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考点针对训练——小说阅读(二)(word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考点针对训练——小说阅读(二)(word版解析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3 14:1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考点针对训练 小说阅读(二)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20分)
高速公路上的森林
[意大利]卡尔维诺
①在城市中,寒冷如万千利刃,从缝隙中插进没有暖气的房间。那天晚上,马可瓦尔多的家里烧完了最后几根干树枝,一家人裹紧大衣看着炉子里的火炭渐渐黯淡,看着自己每一次呼吸从嘴巴里升起的团团雾气。他们都不再说话,那团团雾气就在替他们说话:妻子把这气吐得很长很长,就像是在叹息;孩子们把这气吐得相当专注,就像是在吹肥皂泡;马可瓦尔多一惊一乍地把这气往上喘,就像是什么转瞬即逝的灵机一动。
②终于,马可瓦尔多下定了决心:“我去打柴火; 谁知道能不能找得着呢。”(A)他把四五份报纸塞进外套和衬衫之间,像是用来御寒的盔甲,然后将一把长长的锯子藏在大衣下。就这样,他在深夜出了门,身后是家人那盈满希望的绵长目光。
③去城里打柴,说得简单!马可瓦尔多朝两条路中间的一小块公共花园走去。那里一个人也没有。马可瓦尔多打量着一株株光秃秃的植物,想着牙齿打颤的家人,等着自己回家……
④小米凯利诺,正哆嗦着牙齿读一本童话故事书,这是他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书里讲的是一个伐木工的孩子,带着斧子出门去森林打柴。“这才是该去的地方,”米凯利诺说,“去森林里,那里肯定有木柴!”他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连从远处看的经验也没有。
⑤说干就干,他叫上两个弟弟,拿上工具,跟妈妈说再见后就开始寻找森林。
⑥他们在灯火通明的城里走着,越走越远,直到城市里的房子都看不见了。
⑦终于,在高速公路的两边,孩子们看见了森林:一片奇形怪状的植物,挡住了他们的视野。这些树的树干纤细,或挺直,或歪斜;树冠扁平而宽阔,形状和颜色都很奇怪。当有车经过时,车灯把它们照得通亮。树枝有牙膏形、人脸形、奶酪形、手掌形、剃刀形、酒瓶形、奶牛形、轮胎形……上面布满了字母组成的单词叶片。
⑧“太好啦!”米凯利诺说, “这就是森林!”
⑨他的弟兄们着迷地望着月亮从那些奇怪的阴影中冒出来:“真美呀……”
⑩米凯利诺赶忙提醒他们此行的目的:打柴。于是他们砍倒了一株黄色报春花形的小树,把它劈成了几截,带回家去。
马可瓦尔多载着他少得可怜的几根湿树枝回了家,发现炉子正旺着。
“你们是从哪里弄到的?”他惊异地指着剩余的广告牌。因为是夹板,柴火烧得很快。
“森林里!”孩子们叫着。
“什么森林?”
“高速公路上的那片森林。那里全是树!”
还真是不赖!马可瓦尔多干脆效仿孩子们。他又带着锯子出门了,来到高速公路上。
路警阿斯多尔夫有一点儿近视,又是晚上,他骑着摩托车执勒,他应该戴眼镜的;但他对谁也没说,怕因此影响自己的前途。
那天晚上,有人告发说,高速公路上有群淘气鬼拆了广告牌。路警阿斯多尔夫便去巡查。
高速公路两旁怪模怪样地张牙舞爪的树木陪着他转动,阿斯多尔夫转着那双近视眼,仔细检查。这不,借着摩托车的车灯,他突然发现一个小鬼头正攀在一块广告牌上。阿斯多尔夫刹住车:“喂!你干什么?马上给我下来!”可那小鬼一动不动,还朝他吐舌头。阿斯多尔夫靠过去,才发现那是一则奶酪广告,上面是一个舔着舌头的小胖子。“是啊, 是啊。”阿斯多尔夫说着赶紧离开了。
一会儿,车灯又照到一张惊骇的脸。“站住! 别想溜!”可并没人溜,那是一张痛苦的人脸,被画在一只生满鸡眼的脚中间:一则鸡眼药广告。“哦, 抱歉。”阿斯多尔夫一溜烟跑了。
阿斯多尔夫经过一个治偏头痛药的广告牌,车灯照亮了爬在广告牌顶部的马可瓦尔多。(B)他被照得睁不开眼,身子越缩越小在那里一动不动;他抓住广告牌上那个表情痛楚的大脑袋的一只耳朵,锯子已经锯在了额头中央。
