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掌握文言实词:修、次、信、遇、期、致等;文言虚词:于、之、所等;意动用法:一、齐;
2.正确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
3.感悟作者表达出的生死观。
【教学重点】
.助词“所”的意义和用法;意动用法;
.结合上下文语境正确翻译句子。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2分钟)
古人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奇文——《兰亭集序》,“兰亭集”是一本诗集,本文是其序言。
为何称《兰亭集序》是“奇文”呢?第一,它是“行书之宗”,其真迹据说被唐太宗带进了坟墓,后世所传都是临摹本,后世的所有书法家,只有翻过临摹《兰亭集序》这座高山,才能成就己身的事业,你说奇也不奇?第二,文章寥寥324字,把东晋文人的复杂心境一层一层地剥给我们看,它写出了“人生绝美背后的凄凉”,乐成了悲,美丽化作凄凉。
我们学习这篇短小精悍的美文,除了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还要用心体会作者对生死的感慨,以及作者寄寓在文中的生死观。
读准字音(2分钟)
癸丑(guǐ)会稽(kuàijī)禊事(xì)少长(shàozhǎng)流觞曲水(shāng)游目骋怀(chěng)相与(yǔ)形骸(hái)趣舍(qū)若合一契(qì)嗟悼(jiēdào)彭殇(shāng)
检查文言实虚词(6分钟)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词,在)
引以为流觞曲水(介词,把)
不知老之将至(结构助词,主谓间取独,不译)
及其所之既倦(动词,往、到达)
向之所欣(之:音节助词,不译)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介词,因为)
茂林修竹(高)
列坐其次(旁边)
足以极视听之娱(穷尽)
信可乐也(确实,实在)
夫人之相与(结交)
或取诸怀抱(兼词,相当于“之于”)
⒀悟言一室之内(通“晤”,面对面)
⒁或因寄所托(依、随着)
⒂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修:寿命长;期:至,及)
⒃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把……等同起来)
⒄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思想情趣)
㈣朗读文本,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13分钟)
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⑵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⑶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⑷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⑸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⑹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
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⑻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⑼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⑽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所”作为助词的意义和用法总结:
⑴与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译为“所……的人(事)”“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⑵与“以”结合,构成复音虚词:①表凭借,译为“用来”“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②表原因,译为“……的原因”。
㈤探究文本内容(20分钟)
课文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请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信可乐也”的原因。
良辰: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乐事: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仰观宇宙,俯察品类;
人好: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第3段作者谈及“悟言一室之内”的“快然”和“放浪形骸之外”的“自足”时,为何却由“乐”生“痛”呢?
开始的感觉:“信可乐也”→联想到两种人生状态“取诸怀抱”和“因寄所托”,均能:“暂得于己,快然自足”→然不知不觉“老之将至”:人生美好而短暂→时过境迁,“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时间无情,生命最终归于消灭→想到此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由生到死)。
通过第4段概括作者的写作缘由,感悟作者的生死观。
“昔人兴感”、“后之视今”、“今之视昔”,作者由“岂不痛哉”的一己之痛,升华到千古同悲,写出了具有积极进取精神之人面对生死的共同兴叹。
由乐生悲,由生到死,这就是作者由当前美景引出的哲理思辨。作者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人事变迁,历史发展,盛衰变化,由生到死,这是历史的必然。所以作者著文章传后世,以启来者。
作者的生死观:“死生亦大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面对生死,古人感慨颇多,如孔子“生无所息”,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正因为如此,孔子不辞辛劳,周游列国,宣扬“仁”政思想;正因为如此,司马迁含垢忍辱,夙兴夜寐,成就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
由此引导学生交流读过的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之叹的古代诗文。
㈥小结(2分钟)
对中国人来讲,时间一方面是流动的,如孔子所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另一方面又是循环往复的,就像流觞的曲水还会回来。死亡与新生、绝望与希望、出世与入世、迷失与顿悟,在生命中不是同时发生,而是交替出现,因此对于美景的逝去、生命的流逝,中国文人往往将其诉诸文字,使其有了文学意义,同时又能从这二元对立中解脱出来,超越生死,获得哲学意义上的升华。我们学习《兰亭集序》,就是要去品读这种积极的人生观,行走于健康向上的人生之路!
