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高矮与俊丑,皆涉题中义——分析概括形象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中的某些本质问题,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因此,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就成为小说阅读命题的考查热点。本考点常见的有三种题型:①概括人物形象特点;②鉴赏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③分析形象(人物形象及其他物象)的作用。
题型一 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小说人物的形象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外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
对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是小说阅读考查的热点,在具体命题时,部分考题要求只概括不分析,也有部分考题要求概括之后再分析。
一、命题角度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2019·江苏卷)请简要分析表姐这一人物形象。 题干要求很明确,就是分析人物形象
二、解题技法
整体概括人物形象“五角度”
小说对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的交代。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形象(性格)。
小说塑造形象的方法。通过小说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以及正面和侧面描写等进行分析,概括出形象(性格)特征。
描写人物思想性格的情节。情节是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等,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赏析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节论人。
小说有关人物命运、性格形成的环境。首先,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性格。其次,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深刻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
作者或其他人物的议论和评价。如《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对王熙凤的评价“泼皮破落户”“凤辣子”,就揭示了王熙凤泼辣、强势的性格特点。
答题模板
模板一 ××是一个……(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
模板二 ××的性格特点:①……;②……。
模板三 特点(思想、性格)+阐述(在原文中找依据)。
局部语段分析人物心理或性格“二步”“二要”
二步 第一步: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看看在这一语段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哪些情节与这些描写有关系,从而揣测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第二步:分清描写类型,抓关键词句,在整体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细读。所给文字,要分清是哪类(些)描写(语言/动作/肖像/侧面描写等),厘清其中的层次,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
二要 一要:设身处地地替小说中的人物想想。此时此刻,他做了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说,这样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答题时,要做好对小说人物内心的具体分析
二要:充分估计到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因为命题者的“题材”一般都涉及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这一方面
三、思维提升
(2019·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表 妹
林斤澜
矮凳桥街背后是溪滩,那滩上铺满了大的碎石,开阔到叫人觉着是不毛之地。幸好有一条溪,时宽时窄,自由自在穿过石头滩,带来水草野树,带来生命的欢喜。
滩上走过来两个女人,一前一后,前边的挎着个竹篮子,简直有摇篮般大,里面是衣服,很有点分量,一路拱着腰身,支撑着篮底。后边的女人空着两手,几次伸手前来帮忙,前边的不让。前边的女人看来四十往里,后边的四十以外。前边的女人不走现成的小路,从石头滩上斜插过去,走到一个石头圈起来的水潭边,把竹篮里的东西一下子控在水里,全身轻松了,透出来一口长气,望着后边的。后边的走不惯石头滩,盯着脚下,挑着下脚的地方。前边的说:
“这里比屋里清静,出来走走,说说话……再呢,我要把这些东西洗出来,也就不客气了。”
说着就蹲下来,抓过一团按在早铺好了的石板上,拿起棒槌捶打起来,真是擦把汗的工夫也节约了。
看起来后边的是位客人,转着身子看这个新鲜地方,有一句没一句地应酬着:
“水倒是清的,碧清的……树也荫凉……石头要是走惯了,也好走……”
“不好走,一到下雨天你走走看,只怕扭断了脚筋。哪有你们城里的马路好走。”
“下雨天也洗衣服?”
