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5单元综合练习附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5单元综合练习附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2 23:49: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5单元
一、填空题
为使文段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请选择最恰当选项,填写在序号处的横线上。
“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落户天津,命名为“天河”,取天津与“银河团队”合作发展之意。如今,新一代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三号”已进入开放应用阶段。近年来,创新团队在“卡脖子”处下功夫,在关键处尽全力应对:身处世界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时代——①
;身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前夜——②
;身处国家民族决战决胜时期——③
;身处随时竞争的拼杀时刻——④

(取材于余艳《大国引擎》)
A.以我为主,在战略必争领域强势崛起
B.全方位研判,高标准筹划,破解突出矛盾
C.创新驱动,以崭新的“中国速度”冲锋
D.聚焦前沿,瞄准核心技术制高点和突破口
二、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美奋斗者”一词入选“2019
年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新中国最美奋斗者,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广泛组织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中提出的表彰称号,一共有
278
名个人、22
个集体获得“最美奋斗者”称号,袁隆平、钟南山、李桓英、于漪、孔繁森、支月英、杜富国、杨善洲等都入选其中。
英才中学高一年级各班正在召开班会,号召大家向“最美奋斗者”们学习,大家纷纷上台发言。有的同学说要向袁隆平学习,因为他“用一辈子,守护好中国饭碗”;有的同学说要向杜富国学习,因为他立起了“让我来、勇担当”的时代丰碑;有的同学说要向于漪学习,因为她正是教育行业“精心育人的一代师表,潜心教改的一面旗帜”;还有同学说要向钟南山学习,因为危难关头,“他以战士的勇敢无畏、学者的铮铮风骨和悬壶济世的仁心仁术,挺身而出,冒死犯险,力挽狂澜”。
对此你怎么看?请从“最美奋斗者”中任选一人,给他(她)写一封信,体现你对“奋斗”的认识、思考和选择。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三、复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绘画为诗歌开辟了道路,找寻了方向。根据史料记载,唐代的著名诗人几乎人人都有题画之作。
唐诗更多的表现出一种绘画美。王维便是这一绘画美的创建者,他开创了诗歌美学的新纪元。绘画作为再现性艺术的一种,在描绘外在事物的同时也要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主题思想,所以它是以描写对象为基础的。我们可以看到在很多山水画中,它所表现出来的内容普遍具有一种模糊性、一致性,但王维却通过这种绘画的方式,创造出一首首的佳作,他的诗使山水画所要表达的画外之意更加明确、清晰,而不是纯粹地用语言诉说情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事物也如同画一般,形象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题画诗的出现,又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因为题画诗中很大一部分是文人们对于绘画后的一种品评。唐代的文人墨客们以诗的形式介入绘画中,形成一些固有美学观点与文人情趣,并在一定程度上灌输给画家们。唐代王维的水墨山水画就充分表现出这一审美思想的渗透。随着题画诗的出现,绘画的整体构图样式也发生着相应的改变,并且在这种方式的不断渗透下,慢慢地促成了文人画的形成与发展。
(选自《今传媒》,2017
年第
4
期)
材料二:
初唐的题画诗既有用词的华丽和色彩鲜明,又有如陈子昂一般的刚健明朗,整个题画诗的风格呈现出一种灿烂美。陈子昂要求诗歌要能反映社会现实,抒发真实的情感;要摆脱六朝以来绮靡纤巧的作风,做到具有“汉魏风骨”,建立明朗刚健的风格。其题画诗也不例外。他的《山水粉图》“山图之白云兮,若巫山之高丘。纷群翠之鸿溶,又似蓬灜海水之周流。信夫人之好道,爱云山以幽求”是一首反映自然山水的题画诗,表现了向往自然的空灵境界,整首诗透露着对现实的不满。在其情感真实支配下产生了艺术真实,一种明朗、宏大的意境应运而生。
盛唐的诗歌创作“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并形成不同的风格群体,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题画诗更不例外。这个时期由于国力强盛,社会稳定,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题画诗创作诗人,杜甫、李白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整个唐代诗人中,杜甫的题画诗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出类拔萃的,现存《杜工部集》中有
18
首,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杜甫的《严公厅宴同咏蜀道画图》:“日临公馆静,画列地图雄。剑阁星桥北,松州雪岭东。华夷山不断,吴蜀水相通。兴与烟霞会,清樽幸不空”。这首诗只是运用了意象的组接和画面的空间变化,就创造出含蓄隽永的审美意蕴,并没有直接的抒情和议论,而是用“星桥”“松州”“雪岭”“吴蜀”等地名的并举,突出表现画面中的深远空间感。通过对画面具体描绘,再现画面所形成的意境,物我相生,即景生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盛唐社会经济繁荣到了顶点,而诗亼的创作肯定受到了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也抓住了这一机会来描绘盛唐的壮美。例如杜甫题画诗《画鹰》有云:“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掇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镞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这首杰出的题画诗代表,前写鹰,后寓意。可以看出作者是以题诗为手段,寓意为目的,这种画中之物的再现和主观情感的巧妙结合,达到了物我相融、相合无垠的中国古代最高审美境界。在诗里,鹰就是诗人的化身,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又诠释了中国古代“气韵生动”的美学命题。