【板书设计】
乐:良辰美景、乐事贤才
痛:快乐短暂、修短消灭死生亦大矣
悲:千古同悲、以启后人
【巩固练习】
作者认为“死生亦大矣”,所以不能“一死生”“齐彭殇”,他的这种积极的生死观对我们有何启发?请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一谈。
人生短暂,努力奋斗,让生命更精彩
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
敬畏生命
生活不能尽如人意,但也要笑对生活
【课后作业】
见《导学案》之“课后练习”
《兰亭集序》学情分析
《兰亭集序》是人教课标版第二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文。
从文字上看,文章语言或散或骈,骈散间行,部分语句不能直译;从思想上看,王羲之将不平凡的人生阅历和感慨倾注进文字里,需要读者将其层层剥离出来。将这样一篇厚重的文言文呈献给高一上学期的学生,学生学起来难度可见一斑。
另外,高一上学期的学生掌握的文言现象还太少,文言知识积累得还不足,缺乏结合上下文语境推断文意、翻译句子的能力;学生缺乏必要的人生历练和生命体验,对文章表达的“死生亦大矣”“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有关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感慨和感悟,理解起来难度有加。
因此教授本课前,我让学生充分预习,做好《导学案》的相关练习;教授时着重指导学生解读文本中晦涩艰深的词句,理清文章抒情思路,深刻理解作者借宴游之乐表达出的生死观。
《兰亭集序》效果分析
、培养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内容的学习习惯。
《兰亭集序》是一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做到了“文言并重”。对于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落实,采用检查的方式进行,促使学生认真预习,借助课下注释和查阅工具书正确理解文本,填写《导学案》相关内容,从而养成认真预习的好习惯。
、增加学生文言现象实词虚词的知识储备。
把课文中的典型的文言现象介绍给学生,比如意动用法;把反复多次出现的文言虚词进行归纳总结,比如“所”的意义和用法。这样做在于使学生知一点而懂全面,触类旁通,从容灵活地应对新的文言文的学习。
、提升学生结合语境翻译句子的翻译能力。
学习文言文,必须要能够正确翻译句子。对于句子的理解,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文本,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翻译。当学生思路不畅的时候,老师适时地予以点拨。通过对文本中重要句子的翻译,学生学会如何推断字词句的含义,因而基本上能够正确理解文本内容。
、增强学生积极向上不尚虚无的人生动力。
引导学生从文章思路入手,步步分析文本内容,层层剖析作者情感历程,感悟作者的生死感慨及积极的人生观,进而增强积极向上的人生动力,因为“死生亦大矣”。不尚虚无,不求享乐,明白作者“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哲学意义,激发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兰亭集序》教材分析
《兰亭集序》是人教课标版第二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文,位置的安排彰显其在本单元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性。这个单元的文言文均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山水游记不只是对自然风物进行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兰亭集序》正是这样一篇不可多得的文章。
内容方面:文章从景、事、天、人等方面渲染宴游之乐,借此引发自己对生命的感慨和思考——人生美好而短暂、时间无情生命终归于毁灭,抒写乐生痛死这种人所共有的感情,否定庄子“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人生态度,从而树立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表达一种积极处世的人生态度。
结构方面:文章按照“乐——痛——悲”的思路层层剥离出作者的复杂心境,环环相扣,让人深思作者的生死感慨及积极的生死观。
重难点方面:掌握重要的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修、次、信、遇、期、致、于、之、所、一、齐”等,特别是“所”作为助词的意义和用法及词类活用中的意动用法;结合上下文推断语意和翻译句子;正确理解文本传达出的生死感慨和感悟。
《兰亭集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掌握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
3.感悟作者表达出的生死观。
【学习建议】
突破重点难点
.在疏通字词句含义的基础上,积累“修、次、信、遇、期、致”等文言实词,“于、之、所”等文言虚词及“一、齐”的意动用法;
.理解“所”作为助词的意义和用法,及其所在句子的翻译;
.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
构建知识体系
.文言实虚词要从用法入手,结合例句积累其常见意义和用法;
.在景物描述中倾注作者个人的情感和旨趣。
注意事项
文言文知识点比较多,零散的内容比较杂,同学们一定要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归纳。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祖籍琅琊(Lángyá)临沂(今属临沂),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官至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广采众长,自成一家。《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其书法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快雪时晴》《丧乱》《兰亭集序》等。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刚健秀美,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背景提示: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释支遁等41人,为禊事活动,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集会。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与会的人士都有诗作,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最后由王羲之作序一篇,总述其事,《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言。
读准字音
癸丑()会稽()()禊事()少长()
激湍(tuān)流觞曲水()游目骋怀()相与()形骸()
趣舍()若合一契()嗟悼()()彭殇()
文言知识
.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通,
.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
古义:
今义:次第较后;第二。次要的地位
引以为流觞曲水
古义:
今义:认为
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
今义:物品的种类
或取诸怀抱
古义:
今义:抱在怀里;胸前;心里存着;打算
俯仰一世
古义:
今义:低头抬头,泛指一举一动
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解释加点的实词和虚词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亦足以畅叙幽情()
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
或因寄所托()
当其欣于所遇()
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映带左右()
一觞一咏()
动词使动用法
所以游目骋怀()()
形容词活用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死生亦大矣()
齐彭殇为妄作()
数词意动用法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指出文言句式并翻译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引以为流觞曲水()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当其欣于所遇()
不能喻之于怀()
诵读课文,欣赏文中自然风光、初步感受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
【课中学习】
学习重难点
.理解文言虚词“所”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
3.感悟作者表达出的生死观。
学习内容呈现
.读课文,疏通文言虚词“所”的意义和用法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及其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读课文,在把握文脉的基础之上,思考探究以下问题:
课文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试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信可乐也”的原因。
第3段作者谈及“悟言一室之内”的“快然”和“放浪形骸之外”的“自足”时,为何却由“乐”生“悲”呢?
