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20 分)
大厦将倾父为梁
李仙云
①17 岁那年的花季,却让我遭遇了人生最大的劫数,我
不幸脊髓损伤造成高位截瘫。神智恍惚的我双眼无神躺在医
院的病床上,每次从噩梦中惊醒,陪伴在侧的,总是我那
“坚强如刚”的父亲。以往,总觉得做警察的父亲威严有加
缺少温和,连跟他说话都要察言观色小心翼翼,可在我双腿
失去知觉,无望而悲苦时,父亲用他“泰山压顶不弯腰”的
钢铁意志,撑起了我头顶那片即将倾塌的天。
② 那年冬天,在手术台上,我历经了一番生死搏斗,当沾满我血肉的脊椎骨固定棒从我背部取出时,我痛得差点昏厥过去。后来护士眼泛泪光告诉我,那天母亲被父亲支开了,听到我撕心裂肺的嚎叫声,守在手术室门口的父亲,几次都欲冲进去,硬是被医护人员拦了下来。那五六个小时的漫长等待,父亲的心与我一起在遭受炼狱般的折磨。护士姐姐说,她的性格执拗倔强,经常顶撞父母,就在那一刻,父亲把她深深震撼了,她明白了,父爱厚重如山,他永远是儿女身处绝境时的最大依靠。
③ 当我的身体逐渐恢复过来,父亲用轮椅推着我,和母
亲一起陪我在古城西安的街头闲游。那天,冬日的阳光洒得
满街灿然,阳光也在一点点驱赶着内心的阴霾,父亲附耳温
和地对我说:“你看,阳光多好,我娃啥都不用多想,不是
还有爸妈给你撑着吗,天不会塌的。”母亲从街边买来几个
猕猴桃,剥开放入我的口中,一丝酸甜的果香渗着温馨爱意
从味蕾直浸入肺腑……
④ 我脊髓损伤的部位较高,起初我躺着连翻身都需家人
帮忙,可父亲在护理医生的指导下,天天在繁忙的工作间
隙,用各种支撑支具,扶着我站立,随后又和母亲配合,拉
着我的脚一点点往前挪步,那是一种超强的体力支出,每次
我都大汗淋漓,他也是使出“洪荒之力”,累得气喘吁吁。
⑤ 可正是那种日复一日的坚持,我的体力在逐渐恢复,
后来我竟能用支具固定住膝盖拄着拐杖独自踱步,连医生都
对父亲竖起大拇指,感慨地说:“你让我们所有做父亲的
人,都感到汗颜,了不起啊!这丫头有你这样的父亲,真是
什么奇迹都有可能创造出来。”
⑥ 患病的最初,没有轮椅。一次去杭州治疗,夜半在上
海火车站转车时,暗夜里,年过半百的父亲吃力地背着我,
“呼哧呼哧”走了两里多路,我在他的背上泪流成河;补发
了奖金,他给我买书、水果,我心慕已久的绣花被套,可他
的袜子破得都露出脚趾,他都没想到为自己买双袜子;我偶尔情绪低落满脸愁容,他就给我讲述他们当年在大山里剿匪的激烈场面,有时还搞笑十足地给我唱陕北民歌《兰花花》,每次都听得我笑出眼泪。
⑦ 可是,在我受伤的第六年,父亲因心肌梗塞突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那也是我人生的至暗时刻,我也曾像史铁生失去母亲时一遍遍在心里发问: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父亲回去呢?我们听到的回答竟也神似:“他心里太苦了。上帝看他受不住了,就召他回去。”
⑧“大廈将倾父为梁”,在我命运之厦即将倾塌的一刻,是父亲做了我精神上的梁柱,给予了我最强有力的支撑,也给我的生命中注入了一种不屈的毅力和积极向上的能量,他让我活得像个轮椅上的健康人,每天都像一朵粲然绽放的向日葵。感恩您,让我懂得,苦难有时会以另一种形式变成礼物,而曾经所受的苦,将会照亮我前行的路。(《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20 年 9 期)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写出了“我”眼中的父亲,赞颂了父爱的伟大。
