
1.我依然记得有一次走夜路的时候,走着走着忽然看见前方有一点绿色的光,是什么东西呢?
2.夏日的午后,我独自在房间看着头顶旋转的风扇,陷入了沉思……
课堂练习展示: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