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总复习因数与倍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总复习因数与倍数-人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5-03 07:23: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第九单元 第一课时 总复习——因数与倍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5页~117的内容及第118~119页练习二十八第第l~4 题。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因数与倍数相关知识,并且能加以运用,由于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缺少主动性,一部分学生怕困难,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主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巩固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掌握2 、3 、5 的倍数的特征,掌握求因数、倍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整理因数与倍数有关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巩固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逻辑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操作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能自主梳理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辨析和理解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 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 法 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学 法 操作实践、思考交流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调整及建议
一、引入课题 1.整理本册所学内容
师:本册教材中新知识我们己经学完了,同学们,这个学期你有什么收获?你们准备怎样整理这学期所学的知识?
先让学生独立回忆片刻,再进行小组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整理所学的方法。
师:在本册教材的学习过程中,你主要采用了哪些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最有收获的事情是什么?你能举例说明吗?(指名回答)
3.自我评价
师:你认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如何?在学习中有什么成功做法或存在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4.揭示课题
教师简述本次期末总复习的课时安排、复习内容、复习目的和复习要求后.指出:这节课我们来复习有关因数与倍数的知识。
二、指导复习
1.梳理基本概念.
出示教材第116页第l 题,让学生按题意要求进行思考并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
指导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出示以下知识结构图:
倍数 公倍数 最小公倍数
公因数 最大公因数
因数
因数和倍数 质数和合数
奇数
2、3、5的倍数的特征
偶数
2.解析疑难点。
师:这部分内容概念众多,在概念的理解上,你还有什么疑难问题?
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八”第l~4 题。
1.第1 题:先让学生按题意要求与同伴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2.第2 题: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作出判断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对或错的理由,以加深认识。
对的。
3.第3 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交流时,让学生以其中一组为例说一说是怎么找的。
学生说完后,教师强调以下两点:
(1)两个数如果只有公因数1 ,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 ,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2)两个数如果成倍数关系,较小的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较大的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4.第4 题:本题是两个数公倍数的实际应用。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解决,再组织交流。
四、课堂小结
教学
设计

因数与倍数
倍数 公倍数 最小公倍数
公因数 最大公因数
因数
因数和倍数 质数和合数
奇数
2、3、5的倍数的特征
偶数
教学 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关注了学生的现有整理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学生处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当然会热情而积极的去探索和交流。比如课前组织学生自主整理,一方面可以确保学生对将要复习的知识进行充分的回忆,另一方面通过检查学生作业,可以真实的了解到学生对知识整理的现有水平,从而找准学习的起点,为课上理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课 题 第九单元 总复习 第二课时——分数的性质和意义
教学内容 分数的性质和意义及教材第118 ~119 页“练习二十八”第5 ~8 题。
学情分析 五年级是小学学习的最后阶段。随着对小学教育的不断适应,这一时期的学生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比初入学时的儿童稳定,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这一阶段学生具体以下几方面的特征,教师了解并在教学中加以注意,可以促进教学效果的取得。 1、学生的有意注意,有意记忆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抽象记忆有所发展,但具体形象记忆的作用仍非常明显。2、五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加强,自己有能力独立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3、五年级学生无论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不甘落后。如果说低年级学生是为了应付老师家长而做作业,那么,五年级学生则是为了不负于同学而积极学习,他们会非常关心学习成绩,对于学习优秀的同学开始产生敬佩的心理。——教师教学中应注意积极正面的引导,有助于教学效果取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用分数表示一个量与表示两个量的关系有什么不同。
2.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够熟练地进行分数的约分和通分,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3.巩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等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经历整理因数与倍数有关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分数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 自主梳理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辨析和理解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 法 创设情境,引导观察,指导操作。
学 法 观察思考,实践操作,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调整及建议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复习的内容是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板书课题)
二、指导复习
1.梳理知识要点。
(1)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回顾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知识。
(2)全班反馈。
(用实物投影出示学生记录的内容,教师适时做好补充)
2.反思交流。
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1)什么是分数的意义?你能举例说明吗?
(2)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你能举例说明吗?
(3)什么是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你能举例说明吗?
(4)什么叫约分?什么叫通分?你能举例说明吗?
(5)通分和约分的依据是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
小组交流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答疑解难。
师:在这部分内容学习中,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18 ~119 页“练习二十八”第5 ~8 题。
1.第5 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
2.第6 越:先让学生按题意要求在线段上描点,再组织反馈。通过反馈、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数与整数、分数与小数的联系。
3.第7 题:先让学生填空,再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一说填写的依据。
4.第8 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化简的依据。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整理和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相关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认为哪些知识最重要?哪些知识你感到理解起来最困难?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总结。
教学 设计 分数的性质和意义
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
真分数
分数
分数 假分数 带分数(整数)
通分
基本性质 约分
分数的大小比较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学 反思

这是一节期末总复习课,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课前由学生自主复习,重新回忆关于分数的各块知识,可能比较零星,也比较凌乱。因此,本节课共设置的三大板块,都发挥了各自的作用。?
