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10《兰亭集序》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10《兰亭集序》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9 09:2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设计理念
《兰亭集序》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品,王羲之具有典型的晋人风度。兰亭集会的文人雅士,即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兰亭贵族是魏晋风骨的代表之一,他们崇尚山水自然之美,寄寓曲水流觞之乐,深昧人生短暂之痛,在感到人生短暂后,却能大胆反抗,勇于追求生命的本真价值,探索人生的终极意义,所以《兰亭集序》是魏晋风骨的艺术品代表作。魏晋风骨是中国文学史上十分重要的文学现象,在所学的教材中很少有篇目可以拿过来进行延伸拓展。曾经被天下文人喟叹的魏晋风骨不应遗失在高中教学中,在这里完全可以拿过来拓展学生的视野,体验人类思想的巅峰状态。所以本文从头至尾,把魏晋风骨贯穿到课堂之中。处一隅而观全局,让学生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能了解被传颂千年的魏晋风骨。
教学重点仍放在对王羲之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的理解上,在课堂上来探讨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矛盾,来认识超越个体有限的存在和经验的世界,从而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形成积极的健康的生死观,让《兰亭集序》的“文”的光彩照亮学生的生命世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兰亭集序》的课文内容,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实词和重要句式,积累文言知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鉴赏能力,让学生理解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以及作者深沉感叹中蕴涵的积极情绪;
3、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目标:了解魏晋风骨这一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精神;认识到作者积极的人生观,进而形成自己积极的健康的生死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以及作者深沉感叹中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理解作者积极的人生观的基础上,进而形成自己积极的健康的生死观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播放音乐:刘智晗《兰亭集序》,
一、文本导入:
日本近代诗僧大沼枕山曾有诗曰:“一种风流吾最爱,魏晋人物晚唐诗”。纵览中国文化,秉承风流一脉,莫过于魏晋风度,提起魏晋风度,总让人想起曲水流觞的极致风雅,泼墨挥毫的纵情恣意,让人为那些或衣袂翩翩,和狷介狂傲,或铁骨遒劲的身影,痴迷沉醉,拍案叫绝!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曲水池畔,去聆听那些在黑暗中仰望光明,在绝望中绽放光彩的生命!
过渡:下面让我们从这些诗句中去一览那些放旷自然的生命!
二、魏晋风度——且以风姿作风流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阮籍
内不愧心,外不负俗,交不为利,仕不谋禄。——嵇康
齐景恋遄台,周穆厌紫宫;牛山空洒涕,瑶池实欢悰。——谢灵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
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孔融
过渡:我们下面进入文本,去看看作为兰亭贵族的代表人物王羲之,他对生命的感悟。我们先来看本文的学习目标
三、拨云见月明重点:
1,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以及作者深沉感叹中蕴涵的积极情绪;
3,理解魏晋风骨这一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精神。
四、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齐读文本,正字音,明句读
2、自主疏通文本,标划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内部交流,质疑解惑。(同时爬黑板检测预习)
先言后文,文厚于言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五、品读文本,理清思路
1、推荐指读第1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学生回答时,通过四美引导到乐这个字上面来。
王实甫《西厢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
王勃《腾王阁序》:“四美具,二难并”(贤主、嘉宾)
谢灵运: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兰亭之会,四者并具,怎不可乐?
齐读第一段
过渡:“乐”是不是在全文中一以贯之呢?
2、推荐指读第2自然段,作者为何而痛?请同学们在听读中标划出相关语句,说一说你的理解。
痛惜:人生短暂,世事无常
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生短暂
b,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人生易老
c,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欲望的无穷无尽
d,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世事无常
e,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年有终,人生注定走向死亡,并且命运无法把握。
过渡:对于生命短暂的感叹,不仅魏晋时期,主“我”重“情”,强调真性情的士人是这样,而且在整个历史长河中,无数的风流人物都有这种痛苦焦虑,没有任何一个主题比它更普遍,体验更深刻。
齐读Ppt
魏晋之殇,生年有终
?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孔融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曹植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阮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陶渊明
?未厌青春好,已观朱明移。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谢灵运
?天道信崇替,人生安得长。陆机
?
Ppt代代相痛,千古同悲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
小结:死亡是生命这条单行道的终点,当生的热切欲望遭遇无法穿越的阻挡之时,便会油然而生一种生命的疼痛感。但正是因为生而有涯,生而必死,正是这些消极的因素增加了生命的可贵性和我们应及时把握、用心珍惜,让生命少一分悔恨惋惜。
3、齐读第三段:作者为何而悲?独立思考之后,我们可以小组内部交流一下,然后推荐一位同学来回答。
悲叹:代代相痛,千古同悲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一死生,齐彭殇
过渡:提到这里,我们需要了解一下魏晋时期“一死生,齐彭殇”的荒谬人生态度。
附:洞见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时代背景
曹魏政权急骤衰落时,司马懿发动政变,大权落入了中国历史上最残忍的家族之手。篡位者振振有词,杀人者有恃无恐,杀士于朝,杀民于野,践生命如蹂草芥。人人自危,如履薄冰。
信仰失落的痛苦,官方压抑的恐怖,儒家那一套积极入世的人生观便土崩瓦解,老庄遂成为一代文人名士的解脱之门,人人餍心于此,一时玄风大盛,崇尚清谈,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混同生死,及时行乐!
