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语文现代文专题复习——成语故事
阅读角。
程门立雪
杨时是宋朝学者。他年轻时很爱学习,非常尊敬老师。有一次,他和一位同学在读书时为一个问题争论起来。为了尽快找到答案,他们冒着鹅毛大雪,一起去请教大学问家程颐。
他们走到程颐家门口,守门的童子说,先生正在睡午觉。杨时悄悄地对同学说:“咱们就在这儿等一会儿吧!”他俩一声不响地站在门口,静静地等着。雪花在天空中飘舞,不一会儿地上便积满了雪。凛冽的寒风吹得他们直打哆嗦,可是他们没有拂一拂身上的积雪,也没有踩一踩冻僵了的脚。
过了很久,程颐醒来了。当他知道门外雪地里有两个学生在等着,就急忙出去把他们拉进屋里。程颐见他们全身是雪,心疼地说:“外边雪这么大,为什么不早进屋呢?”杨时望着程颐慈祥的面容,说:“老师,您在休息,我们怎能惊动您呢?”
程颐被他们尊师好学的精神感动了,详细地解答了他们的问题。
1.用横线画出文中的一个反问句并把它改写成陈述句。
2.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用波浪线画出来。
3.再写2个与古人读书求学故事有关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杯弓蛇影
晋朝制有个当官的名叫乐广,性情恬淡,非常好客。他有个朋友常到他家来喝酒,聊天。可是有长时间,不见那个朋友来家中做客了。乐广很思念他,便前去看望,登门后,只见朋友卧在病床上,样子很憔悴,使便关心地问道“你怎么病成啦?好些了吗?”那夜朋友有气无力地回答说:“上次去你家作客,端着酒杯喝酒时,见杯中有条蛇,心中十分厌恶。可是当时有好几个朋友在座,不便说出,也不好不喝,只得硬着头皮把酒喝了下去。回家之后总觉得恶心,不知怎的就病倒了。”
乐广觉得奇怪,想来想去,终于记起他家墙上挂有一张弓。他料想这位朋友所说的蛇一定是弓的影子倒映在酒杯中了。
看罢朋友,乐广归家。为了医治朋友的病,乐广又在原地置酒招待那位朋友。当把那位朋友请来后,乐广硬扶他坐在那天喝酒的位置上,斟上满满的一杯酒,恭敬地请客人喝。那朋友连连摆手说:“杯里有蛇,我不喝,我不喝!”这时乐广哈哈大笑,指着墙上的弓说明原委,那朋友豁然开朗,眉头舒展,疾病顿时痊愈。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杯弓蛇影”,用来比疑神疑鬼,神经过敏,自相惊扰。
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原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豁然开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乐广朋友得病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乐广是怎样治好朋友的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在文中画出“杯弓蛇影”的比喻义。
8.谈一谈“杯弓蛇影”给你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孟母三迁
孟子名叫孟轲(kē),是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历史上有“亚圣”的称号。
孟子的父亲去世很早,对孟子的教育,可费了他母亲不少心血。
盂子五岁时,跟他母亲住在城外公墓的旁边。这里经常有人送葬、筑坟、祭吊、哭泣……起初,他和小朋友站得远远地看热闹,时间一长,也就看熟了。孟子和他的小朋友也做起了送葬的游戏:用泥巴做棺材,再做个泥人放在里面,两个小朋友在前面抬,孟子和另外几个跟在后面哭咿咿(yī)唔唔(wú)地唱起丧歌……孟子的母亲看到他们的这种游戏,心里很发愁:这可怎么得了,将来能成个什么样的人哪!于是,她决定搬家。
孟子的家搬到城里来了,在一个市场的旁边。市场可热闹了,从早到晚,人来人往,买的、卖的,男的、女的,什么人都有。粮食、蔬菜、水果、器皿、鱼、肉……各种东西都有。孟子高兴极了,成天在人群里转来转去,骗人的、打架的、偷东西的、投机取巧的,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没过几天,盂子对这一切就熟悉了。他母亲见此状况心里又很难过:孩子成天不学好、可怎么得了,将来会变坏的。于是,她决定再次搬家。
这次孟子的家搬到了学堂旁边,他渐渐地对学堂发生了兴趣。每天看到学生很早就来上学,见了老师还鞠躬。有时,老师领着学生演习各种礼节和仪式,孟子看会了,也就跟着做起来,见了老师便鞠躬。学生演习礼节和仪式,他就模仿;学生唱歌,他也跟着唱……孟子成了一个彬(bīn)彬有礼的孩子了。
孟子的母亲看到儿子的进步,情不自禁地笑了。
9.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情不自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彬彬有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填空。
(1)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孔”指的是____,名叫____;“孟”指的是____,名叫____。
(2)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____,第二次住在______,第三次住在____ 。
11.按要求改写句子。
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
(1)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给第3~5自然段各加一个小标题。