阿斯多尔夫仔细地研究了一番,说:“啊, 是啊,止痛药!这广告很有表现力!上面那个拿着锯子的小人儿象征着偏头痛,痛得想把脑袋劈成了两半!一下就明白了!”然后就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四周寂静而寒冷。马可瓦尔多叹了口气,在那个并不舒适的支座上调整了一下坐姿,继续干起活来。在月光清亮的天空中,锯子微弱的唧唧呱呱声四下蔓延开来。
【幻想·现实】
1.卡尔维诺小说的情节常常有超乎现实之处。文中叙述的哪些事情在现实中是不合常理的?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3分)
①孩子们将高速公路上的广告牌当成森林。②马可瓦尔多去城市公共花园里打柴。③路警阿斯多尔夫把爬在广告牌上的马可瓦尔多当成广告形象。
2.卡尔维诺小说的细节意味深长。联系上下文,探究文中两处画波浪线句子作者的用意。(6分)
  小米凯利诺,正哆嗦着牙齿读一本童话故事书,这是他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
路警阿斯多尔夫有一点儿近视,又是晚上,他骑着摩托车执勤,他应该戴眼镜的;但他对谁也没说,怕因此影响自己的前途。
这两处细节设计别具匠心:一、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从来没看过森林”的小米凯利诺正是从“童话故事书”中获得启示,才将高速公路上的广告牌当成样式各态的树木,误认成森林,打柴回家御寒,引发了后文马可瓦尔多的效仿行为。正是“应该戴眼镜”的路警阿斯多尔夫没戴眼镜,才让他在晚上将爬在广告牌上的马可瓦尔多错当成广告形象,才有马可瓦尔多逃过法眼的故事结局,令人啼笑皆非。二、折射人物心理,丰富人物形象。在“寒意逼人”的城市中,孩子们因为“童话故事书”,仍心怀童真和诗意,生活也因此获得一团短暂的暖意。但奔袭在前途上的路警阿斯多尔夫,因为担心近视而“影响自己的前途”,拒绝带上眼镜,以致执法失误,我们看到了城市中成人的无奈与虚假。
【诙谐·沉重】
3.卡尔维诺小说的语言轻松诙谐中有辛酸沉重。从文中A、B两句话中,任选一句,结合加点字进行品析。(3分)
A.他把四五份报纸塞进外套和衬衫之间,像是用来御寒的盔甲,然后将一把长长的锯子藏在大衣下。
B.他被照得睁不开眼,身子越缩越小在那里一动不动;他抓住广告牌上那个表情痛楚的大脑袋的一只耳朵,锯子已经锯在了额头中央。
  示例一:我选A句。作者将“四五份报纸”比作“盔甲”,比喻中带着夸张,将“四五份报纸”之轻与“盔甲”之重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天气之冷,马可瓦尔多生活之困窘,诙谐轻松的语言承载着人物的沉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城市小人物的悲悯之情。示例二:我选B句。将马可瓦尔多的身子之“小”与广告牌上的脑袋之“大”,形成突兀的对比,写出了马可瓦尔多在城市法规下无力尴尬的窘境,语言诙谐,读来却“笑中带泪”,悲悯之情溢于纸上。
【荒诞·真实】
4.高速公路上矗立的是广告牌,不是森林,小说为何以“高速公路上的森林”为标题?联系链接材料,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意图。(8分)
短篇小说集《马可瓦尔多》被称为“城市寓言集”,充满了意味深长的讽刺和内涵丰富的象征。《马可瓦尔多》是卡尔维诺探索人与城市主题系列作品的开端。
——评论
示例:高速公路上矗立着什么?在成人眼中,高速公路上矗立的是吐舌头的小鬼头奶酪广告、痛苦人脸的鸡眼药广告、劈自己脑袋的止痛药广告……这些广告牌形象地展示了城市人的需求与痛苦,它们是现代城市文明的一个侧面。而在读“童话故事书”的孩童眼里,高速公路上矗立着“奇形怪状的植物”,它们是“牙膏形、人脸形、奶酸形……”的“森林”。它可以让孩子看到令人着迷的月亮,可以让他们砍下带回家烧炉御寒,满足着他们基本的生存需求。穷人马可瓦尔多家的孩子们更是因为贫乏,让他们无暇抬头关注身边的城市文明,让毫无“森林”经验的他们错将其当成可以满足他们冬日需求的森林。正是因为这份幻觉,在充满寒意的城市里,因孩子们的童真和诗意,冰冷的现代文明幻化出了一团短暂的暖意。作为成人的马可瓦尔多,他想延续这份暖意,“效仿”孩子们的做法,却不得不接受现代城市法规的审视。卡尔维诺以“高速公路上的森林”为题,捍卫着孩子们的童真与诗意,讽刺了现代城市文明对人类基本生存需求的挤占,传达出对城市小人物的深切悲悯。全文以超乎现实的幻想、诙谐轻松的语言,给我们编织了一则关于“城市与人”的荒诞沉重却无比真实的城市寓言。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20分)
