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设想
激发学生诵读兴趣,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本文教学拟将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合作探究,采用对话法和探究法以完成教学任务。对话是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是动态过程,是生成的课堂!这样不仅实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且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挖掘,也改变文言文传统教学中人文性缺失的事实。
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
一、导入:
提起陶渊明,我记起了近代文学家、史学家刘大白先生的一段话:他不是英雄,也不是豪杰,他不是圣人,也不是贤者,他不是高人,也不是名士……那么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在漫长的历史中,那些英雄豪杰已湮没在历史长河,而那些所谓的高人名士也往往是昙花一现,我们内心敬仰的圣人贤者有距离我们太遥远,只有陶渊明,他站在那里,面容清晰,姿态鲜活,好像我们的老朋友一般,让我们既心生仰慕,又倍感亲切。那么他的魅力在哪里呢?
大家回想初中所学内容,能不能用一两句话来概括一下你心目中的陶渊明。
学生各抒己见……
今天我们来学习《归去来兮辞》,看能不能从中收获一种新的认识,对他有一种新的理解。
二、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学习目标:品读赏析语言,体悟作者情感
问题引导:
回顾序文,找出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用原文语句回答)
学生回答……
小结:原文说“因事顺心”,辞官符合了他的心愿。设想如果有什么事满足了你的心愿,你的心情如何。——喜、乐
三、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作者的喜悦之情,体会内心之乐(齐读)
2、个性朗读
引导:大家读得很有节奏感,但情感还不够充沛,有感情的朗读不能仅是笼统的说说,那位同学分享一下自己朗读体会(读出其中味)
四、再读文本,看看作者的内心之乐具体体现在哪些内容上。
引导:譬如第一段“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是写作者回家路上,可以概括为“归乡之乐”。如果以这种方式来命名的话,你能否概括出下文还有那些乐事。
板书:
归田——乐(归乡之乐、田园之乐、闲居之乐、劳作之乐、山水之乐)
五、品读语言,从每段中中勾画出最能体现作者“内心之乐“的句子加以赏析
引导:如何赏析语言,初中了解过,不系统,老师提供一些赏析角度,举例分析。关键是分析出妙处,是如何体现情感的。不求面面俱到,但要有自己的理解。
分组合作
讨论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小组成员补充
六、深读文本,看看文中只写了乐吗?还有其他感情吗?那些句子可体现出来?
学生各抒己见
七、布置作业
思考题:有人认为: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效果分析
课堂的诵读带动学生迅速进入情境,他们从文章中读出了诗人辞别官场、归隐田园的愉快轻松,读出了家人团聚、琴书相伴的宁静淡泊;读出了返璞归真、颐养天年的自足自安;读出了特立独行、逍遥于世的自由自在。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感受陶渊明欢乐的同时,也体悟到了作者流露出的时不我与的惆怅、惋惜,年华已逝的忧愁、无奈。但因时间限制,学生的个性化诵读还不够充分。
为解决课时与内容的矛盾,我利用预习作业布置,集中学生意见,确定探讨方向,避免学生们泛泛而谈,以追问方式深入文本,引导大家完成了从“初读”到“再读”“深化”的学习过程。我的教学设想在于引导学生去感受品味文章精彩的语言,进而领悟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重在赏析与感悟,把时间给学生,把话语权给学生,老师只是必要引导,给出方向,学生的表现让我惊喜,简化了教学程序,突出了重难点,既节约了时间,又达成了教学目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经过了初中阶段及高中第一单元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文言修养。学生在初中时曾经学过陶潜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及其诗词,对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可以此作为突破口入题。学生已初步具备思辩的能力,都有主动探究的天性,可以据此作为解读本文的钥匙。加之本文兼有诗的特质,因而我摒弃了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文言文上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引入问题,注重通过品味语言、领略文章魅力。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在对文章的鉴赏中受到启发,思考人生,如何“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通过调查,得知多数学生喜欢陶渊明,引导学生积极搜集诗人相关资料。重温以前学过的陶渊明诗文,了解其人其事,基本把握其诗文特点。课前预习阶段学生重在诵读,疏通文意,解决字词问题。作为一堂教学公开课,如何体现课堂的简单高效是我思考的重点,于是我便根据本单元提示中的要求“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把教学目标锁定为深入分析文本,品味语言,把握情感。做到了教学目标具体、明确。
教学反思
结束了《归去来兮辞》的教学,收获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但感觉作为一节示范课,总觉得有些遗憾。
一、关于文章诵读的问题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重点在于感受陶渊明彻底与官场决裂之后躬耕农田的愉悦和欣喜之情,以及那些许矛盾和犹豫的心理。所以我的教学设计中诵读是重点,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层面的要求是让学生读出句内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节奏。第二个层面是要求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读懂文意,读出感情,读出个性化的理解,完成对文意的整体理解,从而享受诵读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激发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主要采用了齐读,个人个性解读,唐正鑫同学的诵读给课堂带来了第一个小高潮,带入大家进入了情境,效果很好。如果学生的参入面在广一些就好了,感觉还不是很充分。
二、关于内容取舍的问题
课文教学中,课文导入是一个亮点,一般而言老师会补充文体知识内容、背景资料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我在备课时,设计所有这些内容都一笔带过,让学生在课下预习中掌握。毕竟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合理的配置处理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简则简,要有取舍,我的教学设想在于引导学生去感受品味文章精彩的语言,进而领悟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重在赏析与感悟,把时间给学生,把话语权给学生,老师只是必要引导,给出方向,学生的表现让我惊喜,让我骄傲,让我的课堂生机勃勃。只是遗憾时间还不够充分,一些同学没来得及发言。
三、关于课文深层次问题探究的疑惑
新课程教学理念中,非常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关于本文,也有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那就是最后提到的: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流露出作者悲观、消极的意味,你是怎么理解的?这个问题我留给学生课下探究、讨论,课堂上没时间处理了,当时也是做了这两手准备,时间不够就当作业布置,但总感觉不够完美。
教材分析
《归去来兮辞》是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走进自然”的必读文本,是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也是历代散文的经典之作。文中描写了诗人得以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可以说是作者要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可以看成是陶潜的思想总纲。领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确理解陶潜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积淀一定的人文关怀。诗人那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和为了追求精神自由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正和这一单元的主旨,倡导人们走进自然,净化心灵。
《归去来兮辞》历来是人们十分注重的一篇。大散文家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如此推崇,可见其文很值品味。这是因为,“沛然如肺腑中流出”的这篇作品,全面集中地反映了陶渊明的思想。而在欣赏陶渊明优美文辞的同时,读者也会对陶渊明的人生哲学作客观、全面的观照。这篇“因事顺心”而创作的作品,完全可以看作是陶渊明自己对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一种诗意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