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0-2021学年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素养课件: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2020-2021学年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素养课件: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5-04 20:59:02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阶段提升课
第一章
知识体系·思维导图
主题归纳·能力提升
一、人口老龄化
1.人口老龄化的含义: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
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
2.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
人口老龄化问题成因复杂,一方面,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使我国人口的生育率降低;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此外,由于现代医学水平的进步,老年人的平均寿命有了很大的提高。诸多因素导致我国新生儿逐渐减少,青壮年人口数量减少,而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造成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3.中国人口老龄化特点分析:
(1)我国老年人绝对数量大,发展态势迅猛。
(2)地区间发展不均衡,城乡倒置。
(3)高龄化趋势加剧。
(4)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增速加快,比重增高。
4.中国人口老龄化存在的问题:
(1)人口老龄化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
(2)人口老龄化使家庭养老问题突出。
(3)人口老龄化加重了我国经济负担。
(4)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5)人口老龄化对文化的影响。
5.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
(1)实行与人口协调发展的经济战略(如利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延迟退休,壮大实体经济提升企业的用工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
(2)完善核心价值体系,倡导年龄平等文化。
(3)转变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观念,加强对老年人的精神关怀。
(4)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加强对老年人医学人文关怀(如农村医保,药价优惠等)。
(5)多方面筹集养老保障资金,实行新型养老保障制度(比如全面二孩,生育多个小孩的减税措施)。
(6)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提倡老年人自养。
【针对训练】
十九大报告提出,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以应对老龄化的危机。下图为2001~2050年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图。据此完成(1)、(2)题。
(1)有关2001~2050年城乡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2001~2016年,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少于城镇
B.2025年,城镇的老年人口数量多于农村
C.2001~2050年,农村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D.2025~2050年,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增幅大于城镇
(2)为应对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的趋势,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
A.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
B.大量接纳国外的移民
C.执行全面一孩的人口政策
D.实施提前退休的制度
【解析】(1)选B,(2)选A。第(1)题,读图2001~2016年,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多于城镇;2025年开始,城镇的老年人口数量多于农村;2030年左右,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开始下降;2025~2050年,城镇老年人口比重增幅最大。第(2)题,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老年人口增多,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大量接纳国外的移民不现实;执行全面一孩的人口政策,会导致老龄化程度加深;实施提前退休的制度,会增加青壮年的社会负担。
二、人口年龄金字塔图的判读方法
1.人口金字塔图含义及类型:
(1)人口金字塔图含义。
(2)根据人口金字塔图所反映的人口年龄构成特点可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见下表)
类型
年轻型(增长型)
成年型(静止型)
老年型(缩减型)
主要
特点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小
各年龄组人口比重大致均衡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小,老年人口比重大
金字塔
形状
类型
年轻型(增长型)
成年型(静止型)
老年型(缩减型)
人口增
长趋势
迅速增长
缓慢增长
呈负增长,人口缩减
主要
原因
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
医疗技术发达,社会福利制度完善
医疗技术发达,社会福利制度完善
代表性
国家或
地区
发展中国家,如肯尼亚、尼日利亚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如美国、日本、中国的上海
西欧、北欧的许多发达国家,如德国、芬兰
(3)通过对不同年龄段所占比重或数量的计算,可分析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老龄化、人口性别比失调)、人口问题出现的原因(人口增长过快、老龄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人口政策等,人口性别比失调——生育观念、人口政策、工业发展需要、战争等)和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下图举例说明。
2.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1)读构成。
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定类型。
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人口增长属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其中年轻型人口处于加速增长阶段,成年型人口处于增长减缓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属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析变化。
大多数情况下,由于人口生育和死亡水平的变化以及人口迁移和战争等因素的影响,人口金字塔存在着一些变化和过渡形态,如纺锤型、葫芦型、圣诞树型等。通过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可以看出该地区人口百余年来的发展历史和未来数十年的发展趋势。
【针对训练】
(2018·江苏学考)下图为“a、b两个国家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两个国家人口年龄结构及增长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a国少年儿童人口比重较高、人口增长缓慢
B.b国少年儿童人口比重较高、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
C.b国老年人口比重较低、人口规模迅速降低
D.a国老年人口比重较高、人口增长缓慢
(2)针对a国人口年龄结构特点,可以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
A.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
B.鼓励生育,提髙出生率
C.增加教育投入,提高人口素质
D.调整户籍制度,加速人口迁出
【解析】(1)选D,(2)选B。第(1)题,根据人口金字塔图可以看出,a国年龄越小比重越小,人口增长缓慢;b国儿童比重很大,并且越来越大,说明出生率很高,是发展中国家,自然增长率应该较高;b国老年人口比重低,但出生率高,人口规模增长较快;a国大于75岁的人口比重较大,是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第(2)题,针对老龄化严重的特点,应该鼓励生育、提高出生率;老龄化严重,会导致劳动力短缺,应该鼓励人口迁入。