平凡的幸福
[俄罗斯]列伊拉·米勒佐耶娃
车驶上大路的时候,穆拉德想趁绿灯亮着的时候,把车开过去,所以就朝着信号灯猛地向前冲了过去。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就谁也不知道了。卡米拉只感到自己被什么东西重重地砸了一下,她听到一声玻璃破碎的声音,然后就什么也感觉不到了,也不知道汽车是掉到排水沟里翻了。
接下来是医院、来来往往的医生和亲人们的哭叫声。还算万幸,一切都过去了。她睁开双眼时,穆拉德就在身边,拉着她的手,朝她温柔地微笑着。
卡米拉出院后,双方亲友立刻为他们准备婚礼。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紊,非常理想。期待已久的大喜日子终于到了,他们从举行婚礼的豪华饭店回到自己的房子里,这是穆拉德父亲送给新婚夫妇的礼物。卡米拉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了。
卡米拉回头看了看,发现自己已经是一个年轻的女人了,她有了三个健康可爱的孩子。
卡米拉的日子过得非常幸福,她所有的梦想都出乎意料地变成了现实。她不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她有自己的工作,而且她工作的地方正是她一直梦想的地方。她唯一要做的就是感谢命运对她的厚爱!
生活真是太美妙了!卡米拉的心里充满了幸福和快乐。穆拉德是个既懂得爱又感情专一的好丈夫,也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一切都像卡米拉希望的那样。
孩子们在一天天长大,有时候也有一些小问题,有时候问题还很大。但这才是生活,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健全的生活。卡米拉也明白,在别人眼里,她所谓的这种幸福对一个女人来说可能是再普通、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但她认为自己的幸福一点都不平凡,充满了神奇, 难遇难求, 那是上天对她的偏爱。
卡米拉有很多美好动人的经历。丈夫还像从前一样浪漫,他们全家一起把生活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他们哪儿都去过,什么都看过!
幸福的日子在温馨的家庭生活中和与一大群朋友的亲密交往中飞过。朋友们的聚会、孩子们的调皮为生活增添了无限色彩。
他们先嫁了女儿,然后两个儿子也结了婚。小儿子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卡米拉又该照看孙子了。命运真是特别眷顾卡米拉,送给她一大群孙子。卡米拉一次又一次地感谢上帝对她的恩赐。
明亮的灯光,浓浓的艾蒿的芳香……透过一层薄雾她看见一扇打开的窗户和悬在她身体上方的一盏明亮的灯,还有一张张正俯在她身上的脸。
“她醒过来了。真是奇迹!”一个陌生的声音说。
几天后,卡米拉已经能自己从床上坐起来了。这个地方很陌生,周围的人也都不认识。
“穆拉德在哪儿?”她问,可她的声音她自己都听不出来了,“我的孩子们在哪儿?我的孙子们呢?我这是在哪儿?你们是谁?”
终于,来了一个女人,在旁边的椅子上坐了下来。
“我的亲人们都去哪儿了?”卡米拉央求着问。
“我可以把一切都告诉您,”这个女人痛苦地说,“但您一定要坚强……您昏迷了四十年了。”
“什么?”
“您睡了四十年了……”
卡米拉沉默了好一会,她觉得即使想再问点什么,她的舌头也不听使唤了。终于,她还是说出来了:“我丈夫呢?”
