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
古代散文:
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主要几个时期
先秦历史、诸子散文
汉代政论、史传和赋
魏晋南北朝辞赋
唐宋古文运动
元明清散文流派
一、先秦时期散文
1.第一部散文集
2.诸子散文
3.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说理)
历史散文(记事)
(春秋战国哲学家、史学家)
卜辞
(殷商巫师)
《尚书》
(商周史官)
应用阶段
我国第一部史书兼散文集
2、诸子散文:
儒家:《论语》(言简意赅)
《孟子》(言辞雄辩)
《荀子》(论证缜密)
道家:《老子》
《庄子》(想象奇特)
法家:《韩非子》(犀利峻峭)
墨家:《墨子》(逻辑性强)
3、历史散文:
(1)记事:
A、《春秋》(微言大义:语言简明扼要,实际要表现的内容很丰富很深刻)
B、《春秋左氏传》(详实具体)(左丘明)(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我国叙事散文的初步成熟)
《春秋公羊传》(公羊高)
《春秋谷梁传》(谷梁赤)
并称为春秋三传(详实具体)
(2)记言:《国语》、《战国策》
二、汉代散文
1.史传文
2.政论文
3.赋
史传文:司马迁、班固
政论文:贾谊、晁错
汉 赋:汉赋四大家等
汉代散文
1、史传文:
A.《史记》(个人著述)(西汉)
①开创了“纪传体”体例。
②开创了综合纂史方法。
③秉笔直书,是我国宝贵的史学传统
2.《汉书》(官方著述)(东汉)
①具有浓厚的封建正宗思想。
②开创了断代为史的编纂体例。
③资料丰富,保存许多重要的历史文献。
2、政论文:
A.贾谊:他的散文善用比喻,语言富于形象性。
《过秦论》
《治安策》
《论积贮疏》
B.晁错:
《守边劝农疏》
《论贵粟疏》
3、汉代辞赋:
A.赋的产生:
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时代后期便已经产生了。赋的名称始于战国赵人荀卿的《赋篇》。
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节,兼具诗歌和散文双重性质。接近散文的称“文赋”,接近于骈文的称“骈赋”。
宋玉有赋体作品《高唐赋》、《神女赋》和《登徒子好色赋》。
B.赋的特点:
体物写志,注重铺陈,词藻华美,色彩绚丽,吸收了楚辞的特点。
正由于赋的发展与楚辞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汉代往往辞赋并称。
C.赋的发展:
(1)骚体赋:本质是赋,但有兮、思等语言标志,重在抒情。代表是贾谊《吊屈原赋》
(2)散体大赋:散文语言,体制特长。
主要特点:虚构主客问答,极尽铺陈夸张。
代表作家(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扬雄《甘泉》《河东》《羽猎》《长杨》
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3)抒情小赋:小赋是汉代后期继大赋后出现的新体赋,至六朝而盛行。多为抒情作品,篇幅较小,少用典故。又叫抒情小赋,这些赋短小精悍,不再是主客对话的形式,而是作者的直接描写。赵壹《刺世疾邪赋》张衡《归田赋》
三、魏晋南北朝散文
辞赋
文学进入自觉时期,文学创作个性化,文学价值受到重视。
文学阶段
1.特征:
①内容上:抒彩越来越浓,表达社会政治见解和抒发个人感慨往往密切结合。(写山水景物的散文、抒情小赋)
②形式上:骈偶化倾向逐渐明显,更加讲求遣词造句的艺术技巧,体裁愈益多样化。(骈文)
关于骈文:
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
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注重藻饰和用典
骈文作为和散文对举的一种文体,产生于魏晋,盛行于六朝,中唐古文运动以后衰落,在元明两代成为绝响,至清初,作者接踵而起。
优点:代表文学创作自觉时代的到来,有意识的创作文艺,具有艺术美感。
不足:因辞害意,为了追求对仗和声律而使得感情事件没有得到很好地抒发表达。因形式影响内容表达。
2.代表作家:
魏:三曹 曹植《洛神赋》
魏晋:阮籍、嵇康
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
陶渊明《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南北朝:吴均《与朱元思书》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江淹《恨赋》《别赋》
庾信《哀江南赋》
四、唐宋时期散文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
与骈文相对而言的,更为实用、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
1.文学因素:魏晉以来骈体文盛行,其內容空洞,远离实际。
2.社会因素:中唐之后国势日渐衰微,士子文人想恢复大唐国风、重振国家势力,于是从古代的思想、文学中找出可以改变当时社会的精神价值----儒家思想与先秦两汉散文。
古文运动:
是指唐代中期及宋朝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指的是先秦和汉朝的散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明道,语言文体要变革创新,文学与现实要有密切联系,不平则鸣。
唐宋八大家
韩 愈:《马说》《师说》
《祭十二郎文》
柳宗元:《小石潭记》《种树郭橐驼传》
《捕蛇者说》
欧阳修:《醉翁亭记》
《秋声赋》
《伶官传序》
苏 洵:《六国论》
苏 轼:《石钟山记》
苏 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曾 巩:《墨池记》
五、元明清时期散文
流派纷呈
本期散文基本上继承、发展了唐宋古文运动的精神。
明代出现了前后七子的复古派,反对复古的唐宋派,主张性灵的公安派以及相近的竟陵派,出现了归有光等散文大家。
清代影响最大的是桐城派。
明初:
宋濂:“开国文臣之首”,《秦士录》《送东阳马生序》
明中叶:
1.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发起复古运动,倡导文必秦汉。对扫荡八股文风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同时又走上了盲目摸拟古人的路子。
2.后来的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复古运动,也再一次重复了他们的错误。
明中晚:
1.归有光等唐宋派首先起来反对复古派。
2.进而万历年间的公安派也加入猛烈抨击拟古主义的队伍。公安派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时称“三袁”。袁宏道最为著名,提出了“性灵说”。
公安派的散文创作特点:冲破传统古文的陈规旧律,自然流露个性,语言不事雕琢。
3.与公安派存在的同时还有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他们也主张独抒性灵。
晚明:
小品文: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种样式,古代许多带有强烈感彩、语言优美生动的序、跋、记传、书信等等,都可以算作小品文。
张 岱:《西湖七月半》
《湖心亭看雪》
明末清初:
侯方域:《李姬传》
《马伶传》
夏完淳:《狱中上母书》
清朝:
清初有不少成绩突出的散文家,如魏禧,代表作是《大铁椎传》。
桐城派是清中叶最著名的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提出了“义法”主张,也就是“义理”“考据”“辞章”,这是桐城派古文的基本理论。文章多简洁自然,但缺乏生气,代表作品有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
资产阶级文化启蒙:龚自珍《病梅馆记》,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作业:
1、预习《庖丁解牛》。
2、做晨读晚练一篇。
请截图保存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