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厘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对物体长短的比较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通过直观的一些物体进行了比较。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以后学习米、毫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知识的基础。显得重中之重。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同一个物体,使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从中引起学生的思考,体现出建立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尺子。通过让学生对尺子进行看一看、摸一摸。使学生从尺子的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的认识,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通过一系列的认识尺子。使学生懂得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同时能够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学生分析:
用厘米做单位测量长度是学习测量物体的开始,也是学生初次认识长度单位,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厘米长度单位的正确建立,将对学生认识其他长度单位产生积极地正迁移。同时,低年级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主要是借助表象记忆的,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长度表象,并提供起亲身经历或列举自己身边的物体,建立起1厘米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2、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能在直尺准确找出指定的厘米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互 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故事引入: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人们常常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帮古人解决这个难题。下面请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并把课题齐读两遍。
2、口述并出示目标: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我能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2)、通过学习我能学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学会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用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创设情境导入,设疑引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认识厘米》
二、口述并出示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3页内容,重点看书中的情境图。思考并讨论:
1、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时你采用的方法是哪一种?你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2、尺子上统一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可以用哪个字母来表示?可以记作什么?
(自学5分钟后,小对子进行交流并口头展示。)
这个环节为了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为感知1厘米、几厘米打下基础
三、 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1、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时你采用的方法是哪一种?你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2、尺子上统一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可以用哪个字母来表示?可以记作什么?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小对子交流情况,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 , 促使每个小对子及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进行汇报展示)。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展示完之后,给与评价或奖励。
4.知识归纳:
(1)利用“铅笔”“文具盒”“拃”等作为长度单位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会因选取的标准不同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使用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准确的得到物体的长度。
(2)厘米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可以用“cm”来表示。1厘米记作1cm。
通过刚才的汇报,老师发现各个小对子的自学效果的确很好。到底同学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下面请看我们今天的闯关题,比一比谁发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这个环节不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中推理出新知。
通过估、量、填写等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四、学情展示:
1、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 )做单位。
2、厘米可以用字母()来表示。1厘米记作 ()。
3、我的橡皮厚大约是()厘米。
4、图钉的长大约是()厘米。
5\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线吗?
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五、归纳小结:
(1)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使用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准确的得到物体的长度。
(2)厘米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可以用“cm”来表示。1厘米记作1cm。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教学反思
课题:测量长度
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对物体长短的比较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通过直观的一些物体进行了比较。这节课是教学生会使用基本的长度单位“厘米”进行对物体的测量。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以后学习米、毫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知识的基础。显得重中之重。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同一个物体,使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从中引起学生的思考,体现出建立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尺子。通过让学生对尺子进行看一看、摸一摸。使学生从尺子的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的认识,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通过一系列的认识尺子。使学生懂得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同时能够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学生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对比较长短、高矮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经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节课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自主测量、体验探究,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概况能力,又让学生加深了对测量方法的掌握与应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会分辨什么是线段。
教学重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互 动 设计意图
一、掲题示标: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来进行测量。那如何进行测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道。
2、口述并出示目标:
(1)、通过学习我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通过学习我能分辨出什么是线段。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学会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有利于知识的承前启后
二、口述并出示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4-5页内容,重点看书中的情境图。思考并讨论:
1、你是如何估计并测量橡皮长度的?测量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2、测量彩色纸条和毛线在方法上有什么区别?毛线被拉直后,可以看作什么?
