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2 认识梯形 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2 认识梯形 人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5-04 07:2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认识梯形》教学设计表
一、基本信息
课名
认识梯形
学科(版本)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章节
第五单元
学时
第一学时
年级
四年级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梯形的特征,了解梯形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定义法判断梯形和梯形的高。知道梯形与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丰富的几何直观中经历探索梯形特征的过程,在想象与推理中发展空间观念。
3.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操作、比较和交流等数学活动,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学习者分析
相对课堂学生的灵动,资源的生成偏向于动态,教材与学情等静态的文本更需要教师去研读。《认识梯形》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第二部分的内容。这是一节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课,重点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是一节概念课,要从具体到抽象、使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本课是安排在掌握了平行线、垂线和平行四边形特征之后的。教材通过例题和文字呈现了以下内容:梯形的定义和各部分的名称,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的定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图。梯形是第一次要求学生系统认识的,不仅要能直观判别,而且能根据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的特征与前面学过的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正方形等进行比较和沟通。
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和平行及平行线间的距离等有关内容,有了一定的作图能力,会画垂线和平行四边形的高,为本课教学作好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准备。梯形虽然是学生初次接触的图形,但在生活实际中,学生已建立了初步的表象,只是很难从数学的角度抽象出它的本质属性。如何把生活经验数学化,实现对数学理解的飞跃成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而运用梯形的定义去解释应用就成为了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认识梯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使用定义判断梯形和梯形的高
解决措施:1.提供丰富多元的几何直观素材2.依托优学派电子书包,在大数据下整合教学3.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翻转主体地位。
五、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环节目标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媒体作用及分析
一、激活旧知,培养能力
快速的激活学生的旧知,依据语言的描述想象出图形,使空间观念落实到实处。
猜一猜会是什么图形?现在变成了什么图形?生活中哪里见到过梯形?
想象图形,由部分联想整体
动态演示图形的变化
二、探究特征,建构概念
通过数据的调查分析可以充分的暴露学生对梯形的原有认知,有效的引导学生去发现梯形概念的本质属性。
1.基于数据,建立梯形的表象。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快速地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梯形?
学生在平板上快速做出选择
即时反馈调查数据,精准调查学情
在讨论和交流中让学生去建立梯形概念的表象,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充分把握概念的生成、发展顺序,建构梯形最本质的特征。
2.对比观察,形成梯形的概念。
先研究这几个都认为是梯形的图形,形状、大小都不一样,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同桌间相互交流,总结归纳出梯形的定义
观察,交流发现梯形的共同点
学生在平板上借用工具,通过画延长线、比格子图、旋转图形等方式自主探索梯形的特征。
在这一环节,凸显了学生思维的活跃,让想象有了具体的载体。学生围绕梯形的定义用了不同的方法来说明,丰富的梯形素材和反例的辨析,加深了对概念内涵的理解,也拓展了概念的外延,巩固了对梯形的认识。
3.
判断辨析,深化特征的认识
要判断一个四边形是不是梯形,要抓住哪个特征?
对于使用格子图不能看出对边位置关系的,你打算用什么方法研究?
展示交流探究梯形对边的位置关系
在图形的联系中把握概念的本质,有利于自主建构知识网络。
4.只移动一个点将图形变成梯形。
学生在平板上移动
平板的使用提高了学生参与度,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将书本静态的知识动态地呈现,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既形象具体,又突显概念的本质特征,教学活动从单纯的讲授变成学生的主动参与,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利用平板变成了学习的主人,有效利用学生原有的、生成的资源,经过辨析、判断的方法认识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的特殊性,
学生经历由一般到特殊的学习过程,以抓住概念本质为思想层层深入学习。
5.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和特殊梯形
知道了梯形的定义,让我们来认识梯形各部分的名称(播放微课),请完成学习卡,如果遇到问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资源库中调用微课再次观看。
(1)图中的阴影部分是(
)。
(2)从梯形的上底的一个点向下底所画的垂直线段,叫做梯形的(
)
(3)(多选题)下图中,(
)号线段不是梯形的高。
(4)(不定选项)如图,红色这条边是梯形的(
?