核心素养专题——人地协调观

含义
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
形式
人地关系表现为地对人、人对地、人和地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素养
要求
(1)结合“地球村”人口持续增长,已经引发了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思考人口与地理环境关系
(2)结合人口迁移改变了人口空间分布、人口容量、具体案例,分析人口的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具体案例:
人口压力指数是指一个区域现有人口数量与经济人口容量之比,当人口压力指数小于1时人口容量相对富裕,说明该地区相对人口压力不大,还有一定人口扩容余地。下图是我国某年各省级行政区的综合人口压力指数分布示意图。
【思考探究】
(1)江苏省是我国人口压力指数最小的地区之一,简述江苏省人口压力指数较小的原因。
提示:水热条件好、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人口的环境容量大。
(2)西藏自治区是我国人口压力指数最大的地区之一,据分析研究西藏地区人口压力还在不断加大,简述西藏地区人口压力不断加大的原因。
提示: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生产活动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自然灾害增多等。
(3)减轻我国人口压力,提高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提示:①加大经济和科技投入;②控制污染,保护环境;③开源节流,挖掘资源潜力;④加强地区之间的资源调配等。
(4)我们应如何判断一个地区人口数量与分布是否合理?
提示:判断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与分布是否合理应考虑该地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之间是否相互协调。(共46张PPT)
第二节 人



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1.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_______的空间流动行为。
(2)判断标准。
人口迁移具有两个属性,即:_____属性、_____属性。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定居地
时间
空间
(3)分类:国际人口迁移和_____人口迁移。
国内
[辨一辨]小菲是山东济宁人,小时候一直生活在济宁。下面为小菲的一段经历,其中属于人口迁移的打“√”号,不属于人口迁移的打“×”号。
①2012年9月考入济南某重点高中。
(
)
②2015年9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
(
)
③2017年8月到哈尔滨旅游。
(
)
④2018年9月到济南某中学实习。
(
)
⑤2019年9月到青岛某中学从教。
(
)


×
×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认为,人口迁移是推力(或_____力)与拉力(或
_____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早期:主要受_________的影响。
现代: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迁入率较___,
而经济落后的地区,人口迁出率较___。
另外,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优惠_____的出台,都有可能吸引
人口大量迁入。
排斥
吸引
自然环境


政策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打“√”)误(打“×”)。
①经济因素是当前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
)
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最主要的是自然因素。
(
)
③迁入地不存在人口迁移的“推力”。
(
)
④优越的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会产生拉力。
(
)

×
×

【思考】
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候鸟老人”组团“迁徙”到海南岛的现象日渐普遍。分析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
提示:海南岛冬季气温较高;出行交通方便;经济条件改善,生活水平及质量提高等。
二、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方向
特点
20世纪
以前
“___大陆”迁往“___大陆”
欧洲是殖民者,非洲是奴隶
两次世界
大战期间
_____国家迁往_______国家
大规模的_____迁移
“二战”以后
_______国家迁往_____国家
国际人口的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
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
化;_____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


战乱
非战乱
难民
发展中
发达
美国
三、我国人口迁移
1.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有政治、_____、战争、灾害等。
2.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时间
人口迁移情况
古代
秦代迁徙天下豪富到_____;西晋“永嘉丧乱”、唐代“安史之乱”、北
宋“靖康之难”造成中原人口大规模_____
近代
西方列强对我国的侵略和渗透,促使大连、_____、青岛、_____、广州
等城市移民增加
经济
咸阳
南迁
天津
上海
时间
人口迁移情况
现代
战争和饥荒导致中原人口大规模向___________诸省区迁移
改革开放后,内地的农村___________前往大城市和_____________地区
当代
20世纪80年代以前,以行政导向的组织性迁移为主。主要从东部向中部,
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方向的迁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自发性迁移为主。主要从中部向东部迁移,西南、
西北向东部迁移,向发达国家迁移
西南、西北
剩余劳动力
沿海经济发达
关键能力·合作学习
能力1 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两个变化”“三个因素”。
(1)“两个变化”。
①个人动机的变化:个人对生活和职业需求的变化。
②地理环境的变化: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2)“三个因素”。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的综合反映。如图所示:
2.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方法: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1)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2)重具体: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其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教材二次开发·阅读思考】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教材:阅读)
美国国内曾出现过四次人口迁移的高潮。第一次是19世纪中期战争造成人口大规模西移;第二次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入东北五大湖工业城市;第三次是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由于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等原因使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第四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随着南部宇航、西部电子等新兴工业的兴起,东北部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地带。
(1)试分析美国国内第三次人口迁移的推力。
提示:美国南部发生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等。
(2)分析美国国内第四次人口迁移的拉力。
提示:南部和西部的新兴工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就业机会多;南部和西部气候温暖,环境清洁。
【典例示范】
(2019·天津高考)读材料,回答问题。
  宁夏中南部一些地区气候干旱,资源贫乏,生态环境恶劣。为了使当地居民摆脱贫困,政府采取了“生态移民”的举措,将部分贫困人口迁至本自治区北部。
安置“生态移民”的迁入地应具备哪些条件?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应从以下思路分析:
【解析】该题为条件分析类题,关键词为“安置”“迁入地”,解题方向为“哪些条件”。结合材料,从自然条件的地形、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人口密度、经济水平和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回答。
答案: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较丰富,人口密度较小;就业机会较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风俗习惯相近。
【补偿训练】
  