B.文章以“大厦将倾父为梁”为线索,叙事脉络清晰,主题鲜明。
C.文章第②段,通过护士对“我”说的话,直接表现出父亲对“我”的关爱。D.文章第④⑤段,以父亲坚持陪“我”做康复训练,表现
出了父亲温和的一面。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简要赏析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4 分)
父亲附耳温和地对我说:“你看,阳光多好,我娃啥都
不用多想,不是还有爸妈给你撑着吗,天不会塌的。”
3.第⑥段文字能否去掉?说说你的理由。(4 分)
4.本文的标题“大厦将倾父为梁”有怎样的含义?请联
系全文作简要分析。(5 分)
5.本文和《秋天的怀念》都是抒写亲情的美文,文中的
父亲和《秋天的怀念》中的母亲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文章
内容简要分析。(4 分)
五、1.C
2.这句话运用动作、语言、神态,准确生动地描绘出父亲对我的温柔鼓励和支
持,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3.不能删去。作者意在通过排比的方式展示我遇到的困难和父亲对我的关怀,有
力地揭示了父亲在我人生遭遇最大劫数时是柱梁,是我最强有力的支撑,凸显了
父爱厚重如山的主旨,所以不能删去。
4.“大厦将倾”喻指我因脊髓损伤造成高位截瘫的人生最大的劫数,“梁”喻指
父亲对我的爱厚重如山,是我精神上的梁柱;在我的人生大厦即将倾塌的一刻,
父亲给予我关怀和鼓励,是我最强有力的支撑;父亲的关怀鼓励也给予我不屈的
毅力和积极向上的能量。
5.他们都无比慈爱细心,《秋天的怀念》中母亲多次央求儿子出去散心,看菊
花,文中父亲陪我做康复训练,我情绪低落时给我讲故事唱歌,自己舍不得穿却
给我买喜欢的东西;他们都睿智,都盼望孩子勇敢面对生活,《秋天的怀念》中
母亲告诉儿子无论遇到什么厄运都要“好好儿活”,文中父亲陪女儿闲游时的鼓
励,坚持陪女儿做康复训练,就是要让女儿活得像个轮椅上的健康人。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21 分)
儿时的打麦场
李阳海
①一天晚上,在公园遛弯,听到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在朗诵白居易的诗歌:“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想,芒种已经过了三四天了,麦子也该熟了。于是我的脑际里出现了一幅幅画面:一望无际的田野里,黄澄澄,齐刷刷,籽粒饱满的麦穗,在轻柔的夏风中摇曳多姿,给人们送来阵阵诱人的麦香。
②特别是儿时记忆中的打麦场,那一方平整光滑的场面,那热闹非凡的打麦场景,在我的梦里摇曳、回眸,散落一地故乡泥土的情味。
③故乡的打麦场就建在村南的河边上,宽敞而平坦。随着麦收的到来,一捆捆,一车车的麦子运进场内。麦场四周堆起一人多高的垛,看上去倒像是堆成的圆形小长城。它,承载着父老乡亲们对丰收的期盼,映衬着乡亲们的一张张笑脸……
④公鸡第一次打鸣,社员们就到了打麦场上,他们把四
周的麦个子均匀地放到场内,一个个解开腰子,摊开,再用
木杈子把它们挑得匀匀实实。之后,妇女们忙着回家做饭,
男人们接着维修着碌碡、擦子等打麦的工具,忙得不亦乐乎。
⑤上午十点左右,毒辣辣的太阳炙烤着金灿灿的麦子,
几个妇女手持木杈不停地翻动着麦子,一直干到中午才收
