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课前准备:1、早读时间预习课文,要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音障碍,熟读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划出疑难。
课外学习:1、利用预习学案和之前所学的有关内容了解魏晋时期政治、文学方面的知识。
2、上网查找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帖”。
一、导入课文。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可见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一代书圣王羲之也为我们留下了他对生死问题执著探索的踪迹。上节课我们完成了《兰亭集序》的字词梳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课时。
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品味文中的哲理。
2、有感情诵读课文,熟读成诵。
二、回顾字音
(以大组为单位,各提问一个同学,按正确率得分)
1、癸(ɡuǐ)丑会稽(kuàijī)修禊(xì)激湍(tuān)流觞(shānɡ)
2、管弦(xián)游目骋(chěnɡ)怀晤(wù)言趣(qū)舍万殊(shū)
3、形骸(hái)感慨系(xì)之符契(qì)嗟(jiē)悼彭殇(shānɡ)
齐读2遍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划出每一段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并从文中找到一个词概括作者的心情。
乐—痛—悲
2、可见作者的感情一波三折,在诵读时要注意这种感情的变化。教师适当作诵读指导(第一段轻快上扬,第二段语速稍慢,第三段语调低沉,表现感情的语句适当拖长,加重。)
四、问题导引,重点诵读(20分钟)
(一)1、一生读第一段,在这次的兰亭盛会上是什么让作者感到快乐?(要求学生找到文中语句来概括,先读文句,再说理解)
板书:良辰、景美、人贤、事雅
良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惠风和畅”即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结合“癸丑”,简介古代干支纪年及相关知识。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解释词语并板书)
重点落实研习“修竹”、“激湍”。
人贤: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重点落实“咸”字。到的这些人有什么特点?“贤”,文人雅士。
乐事:“修禊事也”。“修禊事也”,禊事,古人规定三月三日为修禊日。在这一天大家相约临水祭祀,消灾祈福。曲水流觞。见注释1。文人雅士的娱乐也是非常之雅。观看微课有关流觞曲水的介绍。
2、老师描述场景,引领学生进入情境中,有感情诵读
同学们,我们一块儿来想象一下集会的情景:在天朗气清的暮春时节,作者和文人雅士们相约修禊,他们在青山绿水翠竹的环绕中曲水流觞,春风拂面,喝酒,吟诗,畅谈人生,这确实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啊!下边同学们就带着这种感受齐声诵读第一段。教师带读。
3、几遍诵读后,同学们更能身临其境得体会作者的快乐感受,接下来我们试着根据课文内容来背诵第一段。准备一下。注意听老师的提示。提示一句背一句。
提示: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活动、感受
4、在旁边写几个难写的字。
禊、激、觞
(二)第一段宴会描写是如此欢快自在、酣畅淋漓。为何第二段却让我们咀嚼到痛苦呢?一生读第二段。思考作者为了什么而痛苦?(提示学生找到关键句,依据文本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
1、“俯仰一世”“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翻译“怏然”“之”“向”),生命短暂
2、“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翻译“暂”“情随事迁”“之”)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难以满足,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总之短暂的生命中快乐又是如此短暂。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3、“况修短随化,……”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作者认为死和生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可是这种大事我们却做不得半点主,真是既无奈,又无助,怎不叫人痛苦?
板书:(死生之)痛人生短暂
难以满足
快乐易逝
生命无常
总结:自然是永恒的,人生却如此短暂且快乐是暂时的,而且人生无常,死生不由自己。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感受到人生的层层痛苦。
重点诵读:这一段的感彩特别浓厚,语调要低沉,感慨,适当拖长,学生带着对痛的理解有感情诵读。学生选择其中一层痛苦的诵读来展示。结尾都以最后两句作结。
并尝试根据这几层痛苦自由背诵,写难写的字:晤、骸、趣。
(三)齐读第三段思考:
1、第三段的“悲”如何理解?和第二段的痛”有何不同?