(2017·天津高考)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义乌市是著名的国际商贸之都,目前外来人口约占常住人口的37%。
说明义乌市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
【解析】结合材料中“义乌市是著名的国际商贸之都”,回答社会经济原因即可。
答案:商贸发达(商品集散地);就业岗位多(收入高);生活水平高(服务设施完善)。
能力2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及影响
1.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流向
原因
19世
纪以

“旧大陆”→“新大陆”已开发地区→未开发地区
欧洲→美洲
非洲→美洲
中国、日本、印度等国→东南亚、美洲
地理大发现与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扩张
第二
次世
界大
战后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转向外籍工人(增多)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及石油产区(西亚)
各国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性
2.我国国内人口迁移:
时期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古代
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多
大批迁移
迁往自然条件好的地区
中华人
民共和
国成立
到改革
开放前
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以行政导向的组织性迁移为主
由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地区
改革开
放以后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以自发性迁移为主
农村迁往城镇,贫困区迁往发达区
3.人口迁移的影响:
【典例示范】
  (2020·天津等级考)读表,回答(1)、(2)题。
2000和2010年我国部分省区跨省流入人口数量统计表/万人
2000年
排名
2010年
排名
广东
1
505
1
2
150
1
浙江
369
2
1
182
2
上海
313
3
898
3
江苏
254
4
738
4
北京
246
5
705
5
2000年
排名
2010年
排名
福建
215
6
432
6
天津
73
12
299
7
山东
103
10
211
8
新疆
141
7
180
9
辽宁
104
9
179
10
内蒙古
55
15
144
11
河北
93
11
140
12
云南
116
8
123
13
(1)据表中信息,对跨省人口流动状况的正确判断是
(  )
A.三大经济地带流入人口的数量均衡
B.东部经济地带的流入人口规模增大
C.西部经济地带中云南流入人口最多
D.上海流入人口在直辖市中增速最快
(2)广东是跨省人口流入最多的省份,最主要原因是
(  )
A.交通发达,出行方便  
B.生态环境优,居住条件好
C.政府鼓励,政策引导
D.经济活力强,就业机会多
【思路点拨】解该类题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题目(1)
题目(2)

