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10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试(B卷)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菏泽市10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试(B卷)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3 14:4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菏泽市10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试
语文试题(B)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一网友无意中发现,自己在某网站经常预订的酒店房间价格在380-400元之间,而用朋友的账号查看时,同一房间的价格只有300元左右。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居然高于新客户!该网友认为自己遇到了大数据“杀熟”。
大数据“杀熟”行为,经济学上称为“价格歧视”,指同样的商品或服务,在不同的市场面对不同的顾客,采用差异化定价。这与生活中常见的套票、学生票等“差别定价”不同。“差别定价”时,商家的标准是公开透明的,消费者会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主动“对号入座”,本质上增加信息供给,促进了市场交易。而大数据“杀熟”却是有意放大信息不对称,利用企业数据、定价规则上的信息优势,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攫取更多的利润。
大数据“杀熟”的基础是大量的消费行为数据,主要来自消费者在相关平台的行为记录。当我们使用APP时,我们的大部分行为都在被实时获取,变成一个个小标签,这些标签中,除了性别、地区、是否使用苹果手机等基本信息之外,还有你浏览了什么商品、看了多久、价位如何等等。平台根据这些给用户“画像”,对用户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于是,那些不起眼的小标签,有可能最终成了商家算计我们的利器。
要知道,消费者贡献数据,默认数字平台使用相关数据,其初衷是为了交易安全和交易效率,即期望由此获得更安全、更有效、更便捷、更个性化的服务。而平台企业根据这些数据进行“杀熟”式差异定价,显然是一种对数据的滥用以及对社会信任的破坏,实质上可视为一种欺诈行为。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国家监管层面已经开始在互联网领域推出了反垄断法,进一步厘清用户教据使用范围权限,明确数据使用权利义务,建立更完备的法律保护体系。同时完善群众举报渠道,使用数据追溯技术,对违背诚信原则者,加大处罚力度。
(摘编自顾彦《你又被大数据“杀熟”了?》)
材料二
打开叫车软件,目的地里赫然有家庭住址;使用搜索引擎,能自动补全脑中想打的字;浏览网页时,弹窗也总是推荐别处看过的商品……在大数据的算法面前,人的生活轨迹变得没有秘密可言。作为工具的电脑、手机,反过来像是盯着我们的眼睛,让不少人有种说不出的不自在。全面数字化的今天,个人隐私的形态和观念已经发生重大改变。如果说传统意义上,保险柜、房屋构成的物理空间就能守护我们的秘密,那么现代意义上的隐私,却可以转化为数据,借助一根网线、一个路由器传遍各个角落。隐私是从个人生活过渡到社会生活的缓冲地带、安全阀门,一旦失去保护,不仅会扰乱日常生活,甚至可能让社会治理顾此失彼。经常会接到各类推销电话,对方甚至连你的喜好和近况都了如指掌,让人不堪其扰更不寒而栗。
然而,为了生活便利让渡出一部分个人信息,可能是信息社会必然出现的发展形态。无论是分享经济,还是云计算,方便你我生活的经济形态和先进技术,恰恰建立在信息和数据的广泛共享之上。换句话讲,也只有将我们的生活细节数字化、虚拟化,更多优质的服务才能实现。比如,出行信息能够为城市交通的合理规划提供依据,对手机应用的评价能够帮助开发者提升用户体验,甚至我们发布的周边信息、分享的位置,还能成为公安部门追查犯罪活动的线索。可以想象,当物联网时代到来,我们将不得不让渡出更多的周边信息,以享受更高效便捷的生活。