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采用合作讨论的方式。六人小组讨论。(教师在小组间走动,倾听,适当点拨。讨论后小组推荐组员发言。交流讨论的结果,相互补充,达成共识。要求能自圆其说即可。)先说文句,再分析。
明确: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人类对生命本质的体验何其相似。前文之痛实为一己之痛,(板书:短暂)而此时之悲,超越了时空,古人、今人、后人,可谓千古永恒之悲。无论世界怎么变化,生死是绕不过去的,正如史铁生说的:“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板书:千古之悲、亘古不变)
2、作者难道只是想说明死是必然,我们人类只能世代承受其悲吗?这一段那一句能说明作者的生死观。我们来看这一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一生翻译,全体出声翻译。(“固”“一”“齐”)
引入背景(多媒体)
引入资料:政治背景:两晋政治恐怖,社会急剧动荡,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士大夫不满现实,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和自由放任的生活。他们要么谈玄说道,“晤言一室之内”,不务实际,思想虚无;要么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文学创作也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是谓“一死生”“齐彭殇”。
而王羲之否定了老庄“一死生”、“齐彭觞”的人生观,意味着他的人生观是怎样的?
明确:有为、积极、入世、面对现实。
他的一生是否践行了自己所认同的人生观呢?
明确:正因为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写文章以流传后世,以承袭前人,启示来者。我们从他写作这篇序文的目的以及他个人书法的卓越成就可以看到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
有感情齐声诵读,
写难写的字:契、嗟悼、殇、固
五、思考拓展
文章最后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王羲之的文章,应该算是“后之览者”,应该有所感悟。请用一句话总结你对人生的感悟。
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聆听了王羲之那穿越了1600多年时光的对于死生的一声声深深的悲叹,体验了古人关于生死问题的思考。是的,我们人类确实无法改变死亡的命运,但是,我们的精神却可以光照千古!王羲之虽然已经作古千年,但他的《兰亭集序》却永远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么,我们,又该为我们的后人留下点什么呢?可能是一首诗、一首歌、一幅画、一个发明、一个传奇?这是同学们读《兰亭集序》应该留下的永远的思考。(齐读课文)
七、作业
1、完成重点语句翻译
2、背诵全文
八、板书设计
乐良辰、景美、
人贤、事雅
痛人生短暂
难以满足
快乐易逝
生命无常
悲千古之悲
六、其他教师评课记录
1、导语“一代书圣王羲之也为我们留下了他对生死问题执著探索的踪迹。”可简化为“书圣也有高论”
2、写景句的分析,要注意修饰语:崇山——大,清流——清,修竹——洁(高洁),激湍——静水深流,流觞曲水——雅。通过分析可为后文的写作目的分析埋下伏笔,使得课堂高潮时学生恍然大悟,体现教学设计的巧妙。
3、教师要少说少分析,相信学生。这样可以节约时间,增加背诵时间。
五、学生当堂学习效果评测结果及分析
1、有感情诵读:诵读较多,但由于时间限制,让学生做到有感情诵读方面指导不是很到位。
2、背诵检查:背诵方面第一段当堂基本背过,后两段因为讲解较细,课后学生能够较快背过。
3、课堂检测完成情况:10个选择题满分的人数10个左右,大部分同学能对7个左右,对5个以下的人数很少。4句默写满分的人数10个左右,大部分同学错3个空。因为课上重点强调了难写的字,字的正确率较为理想。
三、学情分析
思路方法:高一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但还需继续积累文言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古文阅读能力。魏晋散文时期的散文抒彩浓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此简洁雅净的语言是极好的古文诵读材料,对于培养学生的古文语感,提高鉴赏能力有帮助。
教法和学法:
(1) 反复诵读体味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其中节奏、语气和韵味,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诵读都有目的,通过诵读,使学生身临历史情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产生心灵之间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2)点拨法."点拨法"能启发学生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和对文章“悲”的深入理解,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关键语句切入解读文本法。文章阅读的最高功夫是把厚书读薄、把长文读短,抓关键语句是达到这一境界的最佳途径。为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着重抓文本中的关键性语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落实,结论有据。
课前准备:早读时间预习课文,要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音障碍,熟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划出疑难。
课外学习:利用预习学案和之前所学的有关内容了解魏晋时期政治、文学方面的知识。
二、教材分析
《兰亭集序》作为一篇书序,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全文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作者的生死观,虽然有人生无常,"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但一反魏晋时期流行的消极虚妄的人生态度,暗含把握当下人生,不宜空谈玄理的真实乐观的态度.我想教学时应从文本出发,牢牢抓住文章的核心观点,注意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文章蕴含的思想内涵挖掘出来,使文中包含的人生境界深深感染学生。同时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必须建立在文本诵读,文思梳理,文辞理解、文意阐发的基础上。所以,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学重点: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力求读出情感的变化,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课文三、四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到痛到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重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读准字音、断句,字词梳理,掌握重点实虚词,特殊文言现象。
第二课时:诵读鉴赏,探究主题
教具准备
课件:重点句子翻译、写作背景、字音强化,兰亭集序录音,流觞曲水微课。
四、课后反思:
1、因为是录课,教师的教态略有不自然,担心录课系统是否正常所以导入时有些紧张不能完全投入,但后来能及时调整。
2、学生的表现也不如平时课堂上的好,不自然,好奇(不自觉得看摄像头),不敢回答问题。
3、看了自己的录课后,发现教学语言有些啰嗦,有小动作,有口误。但基本教学过程比较流畅自然,引导有效果,学生能始终投入到学习氛围中。
4、诵读较多,但由于时间限制,让学生做到有感情诵读方面指导不是很到位。背诵方面第一段基本背过,后两段因为讲解较细,课后学生能够较快背过。
