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鉴赏——群诗通练
群诗通练一 雁意象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雁
[唐]杜牧①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②月明孤影过,长门③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④。
注 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鹘族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诗人时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②仙掌: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舒掌托起承露盘。③长门:汉宫殿名。④菰米、莓苔:都是雁的食物。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虏弦开”运用借代手法,用胡骑挽弓射猎征雁指其发动军事骚扰活动。
B.颔联承首联写孤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突显孤雁之失群离散,形单影只。
C.颈联写诗人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大雁还在南征的途中,诗人却已想到它们的北返;正在哀怜它们的惊飞离散,却已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
D.这首诗中的“早雁”与杜牧《赤壁》中的“折戟”一样,都是触发诗人思绪的意象,但这首诗婉曲细腻,与《赤壁》豪宕俊爽的风格并不相同。
答案 A
解析 “借代”错,应是“双关”。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象征(托物言志),以惊飞四散的早雁象征流离失所的人民。②诗人借惊飞四散欲归不得的早雁表达了对饱受骚扰背井离乡有家不能归的边地人民的深切同情。③诗人以汉言唐,借“孤影过”“数声来”“胡骑纷纷在”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安边安民无视百姓苦难的不满。表达对肆意南侵、惊散早雁、袭扰边民的胡骑的愤慨和厌憎。表达对逃亡流离的边民早日得到安置、享受饱暖的期盼。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征雁
[唐]钱起
秋空万里净,嘹唳独南征。
风急翻霜冷,云开见月惊。
塞长怯去翼,影灭有馀声。
怅望遥天外,乡愁满目生。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风寒急,卷动飞霜,使征雁感到凄冷;“冷”字增添了诗歌的悲凉气氛。
B.一“惊”字,既显风卷云开月现之景,又绘征雁形孤影单、见月惊心之状。
C.“塞长”句凸显征雁路途的遥远与艰辛,“影灭”句凸显征雁叫声的高亢嘹亮。
D.尾联卒章显意,呼应开头:诗人观雁南飞,将归思寄托于征雁,乡愁满怀。
答案 C
解析 “影灭”句的意思是:虽然大雁已经飞远了,诗人却久久不忍离去,仿佛还听到它凄厉的叫声。因为诗人的家乡在南方,而大雁正在朝南飞去。“影灭”句凸显的是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4.诗歌首联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歌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动静结合。秋空浩荡,一片空明,这是写静;苍穹之上,孤雁南征,鸣声凄清,这是写动。
②点面结合。万里苍穹,这是面;独飞的征雁,这是点。
③首联描绘了一幅寥廓凄清的秋空雁过图,饱蕴着诗人孤独寂寥、凄怆忧伤的思乡之情。
(答“融情于景”“视听结合”亦可)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归 雁
[唐]陆龟蒙①
北走南征象我曹,天涯迢递翼应劳。
似悲边雪音犹苦,初背岳②云行未高。
月岛聚栖防暗缴,风滩斜起避惊涛。
时人不问随阳意,空拾栏边翡翠毛。
注 ①陆龟蒙:晚唐诗人,一生都处于唐末藩镇割据、风雨飘摇的时局中。②岳:指南岳衡山。衡山有回雁峰。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明写归雁“象我曹”,实则写地上漂泊不定的人像天上不断迁徙的雁一样劳苦。
B.颔联中“岳云”与“边雪”分别点出了大雁北归的起点与终点,与首联照应,写出归雁行程之远。
C.颈联以“暗缴”“风滩”“惊涛”等意象,描绘出雁群所处的险恶环境,暗寓了归雁的悲剧色彩。
D.本诗没有像有的咏物诗那样摹写事物的形象,而是意在形外,着力于表达诗人的人生感悟。
答案 D
解析 “本诗没有像有的咏物诗那样摹写事物的形象”错,本诗也摹写了事物即“归雁”的形象。
6.本诗所咏“归雁”与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归雁”意象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相同点:①都是以物喻人(或“双关”);②都抒发了诗人苦闷(愁苦)的情感(或“都抒发了诗人羁旅天涯的感慨”)。
不同点:①本诗的“归雁”表现了诗人生活状态的悲苦艰辛、处境的险恶、世无知音无人理解的愁苦,也反映了晚唐社会的黑暗险恶;②王诗中的“归雁”表现了出使边塞、远离朝堂的失落之情(或“王诗中的‘归雁’反衬了自己远离家乡、出使异域的愁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