盛唐过后的唐代开始走向衰败。中晩唐时期在题画诗领域有较大成就的诗人当数白居易,他的《题旧写真图》“我昔三十六,写貌在丹青。我今四十六,衰悴卧江城。岂比十年老,曾与众苦并”,用画的形式,再借助诗的写实手法,来表达自己政治仕途的失意,透出了一股淡淡的真实美。
(选自《文学与艺术》,2010
年第
2
期)
材料三:
从题画诗人来看,唐代的杜甫、白居易和刘商为后人树立了三个典范。
杜甫的典范意义在于他的题画诗数量在唐人中最多,有助于题画风尚的形成。杜甫以前已有题画诗,但杜甫作为题画诗的典范,在艺术风范上独标高格,前所未有,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却是毫无疑义的。宋顾乐在《梦晓楼随笔》中认为,六朝以来题画诗很罕见,杜甫的题画诗直接影响了苏轼、黄庭坚等宋代题画诗人。
白居易的典范意义在于他题写真画的诗最多,13
首题画诗中有写真题画诗
5
首。
【选自《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
3
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绘画为诗歌开辟了新的视域和道路,为唐代诗歌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B.题画诗蕴含的审美思想,在推动绘画整体构图样式发生改变时,也有效解决了其表现内容的模糊性、一致性问题。
C.诗歌和绘画二者在相互影响中促进彼此的发展,无论是题画诗还是文人画,都体现了诗、画艺术形式的交互融合。
D.在整个唐代的诗人中,杜甫的题画诗数量多、质量高,具有典范意义,产生了极大影响,标志着题画风尚的形成。
(2)
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维追求诗歌的绘画美,丰富了诗歌美学思想,其诗关注画外之意的明确、清晰,淡化了语言自身的抒情作用。
B.《山水粉图》作为题画诗,同样体现了陈子昂追求的反映现实、抒发真情实感和反对绮靡纤巧的诗歌创作主张。
C.杜甫的题画诗在艺术风范上独标高格,能够使绘画的内容同自己的主观感情有机统一,和谐相融,相得益彰。
D.杜甫、白居易和刘商的题画诗在创作上可谓各具特色、各有千秋,都对题画诗的发展有着借鉴价值与深远影响。
(3)
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二中表达的观点相一致的一项是
A.“绘画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抓住事物的精神实质;很多题画诗中都反映出这种创作要求和鉴赏标准。”
B.“很多题画诗除了题咏画作本身外,还品评画家,将对画家的褒扬之意蕴含在对其画作的描绘与品评之中。”
C.“题画诗作者可以在欣赏、描绘画面之外,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通过题诗咏志来丰富绘画的意蕴和内涵。”
D.“唐代题画诗中承载着的许多有关艺术创作、欣赏、风格等方面的见解和主张,具有重要的艺术理论价值。”
(4)
围绕唐代题画诗,三则材料阐述的侧重点各是什么?有何内在关联?请简要概括。
(5)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唐代不同时期题画诗的风格特点。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问题。
鼠疫(节选)[注]
[法]加缪
报纸在老鼠事件里喋喋不休,对死人的事却只字不提。原因是老鼠死在大街上,而人却死在他们自己的房间里。报纸只管街上的事。不过省政府和市政府已在开始考虑问题了。但只要每个大夫掌握的病例不超过三两个,便没有人想到要行动。其实,如果有谁想到把那些数字加一加就好了,因为加起来的数字是触目惊心的。仅仅几天工夫,致死病例已在成倍增加,而在那些关心此怪病的人眼里,很明显,那是真正的瘟疫。贝尔纳·里厄的一位年龄比他大得多的同行卡斯特尔,正好选在这个时刻,前来看望他。
“您自然知道那是什么,里厄?”卡斯特尔说。
里厄回答说:“我在等化验结果。”
“我可明白,用不着化验分析。大约二十年前我在巴黎也见过几例这样的病,只不过当时谁也不敢说出它的名字罢了。舆论,很神圣嘛:它说不要惊慌,千万不要惊慌。呵呵,里厄,您和我一样清楚这是什么病。”
里厄在思忖。他从诊室的窗口眺望着远处俯瞰海湾的悬崖。天空虽然还呈蔚蓝色,但亮丽的色彩已经随着午后的逐渐消逝而暗淡下来。
“是的,卡斯特尔,”里厄说,“这难以置信。但这很像是鼠疫。”
卡斯特尔老大夫起身朝门口走去。他边走边说:
“您知道人家会怎样回答我们:鼠疫在温带国家已经绝迹多年了。”
“绝迹,绝迹意味着什么?”里厄回答时耸耸肩。
“是啊,别忘了:大约二十年前,巴黎还发生过呢。”
“好吧,但愿这次不比当年严重。不过这真难以置信。”里厄说完,便沉默下来。
疫情发展到现在,适才是里厄医生第一次承认“鼠疫”这个词。故事讲到这里,我们暂且把贝尔纳·里厄留在窗前,让笔者对大丈夫心里的犹豫和惊异作些解释。天灾人祸本是常见之事。然而当灾祸落在大家头上时,谁都难以相信那会是灾祸。人世间经历过多少鼠疫和战争,两者的次数不分轩轾,然而无论面对鼠疫还是面对战争,人们都同样措手不及。里厄大夫与我们的同胞一样措手不及,因此我们必须理解他为什么会焦虑不安而同时又充满信心。就如同一场战争爆发时,人们会说:“这仗打不长,因为那太愚蠢了。”人们总是过高的看待自己,他们认为天灾只是一场噩梦,很快就会过去。他们继续做买卖、准备旅行、发表议论。他们如何能想到会有鼠疫来毁掉他们的前程、取消他们的出行、阻止他们的议论?他们自以为无拘无束,但只要大难临头,谁都不可能无拘无束。
里厄大夫在凭窗眺望这座尚未起变化的城市时,面对所谓“前景堪忧”的鼠疫,他几乎感觉不出在他心里已产生了轻微的沮丧之情。他竭力回想着自己对此病所知道的一切。一些数字在他脑海里浮现出来,他想,在历史上大约发生过三十次大规模的鼠疫,大约造成一亿人死亡。但死一亿人算什么?人只有在打过仗时才知道死人是怎么回事。既然人在死亡时只有被别人看见才受重视,分散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亿尸体也无非是想象中的一缕青烟而已……