工。人们回家赶紧吃罢午饭,就牵上毛驴或者黄牛进入麦
场。黑蛋爷爷是公认的打场把式,他一手牵着牛缰绳,一手
把皮鞭甩得啪啪作响,膘满肉肥的黄牛,拉着碌碡在打麦场
上欢快地奔跑碾压,碌碡的木框子发出吱扭吱扭并带着韵律
的声音;牵驴的女人秀英婶子握着缰绳,毛驴拉着擦子气宇
轩昂地走在厚厚的麦秸上,还不时听到她“嗒嗒”的催促
声。每压、擦一遍后,几个妇女把麦秸挑起来翻个身,抖落
掉麦子,摊平展,再碾压、擦,三四遍之后,把打尽的麦秸
挑到麦场边,码成麦垛。
⑥接下来是扬场,这可是个技术活,通常都是由多年的
扬场把式来操作。扬场时,迎着风头,用木锨将铲起的麦子向空中扬成抛物线形,也叫扇面形状。麦粒重,直落下来,麦糠轻,被风一吹,飘到远处。扬几木锨后,两个妇女在两边用扫帚把麦粒与麦糠连接处掠一掠,使麦粒和麦糠分开。有時,白天没风,晚上有风,提上马灯去扬场。马灯闪烁着橘黄的灯光,照在几个面孔黝黑、满脸皱纹、光着脊梁的老农身上,仔细瞅瞅,他们把眼笑得眯成一条缝。
⑦麦子扬完之后,他们迅速到小河里洗个澡,洗去一天
满身的尘埃,洗去多日的劳累,他们心里都是乐滋滋的,有
时候还哼上几句丝弦,结果跑了调,引起一片哄笑声。
⑧打麦场边,几棵枝叶茂密的黑枣树和柿子树,张开绿色的大伞,给乡亲们送来一丝清凉,树上的斑鸠、布谷鸟、黄鹂等偶尔叫几声,像是对勤劳质朴乡亲们的赞美和讴歌。
⑨我清楚地记得,夜幕降临之后,队长派几个人去看场。夜色下的打麦场里,他们常常围坐在一起,一边吸着卷烟,一边聊着丰收的情景,还断不了相互间逗个乐子,朗朗的欢笑声打破了乡村的寂静,给宁静的夜晚平添了几分热闹和情趣。
⑩麦收时节,也就到了多雨的时候,有时候看着万里无
云,猛然间就会有一阵疾风骤雨。记得有一年,刚碾完麦
子,还没有起堆,突遇一场大雨的侵袭。乡亲们心里急呀,一年的希望,一年的热切盼头,绝对不能因为一场大雨,让所有的愿望都泡汤啊。于是全村的人们都出动了,带着扫帚、笤帚、簸箕和油布拥入麦场。有扫的,有推的,有盖的,有往布袋里装的,总算没有让大雨把麦子冲走。看吧,人们一个个快成了落汤鸡,真说不清那是雨水还是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往下流淌,但是一个个都是喜悦的笑脸。
? 故乡的打麦场,碾走了曾经艰苦的岁月,碾碎了我思念故乡的愁绪,碾来了现在幸福的好日子。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20 年 9 期)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麦垛比作圆
形小长城,暗示了小麦的丰收。
B.第⑤段画线句子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刻画出妇女们动
作的熟练、麻利。
C.第⑥段画线句子通过神态描写,鲜明的刻画出老农丰
收的喜悦。
D.文章结尾托物言志,自然有力,揭示了“我”对故乡、
对儿时岁月的怀念。
2.阅读文章,理清文脉,在下列方框里依次填写相关的情
节。(6 分)
A →维修工具→不停翻晒→ B → C
3.根据你的理解,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具体说说第?段
在文中的作用。(4 分)
4.文章以“儿时的打麦场”为题有哪些好处?请谈谈你的理解。(4 分)
5.本文和《背影》都属于回忆性的散文,两篇文章在叙事
视角上有何相同之处?请联系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4 分)