人口流入省份所属经济地带,直辖市流入人口增速比较
广东为人口流入最多省份的原因

表中统计数据的内涵,东、中、西经济地带范围,四个直辖市的范围,人口增速的计算方法
影响人口流入的主要因素

东部经济地带流入人口较多,中、西部经济地带流入人口较少,天津人口流入增速在直辖市中年增速最快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的因素
【解析】(1)选B,(2)选D。第(1)题,表中提及的省区中广东、浙江、上海、江
苏、北京、福建、天津、山东、辽宁、河北属于东部经济地带,流入人口较多;
新疆、云南属于西部经济地带,内蒙古属于中部经济地带,流入人口较少,所以
三大经济地带流入人口的数量不均衡;2010年与2000年相比较,各省区流入的
人口都增加,但是东部经济地带流入的人口数量远远大于中西部省区流入人口
的数量,所以东部经济地带的流入人口规模增大;西部经济地带中云南与新疆
相比较,新疆流入人口多于云南;流入人口的增速的计算方法为:(2010年流入
人口-2000年流入人口)÷2000年流入人口×100%,通过计算可以得出,上海流
入人口的增速约为187%,天津约为310%,北京约为187%,所以天津流入人口在直辖市中增速最快。第(2)题,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的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使人口大量流入。
情境一 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劳动人口流向示意图。
箭头的粗细表示移民人数的多少。
核心素养·情境探究
情境二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竞选期间多次发表关于墨西哥移民的争议性言论,声称要在美墨边境修一堵隔离墙,阻挡来自墨西哥等拉美国家的非法移民进入美国,把工作机会重新还给美国人民,而且还要让墨西哥人为修墙买单。2017年1月26日,修墙计划正式启动。
探究问题:
(1)(区域认知)人口净迁出指迁出人口大于迁入人口,人口净迁入指迁入人口大于迁出人口。六大洲中,哪些大洲是国际劳动人口的净迁出地?哪些大洲是净迁入地?
提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人口净迁出地;欧洲、北美洲、大洋洲是人口净迁入地。
(2)(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根据情境及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吸引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
提示:国土面积广大;自然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高;人口相对较少;文化与教育事业发达;政治环境安定;社会氛围自由宽容。
(3)(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根据情境二及生活常识,分析人口迁移数量过多给迁入地带来的不利影响。
提示:增加了迁入地在资源、就业、住房、教育、交通、公共设施、医疗卫生、人口管理、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负担。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读“模拟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1~3题。
1.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是
(  )
A.②③
B.③④
C.④⑤
D.②⑤
2.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的有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与P、Q两国目前人口迁移情况类似的两个国家是
(  )
A.中国、澳大利亚
B.墨西哥、中国
C.墨西哥、美国
D.美国、澳大利亚
【解析】1选B,2选A,3选C。第1题,国际人口迁移需跨越国界,结合图例可看出③④表示的人口迁移跨越国界,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第2题,结合图例可看出③④表示的人口迁移跨越国界,属于国际人口迁移,①②表示的人口迁移没有跨越国界,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第3题,P国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农村迁向城市和人口流向国外,应为发展中国家;Q国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由城市到城市,应为发达国家,且两国为邻国,只有墨西哥和美国符合该条件。
  近年来,东北地区大量人口迁出。据统计,2010~2015年东北三省人口净迁出约24万人。据此完成4~6题。
4.近年来,东北地区人口外迁的主要原因是当地
(  )
A.气候条件恶化
B.人口容量减小
C.经济增速下降
D.政府鼓励外迁
5.东北地区人口外迁的主要方向是
(  )
A.京津冀
B.新疆
C.海南
D.京沪深
6.东北地区人口长期净迁出会导致
(  )
A.养老负担加重
B.环境承载力提高
C.生育水平上升
D.城市化水平下降
【解析】4选C,5选D,6选A。第4题,本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近年来,东北地区人口外迁的主要原因是当地经济发展缓慢,人们收入较低,生活水平不高,导致人口外迁。第5题,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迁入地的选择。一般来说,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由经济欠发达地区迁到经济较发达地区,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均为我国经济发达城市,河北省经济稍欠发达。第6题,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东北地区长期人口净迁出会导致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人口老龄化加重,从而导致社会的养老负担加重,东北地区城市、农村人口迁出数量不知,无法确定城市化水平的变化。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清朝初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迫于生计的大批华北穷苦百姓历尽艰辛,闯荡到东北大地谋求生存。在这股移民大潮中,尤以山东人最多,是我国近代最大的一次移民浪潮,被称为“闯关东”。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黑龙江,由此导致了两地人口迁移的方向出现反转,从而出现了“雁南飞”的现象。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不同时期人口迁移路线图。
(1)与“闯关东”同时期的我国人口迁移中,按迁移的空间范围分,“走西口”属于__________人口迁移,“下南洋”属于__________人口迁移。?
(2)促使山东、河北等地老百姓“闯关东”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3)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人口迁移出现“雁南飞”现象?
(4)“闯关东”和“雁南飞”时期对东北地区产生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解析】第(1)题,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走西口”是指历史上晋陕北部一带居民到内蒙古河套一带谋生,属于国内人口迁移;“下南洋”是历史上我国南部沿海穷苦老百姓到东南亚谋生,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第(2)题,东北地区土地辽阔,森林浩瀚,加之政策上开放封禁,因此山东人为了生计而大量迁入。第(3)题,“雁南飞”的最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此外,还受亲情、乡情、故土的吸引。第(4)题,“闯关东”时大量人口迁入未开发地区,促进了资源开发,推动了经济发展。而“雁南飞”时大量人口外流,一方面缓和人地矛盾,利于生态环境改善;另一方面劳动力减少,会影响地区经济发展。
答案:(1)国内 国际
(2)华北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社会不安定;东北地区地广人稀,经济发展潜力大;山东、河北与东北地域上接近。
(3)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迁移出现“雁南飞”,即大批山东人返乡的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以其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成为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农村经济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也大幅度增加,由人口迁出省变为人口迁入省;二是移民受亲情、乡情的吸引。
(4)“闯关东”的影响:利于东北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经济发展。“雁南飞”的影响:人口迁出缓解了迁出地严重的人地矛盾,利于其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因劳动力减少,影响了地区产业开发和经济发展。(共44张PPT)
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人



一、世界人口分布
1.人口分布:一定时期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_____分布状况。通常以
_________来衡量。
2.世界人口分布特点:_________。
(1)人口稀少地区。
如干旱的_____、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湿热的_________等。
(2)人口稠密地区。
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北美东部地区。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空间
人口密度
极不平衡
荒漠
热带雨林
3.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的表现:
角度
主要分布地区
按大洲
___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
60%
左右,_____洲目前尚无定居居民
按国家
人口超过
1
亿的国家有中国、_____、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
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_______、墨西哥、日本、菲律宾、
埃塞俄比亚
13

按城乡
2014
年全球约有
54%的人口居住在_____。_____洲是城镇人口比例
最高的大洲,___洲是城镇人口比例最低的大洲
按位置
纬度位置
全球近90%的人口集中于北半球中低纬度
海陆位置
从海岸向内地____千米的范围内,集中了世界一半以上
的人口
按地形
海拔____米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集中了世界
80%
以上的人口

南极
印度
俄罗斯
城镇
北美

200
500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打“√”)误(打“×”)。
①自然条件优越是世界人口密集区的共同特征。
(
)
②亚马孙平原地处低纬,地形平坦,人口密集。
(
)
③日本多山,人口极为稀疏。
(
)
④农业社会大部分人口分布在乡村地区。
(
)

×
×

【思考】
北半球中低纬度集中了全球近90%的人口,而南半球相同纬度为什么人口较少呢?
提示:南半球相同纬度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并且南半球中低纬度的陆地气候相对干旱。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气候
人口主要分布在___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地形
人口主要分布在_____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
水文
一般来说,沿___、沿湖地区人口稠密
土壤
通过_____发展间接地起作用
自然
资源
森林
资源
资源的开发吸引人口_____。例如,大型油田的开发,使原本荒无人
烟的地方崛起新的城市,如大庆、克拉玛依
矿产
资源

