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请同学们打开笔记、翻开课本,准备上课。
课前齐读:《兰亭诗》(其三)
【导语】
古老的节日在春天苏醒,唤醒了人们深藏心底的愉悦。今天,让我们一起沿着人类文明的足迹上溯到这首诗诞生的日子,到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一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去参加一次文人的雅集。在崇山峻岭的怀抱之中,在景色秀丽的兰亭之畔,汇集了这个时代最出色的41位名人雅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有潜心物外的一代名僧支遁,还有那位书法为“古今之冠”的“书圣”王羲之。
兰亭,已经准备好了迎接这次中国文明史中最负盛名的聚会,并期待着那篇笔墨光泽与内涵文采交相辉映的千古华章——《兰亭集序》。
让我们一起去经历这场盛会,“梳理文章行文脉络,理解感情”;去倾听王羲之的深深喟叹,“品味旨趣,领悟思想”。
一、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从每一段中标画出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
提示:1、信可乐也2、岂不痛哉3、悲夫
二、梳理脉络,理解感情。
(一)、自主探究第一段:聚会之乐
1、自由诵读,概括内容:围绕聚会,写了哪些内容?
(1)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贤主、嘉宾(重点板书:景“美”、事“雅”、人“贤”、情“畅”)
(2)【补充】“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个三月三日融汇了文人雅士赞美的最美好的盛事:
四美具,二难并。——《滕王阁序》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2、这些因素呈现出了怎样的“美”的特点,与作者的心灵产生了共鸣,让作者感到“信可乐也”?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澄澈明朗(清新)的自然与高洁雅致的情怀
生机盎然的万物与舒畅活泼的心情
博大真实的宇宙与自由坦荡的享受
3、诵读体验:在这仰观俯察之中,大自然给了我们美妙的享受,“大抵南朝多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风流雅士王羲之不由深深感叹——“信可乐也”。
“也”为何不用“矣”?请大家仔细品味,体会二者的区别。
是的,“也”语气平缓、从容,“矣”语气短促、激越,“也”是作者淡泊宁静、清新雅致的人品、文风的体现。
请同学们带着这种平缓、雅致的感觉再读本段。
(二)郭沫若先生曾认为,《兰亭集序》高高兴兴在饮酒赋诗,悲痛得太没道理。
1、那么作者的“痛”从何而来呢?(提问)朗读第二段,结合原文语句分析。
概括说来,作者的“痛”源于人老、事迁、景陈、寿短。
(建构生活体验,理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乡村遗迹——留住乡愁”“我的集邮册——用笔写信的美好单纯的青春”)
2、这与上文的临清流、赋雅诗有关系吗?
(1)内容关联:
(2)情感关联:“集会之乐”与“相处之痛”有何关联?
(面对美景、雅事,想到这一切都要随着时间的流逝归于消亡,于是产生了浓浓的惆怅,哀痛随之而来。——惧怕美好时光的逝去)
【补充】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滕王阁序》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
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
——魏文帝《与朝歌令吴质书》
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秋风辞》汉武帝
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西晋石崇《金谷诗叙》
(3)这里,是魏晋的时代背景,我们在《陈情表》中,在向子期的《思旧赋》里曾看到过:这个残酷的权力斗争每天都在变幻莫测地上演的时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在这个生命焦灼、修短随化的时代,“岂不痛哉”包含了死亡给内心带来的无法摆脱的煎熬。
请反复诵读“两种痛事”,体会“哉”中的情感:感伤、悲叹。
请带着这种情感再读本段。
(三)那作者的“悲”又由何而来呢?请同学们诵读第三段,结合原文分析。
1、提问朗读,思考交流。
提示:古今同悲、认知局限。
是的,作者为昔人之悲而悲,后人也会为作者之悲而悲,人类的“生死之叹,永无止息”(板书),“悲夫”!同学们,这个“夫”字应如何去读?(带着深深的喟叹、意味深长地)
尝试带着这种面对千古同伤共痛的深深喟叹诵读第三段。
“悲”和“痛”是两种相通的感情,在本文中有何不同?
(“痛”是个体之痛,是个体的生命体验,“悲”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由己及人,由今而昔而未来,“悲”是群体的悲哀,是时代的悲哀,也是历史的悲哀。)
2、作者记录兰亭集会的目的是什么?
(1)文段内容概括:
(2)历史背景认知。
【提示】对生命的眷恋和热爱;
无法认识自我的局限;
与虚诞现实人生的对抗
四、探究思想,理解旨趣
王羲之道出了“千古同悲”,《兰亭集序》给所有的后来者以启示,作者在解读人生、关注生命的慨叹中,透视的是对生命的眷恋和热爱。历史上留下感叹的人往往也留下了不朽的业绩,我对村上春树的一段话“心有戚戚焉”:
(PPT)齐读: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远存在。我认为,生命就是一些过客在为另一些过客欢欣或悲伤的过程。一个人死了,就像是他对其他人说,同来避雨,如今我的雨停了,我也该走了,你保重,于是就连背影也没有留下。但如果,在那个避雨的驿站中,能够给别人留下一些记忆,那避雨的天地,便留下我们人生的痕迹。
《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人生的辉煌痕迹,他精妙绝伦的书法永远散发着隽秀飘逸、卓然不凡的神采;他清新自然的文风为当时浮艳藻饰的文坛带来了新的气息,他对生命的思考和慨叹给予了空谈玄理,追求虚无的时代以重重的一击。
阅读是献给写作的最好礼物,让我们齐声诵读文字,寻找心灵的感染与共鸣。
五、学以致用
春天,大自然在最美好的空间里,满足了人的感情慰藉的需要。有悲哀,需要排遣;有快乐,应当体会。阅读《兰亭集序》,也是在阅读我们自身的生存现状。在《兰亭集序》的引领之下,你有没有获得人生的思考?请以“透过《兰亭集序》,我听到了你的声音,王羲之”为开头,写一段文字。
《兰亭集序》学情分析
高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通过自主研读,初步感知和把握文言文本的文意,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阅读方法,这为学习本文做好了基本的语文素养储备。
从阅读能力方面来讲,学生能够关注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的培养,但缺乏对文本的“细微之处”的关照,对作品的富有内涵的语句理解往往较为肤浅、片面,所以在教学中注重关注学生对语句的感受与赏析表达,培养“文本细读”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过浅显的山水游记类散文,对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但由于生活阅历较浅,高一的学生在理解本文作者表达的生死观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文本,体察作家内心世界丰富细腻的感情,感受文字中的智慧,在经典中读出“自我”,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需要积极为学生搭建“沟通桥梁”,引导学生联系自我生活体验、联系其他经典片段,融入文字,自觉参与文学阅读的“再创造”,获得审美的愉悦、成长的智慧。
《兰亭集序》效果分析
一、学生参与热情。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热情较为高涨,思维活跃,积极探究,能够较为恰当自如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较有创造性地对文本的细微之处进行鉴赏品味。
在学生的交流中,能够通过文本而介入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生活,体现了“文学就是人学”的理念。
二、教学活动的完成。
教学设计中所预设的重点文言语句理解翻译、文意理解与文本行文脉络梳理、诵读体味语言等教学活动基本完成。
关于对本文的思想主旨的探究理解,不重在形成统一规范的认知,关键在于通过对文本的体味鉴赏去感受文学作品中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热爱自然、热爱生命。
受时间限制,学生在课堂上口头交流的“感悟”不够充分,思考可以继续。在课后有许多学生书面表达了自己心得体会,并且在文学社的组织下,完成了“兰亭之美”的班级阅读刊物的编订、传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