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故都的秋
(时间:60分钟
分值:5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说起紫土豆很多人以为是近年才有的新品种,其实紫土豆并不是什么稀奇玩意儿,它是秘鲁的一个古老品种,明朝的时候就从国外引进种植,不过因产量不高,才逐渐被淘汰。
紫土豆种植创业者彭洁告诉记者,“紫土豆中富含花青素和硒元素,营养价值极高,与现代人的饮食需求正好契合”。看清市场需求后,虽然__________,彭洁还是借款开始试种紫土豆。收获后,彭洁并没有__________别人的做法——到市场上贩卖,而是拿着样品找订单。让彭洁没想到的是,她一下就以普通马铃薯7—8倍的价格,拿下深圳一家公司300吨的订单。接到订单后,彭洁__________,欢喜紫土豆销售前景广阔,( )。在与对方协议三年内完成订单后,彭洁便带领创业团队在四川古蔺县箭竹乡建立基地。
对紫土豆了解越多,彭洁就越兴奋,她一头扎进了紫土豆创业大潮。至今,她和团队已经近7年从事了马铃薯研究工作,对紫色马铃薯的高营养价值和市场前景开展调查和研究。“花青素对人身体的益处人们都已__________,紫色马铃薯中富含花青素,并且口感好,非常受欢迎。”现在,彭洁正带领当地的乡亲们大踏步地走在脱贫致富的路上。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清二白 如法炮制 喜忧参半 耳濡目染
B.一穷二白?上行下效?悲喜交集?耳濡目染
C.一穷二白?如法炮制?喜忧参半?耳熟能详
D.一清二白?上行下效?悲喜交集?耳熟能详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但忧虑的是种植基地还没有规模,还有短时间内难以完成订单
B.但忧虑的是种植基地还没有规模,短时间内难以完成订单
C.但忧虑的是短时间内难以完成订单,还有种植基地还没有规模
D.但忧虑的是短时间内难以完成订单,种植基地还没有规模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她和团队已经近7年从事了马铃薯的研究工作,对紫色马铃薯的市场前景和高营养价值开展调查和研究。
B.她和团队已经从事了近7年的马铃薯研究工作,对紫色马铃薯的高营养价值和市场前景开展调查和研究。
C.她和团队已经近7年从事了马铃薯的研究工作,对紫色马铃薯的高营养价值和市场前景开展调查和研究。
D.她和团队已经从事了近7年的马铃薯研究工作,对紫色马铃薯的高营养价值和市场前景开展研究和调查。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冰河期,作为一种周期性的自然灾害,它始终是人类文明最大的威胁之一。?????①?????,我们对于下一场地球冰河期的时间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不过科学界的主要观点是?????②?????,由于超级火山的喷发导致漫天的尘土与火山灰遮蔽了大部分阳光,植被与动物由于缺少光合作用与氧气开始纷纷灭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急剧上升,而失去了阳光直射造成地球大部分区域的气温开始急剧下降,?????③?????。
5.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儿童。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为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B.主簿,古代官名。为汉代以来通用的官名,主管文书簿籍等。中央机关及地方郡、县官府皆设有此官。
C.保伍之法,古代人民五家为伍,义立保相统摄,即为“保伍”。居民按户籍组织起来,平时耕地,若有盗贼,即承担防范和镇压之责。
D.在古代,遇重大事件或节日庆典,人们都要“沐浴更衣”,以示重视。“沐”为“洗身”,“浴”为“洗发”。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实这种宠辱不惊的心态,类似《庄子·逍遥游》中的“????????,????????”。