六、1.D
2.A.摊开挑匀 B.碾压打场 C.迎风扬场
3.结构上,照应文章标题,收束全文,揭示文章主旨;内容上,运用排比手
法,揭示了故乡的打麦场在我人生岁月中的重要影响,表达对儿时岁月、对故乡
的打麦场、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4.以“儿时的打麦场”为题,暗示了文章的叙事线索;题目巧妙揭示了文章
对儿时岁月的深深怀念这一主旨;题目能引起人们对儿时岁月的回忆,能够吸引
读者的阅读兴趣。
5.都运用了第一人称叙述,《背影》用第一人称叙述了自己离开南京到北京
读书,父亲送我到浦口车站,照料我上车,并替我买橘子的情形。本文用第一人
称回忆了儿时打麦场打场扬场、看场夜收的情景。第一人称的运用具有亲切感和
真实感,便于直接抒发情感,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21 分)
秃鹤
曹文轩
①秃鹤与桑桑从一年级始,一直到六年级,都是同班同学。
②秃鹤应该叫陆鹤,因为他是一个十足的小秃子,油麻
地的孩子,就都叫他为秃鹤。在桑桑的记忆里,秃鹤在读三
年级之前,似乎一直不在意他的秃头。秃鹤一直生活得很快
活,有人叫他秃鹤,他会很高兴地答应的。
③秃鹤发现了孩子们喜欢摸他的头,就把自己的头看得
珍贵了,不再由着他们想摸就摸了。有人一定要摸,那得付
秃鹤一点东西:要么是一块糖,要么是将橡皮或铅笔借他用
半天。桑桑用一根断了的格尺,就换得了两次的抚摸。那
时,秃鹤将头很乖巧地低下来,放在了桑桑的眼前,桑桑伸
出手去摸着,秃鹤就会数道:”一回了……”桑桑觉得秃鹤
的头很光滑,跟他在河边摸一块被水冲洗了无数年的鹅卵石
时的感觉差不多。
④秃鹤读三年级时,偶然地,他对自己的秃头在意起来
了。秃鹤的头现在碰不得了,谁碰,他就跟谁急眼。人再喊
他秃鹤,他就不再答应了,并且,谁也不能再用东西换得一
摸。油麻地的屠夫丁四见秃鹤眼馋地看他肉案上的肉,就用
刀切下足有二斤重的一块,用刀尖戳了一个洞,穿了一截草
绳,然后高高地举在秃鹤眼前:“让我摸一下你的头,这块
肉就归你。”说着,就要伸出油腻的手来,秃鹤说:“你先把肉给我”,丁四说:“先让我摸,然后再把肉给你。”秃
鹤说:“不,先把肉给我。”丁四等到将门口几个正在闲聊
的人招呼过来后,就将肉给了秃鹤。秃鹤看了看那块肉——
那真是一块好肉!但秃鹤却用力向门外一甩,将那块肉甩到
了满是灰土的路上,然后拔腿就跑。丁四抓了杀猪刀追出
来,秃鹤跑了一阵却不再跑了,他从地上抓起一块砖头,转
过身来,咬牙切齿地面对着抓着锋利刀子的丁四。丁四竟不敢再向前一步,将刀子在空中挥霍了两下,说了一声“小秃子”,转身走了。
⑤秃鹤不再快活了。
⑥那天下大雨,秃鹤没打雨伞就上学来了。同打一把红
油纸伞的纸月与香椿,就闪在了道旁,让秃鹤走过去。秃鹤
感觉到了,这两个女孩的眼睛在那把红油纸伞下正注视着他
的头,他从她们身边走了过去。当他转过身来看她们时,他
所见到的情景是两个女孩正用手捂住嘴,遮掩着笑。秃鹤低
着头往学校走去,但他没有走进教室,而是走到了河边那片竹林里。
⑦雨沙沙沙打在竹叶上,然后从缝隙中滴落到他的秃头
上。他用手摸了摸头,一脸沮丧地朝河上望着。水面上,两
三只羽毛丰满的鸭子,正在雨中游着,一副很快乐的样子。
⑧秃鹤捡起一块瓦片,砸了过去,惊得那几只鸭子拍着
翅膀往远处游去。秃鹤又接二连三地砸出去六七块瓦片,直
到他的瓦片再也惊动不了那几只鸭子,他才罢手。他感到有
点凉了,但直到上完一节课,他才抖抖索索地走向教室。 ⑨晚上回到家,他对父亲说:“我不上学了。”
⑩“有人欺负你了?”