就发展趋势看,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将成为玻璃房间中的摆件,我们需要以更合理的策略来保护个人的隐私尊严和生活场景的舒适度。首要的就是,不能以“授权”使用的方式让隐私保护变成一句空话。尽管心知每一次搜索、每一次用户注册、每一次账号关联,都有可能让自己的生活陷入他人窥探之下,但大多数人除了随着人流一起登上信息化列车,没有更好的选择。
从这个角度讲,保护个人隐私既不能靠简单授权来约束,也不能停留在事后惩罚、追责的粗放思维中,而要在全社会范围实现对个人信息的精细化管理。一方面,这需要法律为个人信息的使用设定底线、细化规则。最新通过的民法总则首次写入了个人信息保护条款,在实践中还要通过“负面清单”等制度,一步步构建起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框架。另一方面,掌握海量用户数据的政府机构、企业和社会团体,也应该用好新的技术手段,减少个人信息的不必要曝光,同时建立可追溯的信息保护责任链条,防止信息泄露无从查起。
我们身处的大数据时代,就生活便捷而言是最好的时代,从隐私保护角度看可能是最坏的时代。无论如何,虚拟化、数字化、信息化已经在重塑日常生活的形态,我们只能不断升级“杀毒软件”,捍卫自己的生活。只要保持清醒,坚持扬长避短,相信我们能在信息玻璃屋上建立起属于这个时代的生活安全感。
(摘编自彭飞《大数据时代,隐私不能粗放管理》)
1.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台会根据我们留下的个人基本信息和消费行为记录,准确分析出我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然后再给我们画像。
B.如果平台违背消费者贡献数据的初衷,利用自身在数据、定价规则上的优势进行“杀熟”式差异定价,可视为欺诈。
C.在大数据算法的背景下,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可以捕捉我们的行踪,甚至喜好与近况,让我们的生活没有秘密可言。
D.从保护隐私来看,大数据时代可能是最坏的时代,我们必须不断升级手机和电脑的杀毒软件,来捍卫自己的生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会信息的发展趋势可能需要让渡部分个人信息,因为方便你我生活的经济形态和先进技术的基础是信息和数据的广泛共享。
B.我们发布信息、分享位置,既可能成为公安部门追查犯罪活动的线索,也可能因个人信息泄露而被不法分子利用。
C.信息化时代,更多的个人信息将成为玻璃房间中的摆件,生活的舒适度与个人的隐私权如何兼顾,需要合理应对。
D.保护隐私,需要全社会对个人信息的精细化管理,而授权使用的方式,只会让隐私保护变成一句空话。
3.根据材料,判断下列各项中属于“大数据杀熟”的一项是(3分)
A.某公司职员出差办事,经常打车去火车站,发现路线不变的情况下,在不同的时间段用同样打车软件,价格不同。
B.某女士经常在微信朋友圈找熟人代购进口化妆品,觉得省钱靠谱,偶然逛街才发现朋友圈代购比实体店还要贵。
C.某讲师刚在手机上订购机票,不小心退票后,又马上用未登录账号的公共电脑查询同样航班舱位,价格居然少四百多。
D.某电商平台推出团购打折活动,价格确实便宜,点开链接后才发现该优惠只针对那些新用户,老会员依然原价。
4.材料一在提到“差异化定价”时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5.材料二中隐私泄露的问题应如何解决?请分条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路标
王愿坚
天边上,最后那一小块挂着晚霞的云彩,轻轻飘闪了一下,眨眼工夫就消失了。夜色,像块奇大无比的灰布,悄悄地伸展开来,罩住了整个草地。
通信员罗小葆一手拄着那根用来探路的木棍子,一手抓着腰间那块小木牌,呆呆地看着这夜幕四合的情景,不知要往哪里走。
过去的六天里,他都是跟在连队里走的,他用不着打问路线,用不着辨别方向,只要把自己那块心爱的小木牌往老班长背包上一挂,瞅着它一步不落地走就行了。那块识字木牌,比一本书略大点儿,刮得溜平,上面还刷了两遍桐油。这是在遵义地区休整时,老班长给他做的。从那时候起,他每天请小文书在上边写上几个生字,然后一边走,一边认。
谁想到,就在今天中午时分,部队遭到了突袭,老班长在战斗中负了重伤。就在老班长被扶上担架的时候,他突然挣扎着欠起了身,把识字牌递到小罗手里,指着上面新写的“北上抗日”四个字,问道:“都认识啦?”