大夫不耐烦了。他这是在听任自己遐想,不应该这样。几个病例算不得瘟疫,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就行了。不过必须抓住已知的情况不放:昏迷、虚脱、眼睛发红、口腔肮脏、淋巴结炎、极度口渴、谵语、身上出现斑点、体内有撕裂般的疼痛,而出现这一切之后……这一切之后,里厄大夫想起了一句话,这句话正好成了他在手册里列举症状后写下的结束语:“脉搏变得极为细弱,稍一动弹就骤然死亡。”是的,那一切症状之后,病人危在旦夕,而四成有三成的病人——这是准确数字——都按捺不住去做这个难以觉察的动作,加速他们的死亡。
大夫仍在凭窗眺望。窗玻璃那面,天高云淡,春意盎然;这面却还能听见“鼠疫”这个词在屋里回荡。这个词不仅有科学赋予的内涵,而且有一长串与这个平静祥和、与世无争的城市很不协调的图景:瘟疫肆虐的雅典连鸟儿都弃它而飞;中国的许多城市满街躺着默默等死的病人;君士坦丁堡医院里硬土地上潮湿霉臭的病床、堆放在米兰的一片片墓地里的还活着的人、惊恐万状的伦敦城里那些运死人的大车,还有日日夜夜到处都能听见的人们无休无止的呼号。
就在这时,窗外突然传来一阵电车铃声,刹那间赶走了那些痛苦的景象。惟有那鳞次栉比的灰暗屋群后边涌动的大海才能证明,这世界上还有令人忧虑和永无安宁的东西存在。里厄大夫凝视着海湾,不错,“鼠疫”这个词是说出来了;不错,就在那一刻,疫病已使一两个人罹难。但那没关系,有办法可以阻止疫病蔓延。目前应当做的,是明确承认必须承认的事实,消除无益的疑心,并采取适当的措施。随后,假如鼠疫停止了——这最有可能——一切都会一帆风顺。假如情况并非如此,大家也可以知道什么是瘟疫,知道是否有办法先处理它,后制服它。
大夫打开窗户,街市的喧闹声骤然增大了。一台机锯千篇一律而又短促的咝咝声从隔壁的车间传了进来。里厄振作精神。坚定的信心就在那里,在日常的劳动中。其余的一切如系游丝,都由一些毫无可取之处的意念左右,可不能停留在那里面。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里厄医生想到这里,大步流星地走出门去。他要向省政府提出一个也许会被认为不得体的谏言与要求。
[注]长篇小说《鼠疫》首版发行于
1947
年,选文刘方译,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细腻描摹了里厄医生面对疫情从焦虑又乐观,到沮丧不安,再到回归理智、下定决心面对灾难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强烈的抗争精神。
B.“老鼠死在大街上,而人却死在他们自己的房间里。报纸只管街上的事”中作者用煞有介事的口吻,犀利讽刺了媒体有意掩盖疫情的行为。
C.在与卡斯特尔的讨论中,里厄医生“难以置信”和“耸耸肩”,都暗示了他此时和多数人一样,对可能发生的鼠疫感到惊异。
D.“人们总是过高地看待自己”“无非是想象中的一缕青烟”等表述一方面提醒着读者应该及时审视自我,另一方面也点破了生命的虚无感。
(2)
下列与小说艺术特点有关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作者是以里厄医生关于“鼠疫”的联想为单一线索来展开叙事的,但他却能旁征博引,借史诗般的悲壮话语,勾勒出跨越时空的人类苦难图景。
B.选文建构多层象征,如“经历过多少鼠疫和战争”“人只有在打过仗时”都在暗示鼠疫与战争同样残酷,而这恰好契合了小说的创作背景。
C.小说擅长营造反差。叙说口吻与故事的反差、人们的预期与即将到来的鼠疫的反差、惨烈图景与平静小城的反差都使小说在短小篇幅中生发巨大张力。
D.在其他译本中,画波浪线句也被译为“舆论不可惊动:不能慌乱,切不能慌乱”,这种翻译虽然简洁有力,但两者相比,选文的翻译更生动,也更符合情境。
(3)
?“而四成有三成的病人——这是准确数字——都按撩不住去做这个难以觉察的动作,加速他们的死亡。”这句话有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
(4)
?本文节选自加缪的同名长篇小说。在之后的情节发展中,里厄医生终于承认,他就是故事的叙述者。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
前日去后,复取前所贶古今杂文十数篇,反复读之,言尤高而志极大。寻足下之意,岂非闵世病俗,究古明道,欲拔今以复之古,而翦剥齐整凡今之纷殺驳冗者欤?然后益知足下之好学,甚有志者也。然而述三皇太古之道,舍近取远,务高言而鲜事实,此少过也。
君子之于学也务为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又见于文章而发之,以信后世。其道,周公、孔子、盂轲之徒常履而行之者是也;其文章,则六经所载至今而取信者是也。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及诞者言之,乃以混蒙虚无为道,洪荒广略为古,其道难法,其言难行。孔子曰:“道不远人。”所谓道者,乃圣人之道也。此履之于身、施之于事而可得者也,岂如诞者之言耶!仲尼曰“吾好古,敏以求之者”。凡此所谓古者,其事乃君臣、上下、礼乐、刑法之事,又岂如诞者之言邪!此君子之所学也。
夫所谓舍近而取远云者,孔子昔生周之世,孰与今去尧舜远也?孔子删《书》,断自《尧典》,而弗道其前,其所谓学,则曰祖述尧舜。如孔子之圣且勤,而弗道其前者,岂不能邪?盖以其渐远而难彰,不可以信后世也。
今生于孔子之绝后,而反欲求尧舜之已前,世所谓务高言而鲜事实者也。唐、虞之道为百王首,仲尼之叹曰:“荡荡乎!”,谓高深闳大而不可名也。及夫二《典》,述之炳然,使后世尊崇仰塑不可及。然则《书》之言岂不高邪?然其事不过于亲九族,平百姓,忧水患,见诸侯,谨权衡而已。孔子之后,惟孟轲最知道,然其言不过于教人树桑麻,畜鸡豚,以谓养生送死为王道之本。夫二《典》之文,岂不为文?孟轲之言道,岂不为道?而其事乃世人之甚易知而近者,盖切于事实而已。
今学者不深本之,乃乐诞者之言,思混沌于古初,以无形为至道者,无有高下远近。使贤者能之,愚者可勉而至无过不及,而一本乎大中,故能亘万世,可行而不变也。今以谓不足为,而务高远之为胜,以广诞者无用之说,是非学者之所尽心也。宜少下其高而近其远,以及乎中,则庶乎至矣。
凡仆之所论者,皆陈言浅语,如足下之多闻博学,不宜为足下道之也。然某之所以云者,本欲损足下高远而俯就之,则安敢务为奇言以自高邪?幸足下少思焉。
(取材于欧阳修《与张秀才第二书》,有删改)
[注]二《典》:《尚书》中《尧典》和《舜典》的合称。
(1)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君子之于学也务为道
不宜为足下道之也
B.乃以混蒙虚无为道
乃圣人之道也
C.盖以其渐远而难彰
盖切于事实而已
D.以谓养生送死为王道之本
今学者不深本之
(2)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欲拔今以复之古
想要改变现今的状况,把它恢复到古代的样子
B.
