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10《兰亭集序》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10《兰亭集序》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9 09:2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兰亭集序》摹本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步骤]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整体感知,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3.研习1、2自然段,探究乐在何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至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恨事。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摹本。(让学生看教材中《兰亭集序》书法作品)从摹本可以判断“书中极品”的评价绝非妄言。而此文为什么又被称为“文中上品”呢?它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动人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二、王羲之其人其书其事
1.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303~361),琅邪临沂人(今属)。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2.羲之其书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法圆转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后代尊为“书圣”。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
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3.羲之其事
(1)袒腹东床
晋代的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
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门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2)鹅池
《晋书?王羲之传》记下了这样一件事: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王羲之为之感动,边派人去集市买来几把扇子,取出随身带的笔墨在扇上挥毫,一一题款落印。然后对老婆婆说:“老人家,你为我斩杀了心爱的大白鹅,我很是过意不去,请把这几把扇子拿到市上,卖上几串钱,算是我对你的补偿吧。”
(3)以书换鹅
王羲之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十几只好鹅,就特地跑到道观去欣赏,并且不惜重金,希望道士把鹅卖给他。
但是无论王羲之如何请求,道士就是不肯。后来道士说:“若你帮我写一部《道德经》,我就把鹅送给你。”
王羲之听了,非常高兴,说:“这有什么困难,你为何不早说?”立刻进道观写字,完成后才欢欢喜喜地赶着这群鹅回家。
三、背景介绍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四、文体知识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五、整体感知
1.放录音,辨识字词
癸guǐ丑修禊xì流觞shāng激湍tuān
形骸hái游目骋chěng怀齐彭殇shāng嗟悼jiēdào
会kuāi稽jī感慨系xì之
通假字:趣舍万殊悟言一室之内
听录音,请学生分别划出三个段落中表达作者情感的词来(“乐”“痛”“悲”),划出不懂的字词句来。
2.感知作品,理清思路
教师明确: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
第二部分(3、4自然段):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六、研习第一部分(1、2自然段)
1.迅速浏览课文,然后合上课本,凭记忆按提示查找内容要点
如:时间:“永和……癸丑……暮春……”地点:“……兰亭……”
人物:“群贤……少长……”环境:“此地有……,又有……”
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信可乐也”
2.摘录本段写景句,体会作者写景状物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学生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3.课堂练习:模拟想象你便是其中一文士,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将景物和你的感受诉诸笔端。
教师点拨:本段中作者无论“摹”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极其简约。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该是鲜花吐芳,姹紫嫣红。此段中作者却只选山、水、林、竹、天。写山岭,从高耸、横亘状其势;写竹林,从茂密、参天绘其形;写溪水,着眼于水清流急,回环相映之态;写晴天,写煦风,仿佛景物皆着感彩。如此美景,在良辰、乐事的氛围中,给人带来的是愉悦,是欢欣,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春天气息和游人如织的快乐场面。
4.提示学生朗诵时注意语调要清新明快,充满欢欣,优雅之情调。按照提示每组选代表朗读。
5.学生讨论、交流
(1)有人将本段之“乐”总结为“五乐”,你能找出来并加以总结说明吗?
(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在第1部分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这次聚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是一乐;而聚会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情真,是为四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是为五乐。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一句是对聚会情景的总结,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
(2)本段末句“信可乐也”能否改成“信可乐矣”?请阐述理由。
明确:“信可乐也”不可改为“信可乐矣”。因为用“也”语气平缓,笔势沉稳;而用“矣”语气激越,笔端情感外露。仔细揣摩第1段中描述景物只在山、水、林、竹,而舍鲜花吐芳;就是写林写竹,只言“茂”“修”,而弃其绿、碧、翠,极力营造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集会本是赏心乐事,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并不过分显露,这是他气节高爽、性格沉稳的表现。
(3)讨论: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教师明确: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七、当堂训练
