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了解新闻评论这一体裁及其特点。
2. 理清本文的脉络结构,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的特点, 分析文章中事实与观点的关系。
3. 深入理解工匠精神,探究工匠精神对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
素养目标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对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的重要社会公器。而新闻评论的“立意”,正是作者对所评述的事物或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就是确立评论文章的基本观点与主要思想内容。
新闻评论讲究有的放矢、就事论理、有感而发,其立意贵在“准”“新”“深”。立意贵“准”,指评论基本观点正确、切合实际,符合法制与政策思想,又恰如其分,合乎情理,这也是保证评论的舆论导向正确的必要条件。
新闻评论和一般的议论文有哪些不同?
新闻评论针对新闻时事发表看法,讲究观点鲜明,针对性强,注重行文的逻辑性,有鲜明的立场。同一新闻事件可以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看法。一般的议论文围绕中心论点选择适当论据加以论证。
写作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精神是一种内在的力量,而标杆性人物、标杆性品牌和标杆性企业实际上是工匠精神的外化,也是中国制造所孜孜以求的文明特质。由于中国的工业文明姗姗来迟,因而现今我们提出弘扬工匠精神就是要修补中国在早期工业文明时的缺失。在现代工业文明的重塑中,举起工匠精神的旗帜,就是营造社会氛围、累积心理沉淀、提升实精髓,为工匠精神的崛起夯实基础。
现代企业的文化和理念已不再一味追求大而全,而更注重特而精、特而优,这就无形中形成对工匠精神的呼唤。一批注重高品质、高性能而不吝高价格的中国消费群体正在形成,他们也会形成对工匠精神的呼唤。提倡工匠精神应该也必将成为我们社会的自我追求。
任务一 阅读此篇新闻评论,找出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都有哪些事实支撑?
观点: 我们所处的时代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都需要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来雕琢时代品质。
支撑事实:
1.我们所处时代的特征——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
2.“匠”的职业品质,专业精神——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
3.工匠精神的力量——赋予器物以生命,刷新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人类文明的疆域,具有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4.工匠精神的深层次内涵——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5.工匠精神对当下社会的作用——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任务二 分析文章论证思路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逻辑层次
先写什么
开篇先从我们的时代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落笔,引出工匠精神的话题
再写什么
寻因溯果,从“为什么”、“怎么办”的角度,从个人、企业、国家等层面,层层深入地阐明工匠精神的意义和深刻内涵
最后写什么
最后总结全文,提出时代需要工匠精神,升华主旨
“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精致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将手工匠人和企业进行类比,写出了企业拥有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2)类比论证
任务三:分析文章论证方法
(1)引用论证
作者多处引用,如引用企业家的话,写出了工匠精神在当代的意义。
“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边破边立,写出了工匠精神的作用。
(4)对比论证
任务二:分析文章论证方法
(3)假设论证
“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淡定。”写出了工匠精神的内涵
阅读全文,整体感知
请阅读课文,把“工匠精神”的内涵填写在下面的方框内。
炉火纯青的技术
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
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
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
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工
匠
精
神
内涵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课堂研讨
这篇新闻评论的“准”“新”“深”体现在哪里?
准:时代的呼唤: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
新:工匠精神值得我们用新的眼光来观照——
①旧眼光:职业的高低贵贱;
新眼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
②旧眼光:雕虫小技;
新眼光: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深:生命哲学、人生信念。
观点一:“工匠精神”的回归,首先要破除思想上的障碍。
凡事思想先行,理念引领。要使“工匠精神”回归,一定要破除思想、观念上的各种障碍。舆论界要大张旗鼓地加以宣传,企业界要循循善诱地进行疏导,社会各方面要齐心协力地进行引导。这样,在短时间内就会形成“工匠精神”滋养的舆论环境与氛围。
观点二: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应当融于每一个人的血液里。
长久以来,由于缺乏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才让我们的个人成长之路崎岖坎坷,团体发展之途充满荆棘。这种缺乏也让持久创新变得异常艰难,更让基业常青成为凤毛麟角。所以,在自然资源日渐匮乏的时代,在互联网思维“泛滥”的年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价值,不啻于一种追本溯源,也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不二选择!
现如今,对于“工匠精神”,人大代表在呼吁,国人在关注。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回归。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工匠精神”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