过第4段概括作者的写作缘由,感悟作者的生死观。
作者认为“死生亦大矣”,所以不能“一死生”“齐彭殇”,他的这种积极的生死观对我们有何启发?请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一谈。
.背诵课文
【课后练习】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不能喻之于怀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当其欣于所遇
.引以为流觞曲水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属于作者“信可乐也”的原因的一组是()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所之既倦,情随事迁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群贤毕至,少长咸至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一帮名士的一次大集会,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随着作者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有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
.文章语言或骈或散,散则错落有致,骈则整齐优美,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与其内容构成了和谐的统一。
.文章写景极具特色,语言简练,写山“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水“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短短的16个字就将兰亭周围的景色概括出来,渲染了清幽的氛围,为下文作者喜极而悲做了铺垫。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抒发了自己高旷的思想情怀,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但囿于时代的局限,最终没能逃离“一死生”“齐彭殇”的道家思想的藩篱。
.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一篇宋代散文,回答1—6题。
盖公堂记
苏轼
始吾居乡,有病寒而欬者,问诸医,医以为蛊,不治且杀人。取其百金而治之,饮以蛊药,攻伐其肾肠,烧灼其体肤,禁切其饮食之美者。期月而百疾作,内热恶寒,而欬不已,累然真蛊者也。又求于医,医以为热,授之以寒药,旦朝吐之,暮夜下之,于是始不能食。惧而反之,则钟乳、乌喙杂然并进,而瘭疽痈疥眩瞀之状,无所不至。三易医而疾愈甚。里老父教之曰:“是医之罪,药之过也。子何疾之有!人之生也,以气为主,食为辅。今子终日药不释口,臭味乱于外,而百毒战于内,劳其主,隔其辅,是以病也。子退而休之,谢医却药而进所嗜,气完而食美矣,则夫药之良者,可以一饮而效。”从之。期月而病良已。
昔之为国者亦然。吾观夫秦自孝公以来,至于始皇,立法更制,以镌磨炼炼其民,可谓极矣。萧何、曹参亲见其斫丧之祸,而收其民于百战之余,知其厌苦憔悴无聊,而不可与有为也,是以一切与之休息,而天下安。始参为齐相,召长老诸先生问所以安集百姓,而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请之。盖公为言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以舍盖公,用其言而齐大治。其后以其所以治齐者治天下,天下至今称贤焉。
吾为胶西守,知公之为邦人也,求其坟墓、子孙而不可得,慨然怀之。师其言,想见其为人,庶几复见如公者。治新寝于黄堂之北,易其弊陋,达其壅蔽,重门洞开,尽城之南北,相望如引绳,名之曰盖公堂。时从宾客僚吏游息其间,而不敢居,以待如公者焉。
夫曹参为汉宗臣,而盖公为之师,可谓盛矣。而史不记其所终,岂非古之至人得道而不死者欤?胶西东并海,南放于九仙,北属之牢山,其中多隐君子,可闻而不可见,可见而不可致,安知盖公不往来其间乎?吾何足以见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易医而疾愈甚愈:痊愈
B.劳其主,隔其辅,是以病也隔:隔断
C.师其言,想见其为人师:学习
D.而史不记其所终终:结局
.下面的句子中,全都属于“治不以其道”的一组是(3分)
①授之以寒药,且朝吐之,暮夜下之②钟乳、乌喙杂然并进③以气为主,食为辅④立法更制,以镌磨锻炼其民⑤一切与之休息⑥以其所以治齐者治天下
A.①②④B.③⑤⑥C.①②⑤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治病为喻开始,后转入论治国之道,提出见解:立法更制,严刑苛政,就会劳苦百姓,损伤国家元气;让百姓休息,则是培养元气,社会自然安定。
B.文章为“盖公堂”作记,但实写盖公的文字并不多,而是通过写萧何、曹参反秦之道而行引出盖公治世的良方,阐述自己清静无为、为政宽仁的政治主张。
C.文末忽发奇想:像盖公这样道德修养很高的人是否得道未死?盖公是否就在胶西山中,那些隐士之间?这种奇想表现出苏轼怀有羡仙慕道、幻想超脱的思想。
D.文章比喻生动,正文相衬,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在议论和叙述中,表现了作者对人民深切关怀和对扰民的政策极端痛恨的深厚感情,影射了王安石变法。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子退而休之,谢医却药而进所嗜,气完而食美矣,则夫药之良者,可以一饮而效。(5分)
