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唐雎不辱使命》练习题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秦王不说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C.且秦灭韩亡魏
D.仓鹰击于殿上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A.渔人甚异之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苦其心志
D.策之不以其道
3.辨析下列句子中“于”字的含义。
(1)受地于先王( )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3)请广于君 ( )
(4)仓鹰击于殿上 ( )
(5)休祲降于天( )
(6)何至于此 ( )
4.下面四句中与“此庸夫之怒也”句式相同的是( )
A.非若是也
B.要离之刺庆忌也
C.皆布衣之士也
D.臣未尝闻也
5.下列句子分别揭示了秦王的什么态度?将备选答案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前倨后恭 B.以势压人 C.恐吓威胁 D.不可一世 E.虚伪狡诈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2)安陵君其许寡人!( )
(3)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
(4)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
(5)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6.下列各句中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是( )
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B.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C.皆布衣之士也
D.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7.将下列称谓归类,只写序号。
唐雎:______________ 秦王:________________
A.寡人 B.布衣 C.臣 D.士 E.大王 F.公 G.天子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秦王怫然怒( )
(2)仓鹰击于殿上( )
(3)天下缟素 ( )
(4)寡人谕矣 (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这场斗争中,唐雎和秦王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请就文段说说“激烈的斗争”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王欲见顿弱
秦王欲见顿弱,顿弱曰:“臣之义不参拜,王能使臣无拜,即可矣。不,即不见也。”秦王许之。于是顿子曰:“天下有有其实而无其名者,有无其实而有其名者,有无其名又无其实者。王知之乎?”王曰:“弗知。”顿子曰:“有其实而无其名者,商人是也。无把铫推耨①之势,而有积粟之实,此有其实而无其名者也。无其实而有其名者,农夫是也。解冻而耕,暴背而耨,无积粟之实,此无其实而有其名者也。无其名又无其实者,王乃是也。已立为万乘无孝之名以千里养无孝之实。”秦王悖然②而怒。
顿弱( )曰:“山东战国有六,威不掩于山东,而掩于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秦王曰:“山东之战国可兼与?”顿子曰:“韩,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王资臣万金而游,听之韩、魏,入其社稷之臣于秦,即韩、魏从。韩、魏从,而天下可图也。”秦王曰:“寡人之国贫,恐不能给也。”顿子曰:“天下未尝无事也,非从即横也。横成,则秦帝;从成,即楚王。秦帝,即以天下恭养;楚王,即王虽有万金,弗得私也。”秦王曰:“善。”乃资万金,使东游韩、魏,入其将相。北游于燕、赵,而杀李牧。齐王入朝,四国必从,顿子之说也。
(选自《战国策·秦策四》)
【注释】
①把铫(yáo)推耨(nòu):拿着农具。②悖然:因发怒或惊慌而变色的样子。
1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已
立
为
万
乘
无
孝
之
名
以
千
里
养
无
孝
之
实。
12.根据文意,下面哪个词填入括号最合适?请说明理由。