“没有人欺负我。”
“那为什么说不上学?”
“我就是不想上学。”
“胡说!”父亲一巴掌打在了秃鹤的头上。
秃鹤看了父亲一眼,低下头去哭了。
父亲似乎突然明白了什么。他转身坐到了灯光照不到的
阴影里的一张凳子上,随即,秃鹤的秃头就映出了父亲手中
忽明忽暗的烟卷的亮光。
第二天,父亲没有逼秃鹤上学去。他去镇上买回几斤生
姜:有人教了他一个秘方,说是用生姜擦头皮,七七四十九
天,头就能长出发来。他把这一点告诉了秃鹤,秃鹤就坐在
凳子上,一声不吭地让父亲用切开的姜片,在他的头上来回
擦着。父亲擦得很认真,像一个欲要让顾客动心的铜匠在擦
他的一件青铜器,秃鹤很快就感到了一种火辣辣的刺痛,但
秃鹤一动不动地坐着,任由父亲用姜片去擦着。
桑桑他们再见到秃鹤时,秃鹤依然还是个秃子,只不过
那秃头有了血色,像刚喝了酒一样。不知是纸月还是香椿,
当秃鹤走进教室时,闻到了一股好闻的生姜味,便轻轻说出
声来:“教室里有生姜味。”当时全班的同学都在,大家就
一齐嗅鼻子,只听见一片习习声,随即都说确实有生姜味,
于是又互相地闻来闻去,结果是好像谁身上都有生姜味,谁
又都没有生姜味。秃鹤坐在那儿不动。当他感觉到马上可能就有一个或几个鼻子顺着气味的来路嗅呀嗅的就要嗅到他并
直嗅到他的头上时,说了一声”我要上厕所”,就赶紧装出
憋不住的样子跑出了教室。他跑到了河边上,用手抠了一把
烂泥,涂在了头上,然后再用清水洗去,这样反复地进行了
几次,直到自己认为已经完全洗去生姜味之后,才走回教室。
七七四十九天过去了,秃鹤的头上依然毫无动静。
夏天到了,当人们尽量从身上、脑袋上去掉一些什么
时,秃鹤却戴着一顶父亲特地从城里买回的薄帽,出现在油
麻地人的眼里。
(选自《草房子》,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第②段通过对秃鹤外貌的描写,介绍了秃鹤外号的由来。
B.第④段通过秃鹤与丁四的言谈动作,反映秃鹤与丁四的
关系十分恶劣。
C.第段,“灯光照不到的阴影里”属于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D.“秃鹤”既是文章标题,同时也是行文线索,文章围绕秃鹤对秃头的态度展开。
2.从秃鹤的哪些举动中,可以看出他“不再快活了”?请概括。(5 分)
3.比喻句中,恰当的喻体可以丰富语句的内涵。请分析下
面句子中喻体的表达效果,并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句
话,要求突出人物特征。(4 分)
父亲擦得很认真,像一个欲要让顾客动心的铜匠在
擦他的一件青铜器。
4.下面的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5分)
(1)水面上,两三只羽毛丰满的鸭子,正在雨中游着,
一副很快乐的样子。(描写方法)
(2)说了一声”我要上厕所”,就赶紧装出憋不住的样
子跑出了教室。(句子含义)
5.请简要分析第⑤段在结构方面的作用。(4 分)
七、1.B2.① 当看到两个女孩笑他秃头时,秃鹤来到河边竹林里玩,直到上完一节
课才进教室;②晚上回到家,秃鹤对父亲说不去上学了;③第二天,秃鹤在家一
声不吭地让父亲用姜片在他头上来回擦着;④当同学想嗅秃鹤头上的生姜味时,
他以上厕所为借口跑出教室,来到河边清洗秃头;⑤到了夏天,秃鹤戴着一顶父
亲特地从城里买回的薄帽出现在村里。
3.以“一个欲要让顾客动心的铜匠在擦他的一件青铜器”做喻体,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父亲做事非常认真、仔细,表现了父亲对秃鹤的疼爱。
示例:父亲擦得很细心,像一个欲要让观众动心的演员在演他的一个剧目。
4.(1)用了侧面描写。通过描写鸭子在雨中的水面上快乐地游着,侧面反
