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总复习 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总复习 人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5-03 20:08: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总复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估算方法,提高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互帮互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熟练地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出示卡片)
75-8= 36+40= 42-9= 54+8=
48-40= 52-7= 36+4= 50-20=
57-20= 84-7= 75-6= 84-60=
2.谈话揭示课题。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从今天起,我们要把学过的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比一比看哪些同学学得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二、复习旧知。
1.复习笔算两位数加减法。
出示练习题:30+24+28= 75-26-35= 45+27-59=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怎样可以使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简便。
小结:为了简便可以把分步计算的两个竖式连起来写。
2.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相信同学们的计算会更熟练,在计算时只要认真审题,看清运算符号,相信大家会很棒!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和熟记乘法口诀表,并能熟练地利用乘法口诀表求积,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熟记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求积。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出示卡片)
9×5= 8×7= 7×6= 4×9=
3×6= 5×7= 4×8= 3×4=
6×8= 4×7= 9×9= 8×5=
3×7= 4×5= 5×6= 8×9=
引出课题:宣布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并板书课题:表内乘法的复习。
二、复习旧知。
1.复习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出示下图:
问:求一共有多少个,用加法计算怎样列式?用乘法计算怎样列式?
5+5+5+5=20(个)
5×4=20(个)
指名说出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5×4=20
教师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复习乘法口诀。
①背乘法口诀。
采用多种形式背乘法口诀。
②根据“六九五十四”这句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③口算。
7×8= 9×4= 6×7= 8×8=
6×5= 7×4= 6×9= 9×8=
5×5= 8×6= 3×2= 7×7=
三、总结提升。
今天这节课我们对乘法进行了复习,你们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画线段。
2.使学生加深对角和直角的认识,能正确区分角和直角。
【教学重点】
会量、画线段。
【教学难点】
认识角和直角,会画角。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宣布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并板书课题: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习。
(一)复习旧知。
1.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
①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指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
a.学生比画。
b.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长1米?哪些物体大约长1厘米?
②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1米=( )厘米 400厘米=( )米
3米=( )厘米 700厘米=( )米
③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小组同学相互检查。
2.角和直角、锐角、钝角。
①说一说教室里哪儿有角,哪些是直角,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②判断下面的图形,是角的画“√”,不是的画“×”。
③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怎样才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怎样画一个直角?
(用三角板的直角来画,从直角的顶点开始,沿着两条直角边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直角。)
二、巩固练习。
1.小组活动。
①小组合作开展学习活动。
②相互交流,你是怎样折的?怎样拼的?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多少个正方形?怎样判断锐角、钝角?
③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
三、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同学们又有什么心得收获?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初步识图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3.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会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
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帮助学生建立简单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宣布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并板书:观察物体的复习
(一)复习旧知: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
教师:要知道一个物体的全貌有什么办法呢?
(我们应该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物体)
教师:怎样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呢?
(从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去观察,不同的位置,所看到的形状不同。要感知一个物体的全貌,应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
二、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观察物体有了更深的了解。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吗?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进一步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进一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4.通过复习,让学生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5.在复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对时间有更深的认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谜语引入。
启发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仔细听,看哪个小朋友先猜出来。
哥哥长,弟弟短,弟弟跟着哥哥转。哥哥跑一圈,弟弟走一格。这是什么?(钟表)
(出示钟表)这就是我们的老朋友——时钟,你们知道它能帮助我们干什么吗?
这节课我们就复习《认识时间》。
(一)复习几时几分。
1.谁来说说,钟面上有什么?
引导学生看出有1~12这些数,有时针和分针,有12大格,每一个大格力有5个小格,共60个小格。
老师拨出7时和7时半,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写一写。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反馈。
并引导学生小结:①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②当分针指着6,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半。半时就是30分。
(二)复习“1时=60分”。
①师拨12时,问:现在是几时?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变化。(拨到1时)
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
引导学生一起回答: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
老师拨钟,引导学生5分5分第数到60,分针走一圈正好是60分,而这时时针正好走了一大格,是1时。
板书:1时=60分
②做一做。
1.老师拨时刻(7:45 10:50 11:15 1:35),学生在纸上写一写,说一说。
2.老师说时刻(3:45 1:25 4:05 6:55),学生拨钟面。
师拨7:05,让学生说、写。指一个学生板演,订正。
强调:表示分的数要占两个位置,不满10分的要用0来占位。
比如:7:05,不满10分,我们就先写0,后写5。
(三)复习经过的时间。
1.4时再过5分是( )。
2.10时30分再过10分是( )。
3.8时45分再过5分是( )
4.5时55分再过( )分是6时。
二、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快和你的同桌说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