(2)在《诗经·氓》中,女主人公看到“????????,????????”的景色,思及自己多年来的辛劳以及丈夫的负心,不由得悲从中来。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的风流余韵,那经历了无数风雨,一去不返了,只留下京口供后人欣赏凭吊的句子是“????????,????????”。
二、阅读提升(36分)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6分)
时间的隐喻
傳菲
①怀玉山脉勒住了缰绳,东奔的烈马停了下来。群山如一锅沸水,暂时不再潽射,水花凝结成了低矮的山冈。龙门山像一把圈椅,新叶村堰卧其中。
②在新叶村,我有长久的恍惚:夏日蒸腾般的晕眩、古老巷弄幽深的迷失、池塘倒映出来的幻觉、旧年屋舍散发的阴凉、溪流时断时续的亘古之声、灼日下荷花盛开的夺目光晕——午间酣睡在走廊里的老人,晒在竹圆匾里焦红的辣椒,失去水色又略微卷曲的君子竹叶,剥落了石片的碾盘,千年的水井浮起今晚的淡淡月色,群山在望,苍鹭在茂密的灌木林栖落,指甲花映在门前的空院。
③新叶古村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叶氏先祖叶坤从寿昌湖岑畈入赘娘舅夏氏家,繁衍至今,已三十余代。夏氏人丁不旺,被迫外迁,而叶氏根深叶茂,开枝散叶。
④桃树茂密之处,即村舍。村舍依半扇形围拢成村落,村落中央有池塘。塘叫南塘,像一块长满了绿锈的铜镜。石砌的塘堤爬上了苔藓。塘口有一片葱油的蔬菜地。水生万物,千年不息。翘起的瓦檐,粉白斑驳的砖墙,窄小的房门,高大的池杉,闲散的人影,它们一并收入南塘,像是沉落水底,又像是浮出波面。南塘成了近似谜语的象征物。宋朝理学家金仁山在规划叶村时,以“山起西北、水聚东南”的格局,开挖了南塘。塘一般用于聚水灌溉,洗衣洗菜,可一座八百年的池塘,更像一座时间的钟塔。它会照见什么呢?年年日日,人在池塘的水影里更替,池边的人最终随星辰落入塘里,钟声会虚化,消失在风里,池塘边站久了,眼球里浮现各色人物,说不清楚他们是谁,他们从不可知之处,来到南塘边,握手相逢,拥抱告別。
⑤人工通浚的两条溪流,注入南塘,溪流即是村界,叶氏居于溪内,巷弄沿小溪而建,石板道逼仄幽深,一个人在巷弄走,跫然,每一个脚步声,都是孤独的,仿佛在说,过客,过客。我也是一个人走,脚步轻缓,灰白的房墙有粉屑剥落,露出黑色的老青砖,每一堵墙,斜斜看上去,像被洇湿而后晒干了的纸画,画是写意的山水画,疏淡,空蒙,留白有余。画中不见人影,也不见村舍和田园,只有点点的山影树影和晚秋的肃穆。巷弄九曲,让我觉得巷弄如干涸的河床,人如无水之舟。交错的巷弄,似乎是一个迷宫,站在巷口,往里望,墙垣劈立,低缓的石板台阶形成的斜坡面,与悠长狭窄的深度构成了乡人回忆中不可遗忘的角落。
⑥在巷弄的尽头,有酒家。屋檐下的纸灯笼,暂时把灯光暗藏在灯芯里。酒是五加皮酒,自家酿的,封在土陶酒缸里。封酒缸口的红布,绷紧,使我深信:这不是酒缸,而是一面鼓。蹦蹦蹦,鼓声雷动,可惜我们听不到——鼓声寂灭在天井的雨滴里(曾经的,将来的)。一株种在石臼里的吊兰,叶厚肥阔,始终不开花。叶村家家户户均自酿五加皮酒,而酒家只有一处。悠闲的人,寂寞的人,劳顿的人,焦心的人,坐在木桌旁,喝一碗,一切烟消云散,了悟:人间终究是人间,活着就是做人间的人,说人间的话,干人间的事。
⑦叶村多老祠堂、老祖屋、老戏台、老巷弄。它们是叶氏血脉的见证,也是时间顺流而下携带的内含物。让我流连的,是双美堂。这是一栋老民居,有前房、侧房、前花园、后花园,属于徽派建筑。前花园有百年罗汉松和青石水池,天井四根柱子分别是柏树、梓木、桐木、椿木,寓意百子同春,墙上有鹿鹤壁画,后花园有鱼池和吊桥。可以想见,这是一个有情调的大户之家。?
⑧晌午,烈日白炽。几个小孩坐在巷弄石阶上,舔舐棒冰。棒冰的水渍淌在他们的手掌上,淌在他们的衣服上。棒冰在溶解。枣树上,压翻了枣子。麻红色的枣子,引来乌鸫啄食。南塘如一块砚台,静默地搁置在叶村这件方桌上。龙门山逶迤,山冈毗连山冈。在群山的起伏里,我四顾茫然。我望望叶村,对时间充满了无比的敬畏。时间是最大的洪流,以摧枯拉朽之力,毁灭一切,淹没一切。在叶村,我看到了时间遗存下来的踪迹。这些踪迹,是人间不会消散的体温。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驻足新叶村,作者并未急于描写具体景点,而是先做整体铺设,并以“长久的恍惚”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给人独特体验。
B.