(自学4分钟后,小对子进行交流并口头展示。) 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处和
重要的作用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1)你是如何估计并测量橡皮长度的?测量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2)测量彩色纸条和毛线在方法上有什么区别?毛线被拉直后,可以看作什么?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小对子交流情况,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 , 促使每个小对子及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进行汇报展示)。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展示完之后,给与评价或奖励。
4.知识归纳:
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物体的一端对准直尺的“0”
刻度,另一端对着刻度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通过刚才的汇报,老师发现各个小对子的自学效果的确很好。到底同学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下面请看我们今天的闯关题,比一比谁发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通过估、量、填写等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四、 学情展示:
五、归纳小结:
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时,将直尺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点,线段的另一个端点对着直尺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教学反思
课题:画线段
教材分析
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物体长短,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此类的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都为这节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学生分析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概念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认识,有一定难度。同时他们喜欢动手,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又是学习的有利因素。
教学目标:
会用刻度尺画一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教学重点:用学生尺画指定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画指定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互 动 设计意图
一、掲题示标:
1、谈话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会了用直尺来量物体的长度,那么你能不能用刻度尺来画一定长度的线段,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相关知识。
2、口述并出示目标:通过学习我能用刻度尺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学会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为了让学生先找出线段的非本质特征。只有去掉了非本质特征,学生才能更明确到记住线段的本质特征。
二、口述并出示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6页内容,重点看书中的情境图。思考并讨论:
画5厘米长线段时你要注意从直尺的哪个刻度开始?画到几厘米的地方停笔就是几厘米的线段。
(自学3分钟后,小对子进行交流并口头展示。) 突出直直的,这是线段的最基本特征,并让学生和老师一起说说这句话。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画5厘米长线段时你要注意从直尺的哪个刻度开始?画到几厘米的地方停笔就是几厘米的线段。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小对子交流情况,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 , 促使每个小对子及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进行汇报展示)。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展示完之后,给与评价或奖励。
4.知识归纳:
一定长度的线段的画法:从直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直尺上的几厘米的地方。
通过刚才的汇报,老师发现各个小对子的自学效果的确很好。到底同学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下面请看我们今天的闯关题,比一比谁发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让学生加深对线段的体会。
放手让学生独立去画,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去发挥,这样才不会限制在只会用尺子画线段。
四、学情展示:
展示学生画的线段,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画线段需要注意什么? 享受成功的乐趣
五、归纳小结:
一定长度的线段的画法:从直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直尺上的几厘米的地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认识米.用尺量
教材分析
在此之前,教材安排了《比长短》及《认识厘米》,掌握必要的长度单位和测量方法是打开空间与图形这扇知识大门的钥匙。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初步逻辑思维逐步发展的年龄阶段。经过前面的学习,他们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段距离的测量经验以及初步的动手操作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会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
2、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重点:以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以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互 动 设计意图
一、掲题示标:
1、谈话引入:哪个同学能用尺子测量出黑板的长度?测量时你感到方便吗?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的单位“米”。
2、口述并出示目标:通过学习我能认识长度单位“米”,会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并知道1米=100厘米。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学会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学生从一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
二、口述并出示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7-8页内容,重点看书中的情境图。思考并讨论:
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什么作单位?可以用字母什么来表示?记作什么?常见的尺子有哪些?
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米尺上有多少个1厘米的小格?1米等于多少厘米?
(自学4分钟后,小对子进行交流并口头展示。)
积极的情绪很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孩子头脑里也留下了米尺长度的初步感知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1)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什么作单位?可以用字母什么来表示?记作什么?常见的尺子有哪些?
(2)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米尺上有多少个1厘米的小格?1米等于多少厘米?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小对子交流情况,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 , 促使每个小对子及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进行汇报展示)。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展示完之后,给与评价或奖励。
4.知识归纳:
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记作1m.
通过刚才的汇报,老师发现各个小对子的自学效果的确很好。到底同学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下面请看我们今天的闯关题,比一比谁发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都取材于生活的数学现实中,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使_??°????????¨_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积极的情绪很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孩子头脑里也留下了米尺长度的初步感知
四、学情展示:
五、归纳小结:
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卷尺或米尺进行测量,从物体的一端开始,一直量到另一端.物体较长时,用卷尺会更简便一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分米的认识与米、厘米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间的化聚和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初步逻辑思维逐步发展的年龄阶段。经过前面的学习,他们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段距离的测量经验以及初步的动手操作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会用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
2、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
教学重点:认识米和分米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认识米和分米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互 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直接导入新课:本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有关长度的新单位分米。
2、口述并出示目标:通过学习我能认识长度单位“分米”,会用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并知道1米=10分米。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学会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都取材于生活的数学现实中,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使_??°????????¨_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二、口述并出示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9-10页内容,重点看书中的情境图。思考并讨论:
1、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可以用字母什么来表示?记作什么?
2、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米、分米、厘米三者的关系是什么?
(自学4分钟后,小对子进行交流并口头展示。)
学生从一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1)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可以用字母什么来表示?记作什么?