盖公为言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以舍盖公,用其言而齐大治。(5分)
.根据上联,联系课文或自己的所学,对出下联。(4分)
上联:兰亭一曲,牵动古今浩叹
下联:
.假如你在班上进行的《兰亭集序》课文的学习竞赛中,通过自己的广泛查阅和分析,提出了独创性的见解,得到了老师的啧啧称赞后,有人向你祝贺,请根据不同语体的要求,作出谦虚、上进的回答。(4分)
使人感到亲切而易于接受的日常口语语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含蓄、富有文采的口语语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兰亭集序>导学案》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读准字音
【答案】癸丑(guǐ)会稽(kuàijī)禊事(xì)少长(shàozhǎng)流觞曲水(shāng)游目骋怀(chěng)相与(yǔ)形骸(hái)趣舍(qū)若合一契(qì)嗟悼(jiēdào)彭殇(shāng)
文言知识
.【答案】“悟”通“晤”,面对面
.【答案】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把……作为指自然界的万物胸怀抱负形容时间短暂这次集会的诗文
.【答案】介词,在毕:全、都;咸:全、都高介词,把旁边介词,用来穷尽实在结交有的人接触结构助词,主谓间取独,不译动词,往、到达向:过去,以前;之:音节助词,凑足音节,不译介词,因为至、及思想情致
.【答案】带:围绕;觞:喝酒游:使……舒展,可理解成“纵展”;骋:使……开畅,可理解成“放开、敞开”贤:贤能的人;少:年纪小的人;长:年纪大的人;大:大事;齐:形容词意动用法,把……看做相等把……看做一样
.【答案】状语后置句译为“(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省略句译为“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漂流水上(供人们取饮)”定语后置句译为“虽然没有繁盛(热闹)的乐器演奏”定语后置句译为“向上看广大无边的宇宙,向下看繁多的自然万物”状语后置句译为“当他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状语后置句译为“在心里面不能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课中学习】
学习内容呈现
.【答案】与“以”构成复音虚词,表凭借,用来助词,与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所寄托、爱好的事物助词,与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所接触的事物助词,与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助词,与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所高兴的事助词,与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所作的诗与“以”构成复音虚词,表原因,……的原因
.【提示】良辰: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乐事: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仰观宇宙,俯察品类;
人好: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提示】开始的感觉:“信可乐也”→联想到两种人生状态“取诸怀抱”和“因寄所托”,均能:“暂得于己,快然自足”→然不知不觉“老之将至”:人生美好而短暂→时过境迁,“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时间无情,生命最终归于毁灭→想到此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由生到死)。
【提示】“昔人兴感”、“后之视今”、“今之视昔”,作者由“岂不痛哉”的一己之痛,升华到千古同悲,写出了具有积极进取精神之人面对生死的共同兴叹。
由乐生悲,由生到死,这就是作者由当前美景引出的哲理思辨。作者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人事变迁,历史发展,盛衰变化,由生到死,这是历史的必然。所以作者著文章传后世,以启来者。
作者的生死观:“死生亦大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面对生死,古人感慨颇多,如孔子“生无所息”,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正因为如此,孔子不辞辛劳,周游列国,宣扬“仁”政思想;正因为如此,司马迁含垢忍辱,夙兴夜寐,成就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
【提示】人生短暂,努力奋斗,让生命更精彩
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