尝试着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八、课堂小结
暮春三月,莺飞草长,天气晴朗,春风和煦,不可不谓之“良时”;会稽山阴,清幽兰亭,茂林修竹,山环水绕,不可不谓之“美景”;时贤名流,志趣相投,不可不谓之“贤人”;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不可不谓之“雅事”;仰观俯察,游目骋怀,不可不谓之“乐心”:这实在是人生之乐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美谈佳话。千年以降,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这些文人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
《兰亭集序》学情分析
学生缺乏对书法艺术的理解,通过这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兴趣。可能个别的故事学生会知道,但有助于展开教学。
教学目的:
1.通过诵读了解《兰亭集序》的思想特征。
2.通过对王羲之的广泛了解,体会中国书法艺术的知识,欣赏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
3.通过书法的临习,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学设想:
用一课时的时间,组织学生了解和欣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在内容组织方面的考虑是:
一、内容的丰富性,因为要拓展的课外的传统文化
二、材料的直观性,书法艺术是一种视觉艺术,要让学生体会到书法艺术的美,才能进一步使学生学会欣赏与尊重传统的文化。
三、故事的趣味性与教育性。如“萧翼赚《兰亭》”可以体现《兰亭集序》的艺术价值,王羲之(王献之)习字可体现持之以恒的精神等。
四、学生的主动配合。可以考虑事先把需要查找的资料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如让学生讲自己所了解的关于王羲之的故事或生平。
在教学处理上的考虑是:
一、应该给学生以美感。
二、注意以王羲之的书法为主线,带动学生对中国书法欣赏的兴趣。
三、重点是“赏”而不是“析”把对文字理解放到别的下一课时。
《兰亭集序》效果分析
《兰亭集序》引用庄子的一句话“死生亦大矣”,然后感慨“岂不痛哉”。其实,这不仅是一种苍凉悲慨,更是一种隔世的千古回应。是在社会关怀、宇宙关怀和生命关怀层面上与孔子的对话和共鸣。玄学最终所关注的依然是这三个层面,当人的生命意识被唤醒之后,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和艺术自觉就备受重视。魏晋中人所追求的“通脱”、“清鉴贵要”、“名士风流”便在学理上有了依托。
暮春时节,惠风和畅,清声玄泉,绿水碧天。大自然给人们许多启示。“欣此暮春,和气载柔。咏彼舞雩,异世同流。乃携齐契,散怀一丘。”王羲之想到的是孔子,是孔子和他的弟子曾点、公西华、子路和冉有讨论理想追求、治国治世时的情景。孔老夫子欣赏曾点所描绘的和平与恬静的图画:“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王羲之所谓“咏彼舞雩,异世同流”,正是与孔子的隔世关照和回应。经历世态变幻,遭遇战乱与政治动荡的王羲之,其思想是非常复杂和矛盾的。他渴望见到曾点描绘的盛世图景,但此时已是暮年,老之将至,令人悲怆。对于“死生”的理解与觉悟,不觉就有了“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历史沉重感。在宇宙间,自己在追问的同时,也必将被后人追问。而庄子的“等生死、齐万物”竟又是那样的“虚诞”和“妄作”。生命的有限,实在是令人无可奈何的事。一个一直崇尚道家“清静自然”思想的艺术家,最终扬弃了老庄的“生死”观,站在生命意识的巅峰上回应千年的圣贤。这已经不是一个狭仄的关怀,而是对历史、哲学和社会人生的广泛的思考和关怀。“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一千五百多年过去了,今之览者,能不感于斯文乎?
诚然,《兰亭集序》行文的闲散、历史的回应、语言的参差自由、议论而不讲究骈韵,不被萧统所看重,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就萧统对文学与非文学的分划,《兰亭集序》被《文选》排斥在选文之外的事实,恰好可以启发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生命哲学与宇宙和社会的关怀去把握全文深意。
《兰亭集序》教材分析
1.借题发挥,立意高远。
 本文是一篇书序。文章先叙兰亭修禊事,因修楔而“群贤毕至”,实际上是说明作诗缘由,又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描写了作诗时的情形,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是即席之作。结尾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经过,又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这些内容都是根据书序体裁的要求写的,文章首尾圆合,自不消说,但也非出奇。出奇的是,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作者的借题发挥带有鲜明的抒彩。情缘事发,所以先叙事。叙事分两层:前一层侧重叙述活动的情形。先交代修禊的时间、地点和与会者,又描写了当地的自然风光,暗示它可以引发与会者的诗兴,然后用“流觞曲水”“一觞一咏”概括了游宴中的欢乐情形,可算是人题。后一层转人写与会者的主观感受。先用景物做烘托,“天朗气清”,写所见者真;“惠风和畅”,写观景之情致浓。由此说到“仰”“俯”之所见,再归结为“游目骋怀”之“乐”,自然顺理成章。这一层仍是切着兰亭之会写的,却为本文奠定了抒情的基调,其中“仰”“俯”二字和“信可乐也”一语又预示了下文将有所发挥。
 第二段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但并不显得突然:“人之相与”,指人际交往,是个普遍性命题,也包括这次兰亭之会在内;“俯”“仰”二字上文已见,只是这里用了它们的合义,表示过得很快。这就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接着就举出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静者“悟言一室之内”;躁者“放浪形骸之外”。作这样的区分,其实只是一种烘托的手段,作者的本意是要说那相同的一面,即人在美好的时光中总会感到“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而在事过境迁之后又不免感慨横生。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一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指出人总是要死的,不能永远保有那美好的留恋。至此,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死生亦大矣。’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便是作者见解的高远处。但“死生亦大矣”毕竟是个哲理命题,为了证明自古如斯,作者又宕开一笔,说到自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并用“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之际,从而加深了他的感慨。再联系当前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力斥其非,也表明他的感慨其来有自。然后把眼光转向未来,逼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两句,把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及其意义上来,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结束全文——以“斯文”而使“后之览者”有感于“死生之大”,其意义之重大自不待言,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回味无穷的余地。
