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十三校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测试题
七年级历史试题卷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同学们!一学期来,你一定有了很多的收获和体会,欢迎你们步入历史考场,一展各自的亮丽风采吧!
温馨提示:1.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考试结束后,监考老师只需收回并装订答题卷。
2.把答案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写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敬请缜密思考,仔细检查。
一、单项选择题(把你选的最佳选项填在答题卷的表格中,每题2分,共40分)
1、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迹最多的国家,下面关于我国远古人类的说法错误的是:
A、元谋人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距今约170万年
B、北京人体征的变化表明,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C、山顶洞人的面貌和现代人已经没有多大区别
D、原始人使用的工具种类很多,有下图几种代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针、铁器
2、下列哪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水利建设方面的智慧和创造?
A、都江堰 B、秦始皇陵兵马俑 C、长城 D、莫高窟
3、下列各项不属于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是
A、因材施教 B、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C、温故而知新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宿州市萧县盛产葡萄、石榴等特产。这些物种最先由西域出传入中原是在什么时期?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5、据《东观汉记》载:公元二世纪初,蔡伦曾得到当时汉和帝的称赞。原因是他
A、出使西域归来 B、完成历史巨著《史记》 C、发明“麻沸散” D、改进造纸术
6、河南南阳有一座医圣祠,里面供奉的是:
A、张仲景 B、华佗 C、蔡伦 D、祖冲之
7、某史书记载:“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与之相关的史事是
A、巨鹿之战 B、楚汉之争 C、城濮之战 D、陈胜吴广起义
8、史书记载,董仲舒死后,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特意下马凭吊。汉武帝如此尊重他,主要是因为董仲舒
A、率军打击匈奴 B、推动实现大一统 C、完成出使西域的任务 D、编成了《论语》
9、2009年7月5日,以热比娅为首的民族分裂分子策划乌鲁木齐市打砸抢烧事件,企图分裂新疆。历史上新疆与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由来已久。请你判断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我国中央政府的管辖最早开始于
A、张骞出使西域 B、西域的物产传入内地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丝绸之路的开通
10、下列图示大致准确表示三国鼎立的示意图是
11、电影《英雄》中刺客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互不相同”,秦王说“统一以后这些杂七杂八的文字一律废掉,只留下一种写法”。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秦始皇完成国家统一后,只是在局部地区统一了文字 ②秦统一以后,把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标准字体 ③文字的统一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④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2、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①佛教在西汉初年传入我国 ②《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尧舜禹到汉武帝时期的主要史事 ③道教在东汉时期兴起于民间 ④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A、①③④ B、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东晋时期的王羲之被尊为“书圣”,代表作有《兰亭序》
②两晋时期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
③贾思勰是南北朝时期的农学家,代表作有《齐民要术》
④顾恺之的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⑤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著作
⑥张仲景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③④⑤⑥ D、①②⑤⑥
14、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全国,结果被孙刘联军打败。这场战役是指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5、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起到促进作用 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技术
C、江南人民开始重视农业生产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16、南方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也促进城市的繁荣。下列城市人口达到百万的是
A、建业 B、 长安 C、洛阳 D、建康
17、中国人主食的特点一般是“北麦南稻”,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米饭,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南方
A、人口增多 B、商品经济发展
C、面食营养价值高 D、与北方南迁人口民族融合的影响
18、东晋一位画家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眼睛)。”即眼睛最能传达人的精神面貌,画人物的关键在于画眼睛,这位画家是
A、王羲之 B、王献之 C、顾恺之 D、范缜
19、体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最高艺术成就的是:
A B C D
20、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而成语是语言文化的精华。下列成语与淝水之战有直接关系的有
①纸上谈兵 ②风声鹤唳 ③草木皆兵 ④退避三舍 ⑤投鞭断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⑤
宿州市十三校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测试题
七年级历史答题卷
命题人:孙前庚 校对人:丁瑰萍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60分,第21题15分,第22题25分,第23题20分)
21.按朝代顺序写出下列字母所代表的朝代,完成如下填空:(共15分)
商朝 春秋 秦朝 东汉 三国 两晋
(1)A ;B ;C ;D ;E ;(5分)
(2)A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启继承王位, 制代替 制,从此“公天下”变成“家天下”。(2分)
(3)B王朝因为实行 制,出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局面。(1分)
(4)C时期 的改革使 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2分)
(5)D时期开通的一条重要商路是 ,对开通这条商路贡献最大的人物是 。这条商路开通的意义是 。(3分)
(6)E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等现象,这是因为 改革,加快了 的过程。(2分)
22、识读下图,回答问题。(25分)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和图二分别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的哪两位皇帝(4分)
(2)图一中的皇帝大力推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中央主要设置哪些官员负责?(4分)图二中的皇帝在削藩问题上,推行了什么政策?(4分)
(3)在对待儒学问题上,上面两位皇帝有截然不同的做法,他们是怎样做的?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
(4)在对待匈奴问题上,图一中的皇帝派出的反击匈奴的将领是谁?图二中的皇帝派出的反击匈奴的将领又是谁?(3分)
(5)由于上面两位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国家(或疆域)出现了什么样的局面?(2分)
23、能力探究:考察中外历史,我们会发现,改革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也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与历史发展相始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材料三: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改革是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这一目的是否最终实现?能够说明这一目的实现的历史现象是什么?(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怎样的政治主张?商鞅根据这一主张取得的重大变化是什么?(4分)
(3)材料三反映的改革是哪一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改革?该材料是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措施中的哪一项?此外,还有哪些措施?(5分)
(4)综合三则材料,请你谈谈上述改革和改革家分别给你什么启示?(7分)
七年级历史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B B D A C B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A C B D D C D D
二、非选择题(共60分,第21题15分,第22题25分,第23题20分)
21(1)A:夏朝;B:西周;C:战国;D:西汉;E南北朝(5分)
(2)王位世袭制;禅让制(2分)
(3)分封制(1分)
(4)商鞅变法;秦国(2分)
(5)丝绸之路(1分);张骞(1分);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西方的桥梁(或者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1分)
(6)北魏孝文帝改革(1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1分)
22、(25分)
(1)秦朝的秦始皇(2分);西汉的汉武帝(2分);
(2)图一: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图二:颁布“推恩令” (8分)
(3)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影响:加强了思想统治,但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巨大损失。(4分)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影响;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4分)
(4)图一:蒙恬;图二:卫青、霍去病(3分)
(5)秦朝疆域广大,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西汉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2分)
23、能力探究:(20分)
(1)实现了(2分)。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2分)
(2)主张:按照现实需要改变传统的治国政策,不必因循守旧。(或反映了商鞅改革变法的主张)(2分)
成就:秦国逐渐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基础。(2分)
(3)鲜卑族;必须使用汉语;此外还有采用汉姓、穿汉服、与汉人通婚等。(5分)
(4)改革的启示:(言之有理即可酌情判分)
①改革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2分)
②我们的社会、国家或民族要想进步,就要不断地根据现实进行改革与创新(2分)
改革家的启示:(言之有理即可酌情判分)
③改革家要有大无畏的勇气,不拍牺牲,战胜困难,才能完成改革大业;(1分)
④我们要学习改革家们坚强不屈的精神,增强历史责任感;(1分)
⑤我们当代中学生要支持和推动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努力学习,将来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分)
魏
魏
魏
蜀蜀蜀蜀蜀蜀
吴
蜀蜀蜀蜀蜀蜀魏
蜀
蜀
吴
吴
吴
魏
魏
魏
A B C D
E
C
A
B
D
图一
图二
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 第6页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