知识再现——课的第一板块,由学生自己创造分数,再借助实际的分数,举例阐述各知识点。比如:3/5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3份,也表示把3平均分成5份,求其中的一份。在学生利用自己创造的具体的分数举例说明,进一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学生有兴趣,又比较容易理解。所以课堂氛围活跃。
查漏补缺——课的第二板块,综合训练为主,过程中挖掘学生容易错的习题,反复思考比较,从中发现规律,(如:具体数量与分率的联系与区别)再次强化相关概念。当然,在练习时,教师还是要注意反馈的形式要多样化,同时更要关注学生仍旧出现的错题,把它们再次呈现,再次讨论分析,找到错误的根本。?
整理提升——课的第三板块,是在学生回忆、练习之后再进行的知识梳理。此时以板书形式呈现,更加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尤其是教师最后的介绍,学生频频点头。?
整节课之后,感觉复习课的“知识梳理、查漏补缺、拓展提升”的三大目标基本落实。但是,作为一堂复习课,出现了大量的练习,如何更好地反馈,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复习的效果,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课 题 第九单元 总复习 第三课时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及教材第119 页“练习二十八”第9 、10 题。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乘、除法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做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掌握图形的变换方法,掌握对称的知识,对图形的旋转有更深入的认识。
2.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根据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正确地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3.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巩固不同体积、容积单位的表象,能更扎实地掌握体积和容积单位,并能恰当地使用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的单位,熟练地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4.增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过程与方法 经历整理因数与倍数有关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巩固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自主梳理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辨析和理解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 法 创设情境,引导观察,指导操作。
学 法 观察思考,实践操作,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调整及建议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复习的内容是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二、指导复习
1 .梳理知识要点。
(1)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回顾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知识。
(2)全班反馈。
根据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整理板书。
2 .复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怎样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你能举例说明吗?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先说一说,然后教师再举相应例子加以说明:
教师强调: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化成最简分数。
3 .复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师:你认为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什么?
指名回答后,教师举相应例子加以说明:
教师强调: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还要注意能简便运算的,要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19 页“练习二十八”第9 、10 题。
第9 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集体反馈。
学生在独立练习时,教师巡视班级,及时发现学生在分数加减计算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反馈时进行针对性指导。
反馈时,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2 .第10 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
交流时,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只要合理,教师郁应给予肯定,并让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教师还可以提问:通过本题练习,你有什么体会?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分数加、减法知识的应用价值。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整理和复习了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相关知识,你认为进行分数加、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次强调注意点。
教学 设计 分数的加法与减法
意义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计算方法
分数加、减法
意义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计算方法
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同样适合分数
教学 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意在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同分母、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算法;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计算;能正确进行分数之间的混合运算;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形式完成相应的练习,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在练习的活动中,教育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并善于与同伴交流想法的良好学习习惯。
课堂上,我和同学们一起回顾了这部分的知识以及这些知识需要注意的地方,并在每一环节上都进行了相应的练习,包括两方面分别是分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各环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很高,并能认真思考和积极回答老师的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情况,设置的题型也是由易到难,有层次性,符合学生的各个智力发展阶段,通过全面而系统的复习,让学生加深了对以前所学知识的理解,把分数加减法的方法简单概括为:“一看,二通,三算,四约,五化”。具体的就是一:看清是同分母还是异分母,二是异分母先通分,化成同分母,三是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四是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五是结果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以后同学们做这种题目就可以按照这种方法去做,简便又不易错。
这节课,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同时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并学会欣赏自我,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争取让学生感受复习课的魅力:构建数学知识的一个框架,贯穿数学方法的一条主线,体现数学思想的一个高度。?
纵观整节课,也还存在这许多不足的地方。?
1、语言还不够简洁、明了,说的话多,有时把应该学生讲的话也讲了,这样学生就失去了自我表达的机会,在这方面还应多注意自己数学语言的准确性
2、在某些教学环节的设计,考虑得不够细,每个环节的衔接也不够流畅。?