孔子删《书》,断自《尧典》
孔子删篡《尚书》,依据来自《尧典》
C.
谓高深闳大而不可名也
是说尧舜之道深远广博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
D.
而一本乎大中
完全遵循真正的中正之道
(3)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肯定了张秀才的治学初衷,赞赏他好学有志。
B.文中多次引用了孔子的话,内涵丰富,说服力强。
C.作者强烈谴责了同时代那些治学之人的不学无术。
D.“陈言浅语”既是作者自谦,又意在引发对方思考。
(4)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i
孔子昔生周之世,孰与今去尧舜远也?
ii
如孔子之圣且勤,而弗道其前者,岂不能邪?
(5)
作者针对张秀才在治学方面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治学之道。张秀才在治学方面的问题是什么?作者在文章第二至四段是如何逐层阐述自己的治学之道的?请简要说明。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月夜二首
王守仁①
其一
万里中秋月正晴,四山云霭忽然生。
须臾浊雾随风散,依旧青天此月明。
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②!
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③满太清。
其二
处处中秋此月明,不知何处亦群英?
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
影响尚疑朱仲晦④,支离羞作郑康成⑤。
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
[注]①王守仁: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创立儒家心学,其核心思想为“致良知”。这两首诗是作者与弟子宴集时所写的。②撄(yīng):干扰。③钧天:指天上的音乐。④朱仲晦:南宋理学家朱熹。⑤郑康成:东汉经学家郑玄。
(1)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两诗首联都写到中秋之月,第一首意在描写富于变幻的山中月色,第二首作者由月色联想到了天下英雄。
B.两诗颈联均通过议论来说理,第一首表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第二首赞美了朱熹、郑玄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C.两诗尾联各具特色,第一首描写作者月夜狂歌歌声惊天动地,第二首作者引曾皙为同道,借典故明志。
D.两诗均熔说理、抒情于一炉。作者用自然流畅、富有气势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以及对弟子的期望。
(2)
“肯信”“须怜”这两个词语颇具表现力,请结合诗歌内容,分别加以赏析。
(3)
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那年头,一到傍晩,村边的稻场格外热闹。大人们尚在田畈上做事,而稻场上却被哪位热心的人扫得干干净净。各家的孩子争着将自家的竹榻或竹床搬到稻场上,横七竖八地占据了有利的地方,即有风的地方。竹榻上摆上了刚(
)了早稻稻米粥的白铁锅,一两盘缺少油水的腌菜和时令青菜。等候大人们回来吃饭的肚子咕咕叫的孩子们,穿梭在竹榻之间,①_____。
月亮已挂在东山了,光亮如玉,似可触摸。田畈里做事的大人们小鱼上水似的陆续来到了稻场。不知是谁家先开始喝粥,稻场上就响起了一片咝咝的喝粥声。喝完粥,收拾锅盘碗盏自然是妇女们的事。男人们,此时摇开了蒲扇,话着庄稼农活,(
)。孩子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追逐和各式各样的游戏,欢笑声、叫喊声荡漾着,月亮似乎也感动了,贴近了自己光亮的笑脸。
夜深了,②_____,清辉如水。贪玩的孩子,劳累的大人,已经响起了鼻息声。母亲们(
)着眠歌,哄着婴儿。月下的稻场如此宁静,犹如安静的池塘,那熟睡的婴儿发出的几声梦呓,就像是小鱼儿放出的水泡声。唯有稻场四周,明灭着几堆烟火,袅袅升腾几缕青烟。
母亲说,那是隔年的红蓼发出的烟气,有点辛辣,蚊子(
)。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装满
天南海北
轻吟
望风而逃
B.盛满
天南海北
轻吟
闻风而逃
C.盛满
天南地北
轻唱
望风而逃
D.装满
天南地北
轻唱
闻风而逃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月下宁静的稻场犹如安静的池塘,那熟睡的婴儿发出的几声梦呓,就像是草丛中偶尔的虫鸣。”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下面是某中学广播站一则广播稿的主体内容,其中存在表达和标点符号等多处问题,请找出四处并修改。
①经历了史上最长的寒假,我们终于重返熟悉的校园。
②这四个月我们学会了感恩与珍惜:感恩那些无私付出的英雄,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安宁。
③当前,疫情还没有结束,我们还应保持高度警惕,特别要做好自我防护工作(包括戴口罩、勤洗手)。
④我们的实验室、阅览室全部开放,同学们在一起时一定保持安全距离。
⑤只有做好提前预防,我们正常的学习生活才能得到保障。
(1)
语句
(2)
语句
(3)
语句
(4)
语句
答案
一、填空题
1.