平原

农业
聚集
2.人文因素:
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经济、社会、_____、文化和_____等因素。其中,_____因
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历史
科技
经济
[连一连]将下列人口密集区与其对应的影响因素连线。
【思考】
举例说明政府的人口政策、宗教和地方习俗是如何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分布的。
提示:中国知青“上山下乡”政策,城市人口变稀疏;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地,人口稠密;春节期间,我国城市人口变稀疏。
关键能力·合作学习
能力1 描述人口的分布特点
1.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分布地区不平衡,人口稠密区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区。其分布分析如下:
2.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教材二次开发·探究拓展】
印度尼西亚人口分布(教材:探究)
爪哇岛上有火山112座,其中活火山35座。该岛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岛,岛上人口约1.5亿,多分布于海港和山谷地区。下图为爪哇岛地形图。
(1)描述爪哇岛上火山的分布特征。
提示:分布不均,集中于岛屿中南部(板块边界一侧),大致呈东西走向。
(2)简析爪哇岛人口多分布于海港和山谷地区的主要原因。
提示:港口地区对外交通便利;山谷地区火山灰丰富(土壤肥沃),利于耕种。
【典例示范】
(2018·天津高考)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攀枝花市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由乡村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
攀枝花市人口统计图
据图中信息,概括攀枝花市人口分布的两个特点。
【思路点拨】解答该类题目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本题的中心词是“特点”,故要求尽量利用归纳、总结的方式去回答。
(2)本题重要的限定词是“两个”“人口分布”“据图中信息”等,所以要思考“人口分布”应该从哪些方面回答,图中有哪些关键信息等。而图例又为解答问题进一步指明方向。
【解析】读图看出,攀枝花各地人口密度差异大;1965年后迁入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区和西区,其他区域迁入人口少。
答案:特点:人口密度差异大(人口分布不均);1965年后迁入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区和西区,其他区域迁入人口少。
能力2 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各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自然环境因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案例


平原和
低地
工农业生产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区,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平原区
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
高山和
高原
土层贫瘠,交通不便,气候寒冷,风力较大,人口较稀疏


气温
北半球温带地区适宜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80%的人口分布于这一地带
热带干旱地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气候凉爽、降水相对较多的高原、山地地区
降水
主要通过植被间接影响人口分布,不同植被带的农业,人口分布不同。一般来讲,降水多,人口密集;降水少,人口稀疏
水资源
干旱地区的人类往往逐水而居,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
我国西北干旱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水资源充足的绿洲地区
自然环
境因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案例
土壤
多通过农业生产间接影响人口分布;土壤肥力、性状不同,人口的分布不同
我国东北肥沃黑土的分布地区,人口密度也高
矿产资源
产业革命时期,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煤矿、油田等工矿点也是居民密集点
人口密集,形成城市,如攀枝花、克拉玛依、鹤岗等
2.人文因素:
影响因素
人口分布
原因
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生产方式
农业发达地区
以个体农业生产为主
人口向城市聚集
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工业集中在城市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水平高的地区
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
历史因素
历史悠久的地区
发展历史悠久
政治、文化、军事
人口大规模移动导致人口分布的变化
战争、宗教、文化习俗、政策和历史等
【教材二次开发·活动点拨】
“我国人口分布”(教材:活动1)
下图中的“黑河—腾冲”一线,也叫“胡焕庸线”,是我国人口分布的一条重要界线,该线揭示了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
(1)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是什么?
提示:人口分布东南多、西北少。
(2)我国人口稠密区共同的自然环境特征是什么?
提示: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广,气候适宜,水源充足等。
【典例示范】
(2020·北京高一检测)结合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黑河-腾冲一线东西部地区比较表
面积比例
/%
人口比例
/%
人口密度
/(人/km2)
东部地区
46
96
222
西部地区
54
4
9
(1)对我国人口分布格局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
A.地形和气候
B.土壤和植被
C.水文和农业
D.历史和经济
(2)西北地区总体人口稀少,但局部地区人口分布较集中,此类地区大多
(  )
A.海拔较高、气候凉爽
B.地处山麓、临近河流
C.矿产丰富、工业发达
D.平原广阔、土壤肥沃
【思路点拨】解答该类题目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题目(1)
题目(2)

