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周末一练第五周 第1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周末一练第五周 第1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8.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2-03-08 19:15: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周末一练
第五周 第1章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人眼的“白眼球”和“黑眼球”实际上是指( )
A.巩膜和虹膜 B.虹膜和角膜 C.角膜和巩膜 D.角膜和虹膜
2.关于光学器材或设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照相机、幻灯机的镜头都相当于凸透镜 B.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
C.近视眼是将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 D.电视机的遥控器可以发射出红外线
3.如图是一种凹下道路的设计,它能起到控制行驶汽车产生的噪声对环境影响的作用。这种设计是采用了下列哪种途径来减弱噪声的( )
A.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B.在声源处减弱
C.在人耳处减弱 D.以上选项都不正确
4.如图所示,一束光线射到平面镜上,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经过的点是 ( )
A.a B.b C.c D.d
5.如下图所示,图中人出现了错误判断,以下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岸边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雨后彩虹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C.电影幕布选用粗糙布料.目的是让光发生镜面反射
D.电影幕布选用粗糙布料.目的是让光发生漫反射
7.电视机遥控器可以发射一种不可见光,叫做红外线,用它来传递信息,实现对电视机的遥控。不把遥控器对准电视机的控制窗口,按一下按钮,有时也可以控制电视机,这是利用(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折射 C.光的可逆性 D.光的反射
8.如图的四种情景.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

9.下列哪个情景中的“影”是由于光的折射产生的是 ( )
A.毕业合影 B.立竿见影 C.湖光倒影 D.树影婆娑
10.如图甲是来自远处的光线经某人眼球折光系统的光路,下列关于该人远、近视眼的判断及矫正所需配戴的眼镜镜片的选择正确的是 ( )
A.近视眼:乙 B.远视眼:乙
C.近视眼:丙 D.远视眼:丙
11.透过蓝色透光的玻璃,进行下列观察,结果是( )
A.观察黄色物体,可以看到绿色 B.观察绿色物体.可以看到蓝色
C.观察红色物体,可以看到黑色 D.观察任何颜色物体.看到的都是蓝色
12.同学们在学习光现象过程中有许多说法,我们从中选出四种:①光年是一个非常大的时间单位;②“坐井观天,所见甚小”隐含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③平静湖面上的“倒影”,说明平面镜成“与物等大正立的像”的规律不成立;④透过书桌上的玻璃板看玻璃板下面的字,看到的是字的虚像。对这些说法正误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都正确 B.①②④正确,③错误
C.②③正确,①④错误 D.②④正确,①③错误
13.如图所示,OA是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的一条反射光线,OA与水面夹角为60°,下列关于入射角α、折射角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α=60° β<60° B.α=60°β>60°C.α=30° β<30° D.α=30°β>30°
14.烛焰通过凸透镜恰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倒立的像,若保持透镜位置不变,把烛焰与光屏的位置对调一下.则 ( )
A.光屏上仍能呈现出一个缩小的像
B.光屏上将能呈现出一个放大的像
C.光屏上不能呈现出像.但眼睛透过透镜能看到像
D.光屏上没有像,需调节光屏的位置像才能呈现出来
15.将易拉罐的上部剪去,蒙上半透明纸,在罐底部开一个小孔。用它做小孔成像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它的成像原理是光的折射规律
B.像与物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C.物体离得越远.像就越小
D.物体与小孔距离不变.纸与小孔距离越大.像也越大
16.某人用一块四周有点缺损的凸透镜做成像实验.则他在光屏上得到的像与未缺损的凸透镜做成像实验相比( )
A.所成像毫无变化 B.像的大小、正倒、位置均无变化,但略显暗些
C.所成像四周也有缺损 D.看缺损程度.如四周缺损较多时.不能成完整像
17.如图所示,平静的水面上有一座石桥,桥孔看上去是圆形的。当水面上升时.看到桥孔的形状是下图中的( )

18.如上图所示,在平面镜的左下方有一个发光点S,关于它的成像情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在a点成一个等大的虚像
B.在b点成一个放大的实像
C.在c点成一个正立、等大的虚像
D.发光点不在镜面的正前方.故它不能在平面镜中成像
19.下列光学现象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