【答案】B;D;A;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性,具体考查学生的补写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把握整个语段的中心话题,然后重点分析横线前后的句子,把握句式和句意,根据这些进行拟写。本题已经提供了四个句子,考生只要分析语境,找到与这些句子之间的相关点即可。
第一处,前面说“身处世界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时代”,这里要抓住“世界”“前所未有”“大变局”这些信息,因为是前所未有的,且是大变局时代,所以需要“全方位研判”,需要“高标准筹划”,要“破解突出矛盾”,所以确定是
B;
第二处,前面说“身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前夜”,这里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前夜”这一信息,因为是“新一轮”,且是“前夜”,所以需要“聚焦前沿”,需要“瞄准核心技术的制高点和突破口”,所以确定
D。
第三处,前面说“身处国家民族决战决胜时期”,这里要抓住“国家民族”“决战决胜时期”,因为是“决战决胜时期”,所以需要“强势崛起”,故确定
A。
第四处,前面说“身处随时竞争的拼杀时刻”,这里要抓住“拼杀时刻”这一关键信息,可见是极为关键的时刻,需要的是“速度”,是“冲锋”,所以确定
C。
二、写作题
2.
【答案】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尊敬的袁爷爷:
您好!
我是一名普通的高一学生,从您“用一辈子,守护好中国饭碗”的担当中,我领悟到了崇高的奋斗精神。奋斗的光芒,从您的身上焕发,又将给我辈的青春印上最亮丽的底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奋斗的底色,是坚实如一抔黄土的笃实硬干。
20
世纪六十年代,您为了一株“野败”踏遍整个中国的稻田;年逾九十的您,如今仍然在试验田中躬耕劳动。没有数十年如一日的弯腰劳作,又怎么有超级水稻的“三级跳”?您奋斗的模样,就如您播种的水稻,“最饱满的稻穗,总是最贴近地面”,这样厚重的身影,又怎么不会坚定我辈青年笃实奋斗的决心?耶鲁村干部秦玥飞用头脑解锁村庄封闭的大门,“蚂蚁森林”志愿者们用脚步丈量绿意盎然的大地,00
后们用逆行的姿态奋战在抗疫一线,而考场上的我们,也曾鏖战无数个挑灯夜读的晚自习。唯有笃实硬干的奋斗才能铸就个人、集体乃至国家的辉煌;唯有艰苦扎根的奋斗,才能让青春的枝叶葱茏。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奋斗的底色,是热烈如一团赤焰的昂扬斗志。
曾记得二十年前您曾对记者说“超级稻第一季达标,我就不干了”,十八年前您又对记者笑言“超级稻第二季达标,我就知足了”。但事实是,您每达到一个目标,就又向一个新的目标冲刺。“禾下乘凉梦”化为您永无止境的斗志,终结出沉甸甸的稻穗。犹记得四年前超级稻科研失利时,唱衰超级稻的论调尘嚣甚上,各类谣言肆虐网络。此时您却表现出年轻人一般不服输的倔强,以更昂扬的斗志克服困难,第二年获得丰收的硕果。年逾耄耋,您仍是满腔“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雄心壮志,这不禁让“佛系青年”们汗颜。即使当今时代压力激增,是浑浑噩噩不思进取还是以理想信念将奋斗贯彻始终,只在一念之间。
“国家是一股暖流,我愿作小小的浪花奔腾。”奋斗的底色,是赤诚如一朵浪花的家国追求。
“用一辈子,守护好中国饭碗”是您的毕生追求,更是家国同构的生动写照。精准扶贫启动以来,时常见您在全国上下的贫困县田地里劳作,时常听闻您捐赠杂交水稻助力扶贫乃至抗疫。家国追求,是每一位“最美奋斗者”不灭的灯塔,是奋斗的内涵中最坚毅的脊梁!
反观当今某些年轻人,从“精致利己”到“精日分子”以至香港暴动,他们的行为不仅与奋斗差之千里,更是空虚腐朽了家国之魂。没有家国情怀的所谓“奋斗”只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遮羞布。唯有家国同构的奋斗才能彰显人生的价值。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前方有您的光芒照亮,我辈青年的奋斗便有了更明确方向,唯有奋斗,才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谢谢您以榜样的力量激励我们奋斗,希望您身体健康,万事胜意,早日实现您的“禾下乘凉梦”!
此致
敬礼!
一名奋斗的高中生:李华
2020

10

9

【解析】首先要明确写作的任务:一是谈对“奋斗”的认识、思考和选择,二是关注文体要求——书信。材料主要包含了这样一些内容:“最美奋斗者”称号的来历、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典型事迹,他们身上体现的诸如坚守、奉献、担当、信念等时代精神,等等。
可从如下角度立意:①个人和国家发展的关系;②信念和实干的关系;③职业坚守与个人价值的实现;④担当精神;⑤奉献精神;⑥其他符合材料的立意。但以上立意角度都必须围绕对“奋斗”的认识、思考和选择。
书信写作要求:①首先注意写作身份是高一学生,写作对象是当代人民评选出来的“最美奋斗者”,写信的内容是要求结合具体的写作对象的事迹谈对“奋斗”的理解,表达你的思考和选择,署名为“李华”;②好的书信,应要有一个集中、鲜明的主题,全篇内容都必须紧紧围绕着这个中心去展开,这样才能使读者有深刻的印象;③好的书信,应该要有对象意识,要有交流意识,既有热情真诚的赞美,又有冷静的分析,要把抒情和说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三、复合题
3.
