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设计课后反思11

文档属性

名称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课后反思11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3 11:4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其人其书其事。
2.积累文言知识点,疏通文意。
3.体会作者的感情发展变化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于文华的音乐电视《兰亭序》,引出意境描述:蓝天下是崇山,崇山上是绿竹,绿竹间是清流,清流旁有一群文人才俊在洗濯(zhuó)嬉戏。阳春三月,惠风和畅,想来少不了欢愉,更少不了诗酒。酒袭诗醇,诗借酒兴……其中有一位,展开长卷,蘸墨挥毫,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才思涌泉,情怀放达,书成珍品,文成杰作。这就是《兰亭集序》。并板书“兰亭集序”四个字。)
二.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课前预习延伸】:
找学生起来回答,其它学生订正
1.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字逸少,善书法,有“书圣”之称,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通过填空题的形式提问学生。抓重点,易于识记。)
2.王羲之其书: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法圆转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后代尊为“书圣”。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其中《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补充真迹失传原因,唐太宗把《兰亭序》真迹作为了殉葬品。)
3.王羲之其事:
王羲之父子一生勤学书法,他们的专心与毅力,以及他们在书法上的成就,得到了世人的推崇和景仰。每当人们提到他们的名字时,都会联想到他们的耐心和勤劳。
在童年时代,王羲之就对书法有浓厚的兴趣,他在练字的时候,往往废寝忘食.据说有一次,他想书法入了迷,居然把手中拿着的面包当毛笔,用来沾墨想写字!他经常到屋外的小池塘洗毛笔,结果池里的水都变黑了.
(补充,“墨池”的典故可应用于“专心”“毅力”“耐心”“勤劳”“兴趣”等话题当中。)
4.字音:癸丑(guǐ) 会稽(kuāijī)修禊事也(xì) 感慨系之(xì)彭殇(shāng)骋怀(chěng)激湍(tuān) 放浪形骸(hái)一契(qì) 嗟悼(jiē)趣(qǔ)舍万殊古之视今亦由(yóu)今之视昔
(让学生起来读读,教师订正并强调多音字及通假字读音。)
【课内学习探究】:
一.自主学习:积累文言知识点疏通文意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检查自主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订正讲解
重点句子翻译: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明确:1.向上望广大无边的宇宙,向下看繁多的世间万物。
2.从前感兴趣的事,转眼之间,已成为陈迹了,还不能不因此而引起心中的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终归于尽。
3.(我)本来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二.合作探究:
采用分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每组选个代表回答,相互补充质疑,教师点评引导
1.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
明确:乐痛哀
2.作者为何这样“乐”呢?
明确:良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贤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美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雅事——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赏心——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3.作者因何而痛呢?在文中找出能引起作者“痛”的词句。
明确:
(俯仰一世,老之将至:人生短暂之痛
所之既卷,情随事迁:世事无常之痛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往事不在之痛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死无常之痛
补充:由聚会想到人生,宴乐欢乐短暂,盛年不常,生命也终有尽期,“痛”随之而生。)
三.精讲点拨:
作者为何而“悲”?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找两三个学生回答,其它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教师引导并补充相关内容。
明确: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补充1:为了证明第三段观点,作者便用自己读古人文章的体验,并用“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再联系当时士大夫中崇尚虚无的思想(一死生、齐彭殇),并力批其非(为虚诞、为妄作),然后把眼光转向未来,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世殊事异……其致一也”,把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和意义上来,意义即使“后之览者”亦有感于死生之大。
作者对短暂人生的珍惜,暗含对人生和自然的热爱和执着。