5、整个教学设计比较合理有效,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一、课标分析
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提高思想认识”高中语文必修三第4单元的主题是“文明的踪迹”。《兰亭集序》这篇课文处于本单元的第2篇,理解作者生死观的内涵恰是对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提高思想认识”的一次有效实践。
兰亭集序
【课前预习】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癸()丑会()稽()稽()首修禊()激()湍()流觞()曲()水散()曲()骋()怀聘()书伶俜()形骸()
趣()舍万殊兴()怀兴()致期()年期()颐()悲夫()夫()人之相与()怏()然自足彭殇()
二、知识点积累
1、解释下列加黑的文言实词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俯仰一世
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丝竹管弦之盛俯察品类之盛
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因寄所托趣舍万殊怏然自足修短随化
临文嗟悼喻之于怀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亦由今之视昔
2、一词多义
之:1.及其所之既倦2.以之兴怀3.夫人之相与
4.足以极视听之娱5.仰观宇宙之大6.不知老之将至
修: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4.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致: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2.假舆马者,非立足也,而致千里。
3.不爱珍器中宝肥沃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次:1.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2.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3.陈胜吴广皆次当行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
所: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2.当其欣于所遇
3.及其所之既倦4.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所以: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2.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
3、说明下列句式特点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当其欣于所遇不能喻之于怀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引以为流觞曲水
晤言一室之内死生亦大矣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列坐其次引以为流觞曲水所以游目骋怀
夫人之相与或取诸怀抱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亦将有感于斯文
5、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并解释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6、翻译句子
(1)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3)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4)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6)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课堂检测】
一、选择题
1.下面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虚诞(dàn)癸(kuí)丑趣舍万殊(shú)崇山峻岭(jùn)
B.彭殇(shāng)会稽(jī)放浪形骸(hái)晤(wù)言一室之内
C.临文嗟悼(dǎo)禊(xì)事游目骋(chěng)怀若合一契(qì)
D.禊(xì)事流觞(shāng)清流激湍(tuān)曲(qǔ)水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群贤毕至(全)少长咸集(都)茂林修竹(修整)长清流急湍(急流的水)
B.畅叙幽情(深藏)人之相与(接交)崇山峻岭(高)暂得于己(暂时)
C.感既系之(附着)修短随化(变化)终期于尽(至,及)向之所欣(过去,以前)
D.喻之于怀(比喻)其致一也(情趣)列坐其次(排列)列叙时人(一个个地)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厚币委质事楚B.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D.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4.与例句“或取诸怀抱”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亮身率诸军攻祁山。B.投诸渤海之尾
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D.晋使乞于秦,秦伯谓子桑:“与诸乎?”
5.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B.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D.一觞一咏,亦足以畅抒幽情。
6.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语义相同的一项是()
A.引以为流觞曲水B.列坐其次
C.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D.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及其所之既倦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C.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D.不知老之将至
8.与例句中“当其欣于所遇,不知老之将至”的“于”意义和用法形同的一项是()。
A.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D.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9.下面的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B.引/以为/流觞曲水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D.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10给下列各句加黑词选择恰当的义项
①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A.原因B.凭借C.就着D.由于
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A.修饰B.整治C.高,长D.美好
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A.朝向B.奔向C.过去D.假如
二、默写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信可乐也。
3、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因寄所托,
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