“一下十天呢,二十天呢。就是三天不洗也不行。嗐,现在一天是一天的事情,真是日日清,月月结。”
客人随即称赞:
“你真能干,三表妹,没想到你有这么大本事,天天洗这么多。”
主人微微笑着,手里捶捶打打,嘴里喜喜欢欢的:
“事情多着呢。只有晚上吃顿热的,别的两顿都是马马虎虎。本来还要带孩子,现在托给人家。不过洗完衣服,还要踏缝纫机。”
客人其实是个做活的能手,又做饭又带孩子又洗衣服这样的日子都过过。现在做客人看着人家做活,两只手就不知道放在哪里好。把左手搭在树杈上,右手背在背后,都要用点力才在那里闲得住。不觉感慨起来:
“也难为你,也亏得是你,想想你在家里的时候,比我还自在呢。”
主人放下棒槌,两手一刻不停地揉搓起来:
“做做也就习惯了。不过,真的,做惯了空起两只手来,反倒没有地方好放。乡下地方,又没有什么好玩的,不比城里。”
客人心里有些矛盾,就学点见过世面的派头,给人家看,也压压自己的烦恼:
“说的是,”右手更加用力贴在后腰上,“空着两只手不也没地方放嘛。城里好玩是好玩,谁还成天地玩呢。城里住长久了,一下乡,空气真就好,这个新鲜空气,千金难买。”
单夸空气,好比一个姑娘没有什么好夸的,单夸她的头发。主人插嘴问道:
“你那里工资还好吧?”
提起工资,客人是有优越感的,却偏偏埋怨道:
“饿不死吃不饱就是了,连奖金带零碎也有七八十块。”
“那是做多做少照样拿呀!”
“还吃着大锅饭。”
“不做不做也拿六七十吧?”
“铁饭碗!”
客人差不多叫出来,她得意。主人不住手地揉搓,也微微笑着。客人倒打起“抱不平”来:
“你好脾气,要是我,气也气死了,做多做少什么也不拿。”
“大表姐,我们也搞承包了。我们家庭妇女洗衣店,给旅店洗床单,给工厂洗工作服都洗不过来。”
“那一个月能拿多少呢?”客人问得急点。
主人不忙正面回答,笑道:
“还要苦干个把月,洗衣机买是买来了,还没有安装。等安装好了,有时间多踏点缝纫机,还可以翻一番呢!”
“翻一番是多少?”客人急得不知道转弯。主人停止揉搓,去抓棒槌,这工夫,伸了伸两个手指头。
客人的脑筋飞快转动:这两个手指头当然不会是二十,那么是二百……听着都吓得心跳,那顶哪一级干部了?厂长?……回过头来说道:
“还是你们不封顶好,多劳多得嘛。”
“不过也不保底呀,不要打算懒懒散散混日子。”
客人两步扑过来,蹲下来抓过一堆衣服,主人不让,客人已经揉搓起来了,一边说:
“懒懒散散,两只手一懒,骨头都要散……乡下地方比城里好,空气第一新鲜,水也碧清……三表妹,等你大侄女中学一毕业,叫她顶替我上班,我就退下来……我到乡下来享几年福,你看怎么样?”
(选自《十月》1984年第6期,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表姐这一人物形象。
【思维“三步曲”】
第一步:审题干,定题型。根据题干,可知本题属于“人物形象概括分析类”题目。表姐是文中的一个次要形象,但形象鲜明。解答此题,首先要从文中找到描写表姐的语句,然后进行分析。
第二步:明角度,找对应。
明角度 找对应
人物的身 份、地位 从“城里住长久了”可看出表姐生活在城市里;从“饿不死吃不饱就是了,连奖金带零碎也有七八十块”“那是做多做少照样拿呀”“还吃着大锅饭”“不做不做也拿六七十吧”“铁饭碗”等对话,说明了表姐的工资状况,可看出表姐是一个
刻画人物 的手法 表妹洗衣服时,表姐装出城里人见过世面的派头,“右手更加用力贴在后腰上”;同表妹谈论自己工资的对话,表面埋怨,实际则是得意,甚至“差不多叫出来”。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反映出表姐是一个的人
情节 在陪表妹洗衣服这件事上,表姐虽然也很勤劳能干,但是出于矜持和骄傲,开始是袖手旁观;听到表妹收入很高后,又焦急不安,扑过去抢着洗衣服。这些情节,表现出表姐渴望改变自己生活的迫切心情
第三步:组要点,定答案。整合前两步的要点,形成答案。注意要点要齐全,语言简洁。
组织答案:从所拿工资等,看出她是捧着铁饭碗的城市劳动者;从背着手、做派头等,看出她有优越感和虚荣心;从扑过去抢着洗衣服等,看出她渴望通过劳动改变生活。