“认识……”小罗的喉咙哽住,说不下去了。他扑在了老班长的怀里。
“意思呢,一定要搞清楚,这是个战略问题哩!”老班长把小罗抱紧了,像过去一样讲起来,“毛主席说过,往北走,出草地,到陕北,去……”他急剧地喘息起来。
“去迎接抗日高潮!”小罗一下子把话接过来。
他想起要去给老班长弄点儿水喝。可当他找来了一小碗干净的清水的时候,连队已经走远了。于是,他掉队了。到了这时,他才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跟在队伍的行列里是多么幸福,也真正感到了辨别方向的重要。
一个个草墩被他踩到了脚底下,一道道烂泥河沟被他跨过了……
忽然,在他的眼前出现了一星火光。这火光,被草地的水汽笼罩着,发出一环环色彩斑斓的光圈,映照着这黑沉沉的草地,也照亮了罗小葆的心头。
一堆堆篝火余烬的旁边,同志们有的躺着,有的背靠背坐着,都在香甜地睡着。罗小葆小心地绕过他们,走向一堆还在燃烧着的篝火边,这才看见在对面还坐着一个同志。只见这个同志坐着一个小衣包,一只臂肘靠在一只铁皮箱子上,膝盖上搭着一张地图,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看一会儿,抬起头,凝神思索一会儿,拿红铅笔在图上做个记号。
他看着那个同志手里的地图,忽然生出了一个念头。这个念头是如此强烈,终于使他憋不住低低地喊了声:“报告!”绕过火堆,走了过去。
那个同志慢慢地从地图上面抬起了头。
看着那慈祥的笑脸,罗小葆的拘束一下子消失了。他又向前迈了一步,指着地图说: “你是领导同志吧,你一定知道明天的行军路线……”
“路线,当然有啰!”领导同志抓住了小罗的手,拉他在铁皮箱子旁边坐下,指着地图上的一个红圈,说道,“看,一直往北,走上半天多点,就是班佑——就走出草地了!”
“真的?!”罗小葆高兴地叫了声。
“来,先开饭!”领导同志用笔杆夹起了一粒胡豆,吹了吹,轻轻放到了小罗的手心里,然后从文件箱上的一个大铜墨盒底下抽出一张纸,动手写起字来。
“不,我也还有任务哩!”罗小葆把擦干净了的识字牌放到领导同志面前,要求道,“我今天的课还没上呢!同志,教我几个字吧!”
“学习?好!”领导同志看着识字牌,赞许地点了点头。他拿起毛笔,转身把笔尖在身边草叶上的露珠里蘸了蘸,又在墨盒里匀了匀,挥笔写下了四个大字。
他用笔尖指点着,逐字念着:“向、北、前、进!”
罗小葆也跟着念:“向北前进!”
“向,就是方向的向……”领导同志逐字讲解起来。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语调很慢,讲得那么仔细,又那么清楚。
罗小葆用心地听着。随着讲解,在他面前展现了一幅壮丽的情景:浩浩荡荡的红军队伍,正在向着北方,向着陕北的高原大步前进。
“字,就这么讲。”领导同志讲完了,又和蔼地问道,“那么,为什么要‘向北前进’ 呢?”
“我们红军要北上抗日。”
“还有呢?”
“还有,”小罗歪着脑袋想了想,“那里有陕北根据地,我们红军可以休息、整顿、发展……” 领导同志点点头,高兴地笑了。他亲切地揽住了小罗的肩膀。
罗小葆念着,认着,写着,把这几个字记在了心坎上。这四个字和领导同志的讲解把他引向了北方,引进了一个新的天地。仿佛眼前这一堆篝火化成了一簇花,像他家乡的映山红一样的花,这是陕北根据地。
罗小葆醒来的时候,天已亮了。东天上一抹朝霞正在上升、扩展,在广阔的草地的东侧,一轮红日正跃出地平线,把整个草地照得透亮、火红。
这时,一个背驳壳枪的红军战士走过来,微笑着说:“毛主席要我等部队出发的时候再叫醒你。”
罗小葆惊住了:“毛主席?”
“是啊,昨天你不是和他一起待了半夜?”
罗小葆急问:“毛主席在哪儿?”