【答案】
(1)
C
(2)
A
(3)
C
(4)
材料一重点阐述唐代题画诗与绘画之间的关系,材料二重点阐述了唐代各个时期题画诗的风格特点与审美追求,材料三重点阐述唐代题画诗的代表诗人及其典范意义。三则材料都着眼于题画诗的演变过程,依次说明了题画诗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5)
①初唐时,题画诗既有传统的六朝绮靡诗风,又有刚健明朗诗风,呈现出一种灿烂美;
②盛唐时,题画诗物我相生,情景交融,含蓄隽永,气韵生动,表现出多彩的意境美;
③中晚唐时,题画诗借助写实手法,抒写个人经历,表现出淡淡的真实美。
【解析】
(1)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A
项,“为唐代诗歌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唐代绘画为诗歌开辟了道路,找寻了方向”,“找寻了方向”不等于“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B
项,“也有效解决了其表现内容的模糊性、一致性问题”说法绝对,以偏概全。原文的表述是“他的诗使山水画所要表达的画外之意更加明确、清晰,而不是纯粹地用语言诉说情感”不等于“有效解决了其表现内容的模糊性、一致性问题”;同时,这里讲的只是王维的诗,并不是所有的诗。
D
项,“标志着题画风尚的形成”无中生有。文中的表述是“杜甫的典范意义在于他的题画诗数量在唐人中最多,有助于题画风尚的形成”,“有助于题画风尚的形成”不等于“标志着题画风尚的形成”。
(2)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
项,“淡化了语言自身的抒情作用”曲解文意。原文的表述是“但王维却通过这种绘画的方式……而不是纯粹地用语言诉说情感”不等于“淡化了语言自身的抒情作用”。
(3)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二提到“诗歌要能反映社会现实,抒发真实的情感”,所以
C
项中的内容与之相一致。A、B、D
三项中内容都是对文人对于绘画后的一种品评,依据材料一中“题画诗的出现,又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因为题画诗中很大一部分是文人们对于绘画后的一种品评……”可知,这三项对应材料一的观点。
(4)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
材料一,依据“唐代绘画为诗歌开辟了道路,找寻了方向”“题画诗的出现,又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可知,写了题画诗的产生,重点阐述了唐代题画诗与绘画之间的关系;
材料二,依据“初唐的题画诗既有用词的华丽和色彩鲜明,又有如陈子昂一般的刚健明朗,整个题画诗的风格呈现出一种灿烂美……”“盛唐的诗歌创作‘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并形成不同的风格群体,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题画诗更不例外……”“盛唐过后的唐代开始走向衰败。中晚唐时期在题画诗领域有较大成就的诗人当数白居易,他的……用画的形式,再借助诗的写实手法,来表达自己政治仕途的失意,透出了一股淡淡的真实美”可知,写了题画诗的发展,重点阐述了唐代各个时期题画诗的风格特点与审美追求;
材料三,依据“从题画诗人来看,唐代的杜甫、白居易和刘商为后人树立了三个典范。杜甫的典范意义在于……白居易的典范意义在于……刘商……”“自画自题的题画诗有助于诗画的深层融合,有利于题画诗的进步,对宋代开始出现的文人画创作风气及绘画与书法的结合都有启发作用”可知,重点阐述唐代题画诗的代表诗人及其典范意义。
三则材料都着眼于题画诗的演变过程,依次说明了题画诗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5)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的能力。依据“初唐的题画诗既有用词的华丽和色彩鲜明,又有如陈子昂一般的刚健明朗,整个题画诗的风格呈现出一种灿烂美。陈子昂要求诗歌要能反映社会现实,抒发真实的情感;要摆脱六朝以来的绮靡纤巧作风,做到具有‘汉魏风骨',建立明朗刚健的风格。其题画诗也不例外”可概括为:初唐时,题画诗既有传统的六朝绮靡诗风,又有刚健明朗诗风,呈现出一种灿烂美;
依据“盛唐的诗歌创作‘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并形成不同的风格群体,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题画诗更不例外”“杜甫的《严公厅宴同咏蜀道画图》……只是运用了意象的组接和画面的空间变化,就创造出含蓄隽永的审美意蕴……通过对画面具体描绘,再现画面所形成的意境物我相生,即景生情,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画中之物的再现和主观情感的巧妙结合,达到了物我相融、相合无垠的中国古代最高审美境界”可概括为;盛唐时,题画诗物我相生,情景交融,含蓄隽永,气韵生动,表现出多彩的意境美;
依据“用画的形式,再借助诗的写实手法,来表达自己政治仕途的失意,透出了一股淡淡的真实美”可概括为:中晚唐时,题画诗借助写实手法,抒写个人经历,表现出淡淡的真实美。
4.
【答案】
(1)
C
(2)
A
(3)
①多数病人都会在鼠疫病痛的折磨下,脉搏变得极为细弱,稍一动弹就骤然死亡;②“这是准确数字”是对前文政府和媒体刻意隐瞒的反驳,颇具讽刺意味;③用冷静、平淡的语气描摹出鼠疫的凶险。
(4)
①在后文说明叙事者就是里厄医生,可以使选文的大段心理描写变得合理,使小说更加真实可信。②避免直接使用第一人称,使叙事口吻冷静客观,形成一种史诗的气魄。③丰富小说的主题,使选文变成了带有反思人性意味的心灵独白。正是通过真诚的反省,里厄医生找到了人性的弱点与光辉,实现自我救赎。正如选文中所言“让笔者对大夫心里的犹豫和惊异作些解释”。
【解析】
(1)
“对可能发生的鼠疫感到惊异”错误,“耸耸肩”表现的是里厄医生并不认同“鼠疫已经绝迹”这个观点。
(2)
“为单一线索”错误。除了“以里厄医生关于‘鼠疫'的联想为线索”外,小说中明显还有一条线索,即窗外的景色。景色的变化与里厄医生的心绪变化一致,与小说的叙事节奏一致。
(3)
本题考查分析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首先看叙述语言风格,“而四成有三成的病人”“这是准确数字”侧重于客观说明强调数字化,强调准确性,而这种平淡、冷静的口吻更能让人认识到鼠疫的凶险。然后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这是准确数字”与前文“报纸在老鼠事件里喋喋不休,对死人的事却只字不提”形成反差,造成强烈的对比,讽刺了政府和媒体有意掩盖疫情的行为,增强小说的批判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都按捺不住去做这个难以觉察的动作,加速他们的死亡”,此句运用描写的手法,形象地揭示了多数病人都会在鼠疫病痛的折磨下,脉搏变得极为细弱,稍一动弹就骤然死亡的现象,揭示了鼠疫的凶险与可怕,让人警醒。
(4)
里厄医生就是故事的叙述者,从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的角度,作者在文章后半部连续使用了大段的心理描写,细腻描慕了里厄医生面对疫情从焦虑又乐观,到沮丧不安,再到回归理智、下定决心面对灾难的心理变化过程,这些心灵独白式描写真切地反映了他自省过程,这是反思,也是自我救赎,丰富了人物形象揭示了小说主题。
从人称的使用上,以里厄医生为叙述者,运用了第三人称的视角,避免直接使用第一人称视角,使叙事更客观冷静。
从艺术效果看,以里厄医生的口吻来叙述,使故事真实可信,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5.