题型二 鉴赏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多方位的,它凭借各种艺术手法既对人物形象进行直接描写(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又对人物进行间接描写(如侧面衬托)。
一、命题角度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2019·全国卷Ⅰ)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题干前面的表述是引子,最后一句话才是命题人真实目的所在,即考查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二、解题技法
解答人物形象的手法题“三步骤”
第一步:定角度,明方向。看题干要求和文本内容,确定答题是从直接描写的角度还是从间接描写的角度,还是两者兼有。
第二步:找对应,细分析。从文中找出直接描写或者间接描写对应的内容,看看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指出这些手法从哪些角度表现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第三步:析效果,组答案。指出所用手法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再根据题干要求进行答案整合。
三、思维提升
(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七岔犄角的公鹿
乌热尔图
①“你,你别打啦!”我两眼盯着他,一串泪珠滚出眼窝。
②“喊啥,小崽子?你像只猫,整天待在帐篷里,靠我养活!”他吼着,举起熊掌似的大手,又朝我打来。
③“我去打猎,给我枪——我爸爸留给我的猎枪。”
④他愣了一下,那双醉红的眼睛像打量陌生人似的瞅着我。我不哭了,再也不想哭了,挺着胸脯站在他面前,我感到一下子长大了。我爸爸早死了,妈妈为了过活跟了他,没过几年,妈妈也病死了,我就只好和他在一起熬日子。我从未叫过这位继父一声“爸爸”,只在心里喊他的名字:特吉——部落里的人都这样叫他。
⑤“给,小崽子。明天,你上山,见啥打啥。你有这个胆子吗?”
⑥几乎和我一般高的猎枪,差点把我撞个跟头。我紧紧攥住枪筒,毫不示弱地说:“我不怕,你能打,我也能打。”
⑦“先别吹。打猎可不像往嘴里灌酒那么容易。”说完,他又抓起酒瓶,咕嘟咕嘟地喝起来。
⑧这天早晨,我起得比往常都早。我脚上穿的软靴是妈妈留给我的,子弹袋和猎刀是爸爸用过的。我要靠这些,再加上我自己的勇敢,成为一个猎手,一个让全部落人都服气的猎手。
⑨我慢慢地攀上山顶。这是一个漂亮的山峰,它的背上长满松树和桦树,前胸盖着白雪,侧面是片凹下去的向阳坡。这里准有野兽。等了大半天,果然没叫我失望,桦树林里有什么的影子在晃动。我咬紧牙,瞄准黑影,端平猎枪。枪响了,野兽晃了晃,踉跄着奔出树林。是一头健壮的公鹿,它头上顶着光闪闪的犄角,犄角分成了七个支岔,很有气势。鹿一眼瞥见我,扭头叫了一声。顿时,又从树林里跑出五只受惊的野鹿,有母鹿,有小鹿。公鹿一瘸一拐地跟在最后,不时扭头戒备而憎恶地瞅着我。看得出来,它在护卫鹿群。转眼间,它们爬过山岗,消失在密林里。这时,太阳已经溜到山尖,树林变得黑森森的,我想今天是撵不上它了。
⑩晚上,坐在火堆旁,我心里也有一个不安的火苗在上下乱蹿。“今天,我打了个鹿。是七岔犄角的公鹿,可大啦!它流的血真多,要不是天晚了,我真……”我对特吉说。他不喝酒的时候,脸上没有凶相,但总是阴沉沉的。
?“嘿,傻小子。流点血,这能算你打了鹿?打鹿的人,剥了鹿皮,先把鹿腰子拿回来,让大家尝尝……鹿可不像你,碰一下就哭。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懂吗?”