(2)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米、分米、厘米三者的关系是什么?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小对子交流情况,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 , 促使每个小对子及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进行汇报展示)。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展示完之后,给与评价或奖励。
4.知识归纳:
分米是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三者的关系是1米=10分米=100厘米
通过刚才的汇报,老师发现各个小对子的自学效果的确很好。到底同学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下面请看我们今天的闯关题,比一比谁发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积极的情绪很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孩子头脑里也留下了米尺长度的初步感知
四、学情展示:
五、归纳小结:
分米是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三者的关系是1米=10分米=100厘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复习厘米、分米、米
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对物体长短的比较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通过直观的一些物体进行了比较。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以后学习毫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知识的基础。显得重中之重。
二、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初步逻辑思维逐步发展的年龄阶段。经过前面的学习,他们已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并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段距离的测量经验以及初步的动手操作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米”“分米”,会用三种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
2、知道1米=10分米=100厘米。
教学重点:建立1米、1分米、1厘米的长度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1米、1分米、1厘米的长度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互 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直接导入新课:本节课我们来复习本单元长度单位方面的相关知识。
2、口述并出示目标:通过学习我能熟练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米”“分米”,会用三种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同时也熟练掌握三者之间的换算关系。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学会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都取材于生活的数学现实中,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使_??°????????¨_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二、 口述并出示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11页内容,重点看书中的情境图。思考并讨论:
1、你能用手来比划1米、1分米、1厘米的长度吗?你知道它们三者间的关系吗?
2、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三个长度单位吗?你能画出线段并量出它的长度吗?
(自学4分钟后,小对子进行交流并口头展示。)
学生从一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1)你能用手来比划1米、1分米、1厘米的长度吗?你知道它们三者间的关系吗?
(2)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三个长度单位吗?你能画出线段并量出它的长度吗?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小对子交流情况,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 , 促使每个小对子及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进行汇报展示)。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展示完之后,给与评价或奖励。
4.知识归纳:
(1)要准确表示物体的长度,就要统一单位,表示较短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线段的长时,要将其一端和直尺的“0”刻度对准,而另一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用“米”作长度单位。1米=100厘米。分米是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1米=10分米=100厘米
通过刚才的汇报,老师发现各个小对子的自学效果的确很好。到底同学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下面请看我们今天的闯关题,比一比谁发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积极的情绪很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孩子头脑里也留下了米尺长度的初步感知
四、学情展示:
五、归纳小结:
(1)要准确表示物体的长度,就要统一单位,表示较短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线段的长时,要将其一端和直尺的“0”刻度对准,而另一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用“米”作长度单位。1米=100厘米。分米是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1米=10分米=100厘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课题: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教材分析
在此这前,学生已经学习的“表内除法”,初步知道了除法的意义,有余数除法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有关除法的知识。
学生分析
对于初步接触除法知识的学生来说要理解余数意义、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及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等余数的知识,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三、教学目标
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感知余数的产生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通过具体情景,体会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把一定物品平均分以后还有余数的情况。会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教学重点: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会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教学难点:会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互 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同学们,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分的数就叫作余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请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并把课题齐读两遍。
口述并出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学会的新本领是:通过学习,我能体会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学会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学会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直接揭示课题,启发学生自己提出教学的要求,这样既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二、口述并出示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2-13页内容,重点看书中的情境图。思考并讨论:
1、分苹果和铅笔时出现了什么情况?剩下来的数叫什么?
2、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叫什么?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都相同吗?
3、剩下的数比分的份数要大还是要小?
(自学5分钟后,小对子进行交流并口头展示。)
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尝试的过程,初步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1)分苹果和铅笔时出现了什么情况?余下来的数叫什么?
(2)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叫什么?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都相同吗?