【答案】
(1)
C
(2)
B
(3)
C
(4)
i
孔子当初生于周朝,和今人相比谁距离尧舜更远呢?
ii
像孔子这样圣明又勤奋,却不探讨尧舜之前的事,难道是做不到吗?
(5)
张秀才治学的问题是:遵循三皇太古时期的学说,舍近求远,追求高深玄奥的言论,脱离现实。然而《书》作者首先指出君子治学的目的是践行“道”,这种“道”应是“易知可法”的,对“道”的阐述应是“易明可行”的;接着用孔子删《书》的例子说明君子所追寻的“道”并非越久远越好,太久远后世就难以理解和效法了;最后以二《典》和孟子的言论为例,说明“道”体现在贴近现实的人与事中。
【解析】
(1)
C
项,两个“盖”都是副词,表推测,大概。A
项,动词,践行;介词,跟,同。B
项,副词,却;是,表判断。D
项,名词,根本;动词,探究。
(2)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B
项,“断”的意思不是“依据”,而是“截取”,该句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孔子删篡《尚书》,从《尧典》开始截取记述。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
项,“强烈谴责了同时代那些治学之人的不学无术”错误,原文“今学者不深本之,乃乐诞者之言,思混沌于古初,以无形为至道者,无有高下远近”,可知批评的是“舍近求远”的作风。
(4)
i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昔”,当初;“孰”,谁;“去”,距离。
ii
“且”,而且,又;“弗”,不;“道”,探讨。
(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第一问,由原文第一段“然而述三皇太古之道,舍近取远,务高言而鲜事实,此少过也”可知,张秀才遵循三皇太古的学说,舍弃近的求取远的,追求高深的言论而脱离现实。第二问,由第二段“君子之于学也务为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又见于文章而发之,以信后世”,第三段“如孔子之圣且勤,而弗道其前者,岂不能邪?盖以其渐远而难彰,不可以信后世也”,第四段“夫二《典》之文,岂不为文?孟轲之言道,岂不为道?而其事乃世人之甚易知而近者,盖切于事实而已”可知,作者首先指出治学的目的在于践行“道”,然后阐述“道”的特点,接着用孔子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以二《典》和孟轲的言论来论述道应“易知而近”。
[參考译文]
欧阳修叩首禀告秀才足下:
(我)前几天离开后,又拿之前(您)赠送的十几篇(谟论)古今的杂文,多次阅读它们,(发现您的)言论十分高深并且志向非常远大。(我)揣摩您的用意,难道不是忧虑时俗,(因而)深入研究古代学说、阐明圣贤之道,想要改变现今的状况,把它恢复到古代的样子,整治现今的混乱繁杂的现象吗?这之后(我)更加了解到您是好学、有远大志向的人啊。但是(您)遵循三皇太古的学说,舍弃近的求取远的,追求高深的言论而脱离现实,这样是不太对的。
君子在治学上一定要践行道,之后亲身实践它,(把)它施行在处理事务上,并且呈现在文章中阐发它,来让后世人信服(它)。这种道,就是周公、孔子、孟轲等人经常践行从事的;这种文章,就是六经中记载的、至今都为人相信的。这种道容易懂得并且能够效法,这种文章容易明白并且能够践行。至于虚妄的人谈论道,却把混沌蒙昧、子虚乌有(的说法)当作道,(把)洪荒虚无的远古当作(要效法的)古代,这种道难以效法,这种学说难以践行。孔子说:“道不远离人。”所谓道,是圣人之道。这道是亲身实践它、(把)它施行在处理事务上就能够掌握的,哪像虚妄的人说的(那样)呢!孔子说“我爱好古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它”。凡是这样的所谓古,它(包括)的事是君臣、上下、礼乐、刑法的事,哪像虛妄的人说的(那样)呢!这是君子追求的学问。
所谓舍弃近的求取远的这个问题,(是指)孔子当初生于周朝,和今人相比谁距离尧舜更远呢?孔子删篡《尚书》,从《尧典》开始找取记述,不论及尧舜之前(的事),他谈论的治学,就称为效法尧舜。像孔子这样圣明又勤奋,却不探讨尧舜之前的事,难道是做不到吗?大概是因为那些事太遥远难以说清楚不能让后世人信服(它)。
现在(的学者)生在距孔子很远的后世,却反过来想要探求尧舜之前(的事情),(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追求高深的言论而脱离现实。尧舜之道是诸王(思想)的源头,孔子赞叹:“广博啊!”是说尧舜之道深远广博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至于那《尧典》《舜典》,记迷尧舜之道明白清楚,让后世尊重崇敬、仰望难以企及。然而《书》的言论难道不高深吗?但它(论及的)事情没有超出使家族和睦,百姓安定,忧虑水惠,会见诸侯,严谨法度罢了。孔子之后,只有孟轲最懂得道,但是他谟论的没有超出教人种植桑麻,蓄养鸡豚,来说明(百姓能对父母)生前奉养与死后安葬是王道的根本。二《典》的言论,难道不是(深奥广博的)言论?孟轲谈论的道,难道不是(真正的)道?但(二《典》记述的和盂轲谈论的)那些事却是世人特别容易了解接近的,大概是(因为他们的论迷)切合现实的事情罢了。
现在的学者不认真遵循这种治学方式,却喜欢追求虚妄的人的言论,思慕天地未形成之前的太古之时,把虚无当作最好的学说,没有(辨别)髙下远近。假如贤者能做到(正确地治学),愚者能努力做到(正确地治学),没有过分的和达不到的,完全遵循真正的中正之道,就能延绵万世,可以践行不变了。现在(的学者)认为(正确的治学之道)不值得学习,却以追求高远虚无为本领,去推广虛妄的人没有用处的言论,这不是治学的人(应该)竭尽心力(追求)的。应该稍微降低高度,拉近距离,来达到中正之道,这样差不多就符合(治学之道)了。
我所说的这些,都是些陈旧浅显的言辞,像您这样见闻丰富学识广博,(本)不应该对您说这些。但我说这些的原因,是想让您降低高度,切近真正的道,那(我)怎敢刻意用新奇的言辞来抬高自己呢?愿您稍微考虑一下(我所说的)。
6.
