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3 20:4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鱼我所欲也》练习题
1.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A.今为宫室之美  问今是何世
B.呼尔而与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是亦不可以已乎 骨已尽矣
D.乡为身死而不受 或异二者之为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屋舍俨然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崔氏二小生
C.是亦不可以已乎
转转不已
D.万钟于我何加焉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3.下列句中“而”字表示修饰关系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C.既出,得其船
D.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5.名言连连看。
第一组
(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A.善于向别人学习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做人要有忧患意识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做人要懂得换位思考
(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D.准备充分才能做事完美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E.为人要光明磊落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F.要管好别人首先要管好自己
(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G.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推动力
第二组
(1)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A.仁爱的人所向无敌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不要对书本知识不加分析
(3)尽信书不如无书
C.每个人都有同情心
(4)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D.做人要有忧患意识
(5)仁者无敌
E.爱别人、尊敬别人才会受到别人的爱与尊敬
(6)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F.凡事要有规则约束
(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G.不将责任推给别人
6.为配合本次综合性学习,老师要组织班会活动,打算让你主持。如果让你设计一个开场白,你打算如何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班会活动中,老师设计了一个知识抢答环节,试试看你能否抢答出下列问题。
(1)孔子——我国封建社会的圣人,其思想的核心和精华是“__________”,其思想的保守方面是“____________”。孟子——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继承人,《孟子》一书的思想主体是伦理政治学说,其理论基础是____________论,孟子思想的核心是“____________”学说,即“民贵君轻”。
(2)写出《论语》中的四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中成语也很多,请写出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和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请分别举一个与孔子和孟子有关的传说故事。
孔子:____________。孟子:____________。
链接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岳阳楼记》)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万钟于我何加焉(    )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3)乡为身死而不受(    )
(4)是亦不可以已乎 (    )
(5)然则何时而乐耶(    )
(6)微斯人,吾谁与归
(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甲】文中的“本心”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的“古仁人之心”的具体体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话回答)。【甲】【乙】两文都运用了________的表现手法。
11.【甲】文中孟子的思想和【乙】文中范仲淹的思想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身体力行,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请简述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怠之,弗舍。杖踵①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疑许诺,延就坐,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息其中。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其手,问所苦,如侍亲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屎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逆旅邸,愿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②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③以货,遣归。人于是多④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宋学士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疑姁姁愿士⑤,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是岂可以貌决人材智哉?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选自宋濂《李疑传》)
【注释】①踵:走到。②脱:假如。③赆:赠给人的路费或礼物。④多:称赞。⑤姁(xǔ)姁愿士:温和、老实的人。
1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焉。
13.根据《古今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1)我不幸被疾矣(  )
A.被子   
B.表示被动 
C.蒙受,遭受
D.同“披”
(2)籍其数而封识之(
  )
A.名册,户口册 
B.登记  
C.典籍,书籍 
D.同“藉”,凭借
14.“义”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请结合本文及课文,分析李疑和行道之人、乞人在“义”的践行上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从《鱼我所欲也》中提炼出一个话题,联系现实或历史,谈谈自己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思路清晰,恰当引用文中的名句,语言精练,书写工整,字数100以上。
参考答案
9.鱼我所欲也
1.A 
2.C 
3.D 
4.BC 
5.第一组:(1)—E (2)—C (3)—A
(4)—B (5)—D (6)—G (7)—F 第二组:(1)—C (2)—D (3)—B (4)—F (5)—A (6)—G (7)—E 
6.示例:同学们,五千年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曾经在人类文明史上创造过无数的奇迹,孔子和孟子便是这些奇迹中两颗耀眼的明星,他们超人的智慧、深邃的思想、积极的人生态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一个星期以来,我们通过阅读、上网查找和请教老师,搜集了有关孔子、孟子的大量资料,并精心编排。今天在这里展示我们的成果,请老师多多指导。 7.(1)仁 礼 性善 仁政 (2)示例:不耻下问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杀身成仁 (3)示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舍生取义 (4)示例:孔子:周游列国(或:韦编三绝)。 孟子:孟母三迁(或:孟母断机杼)。 
8.(1)益处 (2)同“德”,感恩、感激 (3)同“向”,先前、从前 (4)停止 (5)既然这样,那么…… (6)如果没有 
9.(1)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着给他,乞丐因受轻视而不肯接受。
(2)(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10.人的羞恶之心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对比 
11.略。 
12.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13.(1)C (2)B 
14.李疑的“义”表现在助人的美德。收留患重病的范景淳,侍候如同亲人,没有丝毫厌烦,说明李疑是个急人所难、仗义疏财的人;李疑取回范景淳的包裹如数封好后还给他的两个儿子,又出钱为他安葬,不接受他两个儿子送来的米,反而还赠送给他们路费,说明李疑是个轻财好义的君子。行道之人、乞人的“义”是“舍生取义”。面对对方那种施与的态度,实则是一种轻蔑和侮辱,他们宁愿饿死,也不接受这种带有侮辱的施舍,说明他们心中有义。
【参考译文】李疑因为崇尚道义而闻名当时,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金华人范景淳在吏部当差,得了病,没有别的亲人。人们对他很冷漠,不收留(他)。(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家的)门口,告诉(李疑)说:“我不幸患病了,人们不收留我。(我)听说您品德很高尚,能借给我一张床(养病)吗?”李疑答应了(他),邀请(他)就座,迅速收拾出明亮舒适的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让(他在)里面休息。(李疑)找来医生(给他)把脉,亲自给(他)煮粥熬药。(李疑)从早到晚拉着他的手,问他的痛苦,如同服侍(自己的)亲人一样。不久(范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床被,又脏又臭(让人)难以接近。李疑每天给(他)擦洗,没有一点厌恶的神情。范景淳流着眼泪说:“我连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来报答(您的)大恩,行囊中有黄金白银四十多两,在过去(住过的)旅店里,希望(你)自己把它取来。”李疑说:“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范景淳说:“假如你不去取,我死后,恐怕被他人取走,(这)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请邻人一起去,提着(黄金白银)回来了。(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下数目封存起来做了标记。几天后范景淳最终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钱买棺材,(把范景淳)埋在城南聚宝山。(李疑)将所有封存好的装有财物的行囊,存放到了他的邻人家里。(李疑)写信让他两个儿子来。等(他的)两个儿子来了,(李疑)取出行囊按账册归还给他们。(他的)两个儿子用米馈赠(他),(李疑)推辞不接受,反而用财物送给(他们),让(他们)回去了。人们因此称赞李疑,知名人士都喜欢和李疑交往。
宋学士说:“我和李疑来往,知道他的为人。李疑(是个)温和、老实的人,不是有奇特壮烈的姿态(的人)。但是他所做的事,却有古人的义气和勇烈之风。这难道可以凭借外貌来判断人的才干和智谋吗?有句话说:全世界都很混浊,清廉的人才显现出来。我为世俗的唯利是图而悲伤,让李疑的事情流传开来,来劝谏(这种风气)啊。”
15.示例:常言道,生命之路是由一个个的十字路口组成的。是的,在这一个个的选择面前,我们或失落,或兴奋,或踌躇不决,或勇往直前……然而,这些选择却考验着我们的价值观。当鱼与熊掌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该如何选择?无疑,钱学森先生给了我们一份满意的答卷,他放弃了在美国的灯红酒绿,而选择了在国内的淡泊名利,他选择了鱼而放弃了熊掌,但却让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升华了自己的灵魂,净化了我们的心灵。不难知道,短暂的平淡是为了给未来的繁荣铺路,而瞬间的美丽始终只属于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