“每一个脚步声,都是孤独的,仿佛在说:过客,过客”,既说明我是新叶村的过客,也说明我们都是时间的过客。
C.
文末几个小孩舔舐棒冰的画面,既给文章以温馨感,又能够延伸古村落的时间感,预示着古村落未来必将快速发展。
D.
“时间的隐喻”指新叶古村历经时间洗礼而保存下米的诸多遗迹,它们展示着时间的力量,牵动着关于生命的深刻思考。
8.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本文属于游记散文,始终以“我”的视角行文,集中描述“我”的所见所感,真实热情,推进文章节奏。
B.
“怀玉山脉勒住了缀绳,东奔的烈马停了下来”,把绵延的怀玉山脉比作奔腾的烈马,动静结合,生动有趣。
C.
作者运用插叙交代新叶古村叶氏如何根深叶茂、开枝散叶的历史,使新叶村的形象更完整,增添了历史韵味。
D.
文章精于设计,南塘不仅将村落如今的景致凝缩于一潭池水,更以其悠久的历史衬托村落的悠久,呼应主题。
9.
本文介绍古村落新叶村时,为什么要介绍巷弄尽头的酒家?(4分)
10.
有人评价傅菲的散文语言“既没有传统的迂腐,又规避了时下白话的轻浮飘渺,缜密精微并富于张力”,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6分)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20分)
贾至字幼邻,擢明经第,解褐单父尉。从玄宗幸蜀,拜起居舍人,知制诰。帝传位,至当撰册,既进稿,帝曰:“昔先天①诰命,乃父为之辞,今兹命册,又尔为之,两朝盛典,出卿家父子手,可谓继美矣。”至顿首,呜咽流涕。
至德中,将军王去荣杀富平令杜徽,肃宗新得陕,且惜去荣材,诏贷死,以流人使自效。至谏曰:“圣人诛乱必先示法令崇礼义汉始入关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不易之法也将军去荣以偏裨提数千士不能整行列挟私怨杀县令有犯上之逆或曰去荣善守,陕新下,非去荣不可守,臣谓不然。李光弼守太原,程千里守上党,许叔冀守灵昌,初无去荣,未闻贼能下也。以一能而免死,彼弧矢绝伦、剑术无前者,恃能犯上,何以止之!彼逆乱之人,有逆于此而顺于彼乎?乱富平而治于陕乎?悖县令,能不悖于君乎?律令者,太宗之律令,陛下不可以一士小材,废祖宗大法。”帝诏群臣议,太子太师韦见素、吏部郎中崔器等皆以为:“法者,天地大典,王者不敢专。帝王不擅杀,而小人得擅杀,是权过人主。开元以前,无敢专杀,尊朝廷也;今有之,是弱国家也。太宗定天下,陛下复鸿业,则去荣非至德罪人,乃贞观罪人也。其罪祖宗所不赦,陛下可易之耶?”诏可。
蒲州刺史以河东濒贼,毁庐舍五千室,不使贼得保聚,民大扰。诏遣至慰安,官助营完,蒲人乃安。坐小法,贬岳州司马。宝应初,召复故官,迁尚书左丞。丞相杨绾请依古制,县令举孝廉于刺史,刺史升礼部。诏有司参议,多是绾言。至议以为,“自晋后,衣冠迁徒,人多侨处,因缘官族,所在占籍。今乡举取人未尽,请广学校,增国子博士员,十道大州得置大学馆,诏博士领之,召置生徒。使保桑梓者,乡里举焉;在流寓者,庠序推焉。”议者更附至议。转礼部侍郎,待制集贤院。大历初,徙兵部。累封信都县伯,进京兆尹。七年,以右散骑常侍卒,年五十五,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注:①先天是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的第一个年号。
(选自《新唐书·贾至传》,有删改)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圣人诛乱/必先示法令/崇礼义/汉始人关/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不易之法也/将军去荣以偏裨提/数千士不能整行列/挟私怨杀县令/有犯上之逆/
B.圣人诛乱/必先示法/令崇礼义/汉始入关/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不易之法也/将军去荣以偏裨提/数千士不能整行列/挟私怨杀县令/有犯上之逆/