衬出秃鹤内心的沮丧与痛苦。
(2)这句话不仅仅是写秃鹤装着憋不住,要急着上厕所的样子,还写秃鹤
担心同学们会很快嗅他头上的生姜味,怕在同学面前出丑。
5.第⑤段是一句过渡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总结上文,交代秃鹤在读三年
级之前生活得很快乐,引出下文,详写“秃鹤不再快活”的经历。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22 分)
芦苇啊,芦苇
高明昌
① 母亲告诉我,海边村的芦苇都叫水芦苇。
② 难道还有旱芦苇?家乡一百多户人家,河流几十条,
宅前宅后都是水,总不见得长到竹园里去,那不是芦苇的地
盘。但有时也要相信一下的,到河边上走一圈,会看见一部
分芦苇确实长在岸上的,这个岸,海边村的人叫浜滩。
③ 浜滩的芦苇长相有点苦恼:一是明显的矮,跟甘蔗、
芦粟一般长;二是粗,跟收梢的小芦粟差不多粗细。
④ 芦苇是聪明的,到了海边村,想活个命,活个好命,
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自己,这个道理书上说是物竞天择,我们叫识货,意思是懂得自己、懂得别人。水芦苇明白这个道
理,它用它的艰难抉择与生命事实证明活着比委屈更重要。
⑤ 家乡的水芦苇就像打仗的战士一样,趴伏在几十条河流边上。
⑥ 但我一直感觉,漫天漫地的芦苇,是上天对家乡不经
意的恩赐。
⑦ 立春的季节,是看不到芦苇的,芦苇还在睡觉。春分
来了,到河边去看,偶尔会看到河水里竖着的茎草在随波荡
漾,那是小芦苇。夏天来了,芦苇就从水里冒了出来,那速
度与我们凫水后突冒河面的架势一样,都是刹那间的事情,
但芦苇没有声音,我们的声音稀里哗啦。
⑧ 在水里的芦苇最容易长大,先前是鹅黄般的小头,尖
尖的,匀布于河面两边,像在守护着河流。一夜过去,一周
过去,一月过去,芦苇就会高过我们的人头。家乡的芦苇,
家乡的速度。每年这个时候,所有的芦苇总是以全新的姿态
莅临村庄,而且一定以最朴素、最古老、最文静的姿态,将
海边村打扮成绿色里的小村庄。
⑨ 其时,我们开始盼端午节。挽一弯芦叶闻粽香。海边
村人历来叫“挽”芦苇的。我们握着长柄弯钩,伸出右手将
河边上的芦苇钩到眼门前,再伸出左手抓住芦苇,然后用右
手将芦叶往下掰下来,最后将芦叶放到花袋里。挽好后,及
时放钩,一放钩,芦苇又全部弹回到原处,站着不动了。
⑩ 宅前宅后河里的芦苇挽光了,就约别人家孩子一起去
别处挽,挽了一些辰光后,我们就在浜滩边上玩纸牌,玩捉迷藏,至于芦叶挽了多少、够不够,都不管。分手时,大家
从花袋里倒出芦叶,你一把,我一把,匀好后就回家。
? 芦苇很快长出了芦花。青蓝色的芦花会马上变成白
乎乎的芦花。芦花一白,芦苇叶白了,从芦梢到芦身,像是
无数的幕布拉在河岸上,水面绿茵茵,水上白茫茫,那样
子,真叫一个少见,也真叫一个好看。
? 芦花也是不能浪费的。父亲说,我们挽芦花去。也
是用原来的长柄弯钩,把芦苇钩进来,但芦叶是掰断的,芦
花是连芯拔的。芦芯在芦叶的包裹之下,是不愿意走离芦苇
的。走离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芦花不懂,但不离不弃是它的做派。
? 大冷天,农事不紧,父亲开始做扫帚了,原材料就
是芦花。将五六根芦花并在一起,扎成姑娘的辫子模样,再
挨序排列,成了蒲扇样子,然后用剪刀修一下,安上一个竹
柄,就成了一把芦花扫帚。这扫帚扫地,特别着地、滑爽。
芦花扫帚扫过的地皮,颗粒状的尘灰是没有的。
? 芦苇最受欢迎的是芦秸秆。芦苇收割回来,放到仓
库场晒干,再捆成一捆捆,然后由村里分配到每户人家。芦
干是用作盖房的。是将芦秸秆编织成芦席或者芦笆。房子上
好正梁,钉了椽子,椽子上面就放芦苇,然后再盖稻柴,稻
