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
两条基本线索: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首先是从巩固新生政权开始,在政治建设过程中既有曲折又有发展;全国人民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
三个重点:
一是巩固新生政权的事件;二是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民主法制建设、基层民主制度;三是“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回归和解决台湾问题的意义。
一个重要观点:
政权的巩固、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祖国的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
中国现代史的分期:
1949年——1956年为过渡时期
1956年——1966年为十年建设时期
1966年——1976年为文化大革命时期
1976年——至现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新时期
一、开国大典
4(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8(4)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开国大典
时间:
1949年10月1日
过程
筹备:
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时间、地点、内容)
开国大典
--------标志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22页
巩固国家的措施 时间 内容 作用
镇压反革命
三反、五反
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
制定宪法 (保证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二、巩固新生政权
1950—1951
1951、12—1952、10
1950、10—1953、7
1950—1953
1954
政策: 重点:
斗争的范围: 斗争的内容:
《朝鲜停战协定》
土改路线: 性质:
结果:
内容:
性质:
前所未有的安定局面,巩固了政权,保障了抗美援朝的胜利
见133页
见123页。
见135页
三、新中国的政治制度
4(1)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 年《宪法》确立
1957 — 1976 年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与文革遭受破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完善
历程
代表产生方式:
全国人民普选产生
代表组成:
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
确立意义:
奠定了政治建设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关系、昭示了权力属于人民
原 则:
民主集中制
三、新中国的政治制度
大会议主席台
全体代
表通过第一
部宪法
毛泽东在
开幕式上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历程
1954 年《宪法》确立
1957 — 1976 年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与文革遭受破坏
1976后恢复
1982年新方针
合作基础:
中共与各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指导思想:
1956 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982年十六字方针
合作形式:
政治协商
基本组织:
政治协商会议
作 用:
政协职能变化:
建国初期,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1954 年一届人大后,作用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
见139页
党 派 名 称 成 立
全 称 简 称 时 间 地 点
中国致公党 致公党 1925.10 旧金山
中国农工民主党 农工党 1930.8 上海
中国民主同盟 民盟 1941.10 重庆
中国民主建国会 民建 1945.12 重庆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进 1945.12 上海
九三学社 九三 1946.5 重庆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台盟 1947.11 香港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民革 1948.1 香港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实行原因:
我国的国情决定: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民族分布上“大杂居、小聚居”;民主革命过程中形成的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
基本内容:
确立实施过程: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
195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详细说明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更明确规定
198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进入新发展阶段
意义影响:
见140页
见141页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成立于1947年5月1日,
面积118万平方公里,首府呼和浩特市。内蒙古计有蒙
古、汉、 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回、满、朝鲜等
49个民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首府乌鲁木齐市。1955
年10月1日成立自治区。新疆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
人口1498.72万,是个多民族地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首府南宁市。面积23万多
平方千米。1958年3月1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式成立。
计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
水、仡佬等民族,共4225万人。
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首府银川,地处西北地
区。1958年10月25日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面积6.6万
多平方千米。
西藏自治区简称藏,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首府
拉萨市。自治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面积122.84万
平方千米。人口247.9万人。1965年9月成立自治区。
4(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4(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四、新中国的民主法制
( 1 )平反冤假错案——首要环节
( 2 )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大制度、政协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 3 )健全法律体系( 1982 年宪法等;1989年《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障)
( 4 )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 1999 )
( 5 )基层民主实行直接选举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 ( 89 年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98 年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四、新中国的民主法制
1 、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2、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结果:
民主法制遭到空前的践踏和严重的破坏;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表现:
见143页
4(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五、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五、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1 、 “一国两制”的理论
提出过程
最初提出:针对台湾问题
酝 酿:九条方针
形 成: 80 年代,邓小平全面阐述
宪法保证: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会议
成为国策: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
2、“一国两制”的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范例。
①条件:
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具体方针政策完善。
②过程:
1984年12月,中英发表《联合声明》;
1987年4月,中葡发表《联合声明》。
③结果:
1997年7月1日,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1999年12月20日,澳门顺利回归祖国。
④意义:
3、海峡两岸关系
( 2 )海峡两岸关系发展
A 共同点:认为只有一个中国
B 发展条件:大陆国力提高
C 蒋经国统治后期顺应潮流
D 李登辉上台后,大陆为“三通”作努力
( 1 )两岸关系曲折
A 国民党退守台湾后,长期紧张,互不承认
B 蒋经国统治后期,仍坚持自己正统
C 李登辉、陈水扁等上台后,两岸交流受限,交流不正常
D “台独”势力仍存在
(4)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
“一国两制”
(3)中共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与发展
(5)台湾回归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