C.圣人诛乱/必先示法令/崇礼义/汉始入关/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不易之法也/将军去荣以偏裨提数千士/不能整行列/挟私怨杀县令/有犯上之逆/
D.圣人诛乱/必先示法/令崇礼义/汉始人关/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不易之法也/将军去荣以偏裨提数千士/不能整行列/挟私怨杀县令/有犯上之逆/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褐是粗布衣服,代指平民,解褐,脱去平民衣服,换上官服,喻指入仕。
B.制诰是指皇帝所下的诏令,知制诰,是掌管起草诰命之意,后为官职名。
C.京兆尹是负责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之一,另两位是左冯翊、右扶风。
D.赠指追赠,也叫追封,古代大臣立功,朝廷加封官职、勋位,以示褒奖。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至拟写诏书,赢得玄宗赞许。玄宗传位给新君时,贾至为玄宗拟写诏书,玄宗认为贾至父子都曾拟写传位诏书,十分难得,贾至感动流泪。
B.贾至善于分析,得到群臣支持。贾至分析王去荣犯法当死的原因,认为应严格执法,皇帝召集群臣商议,群臣与他意见一致,认为应依法处置。
C.贾至安抚百姓,平息民众怨气。蒲州刺史毁掉百姓房屋来阻止贼人聚集,百姓不堪其扰,朝廷派贾至安抚,由官府助百姓建房,平息了民怨。
D.贾至眼光独到,得到朝廷认可。杨绾认为应按古代制度选拔人才,在众人都同意的情况下,贾至提出要根据实际进行选拔,改变了众人观点。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肃宗新得陕,且惜去荣材,诏贷死,以流人使自效。(4分)
(2)法者,天地大典,王者不敢专。帝王不擅杀,而小人得擅杀,是权过人主。(4分)
15.贾至认为王去荣应该被处死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说明。(3分)
?
?
课时作业:故都的秋
答案与解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
1.C【解析】一清二白:比喻十分清白,亦比喻非常清楚。一穷二白:形容基础差,底子薄。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上行下效: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学着怎样做。喜忧参半:表达内心一半欢喜一半忧愁的情感。悲喜交集:悲伤和喜悦的感情交织在一起。情感较“喜忧参半”更重。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2.B【解析】结合上下文可知,“种植基地还没有规模”和“短时间内难以完成订单”应是因果关系,因在前,果在后,可排除C、D两项;句子表达要符合简明、通顺的原则,A项后一个句子中的“还有”明显赘余。故选B。
3.D【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是语序不当,“近7年”应移至“从事了”后,改为“已经从事了近7年的马铃薯研究工作”;第二处是搭配不当,与“高营养价值”“市场前景”分别对应的应是“研究”“调查”。
4.①由于其产生的原因目前还不明确(或“由于其产生的原因目前还充满争议”)②火山爆发理论 ③最终形成较大范围的冰雪覆盖(或“逐渐形成威胁人类文明的冰河期”)
5.D【解析】“沐”为“洗发”,“浴”为“洗身”。
6.(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 (3)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二、阅读提升
7.
C?
8.
B??
9.
①酒巷的酒封在土陶酒缸里,历经时间发酵,与古村落的久远相呼应。②酒家是各种人汇聚的地方,能更集中展示古村落人今天的状态,同时引出人生感悟,与结尾“这些踪迹,是人间不会消散的体温”遥相呼应。??
10.