【答案】
(1)
D
(2)
“肯信”的意思是坚定地相信,“肯”加强了语气,有强调作用,突出了诗人对“良知”的坚守和对自己学说的自信。“须怜”的意思是必须怜惜,“须”加强了语气,表达诗人对儒学历经千年传承的慨叹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儒学的热爱和对学生的期许。
(3)
①自信狂放的形象:表现在作者对自己学说的自信,以及对朱熹、郑玄等儒学大家的不屑上。②有使命感,有担当精神的形象:表现在作者拥有“为往圣继绝学”的理想,以及对曾皙之志的追慕、对学生的殷切期许。
【解析】
(1)
本题综合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A
项,“由月色联想到了天下英”错。“不知何处亦群英”是指自己与弟子的这次宴会是群英荟萃,此句既是自信,也是对弟子成为英雄的期许。B
项,“第二首赞美了朱熹、郑玄对后世的巨大影响错。由“影响尚疑朱仲晦,支离羞作郑康成”中的“尚疑”和“支离”可以看出,此联是说朱熹和郑玄对后世的影响不大,并非对二人的赞美。C
项,“歌声惊天动地”“借典故明志理解错误。“化作钧天满太清”是期望自己的学说影响天下,并非“歌声惊天动地”;“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是借助孔子与他的弟子曾皙的典故,一方面表现自己对曾皙志向的肯定,另一方面也借此勉励弟子向曾皙学习,因此“借典故明志”表述不全面。
(2)
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肯信”意思是“坚定地相信”,诗句“肯信良知原不昧”,意思是“坚定地相信一定不会违背良知”。“肯信”这个词语一方面表达了作者绝不违背良知,坚守“良知”;另一方面也突出了诗人和对自己学说的自信。“须怜”中“怜”是“怜惜”;“须”修饰怜”,加强了语气。诗句“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意思是“必须怜惜儒学经典传承千载,男儿应当以传承儒学为己任,才算不负此生”。可知这个词语表达了诗人对儒学历经千年传承的慨叹之情,也表现了诗人对儒学的热爱和对学生的期许。
(3)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形象的能力。从第一首诗的“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可以看出作者对良知的坚守和对学说的自信;“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满太清”是说自己的学说一定会影响天下,让天下河清海晏,同样是对学说的自信。第二首“影响尚疑朱仲晦,支离羞作郑康成”,是对朱点、郑玄的质疑和不屑,恰恰是因为相信自己能够超越他们。这都体现出诗人的自信、狂放。从第二首“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运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典故,从“得我情”可以看出肯定曾皙的理想,表达自己与曾皙有着相同的志向,即建设一个理想的社会;同时又将自己比作孔子,期望弟子成为曾皙那样的人
7.
【答案】
(1)
B
(2)
①原文更好地突出稻场的宁静,语气舒缓;②把婴儿的梦呓比喻为小鱼儿放出的水泡声生动恰切,与池塘的比喻相照应且能融为一体。
(3)
(示例)①瞅着这家那家的菜肴;②月亮也开始西斜。
【解析】
(1)
装满:把东西放满器物,把物品放满运输工具。盛满:把东西放满器皿。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也指相距遥远的不同地方;形容谈话漫无边际。天南地北:形容地区各不相同,也形容距离极远。轻吟:轻轻地吟咏、吟诵。轻唱:轻轻地依据一定的音律发声。望风而逃:老远看见对方的气势很盛就逃跑了。闻风而逃:听见风声,立即逃跑。
(2)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首先找出二者的不同之处,然后根据题干提示“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的优点。原文与改文不同的地方有两处:一是“月下的稻场如此宁静”与“月下宁静的稻场”,二是“就像是小鱼儿放出的水泡声”与“就像是草丛中偶尔的虫鸣”。第一处,原文用“月下的稻场”“如此宁静”这种句式突出了稻场的宁静,且语气舒缓;第二处,比较两者喻体的不同,“小鱼儿放出的水泡声”更符合“婴儿的梦呓的特点,同时照应了前文“犹如安静的池塘”。
(3)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第①空,前文写到稻场上竹榻上摆上了“盛满了早稻稻米粥的白铁锅”“腌菜和时令青菜”,而孩子们“等候大人们回来吃饭的肚子咕咕叫”,根据这些可以推断填“瞅着这家那家的菜肴”之类的语句,特别注意该句的主语承前省略,主语应是“孩子们”。第②空,后句“清辉如水”的主语根据语境应该是月亮”,承前省略所以第②空必须出现主语“月亮”,再联系前句“夜深了”,可知该填写“月亮也开始西斜”之类的语句。
8.
【答案】
(1)
③括号内容不读,故去掉括号改为逗号。
(2)
③“戴口罩”“勤洗手”为并列动宾结构,改顿号为逗号。
(3)
④“全部”造成歧义,改成“均”。
(4)
⑤“提前”和“预防”语意重复,可改为“提前防护”。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③广播稿中不宜使用小括号,因为其中内容不便读出来,故去掉括号改为逗号。
(2)
③动宾结构并列中间用逗号,“戴口罩”“勤洗手”为并列动宾结构,改顿号为逗号。
(3)
④在广播稿中“全部”与“全不”
同音,会造成歧义,可改成“均”或者“全”。
(4)
⑤“提前”和“预防”语意重复,可改为“提前防护”或“预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