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间长啸,涵咏幽情
初读领略音韵美
再读理解内容美
三读品味意境美
诵读感受人格美
初读
领略音韵美
初读感受音韵美
竹
里 馆
【唐】王 维
独 坐 幽 篁 里 ,
弹 琴 复 长 啸 。
深 林 人 不 知 ,
明 月 来 相 照。
要求:1.读准字音;
2.划出节奏。
/
/
/
/
/
/
/
/
再读
理解内容美
再读理解内容美
读了这首诗你脑海里呈现怎样的画面?
根据注释,
用自己的话描述
诗歌的大意。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幽深的竹林。
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这里指“幽篁”。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
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
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竹
里
馆
——宁静闲适
——淡泊惬意
景物:“幽篁”“深林”“明月”
人物:“独坐”“弹琴”“长啸”
三读
品味意境美
诗的头两句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气质?
三读品味意境美
三读品味意境美
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三读品味意境美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诵读感受人格美
王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王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王维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作:诗作《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主旨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诗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和具体的时间。
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朗读诗歌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字词注释
⑴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⑵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玉:指玉石。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⑶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⑷闻:听;听见。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
⑸故园:指故乡,家乡。
诗意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
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
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呢?
诗歌赏析
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
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分析诗歌
前两句(叙事):
客居洛城,
春夜闻笛。
后两句(抒情):
夜闻《折柳》,
触景思乡。
课堂达标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2、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3、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艺术特色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此诗意境绵延深厚。诗人用隽永含蓄的笔调抒写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在那个春天的夜晚,诗人静静伫立,那悠扬的笛声满城飘扬,激荡起诗人无限的离愁。
小结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