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10.1《兰亭集序》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10.1《兰亭集序》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9 09:2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文章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乐”到“痛”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乐”到“痛”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他那“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兰亭集序》令我们震撼,这一节我们继续走近王羲之,再次探究《兰亭集序》,深刻体味王羲之的内心变化。
二、整体感知
大声朗读课文,然后从每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眼。
明确:乐——痛——悲
三、文本研读
通过找寻情感变化的字眼,我们能够看出,作者的情感是有一个起伏的变化过程,究竟是什么让书圣心起波澜呢?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小组内讨论,兰亭聚会,乐在何处?
明确: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美景)
天气好,风景好,难道心情就一定会好吗?
明确:不是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乐事)
明确:
“流觞曲水”:是选择一风雅静僻所在,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于潺潺流波之曲水边,一人置盛满酒的杯子于上流使其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作出诗来。当时,王羲之与当朝名士41人于会稽山阴兰亭,大家喝喝酒,吟吟诗,当真是不亦乐乎!只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这才有了共同话题,气氛很好,所以开心。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赏心)
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在这里,四种美好的事物都具备了,难怪作者会如此开心。
2、齐读第一段,再次感受作者的快乐。
3、常言道:"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作者的这种快乐并没有持续很久,不一会儿,他的情感就转到了“痛”。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小组讨论并找同学回答,作者因何而痛呢?在文中找出能引起作者“痛”的词句。
明确
俯仰一世,老之将至人生短暂之痛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世事无常之痛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往事不在之痛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死无常之痛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具体赏析相关文句,从这些文句找寻作者“痛”的痕迹。
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人生真是短暂啊,一抬头,一低头,这辈子就这样过去了。这是痛。
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这里写的是尽管每个人的爱好不同,宁静与躁动不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当大家遇到自己喜欢的事物,感到快乐自足,但一味的享受而忽视时间的存在,却没发现时间的流逝是如此的迅捷,等你反应过来时,也许早已经是两鬓斑白的老朽之人了。这也是痛。
3)“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等到欢喜变成厌倦,人事变迁,物是人非,又不得不感慨这个世界的变化。这还是痛。
4)“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之前的四大乐事,转瞬之间,就成为过眼烟云,时间的流逝始终让人觉得不痛快。
5)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况且,人生的长短随造化而定,最终必将走向消亡。作者认为死和生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可是这种大事我们却做不得半点主,真是既无奈,又无助,怎不叫人痛苦?
小结: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因此有人谈玄悟道,“晤言一室之内”,有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但时光飘忽,人生短促,即使明了“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无法摆脱“死”给内心带来的煎熬。此处之“痛”,痛在人生无常,欢乐短暂。可是字里行间仍然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4、学生默读第三段,仔细体味重点文句,分小组讨论,作者“悲”在何处?
1)“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每每看到前人写的关于生和死的文章,作者便觉得前人的观点、看法和自己相差无几,都把死和生看成是一件大事来对待。面对文章便会叹息哀伤,不能释怀,此乃悲古人也。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所以作者说,把死和生,长寿和短命看成是一样的,这种观点是十分荒谬的,没有根据的。后人看我们就像我们看过去一样,把是非得失看得明明白白。反之,当我们自我观照,自我审视的时候,往往无法判断自己的这种生存状态究竟好还是不好。此乃悲今人也。
3)“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已将有感于斯文。”
这里交代了写作目的,想着后世的读者能和他有相同的情致,类似的感伤。此乃悲后人也。
悲古人共同感到人生短暂世事无常
悲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千古同悲
悲后人后之览者,叩问今人
5、学生齐读第三段,再次体会作者“悲”的情感。
6、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作者一直在死生这件事上纠缠不清。他写人生无常、生命短暂,批判了当时消极无为、一死生、齐彭殇的人生观。反而言之,作者提倡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你的感受。
明确: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要珍惜生命,当积极用世,“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7、总结:
作者由兰亭盛会开始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批判了时人的虚无、消极,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8、我们再次朗诵全文,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情感。
