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
教学目标
??? 1、 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 2、 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重点难点
1、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通过情节评析人物形象。
1)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4)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史记》
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 、 、 、 、 、 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十二本纪
十表
八书
三十世家
七十列传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
本纪12篇: 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30篇: 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70篇: 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10篇: 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8篇: 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时代背景
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
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史上最强武将,号西楚霸王。楚亡后,项氏一族惨遭屠杀,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今江苏苏州)。籍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渡浙江(今钱塘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刺杀太守殷通举兵响应,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24岁的项羽,就这样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
回忆《鸿门宴》中对项羽的分析,归纳其性格特征。
坦诚直率 心地善良 光明磊落
刚愎自用 不善用人 有勇少谋
优柔寡断 自矜功伐……
妇人之仁
朗读课文
要求: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用四字短语概括出课文共写了几个场面
乌江自刎
东城快战
垓下之围
情节梳理
第一段:垓下被围的困境
第二段: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第三段:东城溃围之战
第四段:写乌江自刎
分析讲解文章内容 :
垓下之围
东城快战
第一段:
垓下之围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垓下之围
㈠确认书下注解的重点词句;
㈡补充讲解
1.项王军壁垓下: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
3.力拔山兮气盖世:
名词—动词,驻守
情绪激昂。
拔,撼动。
盖,胜过、压倒、超过。
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
4、重点词:
项王则夜起
时不利兮骓不逝
5、重点句:
是何楚人之多也
饮帐中
常幸从
在夜里,名词作状语
奔驰
汉军那边楚人为什么那么多啊?是,代词,汉军
饮(于)帐中
常幸从(之) 使动用法,使……随从
固定句式
奈……何:对……怎么办
奈若何:对你怎么办
歌数阕
名作动词
译文 项王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深夜,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王非常吃惊,说:“难道汉王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汉王怎么有这么多楚国人呢?”项王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项王一直骑着。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第一段:垓下被围的困境
主要情节:
四面楚歌
——慷慨悲歌
分析讲解文章内容 :
垓下之围
找出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 ?
第一段:
垓下之围
故事
语言动作
惊、起、饮、
歌、泣
人物形象
多情
善感
写法
动作、语言
映衬
垓下
之围
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末到伤心处!一代英豪,西楚霸王,此刻豪啕大哭,泪人一般,除了表明他大丈夫亦情绵绵外,也说明他们到了人生最低谷时,陷入了绝境!
四面楚歌 慷慨悲歌
惊—起—饮—歌—泣
优柔寡断
多愁善感
儿女情长
表现性格
项羽是如何“别姬”?为什么哭?他只心疼宝马美人吗?“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对项羽形象的描写有何作用?
1. 对虞姬和骏马的难舍依恋之情,
一腔怒愤、英雄失路的无限悲情
对战死疆场的将士的羞愧之情
对自己无力挽回败局的无奈之情
2.这样写为了:
表现和衬托英雄末路,多情柔情无奈、爱恨交加的悲惨 。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的宠姬,名虞。有美色,善剑舞。公元前209年,项羽于吴中起义。虞姬爱慕项羽的勇猛,嫁与项羽为妾,常随项羽出征,形影不离。
词牌《虞美人》据说得名于虞姬。
虞姬弹剑哀和:
汉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
贱妾何聊生
遂伏剑自刎,
留下了
“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
第二段: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重点词句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然今卒困于此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第二段: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被动句
(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副词,仅仅、只
副词,竟、却
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
副词,于是,就
平明,汉军乃觉之
副词,才
判断句
乃陷(于)大泽中。
左,乃陷大泽中:名词用作动词,往左走。
引兵而东:名词用作动词,向东前进,往东走
田父绐曰:农夫;欺骗。
垓下突围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阻挡的被我击破,被我攻打的都降伏。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判断句
卒:最终
固:本来
刈:割,砍
于是项王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当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飞驰而逃。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项王渡过淮河,能跟上的骑兵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
第二段翻译
“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了,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抵挡我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天下。可是如今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使我灭亡,并不是打仗的过错。今天肯定得决心战死了,我愿意为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为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使我灭亡,决不是打仗的过错。”
主要情节:
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此段中项羽对部下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了项羽什么心理?反映什么性格?
