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2 反比例 人教版(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2 反比例 人教版(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5-04 11:28:38

文档简介

《反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反比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3)、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类比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老师计划用100元买一些笔记本奖励同学,如果2元一本,可以买多少本?(50本)
5元一本呢?(20本)
2元和5元表示什么?(板书:单价)
50本和20本呢?(板书:数量)100元呢?(板书:总价)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板书:单价×数量=总价)
师:这样的问题对你们来说是非常简单的,但如果把这些问题放到“比例”中,该如何解释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寻求解释,好吗?
二、探究新知
1、情境一:换零钱
师:人民币中用“元”作单位的面值有哪些?如果将面值100元的人民币换成其它面值的人民币,你们会换吗?(出示课件)
将面值100元的人民币换成其它面值的人民币,各能换几张?
面值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张数
?
?
?
?
?
(1)学生填表
(2)交流讲评,填写表格。
(3)课件出示思考题:
①、表中有哪两种量?
②、面值和张数是怎样变化的?
③、相对应的面值和张数的乘积分别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4)师生交流,适时板书
面值×张数=总钱数
2、情境二:小实验
(1)观察实验操作过程和表格
杯子的底面积/cm2
10
?
20
30
?

水的高度/cm
?
20
15
?
5

水的体积/cm3
?
?
?
?
?
(2)指名填写表格
(3)小组讨论:你想对老师说什么?
(4)师生交流,适时板书
底面积×高=体积
3、课堂小结
(1)观察数量关系式,分析变量和不变量。
(2)介绍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3)根据数量关系式,理解上面的话。
(4)用字母表示反比例关系。(板书:xy=k(一定)并板书课题:反比例)
三、巩固练习
1、
每天运的吨数(吨)
300
150
100
75
60
50
运货的天数(天)
(1)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2)写出几组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并比较积的大小,说一说这个积表示什么。
(3)运货的天数与每天运的吨数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2、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3、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
(1)煤的数量一定,使用天数与每天的平均用煤量。
(2)在一块菜地上种的黄瓜与西红柿的面积。
(3)如果1:y=x:3,x和y。
(4)如果x=
1/6y,x和y.
四、课题总结
本课学会了什么?
五、课后拓展:
关于反比例的知识,你还想学习什么?写在纸条上,下节课我们一起讨论。
板书设计:
单价×数量=总价(一定)
面值×张数=总钱数(一定)
反比例
底面积×高=体积(一定)
x×y=k(一定)成反比例的量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体验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进一步渗透自主学习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究精神,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的比较。
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3.??
教学用具
PPT课件
4.??
标签
成反比例的量
?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出新课。
1、复述回顾:
(1)、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
判定两种量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3)、判定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A、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B、每小时织布的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C、当圆柱体的高度一定时,体积和底面积。
2、引出课题: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成正比例的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些常用的数量关系之间的一些特征。当圆柱体的体积一定时,底面积和高度又有什么态度呢?
﹙板书:成反比例的量﹚?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探究反比例的意义?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实验,在实验之前,提出实验要求。
(1)、记录杯子里水的高度,把表格中补充完整。
(2)、观察水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
教师播放实验。
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的?
3、观看实验记录单,回答三个问题。
①表格中有哪两种量?

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的?
③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
是多少?
教师据学生汇报说明:在水的高度和底面积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像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反比例关系。
4、课件展示反比例的意义,请学生回答判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小组内讨论得出判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键是有三个条件,1、两种相关联的量;2、变化方向相反;3、乘积一定。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量成反比例关系?
师: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量成正比例关系谁给我们来举个例子吧。??
(1)学生自由举例。
(2)师讲述: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相关联的量,有的成反比例,有的相关联,但不成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要看这两个量的积是否一定,只有积一定,这两个量才成反比例
三、巩固练习。
(一)、基础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2)每小时织布的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3)当圆柱体的高度一定时,体积和底面积。
(1)、表格中有(????????????????
)和(?????????????
)两种相关联的量。
?(2)、写出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并比较大小。
?(3)、这个积表示(??????????????
)。
?(4)、表中的相关联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是“√
”,不是“×”。
?(1)煤的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
?(2)种子的总量一定,每公顷的播种量和播种的公顷数.????
(????)
?(3)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
?(4)华容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
?
四、积极应用,拓展新知。
出示课件,正、反比例的例题,请学生比较,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把表格补充完整。
学生小组内讨论,得出答案。
五、拓展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比例吗?并说明理由。?
?(1)、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
?
?
?
?
?
?
?(
?
?

?(2)、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
?
?
?
?

?
?

?(3)、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
?

?(4)、小麦每公顷的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
?

?
?

?(5)、矿泉水瓶中喝掉的水和剩下的水。
?
?
?
?
?
?
?
?(
?
?

?(6)、圆的半径和它的面积。
?
?
?
?
?
?
?
?
?
?
?

?
?

?(7)、铺地面积一定,方砖面积与所需块数。
?
?
?
?
?
?

?
?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想挑战一下自我吗?好!请同学们认真完成堂堂清练习题。
教学反思:
反比例是本单元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后面学习利用反比例关系解答实际问题的基础。?通过本课教学,学生清楚的了解了反比例的关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突出重点,以学生为主体,活用了教材,把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小问题,每个问题既有侧重,有都围绕难点来进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做法如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上课时,从已学过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切入点,让学生们先说一说成正比例的量的意义,并要求说出它的特征来;让学生们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再说说你是如何来判断这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为学习新的知识做好了一定的铺垫。再出示课题:成反比例的量。让学生们自己提出疑问:如成正比例的量是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减少,那成反比例的量是不是一个增加,另一个量就减少呢?成正比例的两个量是比值一定,那成反比例的量是什么一定呢?进行猜想.引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交流,进行自主探究
??在教学中,让学生完成表格,填表后,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讨论交流:
1、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是两种相关量的量吗?2、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3、计算他们的乘积。通过学生讨论交流的同时,学生自主探究出例2与例1的不同,从而引导学生概括反比例的意义,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三、联系生活进行教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因此,在教学中,当引导学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后,出示练习,让学生判断给定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又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成反比例的例子,把数学融入生活实际中,进一步让学生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通过一系列练习既巩固了反比例的意义,还提高了学生的解答能力。
?总之,只有深入分析教材,就能够很好的驾驭教材,就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