死生亦大矣
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愚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且趣当生,奚遑死后?”
《列子·杨朱》
生矜迹于当已,死同宅乎一丘。妍媸混而为一,孰云识其所修?
陆机《感丘赋》
思考:能不能结合我们学过的作品,比如《渔父》《报任安书》等等,
来谈一下你如何来看待“死生亦大矣”这句话?谈一谈你的生死观?
屈原,司马迁,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但他们的人生同样惊动天地!
六、魏晋风骨化沉香
Ppt:
在司马氏黑暗政权的高压之下,弱小的生命会匍匐而堕落,而那些强悍的生命却会挺身而出。
王羲之苍凉的生死之痛的背后,恰是对生命的热爱,他以一个智者的身份,洞察了当时虚无的人生观;他狂傲高迈,在别人皆作态时“袒腹东床”,超尘绝俗,不拘礼法。
除了兰亭贵族,还有满怀忧生之嗟,愤怨之情的竹林名士,阮籍率意独驾,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嵇康顾视日影,索琴而谈,引颈就戮。
还有志深笔长,慷概多气的建安作家…
中国文化史上鲜有如此放旷自然的生命,生命在这里开得绚烂之极,光耀千古。
七、结语
错过魏晋,儒,释,道,各自成型,中国的文人们再不用效穷途之哭。
错过魏晋,经世匡政,重走正道,中国诗篇里再也没有陶潜悠然的菊花香。
错过魏晋,义理成风,规矩长存,中国名士们再也不敢纵酒狂歌,散发山阿,白眼向权贵,折齿为美人。
这一切的至情至性,这些在绝望中绽放光彩的生命,将就着寒食,穿越千年!
附:推荐阅读:余秋雨:《遥远的绝响》
?鲍鹏山:《向死而生》《谁的去处好》
?易中天:《魏晋风度》
?上官紫薇:《魏晋风骨化沉香》
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兰亭集序》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经有了较好的文言基础,能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重点虚词的用法,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兰亭集序》篇幅比较短小,所以对文本的基本理解应该不存在太大的难度。
但是本文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富有哲理思辨色彩,所以对于魏晋时期流行的消极虚妄的人生态度,对于本文作者表达的生死观,学生应该还有很大的难度!
文言文教学,就应该有“文”,也有“言”,但是基于本文,文言基础知识相对简单,并且“文”的色彩更重。因此,在学生自主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本节课的重点放到引导学生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力求使文中包含的人生境界深深感染学生,让“文”的光彩照亮学生的精神境界!
总之,本节课所涉及的思想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比较疏远,但是学生在前面的必修课本中学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屈原的《渔父》,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张溥的《五人墓碑记》;在初中学习中也接触过谭嗣同等英雄的事迹,知道臧克家,毛泽东关于生死的名言,如果能联系到这些,就可以更好的理解作者的生死观,并且形成自己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兰亭集序》
效果分析
本节课从总体上来看,课堂效果比较不错,教师执教视野开阔,颇具大气,课堂语言的组织是一大亮点,有学生私下评价说,老师整堂课的导入语,中间的过渡衔接语,加上课堂上引用的材料诗句,最后的结语,加起来不就是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吗!学生的赞誉抵得过一切评价。
《兰亭集序》这篇文章被多次研讨,平时老师上课大多数也只局限于对文字情感变化的把握之上,课堂教学很是浅显。而魏晋风骨这一文学史上颇为重要的现象,在所学的教材中很少有篇目可以进行延伸拓展,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兰亭贵族恰是魏晋风骨的代表之一,完全可以拿过来拓展学生的视野,体验人类思想的巅峰状态。这一点教学设想很有深度。
课堂上学生对于王羲之生死观的理解,能说出自己的感悟,在课堂上来探讨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矛盾,来认识超越个体有限的存在和经验的世界,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让《兰亭集序》的“文”的光彩照亮学生的生命世界。这是这节课最有意义的地方。
整堂课课堂容量很大,学生学有所获,如果学生在后面的探究问题上参与度更高些,把生死这一终极问题探究得更深入些,这节课就没有遗憾了。
恰是因为遗憾,方有下一次的精彩!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兰亭集序》
教材分析
《兰亭集序》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个专题《心连广宇》中的第一个板块“送怀千载”,这一板块探讨的问题是人如何认识宇宙万物,超越个体有限的存在和经验的世界。
本专题旨在让学生学会运用思辨的眼光研讨文本,与伟大的思想进行碰撞,体验人类思想的巅峰状态,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篇幅很短,但是却表达了极其丰富的内涵,文人的情思,哲人的襟怀。本课的主要内容是王羲之面对人生短暂与宇宙的永恒之间的矛盾,表达了他的达观与自我派遣的情怀。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设置在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上,理解文中由喜到悲的情感变化,以及作者深沉感叹中蕴涵的积极情绪;此外,处一隅而观全局,由王羲之个人的生死观来了解整个魏晋时期文人的精神状态,理解魏晋风骨这一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精神。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兰亭贵族虽然只是魏晋风骨的代表之一,他们崇尚山水自然之美,寄寓曲水流觞之乐,深昧人生短暂之痛,在感到人生短暂后,却能大胆反抗,勇于追求生命的本真价值,探索人生的终极意义,这些都是那个时代风度的独特体现,魏晋是乱世,但魏晋风度体现的却是:乱世中本真、漂亮地存世姿态。由一个人物,一篇文章,来了解一个时代的风姿风流,理应是教学的目标所在。
本课用时一课时,文中常见的文言现象需要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堂检测预习成果,查缺补漏。重点部分,对王羲之情感的变化缘由,对王羲之生死观的理解,需要学生反复悟读文本来掌握;难点部分,如何形成自己正确的生死观、人生观,需要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研讨文本来完成。最终达到让学生与伟大的思想碰撞,思考“死”这一人生终极问题,并且把“死”提升到整个人类的高度来思考,从而形成自己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兰亭集序》
评测练习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以及作者深沉感叹中蕴涵的积极情绪;
3,理解魏晋风骨这一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以及作者深沉感叹中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积极健康的生死观,认识生命的价值。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知识链接】
一、文体简介