敬畏生命
生活不能尽如人意,但也要笑对生活
【课后练习】
.【答案】(有所感触而慨叹)
.【答案】(项,第一句“之”,结构助词,主谓间取独,不译;第二句“之”,代词,代“临文嗟悼”。项,第一句“于”,介词,在;第二句“于”,介词,对。项,第一句“以”,介词,把;第二句“以”,介词,因为。项,都是助词,都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
.【答案】(是景好,是事好,是天好,是人好,这些都是作者高兴的原因;是作者因乐景触发的哀情。)
.【答案】(在王羲之看来,对生的执着、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是客观存在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彻底否定了老庄的齐生死的观点。)
.【答案】向上看广大无边的宇宙,向下看繁多的自然万物,用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足够极尽视听的乐趣,确实值得高兴啊!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寿等同起来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拓展练习】
试题双向细目表
题型 知识点 能力要求 题号 客观题
答案 主观题答案及解题思路 评分标准
客观题 文言实词 理解B 1 A 愈:更加。 3分
筛选信息 分析综合C 2 B “治”既指治病,也指治国,“不以其道”,即不按规律办事,故选①②④;③⑤⑥则属
于治病和治国的正确做法。 3分
归纳内容要点 分析综合C 3 C 表现了苏轼对盖公的崇敬与渴求如盖公者的
热烈感情。 3分
主观题 文言文翻译 分析综合C 4
(1)你回到家里好好休息,谢绝医生和药物而吃你所喜欢的食物,气充实了,吃好了,则对症下药,一剂药即可见效。
(2)盖公给曹参讲治国之术在于重视清净,这样,人民自然会安定,并以此类推具体而言之,曹参于是让出正堂来款待盖公,用他说的办法来治理齐,使齐得到了大治。 10分,每个要点1分,要点为:“休”“却”“完”“药之良”“效”“为”“定”“推”“用”“齐”
主观题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
生动 表达应用E 5
书法一帖,写出行楷风范
盛宴一场,感悟人生短长
草堂一间,感怀天下苍生 4分,从内容和形式综合给分
表达应用E 6
(1)嗨,没什么,学无止境,以后还需努力才行。(2)你的过奖,会使我陶醉;在新的起点,我将开始新的拼搏。 4分,每点2分
《盖公堂记》参考译文:
从前我在家乡居住的时候,有人患寒病而咳嗽,去问医生,医生认为是腹中有毒虫,如不医治会死人。收取了病人百金而替他治病,喝杀蛊虫的药,肾肠就像受到攻击和讨伐,皮肤身体也像遭到烧灼一样,并禁止吃好的食物。到了一个月的时候百病都产生了,发热怕冷,咳嗽不停。这一切症状倒真的像腹中有虫了。又去请医生诊断,医生认为是热病,给吃凉药,早上呕吐,晚上腹泻,于是开始不能饮食了。病人很恐惧,便又回头去找原来认为是蛊病的医生医治,便连石钟乳、乌头之类乱七杂八的药都吃,然而,病未见好,却又恶性脓疮和奇痒的疥疮,以及眼睛昏花等多种毛病都一齐发作。换了三次医生而病情更加严重,乡里的老人才教导他,说:“这是医生的罪,药物的错。你有什么病!人活着,以气为主,食物为辅。现在你成天药不离口,药臭在外面扰乱,而各种药的毒性在你内脏里互相侵袭,劳损你的气,隔断你的正常饮食,因此才发病。你回到家里好好休息,谢绝医生和药物而吃你所喜欢的食物,气充实了,吃好了,则对症下药,一剂药即可见效。”病人听从了老人的劝告,到满一个月的时候,病即完全好了。
过去治理国家也是这个道理。我看到秦国从孝公到秦始皇,都在进行变法和制度改革,用很细密的办法来锻炼人民,其严格苛刻的程度可以说到了极点。汉代的萧何、曹参亲眼看见了人民在秦朝严刑峻法统治下所遭受的摧残,而现在的人民都是秦末战乱后的幸存者,不能再驱使他们去干这干那,因此一切政策都是让人民得到休息,而天下也就安定了。起初,曹参作齐王相国时,曾召集长老和一些儒生,征求他们对安定、聚集百姓的办法,齐地过去的儒生数以百计,每个人说的意见都不一样,曹参举措不定。听说胶西郡有叫盖公的人,精通道家的学说,于是,曹参派人把盖公请来。盖公给曹参讲治国之术在于重视清净,这样,人民自然会安定,并以此类推具体而言之,曹参于是让出正堂来款待盖公,用他说的办法来治理齐,使齐得到了大治。以后,曹参接替萧何作了汉王朝的丞相,便用同样的办法来治理天下,到现在,人们还在称赞他的贤能。
我作密州知州,知道盖公是齐地人,寻求他的坟墓和子孙后代而没有结果,我深深感慨而怀念盖公。师法他的言论,想像他的为人,几乎处处像再见到盖公那样的人。于是在知州办事堂之北整治新的寝室,改变原来的凋弊破陋,开通原来堵塞遮蔽之处,一重一重的门也大开,从城之南北两端,相望像牵线一样笔直,取名叫“盖公堂”。随时和宾客同僚吏员们一起,到这里来游乐休息,但不敢住在这里,是为了等待如盖公那样的人来住。
曹参为汉朝的宗臣,而盖公作了他的老师,可以说是一件盛事,但历史没有记载盖公的结局,岂不是古代道德修养很高的人得道成仙而没有死吗?胶西东面有大海屏蔽,南面依傍九仙山,北面隶属于崂山,这些地方有不少隐士,但只听传闻而见不着人,即使可以看见人,也不可招致,谁又知道盖公不往来在这些隐士之间呢?我怎样才可以见到他呢!
《兰亭集序》课后反思
录完《兰亭集序》之后,心情不但没有轻松下来,反而愈发沉重。之前从来没有自己观看自己讲课的教态、声音、一举一动等,现在面对录制的视频中的自己,感觉是那么的陌生。静言思之,感慨系之矣。
、从“得”的方面讲,整个课堂流程的环节完整而紧凑,达到了课堂预设的效果。