“在前边!”警卫员朝北一指,“带着部队出发了。”
罗小葆激动地一跃而起,向着部队走去的方向奋力跑去。红军长征的部队,正一路路、一行行,踏着开满鲜花的草地,向北走去。他们走着,在没有路的荒凉草地上踩出了路。
罗小葆跑了一程,来到一棵丈把高的树下。他停住了脚,注视着正在走向前来的红军队伍。突然,他折下了一截树枝,把他那心爱的识字牌牢牢地挂在树杈上。
“向北前进”四个亮闪闪的大字,像一个金色的路标,指向革命进军的方向。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块普通的小木牌,先是作为识字牌,再成为“金色的路标”,意义层层深化,人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B.老班长身负重伤依然不忘叮嘱罗小葆要认好、读懂“北上抗日”,体现出老班长不怕牺牲的精神和对革命路线的坚定。
C.罗小葆主动问行军路线,领导同志为他写路线、讲路线,并一起讨论路线,写出小罗对“路线”的认识逐渐深化。
D.罗小葆把自己心爱的识字牌挂在树杈上,是因为毛主席正确的战略思想给了他力量和信心,他想以此来鼓舞革命同志。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追赶大部队的罗小葆为人物线索,以反复出现的小木牌为事物线索,两条线索相互交织,相互作用。
B.小说借罗小葆回忆老班长教自己识字的情形,刻画了老班长形象,倒叙的方式使故事一波三折,增强了可读性。
C.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夹”“吹”“放”等动作描写,刻画了毛主席平易近人、关心爱护普通战士的形象。
D.罗小葆与老班长、毛主席、警卫员的三个对话场景,构成了故事主体,有利于推动故事发展,巧妙塑造人物。
8.请简要分析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对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作用。(4分)
9.“他,沿着这条路迎来了胜利,还要沿着这条路胜利地走向前去。”这是原作的结尾,你认为保留这个结尾好,还是删改后的结尾好?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治。录》检讨官。《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哀毁得疾几殆。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隆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来、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
(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B.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D.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检讨,古代官名,掌修国史。宋时有史馆检讨,明时始属翰林院,与编修同谓之史官。
B.庐墓,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谓之庐慕。
C.徙,与文中“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中的“贬”意思相同,都指被贬谪到别地做官。
D.行、草、楷,中国书法三种字体,与篆、隶等同属于中国书法中各具特色的主要书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庭坚机警聪明,才华出众。他幼年时读书数遍就能背诵,家中之书无不通晓苏轼对他的诗文赞赏有加,曾举荐他代替自己做侍从官。
B.黄庭坚性格直率,淡泊名利。面对《实录》内容是否真实的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被贬涪州、黔州时,他没把被贬之事放在心上。
C.黄庭坚性情笃孝,悉心侍母。母亲病了一年,他白天黑夜都细心看护、照料,睡觉时衣服都不脱;母亲去世后,他哀伤成疾几乎丧命。
D.黄庭坚仕途多舛,结局悲惨。他因编写《实录》遭人嫉妒而被贬;因与赵挺之有隔阂,遭人指摘而被削职为民并受拘禁,至死也未得赦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4分)
(2)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4分)
14.黄庭坚在“学问文章”方面有哪些成就?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红蕉
柳宗元
晚英值穷节,绿润含朱光。
以兹正阳色,窈窕凌清霜。
远物世所重,旅人心独伤。
回晖眺林际,槭槭[注]无遗芳。
[注]槭槭:拟声词,形容叶片掉落的声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写红蕉叶子浓绿滋润、红色花瓣光华闪闪,体现了红蕉分外艳丽的形象。
B.颔联通过对红蕉外观的描写表现了红蕉之美,更表现了红蕉坚强不屈的特质。
C.“远物”,远处的事物,这里既指眼前盛开的红蕉,也指因客游他乡而处境悲凉的诗人。
D.第六句写诗人由眼前的红蕉联想到自己客居他乡的处境,不禁发出身世之感。