?我好像被灌了一脖子雪,心里又气又恼:“明天,我会拿鹿腰子让你尝的。”
?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赶到昨天打猎的山坡,沿着伤鹿留在雪地上的蹄印追着。不知什么时候,雪地上多了一行奇怪的蹄印。突然,从左侧山脚的桦树林里传来咔嚓咔嚓的响声,六只野鹿在那里惊慌奔逃。我认出那头被我打伤的公鹿,它瘸了一条腿,跑在鹿群后面。一只狼在后面拼命地追赶,并且越追越近。公鹿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直奔山坡跑来,它跑上山顶,到石崖前放慢脚步,一步一步蹬着石崖。看起来它很费力,忍着痛。
?快点,狼追上来啦!我被这头危难中的受伤的鹿吸引了,忘记了自己狩猎的使命。
?猛冲过去的狼一口咬住鹿的后腿,几乎就在同时,鹿猛地一蹬,狼怪叫一声,滚了下来。我看见鹿的后腿被连皮带肉撕下一块。啊,真有一手。为了弄死这家伙,甘心让它咬去一块肉。可惜那一蹄没踢在狼的脑壳上。
?狼在地上打了个滚,弓着腰,咧着嘴,发疯似的朝石崖冲去。鹿低下头,把粗壮、尖利的犄角贴在脚下的石头上,沉着地等待着。
?啊,这只狼真坏。它借助跑的冲力腾空朝鹿扑去。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就在狼对准鹿脖子下口的一刹那,鹿猛地扬起低垂的犄角,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块石头被甩过石崖,跌进山谷。
?鹿胜利了。它骄傲地扬起头,把漂亮的犄角竖在空中。“呦——”七岔犄角的公鹿站在崖顶呼唤同伴,山谷里传来鹿群的回音。
?我躲在它的下风,着迷地瞅着它。它那一岔一岔支立着的犄角,显得那么刚硬;它那细长的脖子挺立着,象征着不屈;四条直立的腿,似乎聚集了全身的力量。我想起特吉的话:“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
公鹿疲倦地走过我的眼前,还是那么骄傲。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它似乎觉察出什么,停下步来。我觉得自己的心被撞击了一下,我想起了自己。我不是看热闹的孩子,而是一个猎手。我的眼睛转向鹿腿上的伤口:一处是我的猎枪打的,看来没伤到骨头,但也穿了窟窿;另一处是狼咬的,血淋淋的。在这个时候要想补它一枪真是太容易了,我下意识地摸了摸枪栓,看着它一瘸一拐的身影……
(节选自乌热尔图《七岔犄角的公鹿》,有删改)
本文第?~?段描写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思维“三步曲”】
第一步:定角度,明方向。题干中提到的“公鹿”,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又提到了“描写”,应该考虑描写的手法,并且题干中已经明确了“表现手法”,因此本题属于“鉴赏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题。题干既然说是“描写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那么“表现手法”就应该从描写的手段和方法去思考。
第二步:找对应,细分析。既然是“鉴赏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题,题干中还有“哪些”,因此,可从以下角度思考: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描写手法 正面
描写 动作描写:“公鹿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一步一步蹬着石崖”“狼在地上打了个滚,弓着腰,咧着嘴,发疯似的朝石崖冲去”等,生动地展现了鹿与狼搏斗的过程,展现出公鹿的勇猛
侧面
描写 文中的“我”相当于次要人物,通过“我”的心理活动来表现“公鹿”:“真有一手”“可惜那一蹄没踢在狼的脑壳上”“这只狼真坏”等,展现了“我”的感情倾向,表达了对鹿的赞美,强化了鹿的形象
修辞手法 “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块石头被甩过石崖”,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对狼的狼狈落败进行描写,表现了鹿的勇猛
第三步:析效果,组答案。根据第二步的分析,概括出正面、侧面描写以及修辞手法所形成的表达效果,然后分条组织答案。
组织答案:①动作描写。从正面对公鹿与狼恶斗的过程进行了细致描绘,如公鹿忍着剧痛攀爬石崖的姿态,恶狼弓腰、咧嘴、凶残地发起进攻的动作细节等,生动传神。②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被鹿角叉起的狼比喻成石头,表现公鹿的勇猛。③侧面烘托。通过“我”的心理描写,烘托出狼鹿恶战的紧张气氛,表达“我”对公鹿的赞美,强化对公鹿形象的塑造。
题型三 分析形象的作用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中的某些本质问题,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小说中的形象可分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物象。
一、命题角度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我”在小说中属于次要人物,本题考查分析形象的作用
二、解题技法
解答主要人物作用题“三关注”
对情节的作用。分析主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应首先考虑与小说情节的关联,因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的完成,都与情节密切相关,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在对情节产生推进作用。
对主题的作用。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必须考虑小说的主题,因为小说的目的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尤其是主要人物形象)表现主题,这是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最根本用意。
对社会的作用。也就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产生的影响或作用,体会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巧解次要人物作用题“五思考”
思考“自身作用”。次要人物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有的自身还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具有的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作用和价值。
