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时练习附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时练习附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3 18:1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选择题
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別字的一项是
A.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B.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C.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意力。
D.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尊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格物”一词的含义是
A.合格的事物
B.探察物体
C.探讨自己
D.追求最高理想
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缅怀(miàn)
实践(jiàn)
格物致知(zhì)
B.检讨(tǎo)
彷徨(fáng)
一帆风顺(fān)
C.遵照(zūn)
哲理(zhé)
袖手旁观(xiǜ)
D.恐慌(huāng)
测量(cè)
不知所措(cuò)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首批征集选拔的摄影发烧友兴高采烈地登上广州塔,抢先拍摄正在建设中的“广州中轴”。
B.某市新一轮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然存在产业项目不多、项目转化速度不快。
C.6

10
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各地纷纷开展了与此相关的宣传活动。
D.“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沿线各国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中国和这些国家之间的交流领域不断扩大。
根据语境选词填空,最恰当的一项
有数据显示,贵州目前已建成公路桥梁约
2.1
万座,几乎______当今世界全部桥型,因而贵州有“桥梁博物馆”的美誉,______如此,在世界前
100
名离地最高、跨度最大的桥中,就有
40
多座在贵州。______,贵州桥梁的世界地位______。
A.囊括
尽管
但是
不言而喻
B.包含
即使
那么
当之无愧
C.囊括
不仅
所以
显而易见
D.包含
不但
而且
理所应当
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王阳明的观点符合经书上的道理,是可以“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B.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所以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C.由于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意动手,所以他们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常不知所措。
D.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是对事物的客观探索,探索的过程是有想象力、有计划的。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丁肇中认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教育要重视实践,下列观点与作者的这一观点相似的一项是
A.
如果学习只在于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
——高尔基
B.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齐白石
C.
为了能够作真实和正确的判断,必须使自己的思想摆脱任何成见和偏执的束缚。
——罗蒙诺索夫
D.
大胆的见解就好比下棋时移动的一颗棋子,它可能被吃掉,但它却是胜局的起点。
——歌德
二、填空题
给下列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
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
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
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根据语境,写一个议论性的句子总结全段。
日子太清闲,便会多些空虚无聊;日子太忙碌,便会多些奔波疲劳。无论哪一种日子,如果长此以往,生活便会出现危机。空虚无聊的或许会沉迷于某种嗜好而不可自拔,奔波劳累的恐怕会病痛缠身而苦不堪言。这两种结果都不是我们想见到的,所以说:

填空。
儒家的“四书”指



;“五经”指





“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
》中的《
》篇。宋代朱熹抽取《
》中的《
》、《中庸》两篇和《
》、《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本文作者
是美籍华裔
家,
奖获得者。
三、解答题
演讲词的学习,不但要关注演讲者的观点,还要关注在演讲中他所运用的演讲技巧。本文是在庄重场合的正式演讲,富有知识性。请你把下面这段文字摘抄完整并反复朗读,体会其演讲语言的逻辑性。
要求:书写准确,字迹工整。
四、复合题
选词填空。
(1)
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
(丢弃
放弃
抛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2)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
(获取
汲取
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3)
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
(探索
探求
探究)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4)
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
(缺少
缺乏
缺欠)创造力的区别呢?
阅读课文第三段至结尾,回答问题。
(1)
?“王阳明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么意思?
(2)
?细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加点词语的作用。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3)
?作者说“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这些话会让未来的科学工作者丧气吗?谈谈你的看法。
(4)
?在文中,作者认为中国学生“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作者认为造成这个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怎样改变?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五小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节选)
丁肇中
①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②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③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④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⑤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⑥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⑦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⑧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硏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这句话中“眼光”“勇气”“毅力”这三个词语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2)
“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这句话中,“唯一”不能删去的理由是

(3)
?选文第③段列举研究竹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
的观点;第⑦段列举“我”个人的经验则是为了证明
的观点。
(4)
为什么“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5)
提倡“格物致知”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阅读下文,回答下面的题。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节选)
杨振宁
①今天,大家在讲科技的时候都要讲创新。“创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名词,在报上经常可以看到。究竟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有深深的感受。因为我是在中国出生、成长,念完了中学、大学,还拿到了一个硕士学位之后才到美国去的;博士学位是在美国拿的,然后做研究、教书,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我觉得自己对中国、美国的教育哲学都有相当深入的认识。这两个教育哲学是相当不一样的,这两个不同的教育哲学在怎样鼓励创新这件事情上的差异,值得我们深思。
②到底这两种教育哲学哪个好?这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用辩证的方法来仔细了解。我认为,这两种教育哲学都能够鼓励创新,不过它们各自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产生的最大效应是不一样的。我觉得,美国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前面
30%—40%
的学生肯定是有益的,因为这些学生不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顺序进行训练,他们可以跳跃式学习,给了他自由,他可以自己发展出很多东西,当然他的知识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漏洞,但如果他真是很聪明的话,将来他自己可以弥补这些漏洞。所以这种学生受到美国式的教育训练,会比较快、比较容易成功。可是亚洲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后面
30%—40%
的学生有益处。为什么?因为这些学生通过按部就班的训练,可以成才,而且成才之后可以跟比他聪明的学生竞争;因为他有扎扎实实的知识,可以了解很多不是几天就可以学会的东西。这方面我有亲身的体验。
③记得我刚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念研究院,两三天后就看见很多同学都非常聪明,随便讲什么题目好像都知道,当时我觉得美国的学生很厉害。可是过了两个月之后,我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因为他们对名词知道得很多,可是如果你连问他三个问题,他就回答不上来了。所以到了考试的时候,我们的分数比他们的高得多。
④回到刚才那个问题上,究竟哪一种教育哲学比较好呢?或者说,对于学生来讲,应该着重哪—种教育哲学?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美国的学生,那就要鼓励他多进行一些有规则的训练;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亚洲学生,他的教育是从亚洲开始的,那么就需要多鼓励他去挑战权威,以免他太胆怯。
(1)
?用一个成语替换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的内容:
我觉得,美国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前面
30%—40%
的学生肯定是有益的,因为这些学生不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顺序进行训练,他们可以跳跃式学习……
(2)
?文中两处加点的“这”指代的内容分别是