那个女人沉思了一会后,声音低低地说:“出车祸时,您还没结婚呢。”
卡米拉像傻了似的,目光落在床头柜的照片上,就是奧利娅在那次聚会上拍的。照片上是一张张神采奕奕的脸庞。卡米拉的目光注视着正在幸福地微笑的穆拉德,注视着自己,注视着已经永远消失了的朋友们。
卡米拉后来打听到,车祸中穆拉德只是受了点轻伤,他等不及卡米拉醒来就和别人结了婚,搬走了。他现在是否健在,不得而知;但他的家人现在还住在西方的某个国家。
卡米拉一直在思考着自己的这一生,最后她终于明白了: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梦。当她艰难地把身子挪到镜子前的时候,镜子里出现了一张布满了深深浅浅的皱纹的脸。她凝视着自己的眼睛,企图弄明白上天给予她的这份神奇的、难得的恩赐的意义……命运真是对她不薄,让她做了一辈子梦。
【梳理情节】
1.阅读文本,从卡米拉的视角完善下面的故事梗概图。(4分)
【感受形象】
2.通过梦境,读者可以抵达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品读下面有关梦境的语句,分别概括卡米拉的性格特点。(6分)
梦境 性格
  她睁开双眼时,穆拉德就在身边,拉着她的手,朝她温柔地微笑着。 穆拉德是个既懂得爱又感情专一的好丈夫,也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 追求真爱
  卡米拉也明白,在别人眼里,她所谓的这种幸福对一个女人来说可能是再普通、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但她认为自己的幸福一点都不平凡,充满了神奇,难遇难求,那是上天对她的偏爱。 (1)__知足(易满足)__
  孩子们在一天天长大,有时候也有一些小问题,有时候问题还很大。但这才是生活,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健全的生活。 (2)__乐观积极__
  她唯一要做的就是感谢命运对她的厚爱。 卡米拉一次又一次地感谢上帝对她的恩赐。 (3)__感恩生活__(懂得感恩、善良)__
【联读写法】
3.很多作家把梦引入作品,使之成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艺术的梦”有着独特的作用。请你结合这篇小说和下列两部名著中的梦境,谈谈“梦”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1)《西游记》中孙悟空梦见自己到地府勾销了生死簿。
(2)《简·爱》中简·爱梦见桑菲尔德庄园成了一片荒凉的废墟。
示例:这篇小说中通过卡米拉的梦境反映了她美好的生活理想,又和现实形成强烈对比,给读者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引起读者对人生如梦的思考;《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梦境和现实互相交融,表现出孙悟空桀骜不驯、不畏强权、敢于抗争的“斗战精神”,也引出了阎王向玉帝告状的后续故事;《简·爱》中简·爱的梦境与后来回到桑菲尔德庄园时所见情境相呼应,预示着罗切斯特疯妻烧毁庄园、罗切斯特眼睛受伤等情节。可见,梦在不同小说中有着不同的作用,它可以与现实形成对比,也可以反映和暗示现实;它可以反映人物的愿望和理想,表现人物的性格精神,也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探究主题】
4.伟大的作品,往往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和无数伟大的读者共同完成的作品。小说结尾写到“她凝视着自己的眼睛,企图弄明白上天给予她的这份神奇的、难得的恩赐的意义……”,小说没有直接写出卡米拉的感悟,却令人深思。你认为这份恩赐的“意义”何在?(4分)
示例:理想和现实往往是矛盾的。理想中的美好生活,在现实中却很难完全获得,甚至是残酷的;面对生活中看似平凡的幸福,要意识到它们其实并不平凡,有时反而弥足珍贵,要懂得感恩、学会珍惜。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20分)
骆驼祥子(节选)
老 舍
正说到热闹中间,门忽然开了,进来一阵冷气。车夫们几乎都怒目地往外看,看谁这么不得人心,把门推开。
门外的人进来了,也是个拉车的。看样子已有五十多岁,穿着件短不够短、长不够长的棉袄。两个耳朵冻得通红,红得像要落下来的果子;眉上、短须上都挂着些冰珠。一进来,摸住条板凳便坐下了,扎挣着说了句:“沏一壶。”
茶还没有沏来,老车夫的头慢慢地往下低,低着低着,全身都出溜下去。
大家马上都立了起来:“怎啦? 怎啦?”说着,都想往前跑。
“别动!”
茶馆掌柜的有经验,拦住了大家。他独自过去,把老车夫的脖领解开,就地扶起来,用把椅子戗在背后,用手勒着双肩:“白糖水,快!”
糖水刚放在老车夫的嘴边上,他哼哼了两声。
“喝点水!”掌柜的对着他耳朵说。
“啊?”老车夫睁开了眼,看见自己是坐在地上,腿蜷了蜷,想立起来。
“先喝点水,不用忙。”掌柜的说。
大家几乎都跑了过来。
“哎!哎!”老车夫向四围看了一眼,双手捧定了茶碗,一口口地吸糖水。
慢慢地把糖水喝完,他又看了大家一眼:“哎, 劳诸位的驾!”
说得非常的温柔亲切,绝不像是由那个胡子拉碴的口中说出来的。说完,他又想往起立,过去三四个人忙着往起搀他。他脸上有了点笑意,又那么温和地说:“行, 行,不碍!我是又冷又饿,一阵儿发晕!不要紧,不要紧!劳诸位哥儿们的驾!”