.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准确。
作为文言文,既要重视“言”,即疏通文本字词句的意思,又要重视“文”,即分析文本表达出的思想情感。在文言处理上,因文章较短,我先讲“言”,后讲“文”,避免了文言夹杂处理而导致的凌乱杂沓。这种处理方式的好处是不凌乱,能够节省时间,各个击破。
在“言”的处理上,除了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文本之外,针对本课所字结构较多的事实,重点讲解了文言虚词“所”作为助词的意义和用法,使学生达到“学一点会一片”的效果。
在“文”的处理上,重点分析了作者“由乐至悲”的原因,由此阐释作者的生死观,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上升到一个哲学意义上的高度,拓宽了境界,提升了认识。
.重视基础,注重能力提升。
在学生对文本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依然不放过对字词句的检查。课堂8分钟检查生字词,检查重要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朗读文本,翻译重要或关键句子,为解读文本思想做铺垫。
在能力方面,重点训练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落实重要文言现象,落实采分点。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文本,分析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正确解读作者面对生死生发的感慨及其生死观。
、从“失”的方面讲,感觉整个课堂较为平静,缺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强烈的思维碰撞。
.课堂预设太强,课堂生成不足。
课堂各环节衔接紧凑,情境导入、读准字音、解释文言实虚词、翻译句子、探究等等,一环扣一环,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亦步亦趋,缺乏灵动。所以课堂凝重有余,灵动不足。
.授课方式单一,学生参与简单。
在很多情况下,学生按照老师的思路一步一步下来,学生的参与仅限于回答问题,学生的个人思维创造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老师授课过程中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太少,没有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参与进来,因而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得以充分调动。
.教学理念不新,理论高度不够。
教学仅限于个人的发挥和加工,依靠自身的经验教学,不能很好地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虽然知道在课堂上不能只关注“教了什么”和“怎么教的”,还要关注“为什么这样教”和“教到什么程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后者做得依然不够。究其原因,还是缺乏教学理论高度的指引。所以,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要不断阅读理论书籍,借鉴先进理念,与自身的教学实践统一起来,涵泳其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语文教学素养。
《兰亭集序》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文言文而言,所谓工具性,就是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句含义,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或用法、明白文言句式的语法特点,从而正确阅读浅易文言文,读懂文章内容;所谓人文性,就是通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从历史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有益养分,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而《兰亭集序》无疑在这两个方面都有显著的特点。鉴于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切忌偏袒一方,要做到“文”“言”并重,借助“言”理解“文”,通过“文”揣摩“言”,使两者相得益彰,熠熠生辉。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中对文言文有“诵读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样的要求,所以在课堂上,老师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不断地朗读,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力和感悟力,直至背诵,增强传统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