决定我国人口分布格局的主导因素
西北局部地区人口分布较集中的原因

我国东西部自然环境有何差异
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源是制约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我国东部以平原、盆地、丘陵为主,季风气候显著
我国西北地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水源充足的地区
【解析】(1)选A,(2)选B。第(1)题,对我国人口分布格局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地形和气候。人们目前大多分布在地形平坦,气候适宜的地区。第(2)题,西北地区地处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多沙漠,地形以高原、山地、盆地为主,所以人口多分布在山麓,临近河流。
【补偿训练】
下图示意新疆天山北坡城市群城镇的分布状况。读图完成问题。
简述天山北坡地区适宜人口居住的自然条件。
【解析】自然条件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地表水和地下水)、植被(绿洲)等方面分析。
答案:地形较为平坦,土壤肥沃;绿洲面积广,有利于人类居住和工农业发展;降水相对丰富,冰川、积雪融水补给河流与地下水,水源充足。
情境 乌兹别克斯坦是一个位于中亚的内陆国家,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古国。乌兹别克斯坦面积44.7万平方千米,人口3
337万(截至2019年4月),主要集中在东部、中部和南部,西部和北部沙漠地区人烟稀少。下图示意乌兹别克斯坦地理位置。
核心素养·情境探究
探究问题: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推测乌兹别克斯坦人口分布特点,并说明理由。
提示:特点:乌兹别克斯坦人口密度小,且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绿洲地区、河流沿线及交通干线地区。理由:乌兹别克斯坦地处中亚干旱地区,大部分地区水源缺乏,荒漠广布,因此人口集中分布在水源较为充足的河流沿岸及交通便利的城市。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读世界人口纬度分布图,回答1、2题。
1.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
(  )
A.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带
B.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带
C.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带
D.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带
2.影响以上人口集中分布特点的因素有
(  )
①陆地面积
②地形
③气候
④经济发展水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1选A,2选B。第1题,从南北半球位置来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人口的分布受地形、气候等条件的影响,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第2题,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陆地面积较大,人口的分布较密集,因此①③正确。
  (2020·上饶高一检测)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完成3、4题。
3.图中人口分界线两侧人口分布特点为
(  )
A.东北多,西北少
B.经济落后地区多,经济发达地区少
C.东南多,西北少
D.东南少,西北多
4.影响图中乙地区人口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地形
B.气候
C.水资源
D.矿产资源
【解析】3选C,4选C。第3题,结合图例可读出黑河—腾冲一线东南人口密度大,人口多,西北人口密度小,人口少。第4题,图中乙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只在有水资源的地区才有人口分布,故影响人口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水资源。
  (2020·济南高一检测)下图示意我国雅鲁藏布江流域人口分布情况。据此完成5、6题。
5.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
(  )
A.空间分布比较均匀
B.空间分布总体稠密
C.大多分布在距河7~10km范围内
D.距河2km内人口最多
6.影响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
(  )
①水能资源分布
②矿产资源分布
③地形地势状况
④取水便利程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5选D,6选B。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流域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且人口密度较小;图中显示,距河2km以内人口密度最大,分布人口最多,距河7~10km
内人口密度小且变化小,说明该距离内人口分布少。第6题,水能资源分布不影响人口分布;根据图示,人口主要分布在距离河流较近的河谷低地附近,该处并不一定有矿产资源,说明矿产资源并非该流域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海拔较低处较为温暖且低地建设比较便利,这反映地形是该流域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距离河流越近人口密度越大,人们沿河居住,主要原因是取水方便。据此分析③④对。
【知识拓展】
  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人口集中在地势比较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世界海拔200米以下地区人口占全球的56.2%,海拔200~1
000米地区人口占全球的35.6%。
【补偿训练】
  
下图是加拿大人口、矿产等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加拿大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是________。试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解析】解此类题应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根据人口密度、人口布局描述分布特点;其次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从图中可以看出,加拿大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国土的东南部,然后结合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和加拿大东南部的地理特征,做出符合实情的具体分析。
答案:东南部(或五大湖沿岸和圣劳伦斯河谷地) 气候适宜;交通便利;开发较早;农业基础较好;工业发达;城市密集等。
【知识拓展】
加拿大人口及分布
  2016年5月进行的人口统计显示,加拿大每平方千米仅有3.9人,地广人稀。但是,这并不代表加拿大城市的人口密度低,由于加拿大北面过于寒冷,人口在地理上高度集中,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南部纬度较低的地区,特别是东南部地区集中了加拿大的主要城市。(共49张PPT)
第三节 人



一、人口增长
1.概况:
(1)总趋势:人口不断_____。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增长
2.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1)主要因素:自然资源、_____条件、社会经济、_____进步、医疗卫生、文
化教育、政治制度等。
(2)根本因素:社会_______的发展。
环境
科技
生产力
3.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指标:
(1)出生率和死亡率。
①出生率>死亡率:总人口增加,表现为___增长
②出生率<死亡率:总人口下降,表现为___增长
(2)迁入率和迁出率。
①迁入率>迁出率:总人口增加,表现为___增长
②迁入率<迁出率:总人口下降,表现为___增长




【思考】
改革开放前深圳市是一个小渔村,现在常住人口超过一千万,是由于人口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造成的吗?
提示:改革开放后深圳经济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这是导致其常住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而非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
二、资源环境的限制性
1.自然资源与人类发展:
(1)社会经济发展对_________的需求与日俱增。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资源的人均_______也在逐步增加。
自然资源
消耗量
2.自然资源与人地关系:
(1)良性循环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_________和人类的持续发展。
(2)人地关系失调。
①过度开发和不合理使用→矿产资源枯竭
②乱砍滥伐→_________破坏
③过度放牧→_____退化
④大面积开垦草原→土地_______
⑤工业生产→大气、___环境恶化
持续利用
森林植被
草原
沙漠化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打“√”)误(打“×”)。
①地球上的资源总量不会增加,从石器时代到工业社会人们可用的资源没有多
大变化。
(
)
②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因此可以大力开采,不需要考虑枯竭的问题。
(
)
③随着人们的开发,部分矿产资源会枯竭,从而限制人们的生存和发展。
(
)
×
×