这时候,老者的干草似的灰发,脸上的泥,炭条似的手,那个破帽头与棉袄,都像发着点纯洁的光,如同破庙里的神像似的,虽然破碎,依然尊严。大家看着他,仿佛唯恐他走了。听到老车夫说肚子里空,祥子猛地跑出去,飞也似地又跑回来,手里用块白菜叶儿托着十个羊肉馅的包子,一直送到老者的眼前,说了声:“吃吧! ”
“哎!”老者像是乐,又像是哭,向大家点着头。
“到底是哥儿们哪!拉座儿,给他卖多大的力气,临完多要一个子儿都怪难的!”说着,他立了起来,要往外走。
“吃呀!”大家几乎是一齐地喊出来。
“我叫小马儿去,我的小孙子,在外面看着车呢!”
一个中年的车夫开了点门缝:“小马儿!小马儿!你爷爷叫你哪!”
老者用手摸了好几回包子,始终没往起拿。小马儿刚进门,他拿起来一个:“小马儿, 乖乖,给你!”
小马儿也就是十二三岁,脸上挺瘦,身上可是穿得很圆,立在老者的身旁,右手接过包子来,左手又自动地拿起来一个,一个上咬了一口。
“哎!慢慢的!”老者一手扶在孙子的头上,一手拿起个包子,慢慢地往口中送,“爷爷吃两个就够, 都是你的!吃完了,咱们再收车回家。”
小马儿对着包子点了点头,吸溜了一下鼻子:“爷爷吃三个吧,剩下都是我的。我回头把爷爷拉回家去!”
“不用!”老者得意地向大家一笑,“回头咱们还是走着, 坐在车上冷啊。”
老者吃完自己的份儿,等着小马儿吃净了包子,立起来,绕着圈儿向大家说:“劳诸位哥儿们的驾啦!”伸手去拉小马儿。
祥子呆呆地立在门外,看着这一老一少和那辆破车,心中感到一种向来没有过的难受。在小马儿身上,他似乎看见了自己的过去;在老者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1.请完成上边的五处读书笔记。(10分)
2.《骆驼祥子》改编成电影时,导演这样处理结尾:当祥子低着头,弯着背在地上找烟头时,他被一个年轻壮实的车夫撞倒了,然后电影画面切为这个年轻车夫的特定镜头。你认为这样的改编是否合理,谈谈你的理解。(3分)
示例一:合理。这个年轻的车夫让人想起祥子刚入城时的模样,可是祥子此时却已经被旧社会毁灭了,令人深思,有力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示例二:合理。这样的改编,意味着祥子作为一个车夫被旧社会吞没了,一个新的车夫又在北平城充满希望地奋斗着,他的命运最终会不会和祥子一样悲惨呢?引人深思,有力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示例三:不合理。小说是以悲剧结尾的,可是年轻车夫的出现却增添了欣喜和希望的色彩,冲淡了悲剧的气氛,不利于表现小说的主题。
3.从主题角度给《骆驼祥子》和《简·爱》提炼一个共同的关键词,并结合小说内容阐述理由。(4分)
关键词:追求(或意志、磨难等)
理由:简·爱虽然一生坎坷,但她追求个性自由,维护自身独立人格,信奉人生平等。骆驼祥子起初的时候也有追求,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但是经历三起三落后,他渐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最后沦为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都有追求,但在经受各种磨难中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也自然有了截然不同的人生结局。
4.阅读《骆驼祥子》这类小说时,除了圈点批注法、比较阅读法之外,还有①快速阅读法;②精读法。请选择一种,结合作品,向准备阅读《骆驼祥子》的同学阐述你的阅读建议。(3分)
示例一:同学,你好!如果这是你第一次阅读《骆驼祥子》,那么我建议你可以用“快速阅读法”。快速阅读法可以帮助你迅速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比如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也可以帮助你尽快了解小说主要人物的命运,比如祥子、虎妞、小福子等的命运。总之,快速阅读法可以帮助你尽快走进作品,对作品有个整体的了解。
示例二:同学,你好!读《骆驼祥子》,我建议你可以用“精读法”。对于这么经典的作品,需要我们反复阅读,用精读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基本内容、主要情节、语言风格和精神实质。当然,精读不一定是每一句话都读到,关键是要把握整本书的框架和精髓。比如你可以选择“在烈日和暴雨下”这一章精读,赏析文中精彩的语句,思考文字的表达及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达到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复述出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