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牛初中11~12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第一阶段学情检测
2012年2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题1分,共20分。)
1.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A.①建立隋朝 ②灭亡陈朝 ③开通运河 B.①建立隋朝 ②开通运河 ③灭亡陈朝
C.①开通运河 ②建立隋朝 ③灭亡陈朝 D.①灭亡陈朝 ②建立隋朝 ③开通运河
2.唐朝诗人皮日休曾说:“大运河北通诼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
A.结束了分裂割据,实现了大统一 B.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
C.促进南北地区经济交流 D.巩固唐朝的统治
3.下列不属于隋朝的中国古代“世界之最”是
A.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
B.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C.科举制被英国大百科全书誉为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
D.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
4.秦朝和隋朝都是短命的王朝,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它们的共同的历史贡献是
A.都出现了盛世 B.都曾制订了有利统一的制度和措施
C.都开凿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 D.都修筑过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工事
5.房玄龄富于谋略,杜如晦善断大事,唐太宗重用他们做宰相,这表明唐太宗
A.重视发展生产 B.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注意任用贤才 D.提倡节俭
6.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统治者,他在位期间
①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虚心纳谏 ②委派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了赵州桥
③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增进汉藏友好关系 ④派遣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唐太宗告诫臣下:“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种思想源自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8.《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
专权)”。武则天遗言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
天主要是因为
A.她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 B.重视人才的培养
C.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 D.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9.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在探究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时提出了以下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①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的 ②统治者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③都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 ④都重视生产技术的改进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唐元和年间(806年~820年),主管财政的宰相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大臣崔祐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祐的意见。崔祐所属的机构是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吏部
11.在学习完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相关内容后,某历史兴趣小组设置了以下课外拓展主题。其中不正确的是
A.都江堰的修筑者李冰 B.赵州桥的设计和建造者李春
C.孔子与“仁”的思想 D.“书圣”王羲之与《金刚经》
12.从历史图片中获得历史信息,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常州市某中学举办题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历史图片展。下列图片应该入选“盛唐篇”的是
①地动仪模型 ②曲辕犁 ③筒车模型 ④罗盘针模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3.小龙在图书馆借了一本《贞观政要》。在这本书中,他可以查到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期间的“治世”史实
A.秦始皇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明太祖
14.“学而优则仕”,学习学好了就可以去做官,这也是我国古代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请问科举考试中殿试制度的创立者是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5.隋唐时,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发展。下列不属于反映唐朝民族关系融治的诗句是
A.“回鹘衣装回鹘马” B.“车书本一家”
C.“和同为一家” D.“唐风洋溢奈良城”
16.温家宝总理曾指出“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国之命在人心”之内涵与下列古代政治家思想一致的是
A.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D.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7.“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合十忘生死,弘愿心中藏,普渡众生……”这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部有关唐朝高僧的电视剧片尾曲。这部电视剧的主人公是
A.玄奘 B.鉴真 C.戒贤 D.戒日王
18.有一首歌这样唱道:“……不知今宵是何时的云烟,也不知今夕是何夕的睡莲,只愿能够化作唐宋诗篇”,那么在“唐宋诗篇”中被称为“诗圣”的唐朝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自居易 D.苏轼
19.下面两幅图片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A.高度繁荣 共享太平
B.对外开放 双向交流
C.世界领先 求同存异
D.源远流长 泽被东西
20.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孟宪实在《百家讲坛》作了“太宗继位”“魏征进谏”“以民为本”等系列讲座。由此推知他所讲的主题是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二、材料解析题:综合材料,根据题目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本部分有
3题,其中21题6分,22题10分,23题5分,24题9分,共30分。)
21.(6分)下面是小刚同学撰写的课本剧《大唐帝国——唐玄宗》的一个片段,其中有三处错误,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唐玄宗统治时前期,有位天竺人在参观完唐朝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赵州桥后,来到唐都开封,发现城市气势恢宏、街道整齐,异常繁华。商店里商品琳琅满目、物美价廉,让人流连忘返。离开商店,他又前往寺庙拜读了玄奘所著的《西游记》。他由衷地感慨:大唐果然是繁荣富庶的帝国啊!
(1)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人君就无法维持统一。“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
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一为秦统一货币图,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图二为秦统一文字图,秦始皇把 规范文字。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推行了什么制度?为加强思想控制,他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2)根据材料二,为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3分)
(3)材料三描写的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繁荣景象,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基础的是谁?其统治史称什么?(2分)
(4)上述材料中涉及的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的相同点是( )(1分)
A.都是开国皇帝 B.都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C.都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 D.都采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23.(5分)阅读下列材料:中国古代历史源远流长,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都出现了许多有影响力的历史人物。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材料二:“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材料三:唐太宗派大臣护送她入藏时带出了许多工匠,还有谷物、果品、菜种、药材……,以及医学、农学、天文历法等书籍。藏族人亲切地称呼她为“阿姐加莎”。至今,青藏高原仍留下许多颂扬她的诗歌和传说。
请回答:
(1)材料一出自战国时期的改革家商鞅之口,请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1分)
(2)与材料二相关的历史人物是西汉时期的一位伟大史学家,他留下的历史著作是什么?该著作的体例是什么?(2分)
(3)材料三的“她”是谁?留下这段千古佳话时的唐朝统治者被少数民族尊称为什么?(2分)
24.(9分)汉朝和唐朝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影响深远。据此回答:
(1)汉武帝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什么?将唐朝带入全胜时期的是谁?他的统治史称什么?(3分)
(2)汉唐时期,除上述治世外,还出现过哪些治世局面?(举两例)(2分)
(3)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是什么?从汉唐时期的民族关系看,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关系的主流是什么?(2分)
(4)请例举汉唐时期对外友好往来的重大事件。(举2例,汉唐时期各一例。)(2分)
材料解析题参考答案:
21.(1)唐朝工匠改为隋朝工匠(2分);
(2)开封改为长安(2分);
(3)《西游记》改为《大唐西域记》(2分)。
22.(1)圆形方孔铜钱;小篆;郡县制;“焚书坑儒”(各1分,共4分)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分),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1分),加强监察制度(1分);
(3)武则天(1分),“贞观遗风”(1分);
(4)B(1分)
23.(1)商鞅改革获得了成功,秦国成为当时最强大国家,为后来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分)
(2)《史记》(1分),纪传体通史(1分);
(3)文成公主(1分),“天可汗”(1分)。
24.(1)西汉出现大一统格局(1分),唐玄宗(1分),“开元盛世”(1分);
(2)文景之治、贞观之治、贞观遗风等(2分);
(3)开明的民族政策,主张各民族之间平等、和平交往(1分),以和平友好交流(1分);
(4)丝绸之路、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2分)
七年级历史练习 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