柴要盖半尺厚,盖好后用稻柴绳织成的帘框盖住,大风就吹
不掉房顶,家就多了一份踏实与安稳。
? 芦苇啊,不需要我们服侍,也能够茁壮成长。长大后,芦叶可以包粽子,芦花可以做扫帚,芦干可以盖房子,可以做芦笆。我对芦苇服帖到底,觉得它的奉献惊人,而真正让我对芦苇产生好感的是芦苇的根,我们那里叫它为芦根。
? 天气最热的时候,我们就到河里,荡开芦苇,寻找
哪处芦苇长得最密、最粗、最壮,干什么?我们要顺着芦苇
潜水下去,去挖一根芦根吃。
? 芦根长在泥土板结、河水清冽的地方。第一个凫水
动作,只能判断芦根的生长的位置;第二个凫水,只能摸到
芦苇的根;第三个凫水,挖掉芦根周围的河泥。要来回好几
次,才能摸起最粗的芦根。我们人小,气短,只好轮流凫
水,谁拔出来不管的,反正都是大家的。
? 芦根拔到了,首先是分给把芦根挖出水面的人,是
以结果论英雄的,大家都没有意见。然后根据芦根的长短,
每人分到一节或者两节,就齐伏在河边吃芦根。芦根的吃法
与芦粟的吃法一样,就是大口大口地嚼,把芦根的水嚼出来
咽到喉咙里去。芦根的水甜津津的,一点也不腻,吃了不会泻肚。
? 几十年过去了,老家的芦苇几乎没有了,芦根自然
也挖不到了。那长得白白胖胖的根,那甜甜蜜蜜的根,不知
道去了哪里——想来是这样的:我已走出村庄,芦苇也走出
村庄,我对芦根的眷恋已经在我住的城市里发生。既然这
样,把芦苇藏在心底,应该是最合时宜的想法。
(《解放日报》2020 年 08 月 18 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①~⑥段只写交代了故乡的芦苇分为水芦苇和旱芦苇。
B.第⑦段“冒”字形象写出了芦苇生长速度极快的情态,
表达对芦苇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C.文章中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描写、说明为辅。
D.本文通过对故乡芦苇的描写,抒发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2.文章说芦苇“是上天对家乡不经意的恩赐”,这种恩赐
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4 分)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5 分)
(1)浜滩的芦苇长相有点苦恼。(赏析加点词语)
(2)家乡的水芦苇就像打仗的战士一样,趴伏在几十条河流边上。(赏析句子)
4.结合上下文,分析第?段划线句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4 分)5.文章以“芦苇啊,芦苇”为题有什么好处?(6 分)
八、1.A
2.挽芦叶包粽子,挽芦花做扫帚,割芦干盖房子,挖芦根嚼水吃。
3.(1)“苦恼”在这里指长相不好看,形容浜滩的芦苇又矮又粗的特点。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家乡的水芦苇伏岸生长的情
状,揭示水芦苇改变自己适应环境的特点,表达对芦苇赞美的之情。
4.描绘芦苇开花后芦花白、芦苇叶白的美丽景象,表达对芦花的喜爱之情;
为下文挽芦花,父亲用芦花做扫帚作铺垫。
5.“芦苇啊,芦苇”是文章的线索,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既强调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又表达了作者对芦苇的喜爱、赞美和怀念的强烈情感,起到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