 统观全文,作者不为玄谈家们的论调所蔽,而借题发挥,阐明了他的生死观,是他的旷达性格所使然;但他毕竟生活在国势日衰的东晋前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讲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毫无影响,因此文中也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以“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说死,这是难以苛求的。
2.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本文仅325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略举数例如下:
 写景。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的16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
 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语,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
 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发生共鸣。
 应当看到,作者的文笔如此洗练并非有意而为,而是句句顺乎自然,出自真情,使人觉得有无穷逸趣。有这种自然清新的风格,也是本文能够流传千古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兰亭集序》评测练习
一、选择: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②所以游目骋怀(用来)
B.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②曾不知老之将至(乃,竟)
C.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往)②或取诸怀抱(从……中取得)
D.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②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
2.下列句子中“一”作数词用的一项是()
A.①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②悟言一室之内
C.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②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D.①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3.指出下面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B.未尝不临文嗟悼
C.齐彭殇为妄作
D.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4.下面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散文佳作,又是名帖,流传久远。
B.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
C.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被称为“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D.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在我国书法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有并称“二王”的王羲之、王信之,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等。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与否,请作出判断。
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抬头观览浩渺的宇宙,低头审视繁多的物类,借凭它们纵目浏览,舒展胸怀,足以尽情地享受着看和听的乐趣,确实很愉快啊。()
②夫人之本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人和人相处在世上,低头举首间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倾吐胸中抱负,与友人室内畅谈;有的人借助外物寄托情感,无拘无束地生活。()
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虚假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④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他们对所追求的事情已经感到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产生了。()
⑤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所以我一一记下这次聚会诸君的名字,抄录下他们所作的诗赋。即使时代不同,世事有别,但是人们因死生而产生感慨,这种情致则是一样的。()
2.最后一段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
②列坐其次(      )
③信可乐也(      )
④曾不知老之将至(      )
⑤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      )
⑥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
⑦不能喻之于怀(      )
⑧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⑨齐彭殇为妄作(      )
《兰亭集序》课后反思
今天,教完了《兰亭集序》一课,心中有许多话要说。