?
?
?)。
观看微课,并完成平板上习题
将书本静态的知识动态地呈现,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既形象具体,又突显概念的本质特征。利用丰富的题型,既能快速反馈,又提高了练习的层次。
三、立足想象,把握概念本质
学生能根据想象线的运动,描述出图形,让空间观念的培养得以有效落实。同时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沟通四边形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加深对梯形本质的理解。
1.
这是一组平行线,这也是一组平行线。想象一下,相交后会得到什么图形?
2.当这两条直线改变摆法时,想象一下,相交后的图形是什么?说一说每个图形的特征
3.如果让你根据特征给这些图形分类,你会怎么分?
展开想象,并利用平板对四边形进行分类,同时对不同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平板的介入让空间观念的培养得以有效落实。
四、小结
培养使用网络资源的习惯
梯形在生活中又有哪些应用?课后可以上网搜索,并与同学们交流,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自行上网搜索
互联网+、云平台是学生拓展学习的有效资源载体
六、教学流程图
六、教学反思
基于数据素养的几何概念课堂的微创新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几何概念的教学既要关注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也要注重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一)借助数据素养驱动教师科学决策教学
数据素养是准确观察、分析和处理不断变化的各种数据,有效使用数据并促进决策的能力,教育者可以转换数据为信息,并最终转化为行动化的知识,能持续促进学校或班级中的教与学。教师的数据素养具有三大价值意蕴:有助于教师适应数据驱动的文化,增强教学领导力;有助于教师科学决策教学,提升教学绩效;有助于教师适应科研的第四范式,促进科研成果产出。
例如在《认识梯形》一课中,教师出示课件: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梯形(如右图)?学生利用手中的平板电脑快速的进行选择,即时获得反馈数据。
八种大小、形状不同的静态图形是不是梯形?在数据的支撑下精准定位教学,学生有序探究,想一想,说一说,动手操作,对比辨析,进行验证,经历直观—表象—抽象概念的形成过程,从而揭示梯形的特征,形成梯形概念。既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建构概念系统,又丰富了概念的外延,揭示图形概念的本质特征。
(二)巧用“微创新”让静态文本活起来
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教材静态呈现的文本特质与学生动态的学习过程之间似乎需要某种桥梁,即课程。对现有教材进行二度开发,设计开放的、运动着的课程内容和课程活动。在课程问题上,杜威认为要以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为基准点,重视课内外活动和直接经验。课程内容的“微创新”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作业,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通过猜图形、探究、辨析活动,创设开放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充分的操作、想象的活动中,通过“微课”认识梯形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学生在观看之后完成学习任务单,期间遇到困难可以再次从资源库中调用“微课”观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数据的及时反馈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教师下一步教学提供了动态的学情信息。变静态的数学文本为动态信息、单向活动为多向活动,提高了活动的效益。
(三)妙用交互思维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交互,即交流互动,是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平台之间相互交流和互动,从而碰撞出更多的创意和思想。《新课标》也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梯形的高”教学活动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体验“观察—猜想—验证—结论”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巧妙运用交互思维,在人机交互中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在最后一个环节利用一组平行线和另外两条直线的动态组合,学生在想象活动中,与优学派交互,在平板上操作图形,让想象与实际交互。不仅能根据“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特征直观判别,而且能与前面学过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进行辨析对比,加深了图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让新旧知识进行交互。在老师的协同下共画集合圈,从表象到抽象的沟通形成了集合圈式的知识结构网络图,碰撞出更高阶的思维。借助优学派平台,生生之间进行多元评价,构建了生生交互的学习共同体。在多种交互思维下,在概念的辨析、图形分类、集合思想的活动中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