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3 21:03: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4.思考“大同”社会的现实意义。
课堂导入
“天下为公”,这四个字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生前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题写的最多的一句话。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那么这四个字究竟有什么含义?这什么被孙中山先生 奉为一生理想?
我们不妨走进《大道之行也》 共同寻找答案。
背景资料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前有一段记述这段话的来由,如下: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zhà),事毕,出游于观(guān)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译文:从前,孔于曾加鲁国的蜡祭。祭记结束,他在宗庙门外的楼台上游览,不觉感慨长叹。孔子大概是感叹感叹鲁国的现状。言偃在他身边问道“老帅为什么叹息?”孔子说:‘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都设有赶上,我对它们心向往之。)
读准字音
大道之行也,大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guān
fèn

读准断句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词语释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通“举”,选举
动词,以……为亲
动词,以……为子
幼而无父
老而无妻
老而无夫
施行
老而无子
职分,职守
女子出嫁
财物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从外面把门带上
兴起
作乱害人
通译全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有及时婚配。
(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梳理以下三个词的含义大同指什么?
大道:
大同:
大道之行:
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人人受到关爱
人人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天下为公
3.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人不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1.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句话中阐述了哪些社会乱象?为什么要提这些社会乱象?
社会乱象:“谋闭”“盗窃”“乱贼”。这些社会乱象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与理想的“大同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更鼓舞人们对“大同社会”的向往、追求。
主旨探究
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学习它的意义是什么呢?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能够激发我们树立为人类造福的远大理想。
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告诉我们大道施行的时候,一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尽管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但那是儒家学者在乱世中一个美好愿景。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人人受到关爱
人人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回顾梳理
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大同社会
1.把握重点字词:
①讲信修睦: 。
②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
③皆有所养: 。
④货恶其弃于地也: 。
⑤盗窃乱贼而不作: 。
⑥是谓大同: 。
随 堂 检 测


培养
供养
父母,子女
憎恶
害人

2.一词多意
(1)亲
A.故人不独亲其亲( )
B.故人不独亲其亲( )
(2)独
A.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B.故人不独亲其亲( )
(3)闭
A.是故谋闭而不兴( )
B.外户而不闭( )
老而无子的人
以……为亲

封闭、阻塞
父母
用门闩插门
3.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①人人都能受到了社会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讨论探究
示例:古代时的理想社会就是要求所有人无私心杂念,做事出于公心,讲求诚信,与人为善,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发挥,所有人都能得到照顾,社会安定无犯罪现象,做到“夜不闭户”,作为跨世纪的中学生应从自身做起,从小树立“天下为公”的理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争做有文化、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学完本文,谈谈你对“大同”社会的看法。
1、复习回顾、积累本文文言知识。
2、完成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
拓展延伸
“小康社会”与“大同社会”   
中国传统社会有两大理想,一高一低。一高就是大同社会,一低就是小康社会 。(出自《礼记》)
在儒家看来,尧舜禹时代就是大同社会,而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等就是小康社会。两个社会的区别,一个是天下为公,一个是天下为家。大同社会是天下为公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货力为公。小康社会是天下为家的,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注意,不是天下为自己,而是天下为家。
拓展延伸
陶渊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中描绘的世外桃源)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古人对理想社会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