16.从结构、内容、情感三个角度赏析诗歌尾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离骚》中作者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鲍照在《拟行路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其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国上下五千年,拥成自己的灿烂文化,古代常称的“文房四宝”,就是传統文化的外在体现。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其中四宝之首的笔,即毛笔,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产品。在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文人都是用它挥洒奇思,宣泄情怀。文人以笔为锄,以纸为田,笔耕不辍,因而漫长的中国历史便成了“笔下春秋”。毛笔,此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历史更为悠久,可后者已退出历史舞台,( ),在当今的书画史上依然大放异彩,其生命力之强大令人叹为观止。
关于毛笔始于何时,众说纷纭。最有故事性的说法要属秦国大将军蒙恬造笔。《史记》《博物志》等书籍上都有记载。但据史家考证,中国毛笔起源远早于此,距离至今至少有6000年以上历史。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而毛笔与近代出现的钢笔、铅笔、圆珠笔并称为当代四大笔
B.近代出现的钢笔、铅笔、圆珠笔与毛笔并称为当代四大笔
C.到了近代,毛笔与钢笔、铅笔、圆珠笔并称为当代四大笔
D.钢笔、铅笔、圆珠笔与毛笔在近代并称为当代四大笔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D.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说到人类大脑,你一定能联想到这种坚果——核桃, ① ,也难怪崇尚“以形补形”的中国人会认为“核桃能补脑”了。但是其实两者也不太一样。如果你拿几个核桃来比较一下, ② ,可是人类的大脑却不是,人类大脑的沟回长得都很相似,只是有的地方沟回很多,有的地方就相对平滑。
在生物的发展史上,神经系统是一种重要的演化。 ③ ,它的演化等级越高。除了极少数动物,比如海绵类外,几乎所有真核生物门的动物都具有神经系统,哺乳动物不仅具有神经中枢——大脑,还进化出了能思考的大脑皮层。但人类的大脑皮层还是很特别,其他动物的大脑都不像我们这样折叠成“核桃”,即使是人类的近亲猿猴,也不像我们的大脑这样“皱”。为什么我们的皮层尤其“皱”呢,是什么决定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只在人类身上存在的基因,这种名为“ARHGAP11B”的基因会让人类大脑产生更多的脑细胞。当脑细胞越来越多,大脑装不下时,就会发生折叠。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请用文中四个关键词概括一下文段第二段的主要意思,每个词语不超过4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3月5日,学校举行了雷锋事迹展,展板内容如下:
奉献精神。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雷锋”二字,已成为热心公益、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奉献社会的代名词。
钉子精神。雷锋干一行爱一行,立足本职,尽职尽责,努力以钉子的“挤”劲和“钻”劲,使自己成为工作的内行。
螺丝钉精神。雷锋甘于平凡,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立志在平凡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艰苦奋斗精神。雷锋出身贫苦,深知生活艰辛,因而,他在工作和生活中,处处体现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美德。
展览活动中,有同学深受启发,也有同学反应冷淡,认为雷锋精神过时了。对此你有什么感受和思考?请以“雷锋精神与当代中学生”为话题,给学校公众号写一则评论。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试题(B)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3分)B(原文“我们的大部分行为都在被实时获取”“对用户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可知是“大部分行为”“较为准确”。C项“让我们的生活没有秘密可言”夸大其词,原文是“人的生活轨迹变得没有秘密可言”。D项“我们必须不断升级,手机和电脑的杀毒软件”错误,原文中的“杀毒软件”,是特定含义)
2.(3分)D(“而授权使用的方式,只会让隐私保护成一句空话”错,“授权使用的方式”也是必要方式)
3.(3分)C(A.“在不同的时问段用同样打车软件购买的火车票价格不同”是正常销售现象。B.“熟人代购进口化妆品”不属于用平台购物的行为,与“大数据杀熟”无关。D.电商平台面向新顾客推出的团购打折活动对老顾客来说不是“杀熟”)
4.将“价格歧视”与“差别定价”进行对比,突出了在信息透明度和收益结果两方面的本质差别。(4分。对比双方各1分,两方面的差别各1分)
5.①国家完善法律,设定底线,细化规则,构建信息保护基本框架;②掌握数据的相关机构,利用技术手段,建立信息保护责任链;③个人强化信息保护意识,更新信息保护手段。(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3分)B(“不怕牺牲的精神”不当)
7.(3分)B(“倒叙的方式”不当,应该是插叙)
8.①画面由夜色笼軍的沉寂,到朝霞满天、红日东升的明快、富有活力;②烘托出罗小葆由掉队迷路后的沉重迷茫,到听完毛主席革命路线讲解后的兴奋、充满希望的心理变化。
(4分。景物特色1分,“烘托”或“衬托”1分,心理变化2分,意思对即可)
9.示例一:
保留这个结尾好。①“这条路”一语双关,具有象征意味,增强艺术效果和感染力;②从情节上来看,使故事有了明晰的结局,给人以希望和力量;③正确路线的指引会让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有力突出“路标”的作用,深化主题。(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示例二:
删改后的结尾好。①“像一个金色的路标”,运用比喻,形象生动,照应标题;②“指向革命进军的方向”,指明了路标的导引作用,给人力量、勇气和希望,深化主题;③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0.(3分)B(原文标点为:“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11.(3分)C(徙:流放)
12.(3分)D(“因编写《实录》遣人嫉妒而被贬”错)
13.(1)蜀地的读书人都仰慕他并跟随他学习。他讲学时不知疲倦,凡经他指导、教授的读书人,写出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4分。“游”“指授”“下笔”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他奇特怪异的文辞,在当时精妙绝伦;他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品行,可与古人相媲美。(4分。“瑰伟”“孝友”“追配”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诗歌取法于杜甫而不拘泥于杜诗;②擅长书法且自成一家;③文章与苏轼齐名。(3分。每点1分)
15.(3分)C(“远物”仅指红蕉,对于从京城到来的作者来说,此地的“红蕉”就是远物)
16.①结构上紧扣诗题“红蕉”,呼应前文对红蕉的描写。②内容:斜阳下眺望树林,草衰叶落,一片凄凉,除了红蕉之外,其他花尽数凋零。渲染了肃杀凄清的深秋节气,反衬了红蕉的不凡和可爱。③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红蕉的喜爱,以及自身处境艰难的孤寂、悲凉之情。(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6分。每空1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3分)A(B项的句意侧重“钢笔、铅笔、圆珠笔”,而语境应强调“毛笔”;C项,“到了近代”,与前文“可后者”语意不衔接;D项,表述的重点依然是“钢笔、铅笔、圆珠笔”,因此只有A项与前后文最衔接)
19.(3分)B(A项,运用夸张;B项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都运用了比喻修辞;C项,运用了借代,用“黄发”代指老人,用“垂髫”代指儿童;D项,运用了拟人手法)
20.至今有6000年以上历史(或:距今至少有6000年历史)(4分。句中有两处语病,每处2分。其他修改方法正确亦可给分)
21.①它们的外形实在是太相似了 ②会发现核桃的沟回是有差异的
③神经系统越复杂的生物(6分。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22.神经系统 大脑皮层 折叠 基因(4分。每个词语1分)
四、写作(60分)
23.参照2020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建议以44分为基准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惊奇,认为他会有快速的进步。熙宁初参加选拔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苏轼曾看到他的诗文,认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卓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上,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了。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和简易的措施治理该县。当时朝廷颁布征收盐税的政策法令,其他县都争占多数,唯独太和县不这样,县吏们因此不高兴,而该县的老百姓却得到安定。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逢母亲丧事。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服侍,衣不解带。母亲去世后,他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录》多有不实之辞,让前任修史官都分别住在京城附近以备询问,摘出一千多条给他们看,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没有将贬谪之事放在心上。蜀地的读书人都仰幕他并跟随他学习。他讲学时不知疲倦,凡经他指点的读书人,写出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罢免,主管玉隆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小的隔阂,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摘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宜州管制。三年后流放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一岁。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取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拘泥于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君子都将黄庭坚与苏轼相提并论,因此称他们为“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