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1、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2、《兰亭集序》的由来: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集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集会,作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与会者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事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题名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三、检查预习
(一)解释重点实、虚词
修禊事也_________________
茂林修竹_________________
况修短随化_________________
列坐其次_________________
丝竹管弦之盛_________________
俯察品类之盛_________________
所以游目骋怀_________________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_________________
足以极视听之娱_________________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_________________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_________________
及其所之既倦:_________________
取诸怀抱_________________
夫人之相与_________________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_________________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_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_________________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_________________
【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内_________________
(2)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_________________
【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
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_________________ 今:_________________
3、或取诸怀抱  
古: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 
4、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_________________少长_________________
况修短随化_________________
死生亦大矣_________________
2、名词作动词  
①映带左右_________________ ②一觞一咏_________________
3、动词活用为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_________________
【一词多义】
(1)之
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_
极视听之娱_________________
夫人之相与,不知老之将至_________________
所之既倦_________________
以之兴怀_________________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死生亦大矣。_________________  
(二)倒装句:
⑴介宾短语后置(于+宾语也叫状语后置):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_________________
②不能喻之于怀_________________
③亦将有感于斯文_________________
④当其欣于所遇_________________
⑵定语后置:
虽无管弦之盛_________________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_________________
④省略句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晤言(于)一室之内
翻译句子:
(1)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四、文本研读
千年往事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
(1)、本文记叙了一次兰亭集会盛况,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那么作者为何而乐?
(2)王羲之在第二段发出“岂不痛哉”的感慨,这种痛是痛苦、痛心还是痛惜?为何而痛?
(3)第三段作者的情感又为何由“痛”而“悲”了呢?
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兰亭集序》
课后反思
在上课之前,本来对此我很担心,怕本节课所涉及的问题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较远,又上升到人生的终极意义这一千古难题!上完课,回过头来看,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教学效果超过预期,课堂上学生参与度比较高,特别是对文字较大的难点能说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魏晋人士在感悟到人生短暂之后,能大胆地做出反抗,追求生命本身的价值。而学生在自己理解的过程中,也能体悟生命的价值,开始探索人生的终极意义这一哲思,我想这就是学完这篇文章最大的收获!
学生对文章中情感的变化,由“乐”到“痛”“悲”,能准确把握,对于感情变化的原因,也能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把握住,教学目标基本上能够完成。
此外,一节课时间有限,对整个魏晋风骨的理解,总觉得处理得还比较简单,学生应该了解得比较浅显,若能在课前补充一些阅读资料,可能学生会理解得更好一些。还有对文中“悲”的情感,也就是作者超越了人生无常后的理性思考,这一环节处理得过于仓促,深入不够,学生固有的知识并没有从这一环节完全挖掘出来,这说明学生理解的深度应该是有些欠缺的。
没有遗憾,就没有下一次对完美的追求!艺无止境,吾将上下而求索!
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给的教学建议,是“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教学时应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发挥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形成良好的人文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文教学,应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在立德树人方面的独特作用。
《兰亭集序》体现了人类思想的巅峰状态,是留存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文章探讨的问题是人如何认识宇宙万物,超越个体有限的存在和经验的世界,是人生短暂与宇宙的永恒之间的矛盾,是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对这一学习重点的把握,可以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形成正确的积极的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魏晋风骨这一教学目标的完成,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