A.图a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因此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图b中,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光滑平整,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C.图c表示的是近视眼的成像情况,应该配戴凹透镜来矫正
D.图d表示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色散后的色光排列情况
20.检查视力时,人眼与视力表应相距5m,但某眼科医疗室内两墙壁仅相距3.5m,于是采取这样的措施:在一面墙上挂视力表,在另一面墙上正对着视力表挂一平面镜。检查视力时,被检查者应当 ( )
A.面向表,且与表相距5m站立 B.面向表,且与表相距1.5m站立
C.面向镜,且与镜相距3.5m站立 D.面向镜,且与镜相距1.5m站立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21.把一块石头投入水中,在距石头落水处不同距离的岸边的人,树上的鸟,水中的鱼同时听到声音,则距石头落水处最远的是 。
22.车门车窗已关闭的汽车内的乘客几乎听不到外面的声音.这是从 途径减少噪声;市区、住宅区内禁鸣喇叭是从 减少噪声。
23.水牛“哞哞”的叫声和蚊子“嗡嗡”的叫声相比较, 的叫声音调高, 的叫声响度大。
24.当调节收音机的电位器.使其音量增大时,发现扬声器的纸盆的振动幅度也加大。
(1)这表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什么有关? ;
(2)当你逐渐远离收音机时,听到的声音有什么感觉? ;这又表明声音的响度是否还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
25.小红利用量角器和三角板制作一个影子时钟(日晷仪),如图所示,这是利用了 原理。我国古代《周礼》一书中有“司烜氏掌以夫遂取火于日”的记载,这里的“夫遂”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凸透镜,它对光线有 作用。
26.如图所示.暗室中A点放一支燃烧的蜡烛.墙壁上有一面平面镜M。室中甲、乙、丙、丁四个同学中能通过平面镜看到烛焰的是 。
27.如图所示是光从空气斜射到玻璃表面的情况。则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的范围是 。
28.如图所示,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在碗的底部,眼睛在A处恰好看不到它.
(1)小明看不到硬币,这是因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 传播;
(2)将平面镜放到碗边适当的位置,小明在A处通过平面镜看到了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 现象;
(3)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小明在A处也能看到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 现象.
三、作图题(共10分)
29.(1)(2分)如图l所示,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
(2)(3分)如图2中所示,由发光点S射到水面上某处的一束光,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反射光线经过A点,试在图中画出反射光路。
(3)(2分)如图3所示,一束光与平面镜成45°角射到平面镜上,请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并标明反射角的大小。
(4)(3分)如图4所示,在图中画出一束光从空气射入玻璃和离开玻璃砖后的光路图。

四、实验探究题(共20分,33题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
30.下面是某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过程,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如图所示,将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后汇聚于点F,则透镜的焦距为   cm.
(2)在探究过程中,当蜡烛、透镜、光屏三者处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像,则该像是   立、   的实像.
(3)当蜡烛向右移向透镜的过程中,像会发生什么变化?   .
31.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刻度尺,刻度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刻度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______,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刻度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_______,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_。
(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32.为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的特点,小明同学进行如下实验研究:
(1)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l0cm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表声是通过 传播的。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圆筒口一段距离后,如图(甲)所示位置,恰好听不见表声.
(2)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 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表,如图(乙)所示,则∠AOB是该光路的 (入射角/反射角).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 ____________(能/不能)像光一样反射.
(3)用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听见的声音明显减弱,说明海绵板吸收声音的能力 ______(强/ 弱)于玻璃板.
33.小林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发现:当光由空气沿半圆玻璃砖边缘垂直射入圆心处发生反射和折射时,不断加大入射角会发生折射光消失而反射光却变得更亮的情况,如图所示,老师告诉他这是光的全反射现象.课后,小林查到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的一些数据如下表:
入射角

10°
20°
30°
40°
41.2°
41.8°
42°
折射角

15.2°
30.9°
48.6°
74.6°
81°
90°
/
反射能量
5%
7%
26%
43%
77%
84%
100%
100%
表中数据说明:
(1)光从玻璃斜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反射能量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   ,当入射角达到   °时,反射能量达到100%,就发生了全反射现象.
(2)根据光路可逆原理,当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时,折射角   入射角(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A
B
B
D
D
C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C
B
A
B
B
C
B
D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21.水中的鱼
22.传播 声源处
23.蚊子 水牛
24.振动幅度 响度变小 距声源远近
25.直线传播 会聚
26.丙
27.100°<θ<140°
28.(1)直线 (2)反射 (3)折射
三、作图题(共10分)
四、实验探究题(共20分,33题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
30.(1)10 (2)倒; 放大 (3)像由倒立放大的实像变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1.(1)较黑暗;B蜡烛 (2)相同(或相等);垂直;相等 (3)B
32.(1)空气 (2)入射角 能 (3)强
33.(1)增大(或增加);41.8 (2)小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