(3)剩下的数比分的份数要大还是要小?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小对子交流情况,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 , 促使每个小对子及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进行汇报展示)。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展示完之后,给与评价或奖励。
4.知识归纳:
(1)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不能正好“平均分”的情况,即平均分后还有剩余,不能再分的情况。
(2)有余数的除法表示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还有剩余,剩余的数叫做余数。
(3)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里最多有几个除数,商就是几,剩下的数作为余数,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有时相同,有时不相同。
通过刚才的汇报,老师发现各个小对子的自学效果的确很好。到底同学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下面请看我们今天的闯关题,比一比谁发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通过各种学习方法,学生有合作的机会和表达的时间,自主地获取新 知识,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四、学情展示:
第一关:读出下面的算式。
37÷5=7……2
读作:
65÷7=9……2
读作:
35÷6=5……5
读作:
第二关:填一填。(展示要求:采用学生接龙的方式。)
70÷8=8……( )
68÷9=7……( )
27÷8=( )……( )
34÷8=( )……( )
78÷9=( )……( )
54÷8=( )……( )
第三关:练一练。(内容见同步课件)要求:独立完成后再整合答案。
第四关:课件出示,学生抢答。
A、有1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5人,每人分( )个,还剩( )个。
B、有28个面包,每6个装成一袋,可以装( )袋,还剩( )个。
C、手工兴趣组有36人,如果每4人为一组,可以分成( )组,还有( )人。
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应用。
五、归纳小结:
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没有剩余,有时一些物品平均分后不能正好分完,还有剩余,有剩余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剩余的数就是余数。
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前面部分的读法与之前学过的除法算式的读法一样,后面的部分余数是几,就读余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法小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知道了除法的意义,有余数除法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有关除法的知识。上节课也了解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学生分析
本节课要进一步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初步试商的能力,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目标
1. 经历操作、观察、讨论的过程,体会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2.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会口算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体会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难点: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会口算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互 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直接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请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并把课题齐读两遍。
2、口述并出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学会的新本领是:通过学习,我能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并会口算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学会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直接揭示课题,启发学生自己提出教学的要求,这样既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二、口述并出示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4页内容,重点看书中的情境图。思考并讨论:
1、把17根小棒按要求分一分,分完后比较各题中除数和余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2、除了这些分法,你还有其它的分法吗?
3、剩下的数比分的份数是大还是小?
(自学5分钟后,小对子进行交流并口头展示。)
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尝试的过程,初步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1)把17根小棒按要求分一分,分完后比较各题中除数和余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2)除了这些分法,你还有其它的分法吗?
(3)剩下的数比分的份数是大还是小?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小对子交流情况,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 , 促使每个小对子及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进行汇报展示)。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展示完之后,给与评价或奖励。
4.知识归纳:
通过比较上面各题中除数和余数的大小,我们发现随着分的份数的增加,每份的数量在减少,余数也在变化,但余数始终都比除数小。
通过刚才的汇报,老师发现各个小对子的自学效果的确很好。到底同学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下面请看我们今天的闯关题,比一比谁发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通过各种学习方法,学生有合作的机会和表达的时间,自主地获取新 知识,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四、学情展示:
五、归纳小结:
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知道了除法的意义,有余数除法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有关除法的知识。上节课也了解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学生分析
本节课要进一步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初步试商的能力,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目标
1. 再次体会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2.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熟练口算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熟练口算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互 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直接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请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并把课题齐读两遍。
2、口述并出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学会的新本领是:通过学习,我能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并会熟练口算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学会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直接揭示课题,启发学生自己提出教学的要求,这样既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二、口述并出示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5页内容,重点看书中的情境图。思考并讨论:
1、当除数是6时,计算时想几的乘法口诀来试商比较简便?
2、观察算式中的余数,你发现了什么?当除以6时,它的余数可能是哪些数?最小的余数是几,最大的余数是几?
3、你能自己试着写出一组一个数除以7的除法算式吗?
(自学5分钟后,小对子进行交流并口头展示。) 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尝试的过程,初步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1)当除数是6时,计算时想几的乘法口诀来试商比较简便?
(2)观察算式中的余数,你发现了什么?当除以6时,它的余数可能是哪些数?最小的余数是几,最大的余数是几?
(3)你能自己试着写出一组一个数除以7的除法算式吗?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小对子交流情况,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 , 促使每个小对子及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进行汇报展示)。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展示完之后,给与评价或奖励。
4.知识归纳:
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其中最大的余数比除数小1,最小的余数是1。
通过刚才的汇报,老师发现各个小对子的自学效果的确很好。到底同学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下面请看我们今天的闯关题,比一比谁发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通过各种学习方法,学生有合作的机会和表达的时间,自主地获取新 知识,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四、学情展示:
五、归纳小结:
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知道了除法的意义,有余数除法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有关除法的知识。上节课也了解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学生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除法竖式。本节课第一次接触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同时也是进一步巩固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余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及竖式的写法,进一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理解并掌握除法竖式计算,培养初步的试商能力。
教学重点: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试商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互 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折过纸鹤吗?(折过)老师也折了30只,我们今天一起来把它串起来吧?至于一串串几个?能串几串?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
2、口述并出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学会的新本领是:通过学习,我能理解并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竖式的写法以及试商的方法。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学会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这样既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二、口述并出示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6-17页内容,重点看书中的情境图。思考并讨论:
1、在竖式中先写什么?哪个符号表示除号?30叫什么?写在哪?7叫什么?写在哪?4叫什么?应写在哪里?和哪个数位对齐?
