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无脊椎动物
线形动物
环节动物
软体动物
线形动物
1、圆筒状或线形
原体腔动物两侧对称,身体呈圆筒状或线形;
特征
2、有口有肛门,完全的消化系统
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成为完全的消化管;
结构完全:有口、有肛门,结构更完整;
功能完全:食物与食物残渣不相混,消化更完全;
特征
3、多雌雄异体,异形;(以蛔虫为例)
人蛔虫体呈圆柱形,全体乳白色 ;
大小:雌大雄小,雌虫长200mm一250mm,直径5mm左右;
雌雄异形:雄虫较短且细,尾端呈钩状;雌虫末端直
线形动物门的特征
线形动物——蛔虫
你能想象,这是从一个人体内取出的蛔虫吗?
生活史 成虫交配产卵(20万/天)
经咽入肠 卵(随粪便排出)
幼虫(肺泡,完成第二、三次蜕皮) 2周 (温暖、蔽荫、
潮湿、氧气充足的土壤)
幼虫(十二指肠内孵出)
感染性虫卵(完成一次蜕皮)
口
成虫寿命约1年. 每条雌虫每日排卵约24万个。 宿主体内的成虫数目一般为一至数十条,个别可达上千条。
危害:蛔虫病
成人肠内有蛔虫寄生,除吸取养分外,危害一般并不严重;
数量多时(据报道,曾经有一人肠内有蛔虫1448条),造成肠道阻塞;
幼虫可损伤肺、气管等,并可在脑、脊髓、眼球、肾等器官中停留,造成严重病状,如:肺水肿等。
成虫有迁移习性,可侵入胆管、胆囊、肝、胃等,引起不同症状,造成危害。
2. 钩 虫(成虫细小\长约1cm\微红, 略呈C形 )
危害:贫血、丧失劳动力等;
寄生部位:小肠,吸食肠壁中的血液;
中间宿主:无;皮肤接触传染;
感染状态幼虫:丝状蚴
象皮肿
丝虫
危害:丝虫热、橡皮肿;
寄生部位:淋巴管、淋巴结;
中间宿主:蚊子;
感染状态幼虫:感染期丝状蚴
环节动物
环节动物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分节是指身体由前向后分成许多相似而又重复排列的部分,称为体节,这种现象称为分节现象;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出现了原始的运动器官——刚毛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代表动物——环毛蚓
1、生态习性
陆生环节动物.生活在土壤中,昼伏夜出,以腐败有机物为食,连同泥土一同吞入。也摄食植物的茎叶等碎片。
蚯蚓可使土壤疏松、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进农业增产。
构成:
消化管:口、口腔、咽、食道、嗉囊、砂囊、胃、肠、盲肠、肛门 ;
消化腺:钙腺、咽腺、圈胃腺
2、消化系统
蚯蚓的生态价值
2)蚯蚓是一种优良的蛋白质饲料,用以饲养鱼类和家禽;
干物质蛋白质含量50~65%,含18~20种氨基酸;
3)可以利用蚯蚓处理废料、垃圾,防除公害;
4)蚯蚓还可人药,中药称为“地龙”;
5)水栖种类是淡水底栖动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可将湖底腐殖质疏松并转变为淤泥。
有些种类亦可作水质污染情况的指示生物。
水蛭
蛭类俗称蚂蟥,约500多种
多数水生(多生活于淡水,少数海产),少数陆生。
蛭类具有吸血习性,曾在19世纪被用于医疗,作为人体组织淤血的放血手段,现今还在断肢再接手术中应用。目前,水蛭及水蛭素被作为治疗心血管病的良药。
软体动物
身体柔软不分节;
分头、足、内脏团(一般位于足的背面, 消化、生殖等内脏器官都在内脏团里)三部分;
石灰质贝壳,覆盖在身体最外面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常见软体动物
蜗牛:
有一个螺旋形贝壳
有外套膜
运动器官是--腹足
有两对触角
乌贼:有一个已退化的内壳—海螵蛸
运动和捕食器官是—腕足
体内有一个墨囊
大王乌贼
章鱼
鹦鹉螺
鹦鹉螺
鹦鹉螺
在口的周围和头的两侧,长有90只触手,背上长着一个可一把身体完全保护起来的贝壳,形如鹦鹉嘴,故名鹦鹉螺。鹦鹉螺贝壳里面分成许多小室,最末尾的一个室最大,是动物居住的地方,叫“住室”;其其它的室贮满空气,叫做“气室”。气室之间有管道相通,用以调节室内气体分布,控制身体沉浮,依靠漏斗喷水在碧波中遨游,很像一艘活潜艇。平时,鹦鹉螺伏在几百米深的海底,用触手在海底爬行,或伏在珊瑚礁及岩石上,有时也遨游于大海中。尤其在暴风雨过后风平浪静的晚上,它们便成群结队地漂浮在海面上,但过不了多久,就又回到海底。以小鱼、蟹等为食。 鹦鹉螺是一类古老的软体动物,有“活化石”之称。现仅剩下4种,而且数量稀少,十分珍贵,我国台湾及南海诸岛也有分布,但尚无采集到完整标本,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河蚌
壳通常薄而易碎,大小因种而异,壳面黄褐色或绿褐色,斧足发达。种类多,我国各地湖泊、河川及池塘均产。肉可食,亦为鱼类、禽类的天然饵料和家畜、家禽的饲料,壳可作中药珍珠母。有的种类(如背角无齿蚌)可培育珍珠
河蚌
砗磲(chēqú)生活在热带海洋珊瑚礁上的一种蛤,有的体长达一米,重250千克以上,肉可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