第二段: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项羽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自信,可是无法面对楚军即将彻底灭亡的现实,认为这一切都是天命安排。可见,项羽没有客观分析自己用兵的得失,一味归咎于天命,表现他的极端自负。
从第2段中可见项羽怎样的性格?
自负 勇武
哪写到他的自负了?
如此惨败,不是己错。天要亡我,事实可佐。战无不胜,那就是我。
哪写到他的勇武了?
身陷东城重围中,到处尽是汉家兵。二十八骑毫不惧,三胜劲敌多轻松!此人若非勇武者,早就钻进耗子洞。
“快战”可否换成“决战”?
快战和决战是不一样的。决战有胜负之分、一决雌雄的意思,也就是还有求胜的想法,快战表明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地 尽情地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住一世英名。证明自己。与其是说战斗,不如说是表演。
如果 “快战”改用“决战”,就带有鱼死网破的味道,项羽的快意和满足荡然无存。
难点置疑:
田父为何故意给其指错路?
A.田父是刘邦的人
B.田父被吓蒙了,说错方位
C.项羽不被人民拥戴
D.纯属偶然,并无深意
E.天欲亡项,非人力可为
C,本文虽表现了作者对项羽的敬意,但作者也委婉地表示了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失去了民心。
第三段:东城溃围之战
1、字词
期山东为三处
自为诗曰
为诸君溃围
赤泉侯为骑将
吾为公取彼一将
约定
作,写 动词
替 介词
担任 动词
替 介词
2、通假字
①辟易数里
②骑皆伏曰
3、重点实虚词
①期山东为三处
②汉军皆披靡
4、古今异义
愿为诸君快战
期山东为三处
通“服”
约
通“避”
溃败
古:痛快地打一仗
古:山的东面
今:快速的战斗
今:山东省
于是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汉军把他们包围起几层。项王对骑兵们说:“我来给你们拿下一员汉将!”命令四面骑兵驱马飞奔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边,分作三处集合。于是项王高声呼喊着冲了下去,汉军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了,项王杀掉了一名汉将。这时,赤泉侯杨喜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倒退了好几里。项王与他的骑兵在三处会合了。汉军不知项王的去向,就把部队分为三路,再次包围上来。项王驱马冲了
第三段翻译
上去,又斩了一名汉军都尉,杀死几十百多人,又聚拢骑兵,仅仅损失了两个人。项王问骑兵们道:“怎么样?”骑兵们都敬服地说:“正像大王说的那样。”
第三段:东城溃围之战
主要情节: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遂斩将
汉军—皆披靡 渲染势不可挡的气势
第二次:项羽—嗔目 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对比,只用眼神和声音就能吓退敌人,项羽摄人魂魄的虎虎声威跃然纸上
第三次:项羽—驰,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
楚军——亡两骑 对比(损失)渲染勇猛无敌
斩将轻而易举
东城快战
勇 猛 无 敌
骁 勇 善 战
气 概 豪 爽
极 度 自 负
第三段:东城溃围之战
三次行动
在身当绝境的情况下,项羽每战都能给敌军以有效的打击,丝毫没有兵败的萎靡和绝望,确实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
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再次表现他的勇猛、自负、不知自责自省。
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故事
语言动作
惊、起、饮、
歌、泣
天之亡我,
非战之罪!
人物形象
多情
善感
勇猛
自负
写法
动作、语言
映衬
动作、语言
场面
垓下
之围
东城
快战
第四段:乌江自刎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木义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乃欲东渡乌江:名词作状语,向东。
亦足王也:使动用法,称王
无以渡:没有……的办法。
:
地方:土地方圆。
独:只。
木义,舣船:使船靠岸
拒渡
第四段:乌江自刎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怜而王我
籍独不愧于心乎?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难道不……吗?
