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词四首
第三单元·第12课
新课导入
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
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渔家傲·秋思》和《江城子·密州出猎》,领略一下边塞风光和仁人志士的志向。
新课导入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中祥符进士。少时贫困力学,出仕后有敢言之名。工于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富于政治内容,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传诵千古。有《范文正公集》。
作者简介
范仲淹
(989—1052)
词题解读
01
03
05
02
04
白描手法
壮志难酬
思乡忧国
意境开阔
形象鲜明
边塞鸟瞰图
英雄气概艰苦生活
创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诗歌赏析
塞北荒凉
环境恶劣
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
②异寒(霜满地)
③异景(衡阳雁去无留意,千嶂,孤城闭)
1.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诗歌赏析
2.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
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
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赏析诗歌
3.结合全词内容,简要说说这首词的主旨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明确】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主要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表现了戍守边疆的艰辛和将士思乡却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抒发了词人的报国之情。
本词小结
《渔家傲·秋思》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布置作业
《渔家傲·秋思》中的景色,带给你怎样的感觉呢?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结合时代背景,小组合作试着在下阕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我从__________________中感受______________。
【示例】浊酒一杯 思乡、思亲;燕然未勒 使命、责任、爱国、忧国;悠悠羌曲 无奈、凄凉、别愁;人不寐 焦虑、苦闷、悲愤、担忧;白发和泪 悲怆、苍凉、壮志难酬、痛心。
新课导入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作者简介
词题解读
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
下片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
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
创作背景
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
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
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
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
诗歌赏析
①“狂”在装备齐全,何等威武——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②“狂”在随从众多(阵容庞大),何等雄壮——千骑卷平冈
③“狂”在倾城观猎(场面热烈),何等感人——为报倾城随太守
1.在上阕中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狂”的?
④“狂”在自比孙郎,何等豪气——亲射虎,看孙郎
赏析诗歌
2.下阕中词人由“狂”转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愁绪的是哪句?
【明确】“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句词人运用典故,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何日”表达了苏轼渴望建功立业的紧迫感。这句词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希望得到重用的报国之志。
赏析诗歌
3.苏轼的这首豪放词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他在这首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①衬托
②用典
③隐喻
④寓情于景
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表达
了词人希望为朝廷效命,抗击强敌的
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出期盼重新
得到朝廷重用,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的愿望。
本词小结
《江城子·密州出猎》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
布置作业
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古代还有很多人
抒写了自己爱国的激情,请举出几句爱国诗词。
第2课时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还品味了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词,一起去体味词人的雄心壮志。
新课导入
作者简介
生卒:1140-1207
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豪放派词人
将领
与苏轼合称“苏辛”
辛弃疾现存词600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其诗集《稼轩集》已佚。
诗词名篇:
《青玉案·元夕》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主
要
贡
献
代
表
作
品
辛弃疾
词题解读
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
全词在结构上打破成规,前九句为一意,末一句另为一意,以末一句否定前九句,前九句写得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种艺术手法体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独创精神。
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创作背景
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起义失败后,任地方长官
21岁参加了抗金起义
到铅山访辛弃疾,作此词
陈同甫
赏析诗歌
1.这首词上阕写了什么景或事?下阕抒发了什么感情?
上阕写了军旅生活。
下阕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赏析诗歌
2.在这首词中,哪几句集中吐露了作者的心声?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词中集中吐露了作者心声的词句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前两句抒写作者一生中的事业和抱负,后一句抒发无尽的感叹。表达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赏析诗歌
3.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
“赋壮词”
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
本词小结
同学们,全词从想象着笔,描绘了理想中的抗金队伍和战斗场景。全词在感情基调上是雄壮高昂的,而结句又是悲凉低沉的。前后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种抑扬法赋予了本词特有的艺术魅力,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
布置作业
理想与现实往往是矛盾的。这首词中,作者在理想与现实中各是怎样的形象呢?请分别加以概括。
【明确】理想中(或梦境中):雄姿英发,驰骋沙场,忠勇无比,气概豪迈的将军形象。
现实中:隐居乡间,忧虑国事,为报国无门而苦闷,为壮志难酬而悲愤的诗人形象。
作者简介
秋瑾(1875-1907),原名秋闺瑾,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烈士。秋瑾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她积极投身革命,参加过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密谋反清起义,事泄被捕,从容就义。工诗词,笔调雄健,感情奔放。
作品简介
《满江红(小住京华)》是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所写的一首词。该词作于1903年。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创作背景
1898年前后跟随丈夫到了北京,期间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
1903年中秋节写下此词,离家出走。
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廷钧。
后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诗歌赏析
1.试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引用典故
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
赏析诗歌
2.词的上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不愿过贵妇人生活
意欲突破家庭束缚
追求自由
投身革命
本词小结
1903年中秋节,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鉴湖女侠秋瑾目睹了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她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便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本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布置作业
有人评价秋瑾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试联系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