_____ _____ ____
13.对这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下列哪个词语的表述最恰当?请在括号内打“√”。
事不过三( ) 知错就改( ) 三人行必有我师( )
择邻而居( ) 投机取巧( ) 知子莫如父(母)( )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叶公好龙
古时候有个叶公,非常喜欢龙。他穿的衣服上绣着龙,戴的帽子上( )着龙,住的房子也一样,墙壁上( )着龙,柱子上( )着龙。这些龙张牙舞爪,回旋盘绕,好像在云雾里飞翔。
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这么喜欢龙,就决定去拜访他。霎时间,乌云滚滚,雷电交加,真龙到了叶公家里,把头伸进了南窗,把尾巴绕到了北窗。
叶公见了真龙,吓得脸色发白,浑身发抖,连忙跑走了。原来他喜欢的不是真龙。
14.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字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镶 画 雕
15.《叶公好龙》这个故事的小古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这句话对应上面短文中的哪一句?请用“ ”画出来,并解释加点的两个字。
“之”的解释: “走”的解释:
16.《叶公好龙》这个故事讽刺了______________的人。
纸上谈兵
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自幼熟读兵书,谈论起行军打仗来,头头是道,有时连他父亲都说不过他。赵奢知道自己的儿子只是说说而已,没有带兵打仗的真本事,临终前对赵括说:“你不是当大将的人才,千万不要担任将军的职务。如果你当了大将,会给赵国军队带来覆灭的命运。”
公元前262年,秦国进犯赵国。赵王听信谗言,任命赵括为大将。有人劝赵王说:“赵括虽然兵书读得很熟,但是不会灵活运用。”赵王不听。
赵括接受任命后,不根据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兵书上的条文,传令全军做好战斗准备,随时准备攻击秦军。
公元前260年的一天,赵括向秦军发起全面攻击。秦军假装战败,边战边退,赵军一直引诱到秦军大营前。赵括知道中计,忙下令撤军,可是为时已晚,退路已被秦军堵死;他又下令攻打秦军大营,但秦军的防御工事坚固,根本奈何不得;等他下令收兵暂歇时,秦军又四处骚扰,赵军得不到休息。
秦军不忙于攻击赵军,只是将赵军紧紧围困,并切断赵国的援军和粮草救济。几十万赵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军,成了瓮中之鳖。
九月的一天,赵军断粮已有四十六天,秦军的包围圈也越来越小,赵括决心孤注一掷地向外突围。可还没跑到秦国阵地前,他就被乱箭射死。主帅一死,赵军全线崩溃。饿坏了的官兵,不得不向秦军投降。最后,整整四十万大军全被秦军活埋。
赵国的精锐部队早这次长平战役中全军覆灭,从此以后,赵国便一蹶不振。
17.用“\”划掉下面加点字的错误读音。
谗言(chán cán) 引诱(xiù yòu)
骚扰(sāo shāo) 崩溃(guì kuì)
18.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1)比喻逃脱不了的人和动物。 (__________)
(2)比喻一遭到挫折就不能再振作起来。 (__________)
(3)比喻在危急时把全部力量拿出来冒一次险。 (__________)
19.赵军是如何成为秦军的瓮中之鳖的?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赵国的四十万大军全被秦军活埋的原因有( )。(多选)
A.赵王顽固,用人不当。
B.秦国兵强马壮。
C.赵括纸上谈兵,他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术,而是生搬硬套兵书上的条文进行作战。
21.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赵括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风雨同舟
春秋时,吴、越两国相邻,但彼此之间争端不断,战争频繁。有一次,两国的人同乘一条船渡江,船到江心,狂风突起,大浪滔天,眼看着就要翻船。在这危急时刻,人们忘记了过去的仇恨,齐心协力,共同排除险情,使渡船安全地到达了岸边。在船上的两国人就像一家人一样。
22.文中划线句子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 )
A.深化文章主题
B.渲染氛围
C.烘托或反衬人物形象
23.船上的两国人像家人一样的原因是( )
A.两国停止了战争。
B.两国人在船上相处久了,关系变得亲近了。
C.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两国人齐心协力共同克服了危险。
24.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
A.要团结一致面对困难和挑战。
B.战争带给人们非常大的苦难。
C.要学会宽容,要忘记仇恨。
阅读
出类拔萃
孟子是春秋末期一位大思想家、教育家,他在回答学生的提问时说:“麒麟和一般走兽是同类,凤凰和普通飞禽是同类,圣人和百姓也是同类;而孔子作为圣人,远远超越同类人中的佼佼者,没有人比他更伟大了。”
25.与出类拔萃的“拔”意思相同的是( )
A.拔类超群
B.拔刀相助
C.坚忍不拔
26.这个故事的出处最有可能是( )
A.《论语·子罕》
B.《孟子·公孙丑上》
C.《隋书·经籍志》
27.与文中划线句子意思不相同的是( )
A.孔子是最伟大的人。
B.难道说孔子不是最伟大的人吗?