顿弱( )曰:“山东战国有六,威不掩于山东,而掩于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A.傲然 B.勃然 C.淡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顿弱是如何让秦王折服的?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结合《唐雎不辱使命》《秦王欲见顿弱》发表你对“士”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你认为秦王最终会放过安陵吗?唐雎接下去的命运会如何?请续写本文的故事,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0.唐雎不辱使命
1.C
2.D
3.(1)表示动作的来源,相当于“从” (2)表示动作的趋向,在现代汉语中可以省译,“使于秦”就是“出使秦国” (3)表示动作的对象,“广于君”就是“让您扩大领土”
(4)相当于“到” (5)表示动作的来源,相当于“从”
(6)跟“至”连用,表示动作发展的趋向,“至于此”就是“到这地步”
4.C
5.(1)E (2)D (3)B (4)C (5)A
6.C
7.唐雎:B、C、D、F 秦王:A、E、G
8.(1)愤怒的样子 (2)同“苍” (3)穿白色丧服 (4)明白,懂得
9.(1)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2)心里的愤怒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 (3)那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您。
10.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刺杀秦王,终于让他屈服。
11.已立为万乘/无孝之名/以千里养/无孝之实。
12.选C。理由:顿弱指责秦王无名无实,秦王勃然大怒,但顿弱却毫不畏惧,自顾自地往下说,这份淡定与自信源于顿弱的自信,他非常确定秦王需要吞并六国的可行性谋略,而他恰好能帮助秦王实现他的愿望,可见顿弱是一个有胆识,有谋略的谋士。
13.①顿弱为了使秦王礼遇自己,一反常态,故意摆架子不行参拜礼才进见,否则免谈,如此一来吊起秦王的胃口,急于见到顿弱这个奇才。②见面后,故意指责秦王的过失,给他来个当头棒喝。秦王平时听惯了阿谀奉承,普通的说话方式难以打动他,游说时指出秦王的缺点反而会引起他的重视,欣赏顿弱的勇气和胆识,进而采纳其意见。③满足秦王的需求,提出可行性建议。秦王需要吞并六国的可行性谋略,顿弱指点天下大势,提出用金钱瓦解六国的方案;在秦王犹豫不决时,痛陈成大业不能过于爱惜、看重金钱,使秦王醒悟过来。④口才了得,能言善辩。
14.战国时期的谋士往往都有胆识,有谋略,有口才。①有胆识。比如在魏国灭亡后,秦国企图榨取安陵国,唐雎只身出使秦国,冒死与秦王抗争,粉碎秦王吞并安陵国的阴谋。顿弱指责秦王无名无实,秦王勃然大怒,顿弱却镇定自若,抛出秦王最渴望的统一六国的谋略。②有谋略。秦王跟唐雎说理的时候,唐雎也以理对理,可见唐雎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顿弱面对秦王出奇谋,一开始就指责秦王的过失,反而会引起秦王的重视,欣赏他的勇气和胆识,对他提出的计谋抱有很大程度的信任。顿弱就采用这种说话方式给秦王来个当头一棒,结果反而使秦王采纳了自己的建议。
【参考译文】秦王想召见顿弱,顿弱说:“臣有一种坏习惯,就是对君王不行参拜之礼,(假如)大王能特许免我参拜之礼,就可以(见大王)了。否则,(臣)拒不见(大王)。”秦王答应了他的条件。于是,顿弱(入见,对秦王)说:“天下有有实无名的人,有有名无实的人,还有无名又无实的人。大王知道这一点吗?”秦王说:“(寡人)不知。”顿弱说:“有实无名的人指的是商人,不用耕作劳苦,却有积粟满仓,这是他们有实无名的表现。有名无实的人指的是农夫,冒着春寒开耕,顶着烈日耘田,却户无积粟,这是他们有名无实的表现。而无名无实的人则是指大王您,身为万乘之尊,(却)无孝亲之名;坐拥千里,(却)无孝亲之实。”秦王(被揭了伤疤,不由得)勃然大怒。
顿弱(继续)说:“崤山以东有六国,(大王)以赫赫威权,不能制住山东(六国),却将威权施加于母后,(囚禁她,)臣私下认为,大王(这样做)不妥啊。”秦王(绕开话题)说:“(你看)寡人能否吞并六国呢?”顿弱说:“(依形势而论,)韩国扼天下之咽喉,魏国处天下之胸腹。大王如果肯给我万金之资,(臣愿)东往韩、魏,策动两国执政之臣让他们听命于秦国,从而使韩、魏两国臣服。韩、魏两国臣服了,然后可图天下。”秦王(推托)说:“寡人的国家贫穷,恐怕不能给(先生万金之财以资先生游说韩、魏)啊。”顿弱说:“(如今)天下战乱纷纷,(诸侯)不是缔结合纵之约,就是采取连横之策。连横成功了,就(有利于)秦国称霸;合纵成功了,就(有利于)楚国称霸。秦(一旦)称霸,就富有天下(,区区万金又有何足道);(如果)楚国称霸,那么大王即使拥有万金也不能私藏了。”秦王说:“(您说得)好。”于是拿万金来资助(他),令(顿弱)游说韩、魏两国,笼络两国主政之臣。(顿弱)向北到燕、赵(之后,施行反间之计,)除掉(赵将)李牧。(后来)齐王建入秦朝拜,(燕、赵、魏、韩)四国都归附(于秦国),(这些)都是顿弱游说(的结果)。
1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