补充2:我对王羲之人生观的认识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补充3:面对生命短暂的困惑,有人欲挽住时间的流水,有人想延长生命的长度,有人及时行乐,有人珍惜寸阴。而王羲之的生死观是:死生亦大。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对生命的眷恋与热爱。我们一起聆听了王羲之关于人生的悲叹,但悲叹不等于悲观。人类虽然无法改变死亡的命运,但是人类的精神却可以永照千古。)
四.巩固检测:
在括号中填上一个字,总结全文。
学生集体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填入不同的字
明确:
兰亭之会,
其时可谓(良)矣,
其景可谓(美)矣,
其人可谓(贤)矣,
其事可谓(雅)矣,
其心可谓(乐)矣,
想到欢乐短暂,生命有尽,
其情可谓(痛)矣,
联想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其感可谓(悲)矣。
(补充1:痛起源于乐,悲升华于痛。把这三种情感巧妙串起来。
补2:让学生写一写,你学了这篇课文以后有什么人生感悟呢?教师收集小纸条,有选择性地念几个典型性的。
补充3: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课后复习巩固】:学生自读,并相互交流
一.文本内容复习:
四言诗《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自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之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其,畅叙幽情。当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无限之大;俯察品类,何其之盛。所以以此,游目骋怀,足以之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相与,俯仰一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因寄所托,放浪形骸。趣舍万殊,静躁不同,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己,老之将至。及其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语云:“死生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曾,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己怀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之,以为妄作。后之视今,今之视昔。悲夫悲夫!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矣。
二.类文拓展阅读:
1.2013高考作文范文:与王羲之相遇
暮春三月,在古朴、小巧的绍兴古镇,我在一片竹林之中遇到挥墨泼毫,行云流水兰亭边的王羲之。
竹林的青板石上散落着一片片的竹叶,幽深、冷清。空气十分清新,清新得像一弯溪水,一碗酒。所以,我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正握着一支竹笛,行走在竹林中漫无目的,又像是为了奏起一首翠绿的歌。
  一阵清凉的风吹来,纤纤的竹叶一阵交错、轻响。之后,我听见远处的人声,隐隐约约伴随着一股淡淡的墨香。我便不由自主的循着这暗香,一步步走去。竹叶向左右退去,一座小亭出现于我的面前。不知为什么,我知道那正是兰亭。在兰亭左右,映衬环绕着清亮的急流,急流两岸各种各样的花草丛生。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在兰亭之中的王羲之。
  亭中的石桌上放着一枚古砚,散发出淡淡香味,桌上还有一壶酒和几只酒杯。他停下了手中的毛笔置于砚上,然后静静地望着我。我也静静地望着他,我们似乎熟识已久,所以相顾无言。他一身布衣,眉宇间透露着一股飘逸与洒脱令人叹服。“竟会在这里遇见你”王羲之说。我淡然一笑说,“人生何处不相逢。”
  他邀我坐下,给我倒上一杯酒。我也不推辞,一饮而尽,酒甘冽清凉。他又拿起笔,轻轻沾墨,继续在洁白的宣纸上挥洒。我起身望见他的字,自然想起了曹植的《洛神赋》里的句子“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我说:“你的字只有在这时才是最好的。”他笑了起来,又抬头问我,“为什么这么说,难道你不喜欢我的书法吗?”我说不是。
  他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解释道:“譬如竹子,我只爱这会稽山的竹子,因为这有这儿的竹子才是真正的竹子,固然其他地方也有竹子,如大富人家的后院或是官员府邸的花园,但那绝不是真正的竹子。”我语气中带有一丝激动。
  “难道你不愿我为官?”王羲之说。
  “王羲之本就不属于那里”,我说“他只属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不一会儿,他已经换了一张纸,一笔一划地写着。一个“竹”字赫然呈现在我眼前。飘若游云,矫若惊龙。
  他又放下笔,似乎在问我,又似乎自言自语,“俯仰之间,一切归为陈迹,岂不悲乎?”
  我指着亭边的急流说:“譬如这溪水,透亮晶莹,于是你我便快然自足,即使沧海桑田,世殊事异!”
  我们相对着,不再说话。王羲之缓缓给自己满上一杯,一饮而尽。渐渐地,他的脸上又恢复了笑容,砚台散发的墨香也由淡变浓,他的字也愈加飘逸,如行云,如流水。
  我拿起竹笛不由自主的吹奏起来,七只竹笛孔奏出了一首翠绿的歌。歌声中有会稽山,有兰亭,有竹林,有急流,也有王羲之与我。曲罢,我说,我该回去了。王羲之站起,望着我,倒酒为我送行。
又一阵微风吹来,纤纤的竹叶一阵交错、轻响。我没有回头,却感觉到了身后的水声,墨香还有清酒。就这样,我告别了“书圣”王羲之。
2.高考佳作:专注铸就成功
人生百态,世事无常。做任何事我们都要以专注的态度去面对,让专注之花开满心房,如此,我们才可能铸就成功,笑傲在人生道路上。
    唐代诗人李贺常常“瘦马驮诗”,肩背一只古旧的“锦囊”早出晚归,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注于写诗上。他的母亲都说:“你要把心呕出来才甘心吗?”正是由于他的专注,才吟出“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的千古佳句,才有了“诗鬼”的称号。