三、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_________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
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又可分为_____________、人口最高容量等。
2.资源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资源、环境所能容
纳的_____规模和经济规模。
自然资源
人口合理容量
人口
3.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
碍未来人口_________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_______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自然资源环境、科技发展水平、_________程度、人均资源消费
水平等。
(3)特点:临界性、相对性和_____性。
(4)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口战略和_________有着重要的意
义。
生活质量
最适宜
地区开放
警戒
人口政策
[连一连]将三派的人口观点与其估算的地球人口容量连线。
关键能力·合作学习
能力1 比较世界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和人口问题
1.世界人口增长的时间差异:
2.世界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特点
增长缓慢
增长很快
原因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科技发达,生活条件好
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③人们的受教育水平高
①经济落后,生活质量较差,现代化水平低,需要劳动力多
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
③受“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影响
今后变化
趋势
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3.不同类型国家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典例示范】
(2020·江苏学考)通常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标志着人口老龄化的开始。下表为“1987~2017年我国人口统计数据表”。读表完成(1)、(2)题。
年份
出生率
/‰
死亡率
/‰
自然增长
率/‰
65岁及以上
人口比例/%
1987
23.33
6.72
16.61
5.4
1997
16.57
6.51
10.06
6.5
2007
12.10
6.93
5.17
8.1
2017
12.43
7.11
5.32
11.4
(1)关于1987~2017年我国人口统计数据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出生率持续下降
B.死亡率逐年上升
C.自然增长率不断上升
D.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上升
(2)针对2017年数据所反映的我国最突出的人口问题,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
A.鼓励国内人口流动
B.大量接纳海外移民
C.适时调整生育政策
D.全面调整户籍政策
【思路点拨】解答该类题目主要从以下两点入手:
(1)读取表格数据,找出每列数值的变化特点。
(2)针对数据所反映的人口问题,筛选合理措施。
【解析】(1)选D,(2)选C。第(1)题,从表中可以看出,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降中有升,死亡率有升有降,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一直在升高。第(2)题,2017年数据所反映的我国最突出的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相应的措施是适时调整生育政策,全面放开二胎。
【补偿训练】
(2019·浙江6月选考)总和生育率是妇女在生育年龄期间,平均每人生育的子女数,数值低于2.1为低生育水平。下图为1980~2015年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
(1)1980~2015年,我国
(  )
A.新生儿数量持续增加
B.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
C.老年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
D.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转负
 