C.孔子不是最伟大的人。
阅读
四分五裂
战国时,七国之中秦国最为强大。其他六国想联合起来共同与秦国抗衡。秦王的策略是各个击破,就派张仪去分化六国。张仪对魏王说:“魏国无法与接壤的五国都相处得一样好,搞不好就会四面受敌,国家四分五裂,不如与秦国修好。”魏王被说服了,与秦国结了盟。
28.张仪给魏王的建议是( )
A.联合五国对抗秦国。
B.按兵不动,什么也不做。
C.与秦国修好。
29.以下哪个词语形容张仪最合适( )
A.巧舌如簧
B.据理力争
C.忠肝义胆
30.通过故事可以分析出六国联合没有成功的原因是( )
A.秦国太强大,六国太弱小。
B.张仪的游说。
C.六国之间不够团结。
举一反三
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地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31.“举一反三”出自?( )
A.《论语·述而》
B.《春秋》
C.《道德经》
32.“举一反三”的“举”与以下哪个词语中的“举”意思相同?( )
A.举世闻名
B.不胜枚举
C.举手之劳
3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A.要认真学习,不能偷懒。
B.学习要开动脑筋,灵活变通。
C.遇到一个问题,一定要想出三个办法,才能解决好问题。
塞翁失马
古时候,边塞有位老人,人称塞翁。有一天,他丢了一匹马。别人来安慰他,他说:“这不一定是坏事。”后来,丢失的马带回来一匹好马。大家来祝贺,他说:“这不见得是好事。”不久,他儿子骑这匹好马时,摔瘸了腿,他说:“没准是好事呢。”后来爆发了战争,他的儿子因腿瘸没有当兵而活了下来。
34.塞翁失马中的“失”的意思是( )
A.错误
B.丢失
C.违背
35.通过阅读,你认为塞翁是一个( )的人。
A.有长远眼光、乐观,看问题全面
B.善于计划,深谋远虑
C.能掐会算,能预知未来
36.以下更符合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的诗句是( )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C.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参考答案
1.老师,您在休息,我们怎能惊动您呢?
老师,您在休息,我们不能惊动您。
2.他年轻时很爱学习,非常尊敬老师。
3.铁杵成针 囊萤夜读
4.事情的始末。 形容突然明白某件事。
5.端着酒杯喝酒时,见杯中有条蛇,心中十分厌恶,但还是硬着头皮喝了下去。回家之后总觉得恶心,就病倒了。
6.乐广再次请朋友喝酒,指着墙上的弓说明原委,那朋友豁然开明,眉头舒展,疾病顿时痊愈。
7.比响疑神疑鬼,神经过敏,自相惊扰。
8.示例:做任何事情都不要疑神疑鬼,自相惊扰找,要弄清事实。
9.孟母看到儿子的进步激动的不能自控地笑了 孟子成为了一个文质兼备的人
10.孔子 孔丘 孟子 孟轲 城外公墓旁 城里一个市场边 学堂旁边
11.他把什么样的新鲜事都看到了。 什么样的新鲜事都被他看到了。
12.一迁公募旁 二迁市场边 三迁学堂边
13.择邻而居(√)
14.镶 画 雕
15.叶公见了真龙,吓得脸色发白,浑身发抖,连忙跑走了。
它,指真龙。 跑。
16.只唱高调而不务实
17.chán yòu
sāo kuì
18.瓮中之鳖 一蹶不振 孤注一掷
19.赵括接受任命后,不根据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兵书上的条文,传令全军做好战斗准备,随时准备攻击秦军。
20.AC
21.我觉得赵括是一个不懂得灵活变通的人,他熟读兵书却没有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最终兵败沙场。
22.B
23.C
24.A
25.A
26.B
27.C
28.C
29.A
30.C
31.A
32.B
33.B
34.B
35.A
3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