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8-19页例1、例2及练习五的1-3题。
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学生以前虽然接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有一定难度。这节课就是要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为接下来继续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立体图形之前,对平面图形已经有了系统的认识,知道从边、角、周长等方面研究平面图形,对于立体图形,虽然不能应从哪些方面认识,但对研究方法也有模糊的感觉,平面图形可以说是立体图形的一个部分,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发现,去探究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但是几何图形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发展的一次飞跃,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就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拼一拼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理解长方体的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过程与方法: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 测量等方法, 探究长方体的有关特征,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并帮助学生建立更好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 乐于与人合作的良好心态, 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建立空间观念,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印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长方体实物,3Done、电子课本、畅言软件等。
学生准备:长方体实物、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微课:3Done演示几何图形的演变过程。
组织学生观看视频,说说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1:从点变成线段,从线段变成长方形,从长方形变成了立体图形。
师:这就是几何图形的演变过程——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2.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就从点、线、面来进一步的认识长方体。(板书:点、线、面、体,
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3Done演示,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从一维到三维的空间转变,从点、线、面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方体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激活经验,初步感知
1.生活中的长方体。(出示电子课本中的flsh和课件中的长方体)
①组织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长方体形状?
生:牙膏盒、数学课本、橡皮……
②出示畅言电子课本第18页中的flsh,让学生看一看生活的长方体。
师:这里有我们住的(房子)、用的(电脑)、吃的(蛋糕)都是长方体形状。
③课件演示:从长方体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的立体图形。
师:他们的形状都是长方体。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把生活中的长方体实物图演变为课堂学习的基本形状---长方体。
2.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
①看一看:组织学生观看芜湖教育智慧平台中乐乐课堂的微课。
②摸一摸:拿出生活中的长方体学具,分别找出点、线、面,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③想一想:点、线、面在长方体中叫什么?它们又是怎么形成的。
生:面、棱、顶点
④说一说:全班汇报,教师引导得出面、棱、顶点的概念。(同时课件演示)
⑤找一找:师说面棱顶点,生相应地指出。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的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的欲望。
(二)合作交流,初探特征
观察实物,发现特征,完成表格:通过看、比、数,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合作交流:
利用手中的长方体,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数一数的方法,探究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完成作业单。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提出要求,便于学生有章可循。
2.指名汇报。
(1)面的认识。
①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生:6个面)
有几组相对的面?(生:3组)前后,上下,左右。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课件随机演示)
生1:6个面都是长方形。
生2:我不赞同,我的这个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情况的教具。
③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的特征。
生1:前后两个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生2:左右两个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生3:上下两个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师:你们是如何判断它们两个面大小相等的?
让学生到展示台操作比较。
师:我们把前后两个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叫做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同样左右两个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上下两个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也叫做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展示典型性的作品。一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二是分析典型错误,便于改正;三是促进每位学生的成长,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操作。
(2)棱的认识。
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课件随机演示)
长方体有几条棱?组织学生说一说长方体有 12条棱,再引导学生有规律地数一数。
②这些棱可分为几组?引导学生可以分成 3组,每组有 4条,每组的 4条棱长度相等。(课件随机演示)
③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每组的 4条棱长度相等,组织学生验证。(课件随机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猜想、验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和有序性。
(3)顶点的认识。
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板书:8个顶点。
(4)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再把长方体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出示微视频)组织学生观看,并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再打开电子课本指名学生阅读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就是由 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面是正方 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智慧平台微视频和阅读文本,让学生全面了解长方体的特征。
(三)体验游戏,认识长、宽、高。
1.想一想:最少留下几条棱依然能确定长方体的形状?(出示课件)
组织学生猜测,并课件演示验证,最少留下3条棱依然能确定长方体的形状
2.揭示概念:相交于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出示课件)
3. 说一说不同摆放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师摆放长方体的不同位置,让学生说出它的长宽高。
教师小结:长方体的位置摆放不同,它的长宽高也发生变化。这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把数学与语文联系起来,同时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去思维问题的思想。
三、学以致用
1.去伪存真: 判断哪些形状是长方体?
教师用3Done软件画出3个不同的长方体、圆柱、长方形、棱台等形状,让学生去判断是否是长方体,并说明理由。
2. 面面俱到:根据数据,找到相对应的面。
根据数据,找一找各是长方体的哪个面?并猜一猜这个长方体是什么物体?(数学课本)
3. 能说会看:出示第21页练习五第1题。
(1)这个纸巾盒的前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面是哪个?
(2)它的右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
(3)哪几个面的长是24cm,宽是12cm?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体的特征,并通过猜长方体物体,让学生再一次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课题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6个面 长方形(正方形)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12条棱 长宽高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8个顶点
六、教学反思
有效的直观感受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图形,认识图形。“通过操作、观察、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运用实物及信息技术资源等直观手段,通过学生的不同活动,如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拼一拼等操作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为抽象数学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让学生在感受中学会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在个体学习中共同探讨。抽象的图形教学应利用有效的直观感受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所以,在抽象课堂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要切合实际找到生活中的数学观察物。提到数学教学,不再是空洞的数字、图形、计算教学,应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常用的实例、物体让学生充分感知认识,从中发现数学信息,总结得出数学理论、方法。如3done微视频演示几何图形的演变过程,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其次,要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当安排学生观察时一定要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否则,学生拿到学具、实物根本不会按照课堂要求发展,找不到观察切入点,认识不到观察的必要性。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做到有效观察。如在分组合作中,让学生根据学习作业单去合作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在汇报交流中,让小组成员两人都上台展示,其中1人汇报,另1人演示,分工明确,不仅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还培养学生很好的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