拒渡 赐马
使……称王
第四段:乌江自刎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吾为若德
德,名词作动词,做好事。
若非吾故人乎:你
马童面之,指王翳曰:
面对; 指给……看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悬赏征求;封城邑
赐头自刎
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方圆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疚吗?”于是对亭长说:“我知道您
第四段翻译
是位忠厚的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就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仅项羽一个人就杀掉汉军几百人。项王身上也有十几处负伤。项王回头看见汉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马童面对项王,指给王翳看,说:“这就是项王。”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的价格悬赏我的脑袋,我就给你送个人情吧!”说完,就自刎而死。
两个场面 乌江拒渡 赠马亭长
赐头故人 自刎而死
第四段:乌江自刎
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
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
乌江自刎
拒渡
赠马
赐头
知耻重义心地仁善宁死不辱视死如归
故事
语言
惊、起、饮、
歌、泣
天之亡我,
非战之罪!
“遂”
笑答
“吾为若德”
“遂自刎”
人物形象
多愁
善感
勇猛
自负
知耻
重义
写法
动作、语言
映衬
动作、语言
场面
神态、动作
语言、对比
垓下
之围
东城
快战
乌江
自刎
项羽知耻而重义,是个英勇豪迈的失败英雄。
乌江岸边,生死存亡之际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慨然赴死。不忍宝马同行毅然转赠忠贞之士。兵败人亡仍豪气干云,大叹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不用多说什么了。谁都不难看出,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易中天:项羽之死
乌江之刎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历史把版面留给了刘邦,楚河汉界的真正含义从此变了性质寄居在中国象棋棋盘上……
项羽是英雄豪迈、骁勇善战、多情重义之人。
值被围垓下四面楚歌之际,潸然泣下,悲歌慷慨痛别佳人。
以数十击数千,当者披靡,斩将刈旗。身处绝地,杀人无数,放言此天亡我,非战之罪。其豪迈之气,善战之能激荡天地。
乌江岸边,生死存亡之时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慨然赴死,不忍宝马同行毅然赠于忠诚之士,实重情重义之人。
结合本文和所学,项羽是怎么样一个人?
项羽是农民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力拔山、气盖世,声名显赫一时,但也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暴虎冯河的匹夫,特别是秦王朝被灭后,他目光短浅,策略失误,加之烧杀抢掠,逐渐丧失民心。
他既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又有儿女情长(项王别姬);既仁爱恻隐(思民苦),又残暴无情(坑杀战俘,火烧咸阳);既义重如山(与部下同甘苦,财共享),又吝啬小气(官印迟迟不分给功臣);有时果毅决断(杀宋义自立),有时又优柔寡断(鸿门宴)。
司马迁将自己爱、怜、怨、恨,以至满腔的血全部的泪融注笔端,谱写出这一曲英雄悲歌。
题乌江亭
[唐]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夏日绝句
[宋] 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 …他会成功吗… …
再给项羽一次机会
性格决定命运
一种健全的性格,比一百种智慧都更有力量。
——英 狄更斯
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性格决定命运。
那么,项羽自小就有养成了怎样的性格呢?
项羽少时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人小时候的经历会影响他的一生。”
——心理学家
少时虽志向大,但性格浮躁,做事不彻底。
在个人修养上的缺失对其日后性格的形成及一生的事业成败起了制约作用。
也暗示出他的悲剧命运。
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xū),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w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注:①呕呕:和悦的样子
②印刓敝:把印信捏在手中,棱角都被摸圆了。
项王自叙七十余战,项羽最得意之战:
项羽召黥(qíng)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项羽本纪》
项羽遂西,屠杀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高祖本纪》
残忍暴戾
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所过无不残破
性格决定命运
总结项羽的性格:
1.霸王别姬 过于儿女情长
2.东城快战 逞匹夫之勇
原因:少时个人修养的缺失
田父指路 残忍暴戾,不得人心
3.乌江自刎 沽名钓誉
4.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不善用人
5.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妇人之仁、不得人心
现在你仍然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天之亡我”吗?