2、竖式计算的步骤是什么?试商时要用什么来试商,除数是几,就想和哪个数有关的乘法口诀?
(自学5分钟后,小对子进行交流并口头展示。)
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尝试的过程,初步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1)在竖式中先写什么?哪个符号表示除号?30叫什么?写在哪?7叫什么?写在哪?4叫什么?应写在哪里?和哪个数位对齐?
(2)竖式计算的步骤是什么?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小对子交流情况,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 , 促使每个小对子及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进行汇报展示)。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展示完之后,给与评价或奖励。
4.知识归纳:
用竖式计算有剩余数的除法时,要注意被除数和除数的书写位置,试商的方法,商的位置、商和除数乘积的位置,余数的位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可分四步进行: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通过刚才的汇报,老师发现各个小对子的自学效果的确很好。到底同学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下面请看我们今天的闯关题,比一比谁发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通过各种学习方法,学生有合作的机会和表达的时间,自主地获取新 知识,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四、学情展示:
1、60里面最多有( )个7,列式是( )。
2、小兔妈妈要把30根胡萝卜分给4只小兔,每只小兔最多得到( )根胡萝卜,还剩( )根。
3、 ( )÷5=4……( ) ,当余数最小时,被除数是( ),当余数最大时,被除数是( )。
4、在( )里最大能填几?
4×( )<19 7×( )<65
( )×9 <28 4×( )<26
5、共23个小朋友请你帮它分一分组。(内容见同步课件)要求:独立完成后再整合答案。
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应用。
五、归纳小结:
用竖式计算有剩余数的除法时,要注意被除数和除数的书写位置,试商的方法,商的位置、商和除数乘积的位置,余数的位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可分四步进行:一商,二乘,三减,四比。试商时要用乘法口诀来试商,除数是几,就想和几有关的乘法口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是学生在学习了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之后,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能深化学生对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还能极大的丰富除法的应用背景,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数学能力。
学生分析
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及计算比较到位,但缺乏灵活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互 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直接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利用已经学过的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好不好?(好)
2、口述并出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学会的新本领是:通过学习,我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学会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直接揭示课题,启发学生自己提出教学的要求,这样既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二、口述并出示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8页内容,重点看书中的情境图。思考并讨论:
1、用30元钱分别买图上的三种鲜花,各能买到几枝花?还剩多少元?
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要先想什么?除数是几就想和几有关的什么?
3、除了用我们学过的有余数的除法,你还有其它的算法吗?
(自学5分钟后,小对子进行交流并口头展示。)
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尝试的过程,初步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1)用30元钱分别买图上的三种鲜花,各能买到几枝花?还剩多少元?
(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要先想什么?除数是几就想和几有关的什么?
(3)除了用我们学过的有余数的除法,你还有其它的算法吗?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小对子交流情况,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 , 促使每个小对子及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进行汇报展示)。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展示完之后,给与评价或奖励。
4.知识归纳: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先想乘法口诀,除数是几就想和几有关的乘法口诀,使积最接近被除数并且比被除数小。被除数减去商和除数的积就是余数。
通过刚才的汇报,老师发现各个小对子的自学效果的确很好。到底同学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下面请看我们今天的闯关题,比一比谁发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通过各种学习方法,学生有合作的机会和表达的时间,自主地获取新 知识,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四、学情展示:
1、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一定比( )小。
2、45除以7,商( )余( ),42里面有( )个5,余( )。
3、在有余数的除法里,如果余数是4,除数最小是( );如果除数
是5,余数最大是( )。
4、一个数除以5,商是7,余数是3,这个数是( )。(3分)
5、20个苹果,平均分给6个同学,每人分( )个,还多( )个。
6、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 )× 5< 47 8 ×( )< 75 70>8×( )
7、☆÷ 7 = 6……△,△最大是( )。
☆÷△ = 7…… 6,△最小是( )
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应用。
五、归纳小结: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要用乘法口诀来试商,除数是几,就想和几有关的乘法口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解决问题(租船)
教材分析
是学生在学习了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租船”这样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中能充分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能深化学生对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还能极大的丰富除法的应用背景,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数学能力
学生分析
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及计算比较到位,但缺乏灵活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互 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直接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利用已经学过的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好不好?(好)
2、口述并出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学会的新本领是:通过学习,我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学会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直接揭示课题,启发学生自己提出教学的要求,这样既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二、口述并出示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20-21页的内容,根据情境图,你能获得那些信息?你能解答以下问题么?