王羲之不愧是书圣,才华横溢,他对生死参悟得那么透。他说人生是“俯仰一世”,当然夸张了,但人生几十年了,猛一回忆过去,确实觉得很短暂。他说“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他为人生短暂、生命无常、欢乐短暂、人生苦短而痛惜,这也是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反复吟唱的话题。苏轼吟唱道“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他哀叹的是江山的永恒,而人生的苦短。台湾作家林清玄写过《可以预约的雪》。他说菅芒花春天发芽生长,秋天就开出雪白的花儿,远看如雪,所以说它是可以预约的雪。而一同看花的人,却“因为因缘的变迁离散,早就面目全非了。”有的病死,有的离散,有的患病不能前往……人世间的变化无常难以预约。这不能不令人悲观和感伤。联想身边的生老病死的故事,令人不禁感慨万端。有个朋友几个月前还是风风火火的干工作,拼命挣钱,要为大学刚毕业的儿子买房子结婚的。可是,不幸患上了癌症,住院治疗,家人是倾其所有,老婆孩子是奔走前后,都希望有奇迹的出现。然而,上苍不会怜悯弱者的,他是不幸的制造者,怎会随意播撒幸运。我的这位朋友在医院里痛苦地煎熬了三个多月,花完了全部积蓄,被医生委婉地送出了医院的大门,回家等待那“人人都要走过的神圣的时刻”。可怜的朋友啊,躺在病床上默默地流泪,无数次地叹息,渐渐地熬尽了生命的灯油,最后萎缩成一团干枯的骨架,咽完了最后一口气。带着诸多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
再想想那些遭遇横祸的人们,有的死于瞬间的交通事故,有的死于无情的烈火洪水,有的死于突发的心脑疾病,有的死于歹徒的邪恶的刀枪……他们来不及跟亲人告别,如在梦中就撒手人寰了。真是可悲可叹啊。
然而,我在课堂上沉重地分析王羲之为人生而悲叹时,学生们并不理解,有人表现很淡然。这说明他们没有经历过人生的痛苦伤感,不知道现实的残酷与无奈,觉得生离死别跟他们很遥远。或许是90后们感情的缺失,对生死看得很淡吧。几年前,有个高中学生在家里和母亲口角,竟一时性起用铁锤砸死了母亲。然后把母亲藏在皮箱里,若无其事地去上学。可见,年轻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多么得薄情寡义,冷若冰霜。像这样的孩子成人后,能够对家庭、社会负责吗?能够善待生命吗?能够勤奋进取吗?能够与人为善吗?我们编教材的人,把《兰亭集序》纳入“心连广宇”专题,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们的生命意识,时空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即珍惜生命,充实人生,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无限的价值。一千多年前的王羲之已经给我们做出来表率。王羲之从小聪明好学,刻苦读书,特别在练习书法上,更是废寝忘食。传说他练习书法研墨用完了十八缸的水,他洗砚台的水把水塘都染黑了。后人说“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这是对我们的书圣勤奋刻苦,对书法艺术的深情地赞美。王羲之的美好品德言传身教给了儿子王献之,王羲之在书法艺术的花园里四处寻觅,也采摘到了艳丽的成功之花。“二王”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两座丰碑。
《兰亭集序》课标分析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一篇序文,但就其内容和形式而言,它又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序,而且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立意深远、文笔清新自然的优美散文。
文章从兰亭集会落笔,首先用简洁的文字点明集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和与会人物,接着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清雅优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而正是这些自然风光引起与会者饮酒取乐、临流赋诗的雅兴,下文就自然转入叙写雅事,叙写与会者“一觞一咏”、“游目骋怀”的种种欢乐情景。段末以“乐”字作结,揭示了与会者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而暂时忘却烦恼的情趣。
第二段作者紧承上文“俯”“仰”二字和“信可乐也”一语,转写人世变幻、情随事迁的情况。不管是“晤言一室之内”的静者,还是“放浪形骸之外”的躁者,他们虽都在一时一事上“快然自足”,但是这些眼前的美景和人世的欢乐,“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乐极而悲生,他们不得不面对严酷的现实:“老之将至”、“终期于尽”,人生苦短。至此,作者自然提出“死生亦大矣”这一主旨。本段末以“痛”字反诘作结,不仅为呼应上段的“乐”,更为引起读者深思“死生”这一人生最重大问题。
第三段作者抓住死生问题,进一层表明自己的生死观。作者首先借古立论,说明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重视死生问题,自己也不能例外。接着作者针对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无经济大略的社会风气,痛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老庄学说为“虚诞”、“妄作”,从而表明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生死观,而这正是作者编辑《兰亭集》并为之作序的目的。文章前面两段分别以“乐”、“痛”作结,最后一段以“感”字作结,表明作者坚信后世读者会从斯文(这篇序文)中产生同感:认识死生问题的重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纵观全文,作者着眼死生二字,借一次集会宴游阐明人生哲理,表明了作者深远立意。同样是写了宴游情景,但石崇的《金谷诗序》、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等文章,抒发的却是人生短暂,需及时行乐的情怀,立意显然不及作者的《兰亭集序》深远。作者生活在东晋时代,当时统治集团偏安江东,不思进取。士大夫崇尚玄学,清谈之风很盛,而作者却公开批评“虚谈废务、浮文妨要”,颇想有所作为。从作者给中军将军殷浩、会稽王司马昱、太傅谢安等人的信中,可以看出作者忧国忧民,渴望救国家“倒悬之急”的大志和旷达进取的人生态度。当然,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作者不可能始终坚持这一正确的人生态度,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春,即作者写完《兰亭集序》后两年,作者因深感空怀壮志,报国无门,又因与扬州刺史王述的矛盾恩怨,愤而称病去官,且到父母墓前立誓永不再仕。此后便“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去寻求“当以乐死”的境界,反映了作者晚年思想渐趋消极虚无。这是我们在全面评价作者一生思想时应该注意的。
《兰亭集序》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其立意深远,而且因为其文笔清新流畅,朴素自然。魏晋时期出现了骈文的高潮,骈文几乎占有了一切文字领域,这种文体讲究对偶、辞藻、音律、典故,极不利表情达意。在这种骈文风行的时代,作者能不拘成格,用洒脱流畅、朴素简洁、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充分体现了作者散文的个人风格。特别是文中用了“群贤毕至”、“崇山峻岭”、“茂林修林”、“天朗气清”、“游目骋怀”、“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若合一契”等词语写兰亭山水之优美,叙时人宴游之雅致,抒盛事不常之感慨,议死生意义之重大,而这些词语从此便被后人当作成语使用,极大丰富了祖国的语言宝库,从而也奠定了《兰亭集序》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