优柔寡断,匹夫之勇。
不懂笼络人心,残暴凶狠。
分封天下,养虎为患。
鸿门宴会,田父指路。
儿女情长,沉迷女色。
性格缺陷:
政治错误:
军事失败:
命运的捉弄:
红颜祸水:
总结 :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要有理有据;
2.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
去评价;
3.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失人心者不能得天下。
2.要善纳良言,遇事要斩钉截铁,当断则断。
3.要深思熟虑,不可只凭匹夫之勇。
4.要善于任用人才,不可过分自负。
5.生命珍贵,不可轻易放弃奋斗。
项羽的悲剧警醒我们: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史记·项羽列传》)
问题一:用原句归纳出司马迁的观点。
问题二:既然批评他“谬”为何将他纳入本纪?(用原句回答)
参考译文:太史公说:我听周生说舜的眼睛可能是两个瞳人儿。又听说项羽也是两个瞳人儿。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吗?不然他的发迹怎么那么突然啊!秦朝搞糟了它的政令,陈涉首先发难,各路豪杰蜂拥而起,你争我夺,数也数不清。然而项羽并非有些许权柄可以凭藉,他趁秦末大乱之势兴起于民间,只三年的时间,就率领原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灭掉了秦朝,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项羽发出,自号为“霸王”,他的势位虽然没能保持长久,但近古以来象这样的人还不曾有过。至于项羽舍弃关中之地,思念楚国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为王,而又埋怨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难了。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灭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难道不荒谬吗?
项羽之死?
名家看乌江自刎
胜 败 兵 家 事 不 期,
包 羞 忍 耻 是 男 儿。
江 东 子 弟 多 才 俊,
卷 土 重 来 未 可 知。
杜牧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
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题乌江亭 杜牧
后人评价项羽:
乌 江 亭
王安石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
“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
来”等可分析出作者的意图。
后人评价项羽: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 安 石
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
因为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
和敬仰。
后人评价项羽:
咏 项 羽
生 当 作 人 杰,死 亦 为 鬼 雄。
至 今 思 项 羽,不 肯 过 江 东。
李 清 照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曾写诗提到过项羽,他是如何
看待项羽的?让我们来看这首《人民解放
军占领南京》——
从诗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
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这里毛泽
东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
党人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
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
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
乌江 作者:胡曾(唐代)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胡曾,邵阳人。咸通中举进士,不第,尝为汉南从事。
赏析:首联说项羽垓下战败,退至乌江边,在于刘邦争夺天下的战争中处于劣势,以是大厦将倾之势。颔联以八千子弟代指项羽大军,并用四面楚歌的典故,点出项羽兵败的原因是军心散、人心散 . 颈联切题,说项羽似乎有机会东山再起,暂设一悬疑.尾联一语道破,项羽人心尽失,就连自己也愧对江东父老,不会有机会了
全诗主题明确,点出项羽失败是因为他弑义帝、去能臣、阻谏议,最终失掉了民心,已是无力、无颜东山再起了
联系《鸿门宴》思考
1 《鸿门宴》中,项羽性格的哪些方面已经显现?哪些没写到的方面在本篇中作了充分的表现?
《鸿门宴》 刚愎自用,优柔寡断
《项羽之死》 多情善感 勇猛刚强 知耻重义
2 司马迁写人物,有时是一场写多人,有时是连续集中写一人。分析《鸿门宴》和 《项羽之死》 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鸿门宴》一场写多人。刘邦能屈能伸,狡诈;项羽刚愎自用,脆弱;张良的多谋善断;范增的机智善变等,把项羽放到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中和紧张的局势中,通过对比塑造项羽形象
《项羽之死》连续集中写项羽一人。通过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