   书圣王羲之废寑忘食,临池练字。一天练得出神,忘记了吃饭,家人把他爱吃的馒头、蒜泥放到他身边,但他仍继续练字,竟把砚池当成酱碗,弄得满口是墨,尚不得知。直到家人看见道破,他才恍然大悟。正是由于他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的精神与态度,才使他成为著名的书法家。
    居里夫人小时候读书一丝不苟,专心致志。当她读书时,伙伴们在她的身后放了一摞凳子,只要她一动便会倒下来。伙伴们玩耍回来后,她依然在读书,对旁边的凳子丝毫没有察觉。正是由于她的专注,才使她在几吨材料中,提取出几克镭。正是由于她的专注,才使她成为著名的科学家,在人生道路上披荆斩棘,成就了属于她的辉煌。
    诗圣杜工部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情怀,他的前期诗作大多是为了求官而作,当他仕途困顿,了解人民疾苦后,他全身心投入到作诗之上。此时他的诗作才变得更上一层楼,才有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唤,才有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见长江滚滚来”的悲凉。专注于做事使他有了不一样的人生,让他成为伟大的诗人。
   牛顿错把手表当鸡蛋,陈景润致歉电线杆,王羲之把砚池当酱碗,这些古今中外的趣谈,都包含着一个专注的习惯,须知无专注,便无认真,无认真便无痴迷,无痴迷便无大发展。
   有了专注,便能持之以恒;有了专注,便能克险攻关;有了专注便能细节之外见成功;有了专注,便能勤奋努力,勇往直前。遇事做到认真与专注,便会少犯错误,更快地走向成功;学会专注,让你在人生路上披荆斩棘;学会专注,让你在海上扬帆远航;学会专注,让你走上成功的殿堂;学会专注,让你体验人生路上的美景;学会专注,这世界才会如此美丽。专注之花在成功的枝头美丽绽放。
   看,天上太阳正好,携专注之花上路,铸就属于我们的辉煌与成功。
3.教师原创:
四言诗版《兰亭集序》读后感
读罢此文,感慨颇多,纵有万语,难抒吾情,难发吾感,难明吾心,难表吾志。深夜凄惘,辗转反侧,夜不成寐,思接千载,条分缕析,初具规模。零星构思,只言片语,以此共评,还望指教,若见错处,即可共改,切莫保留。
读“乐”想乐。人生在世,乐字难得,纵有千金,换之难矣。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人生得此,快活成仙。天然美成,雕琢肤浅。走进自然,回归真我,留恋期间,修身养性。纷繁社会,争名逐利,自然情趣,荡然无存,静心思之,皆为尘土。放平心态,淡泊明志。生活之乐,源自真实,自然之乐,乃真乐也。
读“痛”思痛。人生短暂,世事无常,往事不在,生死无常。时光荏苒,且珍惜之,快乐充实,无怨无悔。事事难料,一切向前,切莫纠结,折磨自我。往事似风,且随之去,化作回忆,美美品读。生死淡然,放平心态,留点贡献,世人纪念。
读“悲”感悲。人之生死,自然之律。惊恐度日,此乃大忌。死生亦大,且珍惜矣。养生之律,稍安勿躁。急功近利,万魔缠心。名利浮云,弃之如芥。修身养性,静思己过。淡然处世,心态平和。快乐充实,乐怀逍遥。生活规律,运动常乐。长寿之道,言之不尽。
附: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王羲之
乐→痛→悲
1.学生知识基础:必修一二已经学习了好几篇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储备。
2.学生经验准备:学生以前学习过文言文序言类的文章。
3.基础差点学生:对他们来说王羲之其人及字音简单,积累文言知识点并疏通文意难。
基础中等学生:对他们来说积累文言知识点简单,合作探究及精讲点拨部分难。
基础好点学生:对他们来说合作探究部分简单,精讲点拨部分难。
4.课前学习准备:提前通读并预习了课文,做完了导学案设计的相关习题。
5.课外学习准备:学生查阅了有关王羲之的相关资料,练习了几天的王氏书法。
1.王羲之其人这个环节,学生集体回答的非常好,几乎是异口同声。
2.字音部分,找了一名平时语文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起来读的,读错一个音,大部分同学及时出声订正。
3.翻译第一题,定语后置部分学生出错率较高,很多学生不了解何为定语后置句,对定语后置句的句式特点不了解,还有有的学生照抄翻译类的资料书上的答案,自己不去动脑思考,缺乏创新质疑精神,没有养成良好的思考分析习惯。
4.合作探究部分:第一题回答较好,因为此题很简单。第二题虽然找对答题区域,但是概括的不简洁,表达能力不强,有点啰嗦,后来两三个同学相互补充答案才算完整。第三题,起来回答的学生回答的很完美,其它学生和老师都没了发挥的余地。
5.精讲点拨部分,教师讲解过多,学生参与较少,没有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6.巩固检测部分,只有两处质疑之处,教师合理引导,达到预期效果。
7.牛刀小试部分,教师对学生念的作文片段进行了点评,如果再加上其它学生的点评效果会更好。
此节课,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不够出色,我会继续努力,让以后的教学效果更加突出。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巅峰,而且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二者相得益彰,确立了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兰亭集序》作为一篇书序,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作者的生死观,虽然有人生无常、“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但一反魏晋时期流行的消极虚妄的人生态度,暗含把握当下人生,不宜空谈玄理的真实乐观的态度。我想教学时应从文本出发,牢牢抓住文章的核心观点,注意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文章蕴含的思想内涵挖掘出来,使文中包含的人生境界深深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品展现的诗意的人生境界,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山水审美情怀和他们精神超越的优美姿态.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