(1)18名同学去划船,至少需要租几条船?
(2)他们计划玩2小时,带100元钱够吗?
(3)说说你认为怎样分配乘船的人数比较合理?
(自学4分钟后,小对子进行交流并口头展示)
为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能有更多的讨论、思考的时间,我在本环节设计安排了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1)18名同学去划船,至少需要租几条船?
(2)他们计划玩2小时,带100元钱够吗?
(3)说说你认为怎样分配乘船的人数比较合理?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小对子交流情况,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 , 促使每个小对子及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进行汇报展示)。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展示完之后,给与评价或奖励。
4.知识归纳: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租船这样的问题,解答这类问题时要用“商加1”的方法来解决。通常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进一法”。
通过刚才的汇报,老师发现各个小对子的自学效果的确很好。到底同学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下面请看我们今天的闯关题,比一比谁发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引导学生不能落下一个同学,培养了他们的集体观念,同时也为学生理解“进一法”打下基础。
引导学生将数学问题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学情展示:
1.有11个苹果,每3个放一个盘子 ,需要准备多少个盘子?
2.有27个同学租车去春游,每辆出租车最多可以做5 个同学,至少要租多少辆出租车?
3.21个同学去划船,至少需要租几只船?他们计划玩2小时,带50元钱够吗?
4.教室里有40把椅子,最少搬出几把,就可以平均摆成6排?
5.国庆节挂气球,按“红、黄、蓝、白、绿、紫”的顺序挂,一共挂了50个气球,第50个气球是什么颜色?
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应用。
五、归纳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学到哪些知识了?
师板书:
笔算除法并不难,一位一位往下除;
除到最后没除完,当作剩余留下来;
余数要比除数小,个位对齐别忘掉;
商和余数写两边,中间别忘省略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有余数的除法整理和复习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知道了除法的意义,有余数除法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有关除法的知识。上节课也了解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学生分析
本节课要进一步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初步试商的能力,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目标
1.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2.熟练掌握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利用已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熟练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互 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直接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对本单元的知识再次进行学习,你们有信心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吗?(有)请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并把课题齐读两遍。
2、口述并出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学会的新本领是:
(1)通过学习,我能理解余数和有剩余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掌握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2)我能熟练掌握剩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已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学会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直接揭示课题,启发学生自己提出教学的要求,这样既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二、口述并出示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2-23页第二单元内容。重点看例题内容。思考并讨论:
1、除法算式是怎么读的?各部分的名称你知道吗?
2、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比哪个数小?
3、你能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自学6分钟后,小对子进行交流并口头展示)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1)除法算式是怎么读的?各部分的名称你知道吗?
(2)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比哪个数小?
(3)你能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小对子交流情况,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 , 促使每个小对子及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进行汇报展示)。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展示完之后,给与评价或奖励。
4.知识归纳:
(1)余数表示每份分得同样多后还剩下的部分,它的单位与被除数一样。
(2)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实际问题考虑商要不要“加1”。
通过刚才的汇报,老师发现各个小对子的自学效果的确很好。到底同学们运
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下面请看我们今天的闯关题,比一比谁发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通过各种学习方法,学生有合作的机会和表达的时间,自主地获取新 知识,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四、巩固应用
1、有43个扣子,要做9件同样的上衣,扣子够用吗?
2、有49个乒乓球要装在袋子里,每袋最多能装5个,至少需要几袋?
3、妈妈用20元钱买桃子,桃子每斤3元钱,妈妈最多能买几斤桃子?
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应用。
五、归纳小结: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时,要从具体情景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计算结果,注意要根据实际问题考虑商要不要“加1”。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