3、复习课练习的量就应增加,过多的重视系统主线及思想,对中差生关注度不够,是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课 题 第九单元 总复习 第四课时——空间与图形
教学内容 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等知识及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19~120 页“练习二十八”第l1、12 、13 、14 、16 题。
学情分析 (手写) 本节课我设计整理为主线,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强烈愿望,既显得亲切自然,又兴趣盎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实际来复习我们的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进一步掌握图形的变换方法,掌握对称的知识,对图形的旋转有更深入的认识。
2 .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根据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正确地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3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巩固不同体积、容积单位的表象,能更扎实地掌握体积和容积单位,并能恰当地使用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的单位,熟练地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4 .增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过程与方法 经历复习整理知识的过程,巩固空间与图形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2.体会学习过程中探究与思考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自主梳理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辨析和理解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 法 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学 法 合作交流,分析讨论。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调整及建议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复习的内容是空间与图形。本学期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今天我们逐一地来复习这些知识。(板书课题)
二、回顾整理
1 .梳理知识要点。
(1)引导学生回顾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等知识。
(2)全班反馈。
指名说说,教师根据学生回顾整理板书。
2 .交流反思。
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1)你能分别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玛?
(2)你认为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小组讨论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① 要注意正确地应用所学的的公式,求表面积用表面积公式,求体积要用体积公式。
②要注意单位统一,当长、宽、高单位不统一时,要先统一单位。
③ 在求与表面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时,要报据实际情况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19~120 页“练习二十八”第l1、12 、13 、14 、16 题。
四、课学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找们整理和复习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部分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大家能说说你们有什么新的收获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拨总结。
教学 设计 空间与图形
含义
轴对称
成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图形的变换 起止位置
旋转 点
方向
角度
特征: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
不同点
关系:
长方体 S=(ab+bh+ah)×2
长方体和正方体 表面积
正方体 S=6a2
长方体 V=abh
应用 体 积
正方体 V=a3
正方体 V=a3
容 积 长方体 V=abh
正方体 V=a3
教学 反思
本科复习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重视形体知识内在关系的梳理与认识。?
这部分内容囊括了小学阶段所有学过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这些图形有着较密切的关系。复习时可以先由学生回忆这部分中有关的知识,然后再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类、比较、辨析,认识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较清晰的知识网络。不仅能促进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重视图形知识能力的提升。?
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根据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正确地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在整理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创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讨论复习要点,抓住复习要点去对所回忆的知识进行编排,使学生形成一种有序的知识系统。展示小组活动成果,同时通过其他小组的提问、答疑和质疑一系列的交流,来揭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学会信息的收集、处理与交流的本领,并体验探索与成功的快乐!
课 题 总复习 第五课时 观察物体与统计
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与统计及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0~121 页“练习二十八”第17 、18 题及思考题。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并且对统计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体会折线统计图,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且能读懂折线统计图,并能对图中反映的现象做出简单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充分了解其优点及绘制方法,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过程与方法 经历复习整理知识的过程,巩固观察物体与统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体验合作探索的乐趣。
教学重点 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 法 情境设问,探索归纳。
学 法 观察思考,实践操作,讨论比较。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调整及建议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复习观察物体和折线统计图这两个单元的知识,你们感兴趣吗?
二、指导复习
1 .复习“观察物体”。
(1)知识要点复习。
师:通过“观察物体”这个单元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引导学生回忆以下两个知识要点:
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观察物体,看到形状是不同的。
②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2)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16 页第2 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对于第( 3 )小题,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推算过程。
2 .复习“折线统计图”
(1)知识要点复习。
师:关于“折线统计图”这单元,你有哪些收获?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完成以下知识结构图:
①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体会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据变化趋势方面的作用。
折线统计图 ②能读懂折线统计图,并能对图中反映的现作出简单分析。
③能在网格图中有条理地绘制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
(2)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17 页第4 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内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交流时,教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以下两点:
1.要标明图例。
2.要根据具体的数量先描点,再分别依次连线。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0~121 页“练习二十八”第17 、18 题及思考题。
1 .基础练习。
(1)第17 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看的?你还发现了什么?
通过交流,使学生发现:我国2000~2010 年学龄儿童人数和入学人数都呈现逐年递减趋势。
(2)第18 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比较几个分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2 .拓展练习。
(1)思考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有条理地说明解题过程。
(2)让学生自学教材第121 页中“生活中的数学”,并组织交流自学收获。
四、课堂小结
教学 设计 观察物体与统计
①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形状是不同的。
观察物体
②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①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体会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据变化趋势方面的作用。
折 线
统计图 ②能读懂折线统计图,并能对图中反映的现象做出简单分析。
③能在网格图中有条理地绘制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 反思
在本节的观察物体与统计的复习课上,我主要对学生观察物体和折线统计图两个方面知识的掌握做了巩固,在观察物体方面,我引导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在统计方面,让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体会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据变化趋势方面的作用,并且能读懂折线统计图,能对图中反映的现象做出简单分析,并能在网格图中有条理地绘制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