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4 17:4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统编版同步课时作业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下列字形和加粗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瞭望(liáo)????
荣誉(yù)????
不知所错
B.儒家(rú)????
遵照(zūn)????
根深谛固
C.测量(liàng)????
领悟(wù)????
格物至知
D.肇事(zhào)????
检讨(jiǎn)????
孜孜不倦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B.一个实验能否成功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C.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而且研究学术不可缺少。
D.实验的过程不仅是消极的观察,而且是积极的探测。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阳明是明代哲学家、教育家。
B.作者强调实验精神,但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
C.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D.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当中,“四书”“五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四书”包括《大学》《庄子》《论语》《孟子》四部作品。
B.《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原题为《至小丘西石潭记》。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写于柳宗元被贬之后。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D.《回延安》这首诗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诗人是贺敬之,这首诗选自《贺敬之诗选》。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_______________。
①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
②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
③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④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⑤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A.③①④②⑤
B.③②①④⑤
C.⑤④③②①
D.⑤③④②①
6.下面文段中有一句话有语病,请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
①过去五年,八项规定成为改变中国的一个关键词,让党风政风不仅明显改善,民风社风为之一新,也以动真碰硬、持之以恒的力度,进一步唤醒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敬畏之心。②诚如古人所言:“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③这正是八项规定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局”的原因所在。
7.从本学期开始,学校要求各个年级开展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积极参与这项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请你为这一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2)学校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行动起来,积极参加科学实践活动!而班上的陈芬却说:“科学实践活动太浪费时间,还不如在教室里多做几道题呢。”针对她的观点,请你以其同学的身份进行劝说。
(3)期末,你所在的班级将出一期主题为“科学实践活动心得”的黑板报。请你写出你的科学实践活动心得,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
8.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②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时有怎样的偏向?原因是什么?
你如何理解“实验的精神”?
9.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一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
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国的经历为例,主要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
结合文段内容思考,有些学生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社会环境?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科学不怕挑战
①挑战是针锋相对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竞争,生物不会进化,至今地球上就只有原始生物。
②科学发展史是不断接受挑战的历史。
③量子力学理论刚提出时,由于它的基本概念与传统观念根本不同,有些科学家一时难以接受。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说:“我不相信上帝在掷骰(tóu)子。”他还多次提出“理想实验”进行挑战。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奋起应战,据理反驳。爱因斯坦屡败屡战,苦思冥想出一个特别刁钻的“理想实验”。玻尔彻夜未眠,苦思不得其解,直到清晨才豁然开朗,利用相对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爱因斯坦仍然固执己见,以至另一位科学家厄伦费斯特都忍不住说:“爱因斯坦,你真不像话!你简直在批判你自己的相对论了。”爱因斯坦挑战量子力学,虽败犹荣,他提出的“理想实验”,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还对量子密码、量子计算机等新技术起到了催生作用。
④进化论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挑战,从未停止过。创世说从信仰出发频频发难,甚至采用行政手段禁止进化论的传播。结果怎样呢?进化论身经百战,越战越勇,而创世说却破绽百出,只好以百万元大奖向科学家频送秋波求援。
⑤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
⑥至今为止,仍不断有人为躲避挑战而打出“科学”旗号,把它当作挡箭牌。其实,这些人趁早收旗为好,否则,等到发现挡箭牌其实是箭靶子时,悔之晚矣。
⑦大浪淘沙,沙不除金不现。直面挑战,意在求真求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③④段运用了事例来论证,请分别概括这两个事例的内容。
第⑤段申两个句子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第⑥段中“科学”一词为什么加上引号?
说说画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瞭”应读作“liào”,“错”应写作“措”;B.“谛”应写作“蒂”;C.“量”应读作“liáng”,“至”应写作“致”。
2.答案:A
解析:B.两面对一面,可改为“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C.语序不当,应将“不但”与“而且”后的内容互调。D.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将“不仅是……而且是”改为“不是……而是”。
3.答案:D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内容,比较判断正误。D凡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都叫做真理。真理具有绝对性与相对性,就是说,真理在一定的条件下和一定的环境,情况下,是绝对正确的,是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的。但是真理又是相对的,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原来是真理的东西也就不再是真理了。A、B、C正确。
4.答案:A
解析:“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庄子》不在“四书”之列。
5.答案:A
解析:这几句话围绕“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来论述。据此可以看出③句是首句,因为这一句强调的是如何有“细致具体的计划”,那就是要有“目标”作为“向导”;①句紧接着论述目标怎样选定;④句紧承①句阐述目标选定后,一个成功的实验,还要靠实验者的眼光、勇气和毅力;②句“由此我们可以了解”是对以上内容的总结;⑤句“我们也可以了解”是紧承②句而来。故选A。
6.答案:有语病的句子是:①;
修改意见:语序不当,应将“不仅”放到“让”之前。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也可从语法角度。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①句改为“不仅让党风政风明显改善,民风社风为之一新,也以动真碰硬、持之以恒的力度,进一步唤醒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敬畏之心。”前后句子之间构成递进关系,强调“过去五年,八项规定改变中国”的巨大变化。属于语序不当的毛病。故答案为:有语病的句子是:①;修改意见:语序不当,应将“不仅”放到“让”之前。
7.答案:(1)感受科学魅力,提升探究能力。
(2)陈芬,学习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培养实践能力同样重要。如果只是学习书本知识,没有培养实践能力,我们就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
(3)我爱科学,它给了我学习的动力,给了我创造的信心,给了我前行的力量。
解析:(1)围绕“科学实践活动”和提升“科学探究能力”拟写宣传标语。
(2)针对陈芬不重视科学实践活动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分析参与科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性。(3)写出从科学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益处,注意使用比喻、拟人或排比等修辞手法。
8.答案:(1)“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因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2)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9.答案:(1)从科学发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这几个方面来论述说明的。
(2)作者举自己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这一观点。
(3)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4)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
(5)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由于在传统教育的背景下。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因此考试得高分.但开始搞研究或者需要动手时,就不知所措了。须转变观念,对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实验精神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阅读把握能力。认真阅读,找出关键语句。
(2)本题考查根据论据把握论点的能力。从“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一句可看出本段论据是为了论证上一段的观点。
(3)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的阅读能力。答案由文段第六段第七句话可知。
(4)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及拓展能力。此题需要全面、深厚的生活储备和知识储备。
(5)本题综合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及运用能力。正确领悟文章的内涵,这是回答好此题的基础。
10.答案:(1)科学不怕挑战(或“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
(2)第③段:量子力学曾受到爱因斯坦理想实验的挑战;第④段:进化论曾受到创世说者的频频发难。
(3)不能颠倒。这句话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半句总结上文,后半句引出下文。
(4)为了表示讽刺和否定。
(5)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科学不断受到挑战比作了大浪淘沙,证明了科学是不怕挑战的,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第3段中“爱因斯坦提出的理想实验”来概括,第4段的“进化论与创世说之间的冲突”来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因为第5段的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一句是承上,后一句是启后,所以不能调换。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根据作者的情感态度来理解“科学”一词引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