(2)1995年以来,我国总和生育率偏低的原因有
(  )
①女性人口比重低
②子女养育成本高
③医疗卫生条件改善
④妇女生育观念改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1)选C,(2)选C。第(1)题,读图可知,1980~2015年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先增加后减少,然后再增加,总和生育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新生儿数量波动减少。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受多重因素影响,与短时间内的总和生育率关系不大。由于总和生育率降低,所以人口出生率降低,自然增长率降低,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但不会在短时间内变为负值。第(2)题,总和生育率是新生儿数量与育龄妇女的比值,与女性人口比重高低无关,①错。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子女养育成本高,使得妇女生育率降低,②对。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影响人口平均寿命,对总和生育率影响不大,③错。由于妇女受教育水平提高,妇女生育观念发生变化,④对。
能力2 比较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1.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具体表解如下:
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
概念
大小
关系
某一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共同
点 
由于制约的因素不确定,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造成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2.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1)制约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在一定时期,全球或一个国家(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具体如下所示:
(2)自然资源限制人口合理容量。
产生的原因
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人类生活水平提高、各种资源的人均消耗量显著增加;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土地资源
人均土地拥有量大幅度下降,土地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显著减少
矿产资源
正迅速减少,甚至趋于枯竭
水资源
需求量增大,不合理利用及水体污染,导致短缺
森林资源
大面积毁坏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耕地沙化加快,大气污染加重,气候反常
限制性要求
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建立良性循环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3.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典例示范】
读“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据此完成(1)、(2)题。
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①约16亿人
最适宜的
人口数量
温饱型消费水平
②10亿人内
小康型消费水平
③8亿~9亿人
富裕型消费水平
④7亿人内
(1)表中代表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数据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表中②③④数据值的差异,说明人口合理容量
(  )
A.只受人口消费水平影响
B.与人口消费水平呈正相关
C.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D.与人口消费水平无关
【思路点拨】解此类题应从以下两点着手:
(1)知道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一个最大值,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合理值。
(2)依据材料找出最大值和合理值。
【解析】(1)选A,(2)选C。第(1)题,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即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第(2)题,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其影响因素有资源、科技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以及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等,其中人口合理容量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补偿训练】
中国科学院发表了《中国土地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报告。该报告认为,我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7亿左右,最多人口数量应控制在16亿左右。据此完成(1)、(2)题。
(1)报告中所指的“7亿左右”人口数值,其含义是指我国的
(  )
A.人口合理容量
B.资源环境承载力
C.维持最低生活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D.环境所能供养的人口极限
(2)为提高我国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  )
A.加大资源开采力度
B.开发新能源
C.放开计划生育,人口越多越好
D.变耕地为工业用地
【解析】(1)选A,(2)选B。第(1)题,“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即人口合理容量。第(2)题,为提高我国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依靠科技合理利用资源和开发利用新能源。A项加大资源开采力度会造成对资源的利用过度,从而降低资源环境承载力;C项放开计划生育,人口越多越好,不可取;D项会导致耕地减少,土地资源减少会减小土地承载力。
情境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木桶的容水量,不取决于桶壁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显然,对地球上的人口发展而言,这一理论有很大的启迪意义。
核心素养·情境探究
探究问题:
(1)(综合思维)假设各块木板代表不同的资源,木桶装的水代表资源环境承载力,那么该图揭示了什么道理?
提示:揭示了资源是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的主要因素,而资源的“最短板”直接决定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
(2)(区域认知)在以色列,短木板代表什么资源?为什么?
提示:水资源。以色列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读我国人口变化及趋势预测图,完成1、2题。
1.图示期间
(  )
A.人口增长速度快
B.人口出生率逐渐降低
C.总人口增长率呈下降趋势
D.人口死亡率逐渐升高
2.该人口变化趋势将影响
(  )
①人口容量
②人口政策
③人均寿命
④产业结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1选C,2选D。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从1965年至2045年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但增长的速度在减慢,即总人口增长率呈下降趋势;材料中无法得到人口出生率的变化和人口死亡率变化情况。第2题,据图可知我国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变缓,且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将导致劳动力供应紧张,甚至出现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将影响我国的人口政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②④正确;而人口容量主要与地区资源的禀赋状况有关,人均寿命与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有关,①③错误。
  (2020·杭州高一检测)常住人口包括户籍人口(但不包括本地户籍长期在外地的人口)以及全年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读表完成3、4题。
表 我国浙江省2000~2015年人口统计
2000年
2010年
2015年
常住人口/万
4
677
5
443
5
539
户籍人口/万
4
501
4
748
4
883
3.与2000~2010年相比,2010~2015年浙江省人口增长的变化是
(  )
A.自然增长加快,机械增长加快
B.自然增长加快,机械增长减慢
C.自然增长减慢,机械增长加快
D.自然增长减慢,机械增长减慢
4.造成2010年以后该省人口增长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
①产业向外转移,外来劳工减少
②环境污染严重,本省人口外迁
③二孩政策出台,人口出生率大增
④经济发展加快,人口出生率偏低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3选D,4选D。第3题,户籍人口的变化可基本反映人口的自然增长,读图分析可知,2000~2010年户籍人口增长了247万,2010~2
015年户籍人口增长了135万,这表明人口自然增长减慢;常住人口的变化可基本反映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2010~2015年,该省户籍人口增长了135万,而常住人口只增长了96万,这表明外来劳工减少,人口的机械增长减慢。第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2010年之后,由于经济发展加快,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变化,导致人口出生率偏低;由于产业转移的进行,该省大量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不断向外转移,从而导致外来劳工减少,从而导致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减慢。故①④正确。
  甘肃省的永泰曾是一座宜居城市,近几十年来,由于水资源匮乏,土地沙化和盐渍化严重,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城市的居民被迫外迁。据此完成5、6题。
5.导致永泰城中居民外迁的主要原因是
(  )
A.社会经济
B.宗教信仰
C.家庭婚姻
D.生态环境
6.影响永泰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
(  )
A.自然资源
B.科学技术
C.消费水平
D.开放程度
【解析】5选D,6选A。第5题,影响人口迁移的首要因素是资源状况;由于水资源匮乏、土地沙化和盐渍化、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城中的居民不得不外迁。永泰城因水资源不足、生态环境恶化,导致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降低,促使人口外迁。第6题,该地因缺水,最终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人口外迁。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为《失衡的天平》漫画。
材料二 下表示意我国土地人口承载力与生活类型的关系。
生活类型
富裕型
小康型
宽裕型
温饱型
可承载人口/万人
85
358
93
894
104
330
117
370
(1)指出材料一中漫画的深刻含义,这说明制约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什么?
(2)材料二说明了影响人口承载力的因素是什么?据此说明如何保持人口合理容量。
(3)据材料说明如何提高我国土地资源的承载力。
【解析】第(1)题,漫画显示人口多,而资源少,说明人口与资源的深刻矛盾,且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依据漫画的含义所表明的人口和资源的关系可知,资源是制约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第(2)题,材料二显示生活类型越高,人均消费水平也越高,土地可承载的人口越少。因此要提倡节约资源,适度消费。第(3)题,应从两方面分析,一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进而增加人口容量,二是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进而相对增加所供养的人口数量。
答案:(1)深刻含义:人口与资源的深刻矛盾;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首要因素:资源。
(2)影响因素:人均消费水平。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合理(适度)消费;厉行节约。
(3)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