①用词古朴典雅又不失生动,如“新叶村偃卧其中”,一个“偃卧”搭配新奇,意趣橫生,既与新叶村的古老相合,又生动写出其地理位置。②句式上,整散结合,韵律和谐,既有大段排比、对仗、反复使语言整饬,又有“一个人在巷弄走,跫然”这样的短句短促有力。③手法上,善于以古物为喻体,如“南塘如一块砚台”,“南塘,像一块长满了绿锈的铜镜”,“池塘,更像一座时间的钟塔”,精警传神,又有古典韵味。④语言风格上,自然淡雅、含蓄细腻,用工笔写意蕴,情感抒发含蓄有节制。
11.C【解析】“示法令,崇礼义”为对偶结构,法令之间不断句,排除B、D两项:“以偏神提数千士”句子主语为去荣,“以偏裨”为状语,“提”是动词,“数千士”为宾语,可排除A、B两项。原文:“圣人诛乱,必先示法令,崇礼义。汉始入关,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不易之法也。将军去荣以偏裨提数千士,不能整行列,挟私怨杀县令,有犯上之逆。”
12.D【解析】赠,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礼部尚书是贾至去世后获封的官职。
13.D【解析】众人没有都同意,“多是绾言”意思是大多数人同意,而非全部。
14.(1)肃宗刚得到陕西,并且爱惜王去荣的才能,下诏宽免不死,让他以流放人员的身份效力。(惜、贷、流人、自效各1分)
(2)法律是国家的重要的典章,君主不敢专断,帝王不会擅自杀人,而一小将领敢于擅权滥杀,这是权力超过君主。(判断句、专、擅、是各1分)
15.①管理国家必须明确法令,杀人者应判处死刑;②王去荣因私怨杀县令,有犯上之罪;③王去荣虽有本领,但并非不可替代,不能纵容;④逆反之人本性难改,难保以后安宁。(每点1分,答出3点即可满分)
参考译文:
贾至字幼邻,明经科及第,入仕为官担任单父县尉。跟随唐玄宗巡幸蜀地。被任命为起居舍人,掌管起草诰命。唐玄宗传授帝王权位,贾至拟写传位册封的文书,文书献上之后,玄宗感叹说:“从前先帝传位给我时,册文是您的父亲所写,如今我将帝位交给新君,诏册又是你写的,两朝盛大的典仪,都出自你父子二人之手,可以说得上非常难得(承继前人之美德)。”贾至在皇帝面前下拜叩头,感慨激动得呜咽流泪。
唐肃宗至德年间,将军王去荣枉杀富平县令杜徽。肃宗刚得到陕西(天下),并且爱惜王去荣的才能,下诏宽免不死,让他以流放人员的身份效力。贾至进谏说:“圣人平定叛乱,一定先明示法律禁令,推崇礼法道义。汉高祖刚进入函谷关,约定(制定)了三项法令,杀人要偿命,是不能改变的法令。将军王去荣以偏将(副将)的身份率领几千士兵,不能整顿好军队,却带着私人怨气杀掉县令,有犯上的罪行。有人说王去荣擅长守卫,陕西刚刚平定,除非王去荣没有人可以守卫,我认为不是这样。李光弼守卫太原,程千里守卫上党,许叔冀守卫灵昌,一开始没有王去荣,没听说贼人能够攻下。因为一点能力就免于死罪,若他箭法绝伦,剑术超群,依仗能力,犯上作乱,拿什么阻止他呢!他是一个乖戾的人,哪有在这里乖戾却能在别处顺从的情况呢?哪有扰乱富平却能治理好陕西的呢?违背县令,又怎会不违背君主呢?法令,是太宗制定的,陛下不可以因为一个人有些才能,就废止祖宗大的法令。”肃宗召群臣商议此事,太子太师韦见素、吏部郎中崔器等都认为:“法,是天地大典,王者不敢专断。帝王不能擅自杀罚,而小人得以擅自杀罚的原因,是权力超过了人主。开元之前,没有人胆敢擅自杀人,是尊重朝廷;现在有这样的事,是轻视国家。太宗安定天下,陛下恢复大业,那么王去荣不是至德的罪人,便是贞观的罪人。他的罪祖宗都不能赦免,难道陛下可以随便赦免吗?”皇帝下诏许可。
蒲州刺史认为河东地区靠近贼人,就拆毁靠近城垣的五千间房屋,以使贼军不得以此作为聚集之地,民众大为惊扰。朝廷下诏派贾至安抚,由官府帮助百姓营建修缮房屋完毕,蒲州的百姓才安定下来。贾至因犯小法获罪,被贬为岳州司马。宝应初年,朝廷征召他,恢复他原来的官职,升任尚书左丞。丞相杨绾请求按照古代制度,先由县令举荐孝廉给刺史,再由刺史将孝廉举荐给礼部。朝廷下诏有关部门商议,多数人赞同杨绾的提议。贾至认为:“自从晋代以后,士大夫迁徙,人们大多寄居异地,依据以封邑、官职为姓的宗族,落籍到所在之处。如今乡里举荐取人制度不能完善,请求广设学校,增加国子博士人数,十道大州可以设置大学馆,诏令博士掌管,招收学生。让那些留在家乡的人,由乡里举荐;寄居在异地的人,由学校举荐。”议论者转而附和贾至的意思。贾至改任礼部侍郎,待制集贤院。代宗大历初年,贾至升任兵部侍郎。几次进封为信都县伯,进任京兆尹。大历七年,在右散骑常侍任上去世,终年五十五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