(3)
?作者在第③段中写自己“亲身的体验”的目的是

(4)
?根据选文内容填表。
鼓励创新
美国教育哲学
中国教育哲学
相同点
(1)
不同点
适应对象及效果
对学习成绩排在前面
30%—40%
的学生肯定是有益的;这种学生受到美国式的教育训练,会比较快、比较容易成功。
(2)
学习方式
(3)
通过按部就班的训练,有扎扎实实的知识,可以了解很多不是几天就可以学会的东西。
(5)
?就本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出简要的归纳。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三小题。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被淹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显然,这位先生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眀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1)
这几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A.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B.王阳明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C.儒家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D.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2)
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证明论点?
(3)
从这儿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王阳明的态度吗?
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B
【解析】A.探查—探察;C.意力—毅力;D.尊照—遵照。
2.
【答案】B
3.
【答案】D
【解析】A.缅miàn—miǎn;B.彷fáng—páng;C.袖xiǜ—xiù。
4.
【答案】B
【解析】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句末加“的问题”。
5.
【答案】C
【解析】囊括,指全部包罗的意思,而“包含”指里边含有的意思,是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语境意思是贵州桥型很多,几乎包罗世界全部桥型。所以应用“囊括”;“不仅”不止这一个项,还有类似的。语境中强调贵州不光桥型多,而且世界前
100
名离地最高、跨度最大的桥中
40
多座都在贵州,第二空应填“不仅”有了前面的原因就产生了后面的果,“所以”表示因果关系,第三空应填“所以”;显而易见,形容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楚。符合第四空语境。
6.
【答案】A
【解析】原文是“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故此选项错误。
7.
【答案】C
二、填空题
8.
【答案】zūn;fān;pánghuáng
9.
【答案】我们的生活必须得有紧有松、张弛有度
10.
【答案】《论语》;《大学》;《孟子》;《中庸》;《诗》;《书》;《礼》;《易》;《春秋》
11.
【答案】礼记;大学;礼记;大学;论语
12.
【答案】丁肇中;物理学;诺贝尔物理学
三、解答题
13.
【答案】略。
四、复合题
14.
【答案】
(1)
放弃
(2)
汲取
(3)
探求
(4)
缺乏
15.
【答案】
(1)
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索自己。探索。
(2)
作者强调科学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探索的全过程。“不是……而是”是并列关系的复句,一般强调“而是”后面的内容。
(3)
不会。作者是从讲道理角度,说明为什么历史上是这样;作者强调实验精神,强调眼光、勇气和毅力,这是对后学的教育和鼓励。
(4)
原因是大家受王阳明思想的支配,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要改变这种状况,人们就必须培养实验的精神,培养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16.
【答案】
(1)
这三个词语不能互换位置。因为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要有眼光地选择正确的目标,当选好目标后,要想使实验取得成功,勇气和毅力是必不可少的。
(2)
“唯一”这个词语指出要想寻求真理,除了对事物进行客观的探索,别无它路,强调了实践、探索的重要意义
(3)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可见知识绝不是袖手旁观就能够得到;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4)
因为个人行动不是盲目的行动,总要有一定的思想、一定的理念指导。这思想、这理念,也“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那就要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判断力。
(5)
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我们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7.
【答案】
(1)
按部就班
(2)
怎样才能鼓励创新;中美两种教育哲学哪个好
(3)
证明与美国的教育相比,中国的教育也有成功之处
(4)
(1)都能够鼓励创新
(2)对学习成绩排在后面
30%—40%
的学生有益处;这些学生通过中国式按部就班的教育训练,可以成才,而且成才之后可以跟比他聪明的学生竞争。
(3)跳跃式学习,有较大的自由度,可以自己发展出很多东西。
(5)
提出问题:创新和鼓励创新的问题。
分析问题:①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得认真做点研究;②将美国与中国的教育哲学进行比较;③叙述自己对这两种教育哲学的亲身体会。
解决问题:两者各有短长,需相互吸取,互为补充,既要多进行一些有规则的训练,又要鼓励学生去挑战权威,走出一条鼓励创新的全新之路。
18.
【答案】
(1)
A
(2)
采用了讲道理和举例子的论证方法
(3)
作者对王阳明先生的行为并不持批判态度,而只是以他的行为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相反他认为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