9、最后,齐读汪国真的《热爱生命》结束本文。在古今名篇中体味深意。
10、作业:背诵全文。
《兰亭集序》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文言理解能力还较为薄弱,社会经验少,对于作者感情变化的理解需逐步深入。同时,他们的好奇心也强,适量增加自己的理解的穿插,会大大调动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反复阅读,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另外,针对年龄和学段特点,充分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想来效果会更好。
《兰亭集序》效果分析
《兰亭集序》是一篇文言散文。文章写景语言简洁,议论语言深刻。作者借助富于韵味的文言语言,极富魅力地表达了当时人们的生存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诵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都有任务。通过诵读,使学生身临历史的情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产生心灵之间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引导学生积极阅读,积极思考,共同探究作者的情感变化,并深刻理解作者深沉之中蕴含的积极情感。
《兰亭集序》教材分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作者由此展开笔墨,感慨快乐年华的易逝,借古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引出作者对人生的痛惜,充分肯定了“死生之大”的观点,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兰亭集序》的结构思路已经彰显主旨。全文三段,第一段结于一“乐”字,第二段结于一“痛”字,第三段应该落在一“悲”字。结构思路非常明晰。作为亲自作序的王羲之,面对此情此景,不禁触景生情,除了要把“序”写好,还必须“以申其志”(《晋书.王羲之传》);而这里的“志”,应该是本文严密的结构思路所彰显的“痛”、“悲”感慨,即“应当珍惜生命,珍惜现有的快乐生活”,古代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会如此!
《兰亭集序》评测练习
1、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眼是什么?
明确:乐——痛——悲
2、从第一段找出,兰亭聚会,“乐”在何处?
明确: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美景)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乐事)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赏心)
3、作者因何而痛呢?在文中找出能引起作者“痛”的词句。
俯仰一世,老之将至人生短暂之痛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世事无常之痛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往事不在之痛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死无常之痛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4、仔细体味重点文句,分小组讨论,作者“悲”在何处?
明确:
1)“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每每看到前人写的关于生和死的文章,作者便觉得前人的观点、看法和自己相差无几,都把死和生看成是一件大事来对待。面对文章便会叹息哀伤,不能释怀,此乃悲古人也。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所以作者说,把死和生,长寿和短命看成是一样的,这种观点是十分荒谬的,没有根据的。后人看我们就像我们看过去一样,把是非得失看得明明白白。反之,当我们自我观照,自我审视的时候,往往无法判断自己的这种生存状态究竟好还是不好。此乃悲今人也。
3)“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已将有感于斯文。”
这里交代了写作目的,想着后世的读者能和他有相同的情致,类似的感伤。此乃悲后人也。
悲古人共同感到人生短暂世事无常
悲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千古同悲
悲后人后之览者,叩问今人
5、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作者一直在死生这件事上纠缠不清。他写人生无常、生命短暂,批判了当时消极无为、一死生、齐彭殇的人生观。反而言之,作者提倡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你的感受。
明确: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要珍惜生命,当积极用世,“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我们:应该热爱生命,虽然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设法增加它的宽度。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古文化中的经典,都让我爱不释手。我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更是情有独钟。《兰亭集序》既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又是一篇不落俗套、格调清奇的散文。
我的这节课是《兰亭集序》的第二课时。主要学习内容是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及其所流露出的积极情绪,解决的是三个问题::一是了解作者创作的思路;一是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一是体会作者深沉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本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到一节课下来大家的学习情绪还是没能完全调动起来,原因当然有很多,有的学生是学生理解得不够深入,也有学生社会实践经验欠缺,对有些思想的理解不够到位,再者,老师的调动和积极引导可能还不够充分比如有时候答题不够全面,感受作者的情感不够深刻。
采取诵读的教学方法后,我发现,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诵读中就解决了。在诵读中去感受“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三句话中的情感就跟自然了。“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终身受益不尽。”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金钥匙。
《兰亭集序》中表达的生死观是积极的,对学生是极有教益的。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态度,往往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兰亭集序》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同时如果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