思考牵线搭桥,推动情节的作用。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的相关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他们的出现主要是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常常起到线索作用。
思考侧面衬托,突出主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显主要人物的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
思考揭示主题,增添魅力的作用。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如《祝福》中的“我”就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具有现代意识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新旧历史交替时期种种精神上的矛盾。
思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的作用。有的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
完胜物象作用题“四角度”
从人物塑造方面。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从哪些方面对主要人物做了映衬,如从心理、行为、语言方面等。
从情节安排方面。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联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具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从环境方面。一是指它对时代特色、氛围做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二是指它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刻画作用。
从主题方面。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三、思维提升
(2021·南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玻 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撞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菜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1.(主要人物的作用)小说中的王有福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思维“三步曲”】
第一步:给人物定位。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王有福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把握王有福的性格特点。
第二步:找准切入点。这道题考查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作用,先要把握小说中王有福的性格特点,再结合作者的表达意图,从对小说的情节、主题及社会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对情节 的作用 王有福误撞玻璃一事,引起了“我”一系列的想法,由此可知,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对主题 的作用 在王有福这个底层人物的身上寄予了作者深切的同情,他的胆小怕事、本分善良,无不令人感到震撼
对社会 的作用 王有福误撞玻璃这件事是社会现象的一个缩影,在他身上可以折射出不良的心态,小说正是让人们从他的身上吸取教训,弘扬正能量
第三步:组要点,定答案。整合前两步的主要信息,形成答案,注意分条回答。
组织答案:①推动情节发展。王有福的所作所为,使“我”产生了一些想法,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揭示小说主题。借助王有福这一形象揭示底层百姓胆小怕事、本分善良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同情。③折射出社会现象,给人启示。通过王有福折射出社会上存在纵容肇事者不良行为的现象,启示人们普及法律常识,与不良行为作斗争。
2.(次要人物的作用)“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思维“三步曲”】
第一步:给人物定位。判断人物在文中的地位,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第二步:找准切入点,定方向。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思考,全面准确理解“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这道题要求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属于对次要人物的分析。作答时,可从四个方面进行思考,全面准确理解“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牵线搭桥, 推动情节 “我”给王有福捎钱,约好见面却没有见到,此后的见面中,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等,这一系列情节,“我”都是见证者、参与者,可见“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是整个故事的讲述者,从情节上起到推动整个故事的发展的作用。同时,小说故事由“我”讲述,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侧面烘托, 突出主要
人物 “我”见证了王有福的胆小怕事,见证了他的谦卑,“我”的提议衬托了他的善良,所以“我”的存在使主人公性格更加鲜明
揭示主题, 增添魅力 “我”看待玻璃墙伤人事件,其实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所以文章通过“我”,便于揭示主旨
渲染气氛, 奠定基调 渲染气氛的多为群体人物,文中没有体现;不过,“我”这个次要人物出面来叙述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让读者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第三步:组要点,定答案。整合前两步的主要信息,形成答案,要点要全,语言要简洁。
组织答案: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