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5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5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人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5-04 07:35: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备课人
学情分析 计算器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熟悉,而且我们也不难发现,有些学生对计算器在心理上是很有依赖的。再有经过例1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学会了使用计算器,更加深切的体会到了计算器的优势。为了了解学生的想法,我在上课一开始就进行了这样的前测,让学生利用互动反馈技术进行选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利用计算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器的作用,初步感悟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规律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方法的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渗透要用全面的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规律的探索过程,感悟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经历规律的探索过程,感悟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节数 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我们都见过和用过计算器,你们觉得计算器怎么样啊?
我对计算器的看法是:
很喜欢,有它就一定能又快又准;
不喜欢,还是自己计算保险;
还行吧,它有优点也有不足。
【预设】大部分学生选1)。
看来大家对计算器的评价很高啊,看看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计算器有没有什么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初次计算,发现规律
1、计算器的优势是解决较大数据的运算。下面我们就来解决一个大数的计算问题,谁来读一下学习要求:
学习要求:
独立算出结果,观察算式;
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学生按要求完成探究。
谁来说说计算的结果?
9999×1= 9999
9999×2=19998
9999×3=29997
9999×4=39996
哪个小组愿意上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预设1】:首位数字递增,末位数字递减。
评价:他真善于观察,发现了它们数字上的特点;
还有谁也发现了这点?还有与他们不同的发现么?
【预设2】:9乘第二个因数的积,拆开就是结果的首位数字。结果中间9的个数比因数9的个数少1。
评价:你们发现了因数和积之间的关系,找到了巧妙的计算方法。还有与他们不同的发现么?
在刚才的探究过程中,大家都是用计算器算的么?
【预设】:9999×2可以看成10000×2再减去2个1,也就是19998.
评价:看来利用原来所学的简便算法也能算出得数。能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你们组真会学习。
2、现在我们已经知道3种写出结果的方法了,一种是根据首位末位数字特点写,一种是根据9乘第二个因数的结果中间添上3个9来写,还可以用简便的方法算。那你觉得这3种方法怎么样啊?
【预设】:第一种需要知道相邻的算式及结果;第二种相对比较简单;第三种需要算两步,相对比较慢。
(二)二次计算,反思评价
下面用你喜欢的方法写出9999×5的结果。
汇报:
1、汇报方法:谁来说说怎么想的?
【预设1】:大部分学生运用“9乘第二个因数的结果中间添上3个9”的规律来写。
【预设2】:部分学生利用“首位末位数字特点”的规律来写。
【预设3】:很少部分学生用简便算法。
2、汇报错例:还有几位出错的同学,你们能说说自己的想法么?
【预设】:我多按或少按1个9,应该是3个9。
追问:为什么是3个9呢?
学生运用规律进行解释,巩固学生对规律的理解。
3、引导出错同学反思:那其他出错的同学,能不能提醒一下大家,以后再做这样的题时要注意什么呢?
【预设】:要注意首末位的数字和9的个数。
评价:非常感谢这些同学。虽然他们出错了,但是他们能勇于面对错误,进行改正,同时还能根据自己的问题给其他同学提出好的建议,谢谢!
(三)三次计算,类比推理
师:我们再做一道题行么?
1、师:结果还是有些不一致,那到底谁的结果是正确的呢?我们应该怎么样啊?(验证)
赶紧验证一下。
学生使用计算器验证。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验证的?--计算器。
师:还有其他的验证方法么?(简算验证)能具体说说么?
小结:看来这个规律不仅仅在4个9乘一位数时存在。你们想到什么了么?
生:想知道:更多的9乘一位数是否符合这样的规律?还有就是乘两位数会怎么样呢?
评价:你们真善于思考。
学生出题:
师:这样吧,你们每人出一道这样的多个9乘一位数的题目,让同桌算一算,并用计算器进行验证,看看这样的规律是否真的存在?写完,同桌交换完成。
学生出:如: 9999999×8
预设:如果有做错的,问原因,评价:看来我们在做题时还有认真仔细。
小结:看来9的个数虽然不同,但却都满足刚才发现的规律。
李老师这里有道超难题,你们想挑战一下么?
9×9……9×9=
师:谁来说说你怎么想的?
生:这个也是多个9乘一位数,利用刚才的规律,9乘9等于81,前面是n个9,结果的中间就添上(n-1)个9。
追问:同意他的想法吗?
师:你们赶紧用计算器算算结果对吗?
生:老师,这个不能用计算器算,因为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个9。
师:那你们对用计算器计算和用规律推算有什么评价吗?
预设:计算器对于较大数是很简单,但要是算式有规律的话用规律算会更快。计算器也不是万能的。
师:我们研究了多个9乘一位数的规律,那乘两位数有没有规律呢?请同学们课后自己去研究好吗?
回忆一下刚才的研究过程,我们是一开始就能解决这么复杂的题目么?我们是怎么研究的?
生:我们先利用计算器研究较小的数据,发现了其中的规律,然后利用规律解决了计算器都不能解决的问题。
说的真好,也就是从简单的数据开始研究,用计算器算出结果,发现其中的规律,利用规律来解决复杂的问题。这种方法我们经常会用到。
板书:简单 复杂
三、应用方法,深入探究
师:这里还有个数更大的题目,你们愿意接受这个挑战么?
出示:22222222×55555555= ?
师: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它的结果。
学生尝试计算器,算出结果:123456787654
师:有不同意见么?
学生用口算的方法发现错误。
师:怎么会出现错误呢?
介绍计算器:一般常用的计算器只能显示12位,超出12位就会显示错误,计算器显示“error”。
师:通过这件事,你对对计算器有什么评价么?
学生说计算器的局限性。
师:看来计算器也不是万能的,那现在怎么办呢?
学生:刚才我们先从简单的数据开始研究,发现了规律,从而解决的更大数据的问题。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算2×5=,再算22×55=。
再让学生说说。
师:看来你们有了自己的想法,那这种方法行不行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试一试,请把你们的研究过程写在信封中的小卷子上。
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是怎么研究的?
学生汇报研究的过程。
学生从简单的开始研究,发现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评价:同学们,你们真的很善于研究,这么难的题目,我们都能解决。
四、反思评价,总结收获
赶紧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研究出来的啊?
学生回顾研究的方法。
评价:你说的真清楚,其实这种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来研究,利用研究结果再来解决复杂的问题的方法,很多地方都会用到。
五、总结
好,今天课上的研究就到此为止,大家表现的都非常棒,计算器能做的题,我们能做;计算器不能解决的题,我们也能解决。
六、课上后测,了解变化
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计算器的看法是不是也发生变化了呢?还是这个题,做出你现在的选择。
现在我对计算器的看法是:
很喜欢,有它就一定能又快又准;
不喜欢,还是自己计算保险;
还行吧,它有优点也有不足。
学生选择。
统计:都谁的选择没有变啊?你来说说你的想法。
谁选择的是2选项,你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统计:都谁的选择发生了变化。你来说说你的想法!2-3人
小结:不仅对计算器,我们在对待任何事物的时候,都应该尽可能的做到全面考虑。
巩 固 深 化
一、 自学检测 课本35页的‘做一做’。
用计算器计算前4道,试着写出后两道的积。
3 × 7 =( )
3.3 × 6.7 =( )
3.33 × 66.7 =( )
3.333 × 666.7 =( )
3.3333 × 6666.7 =( )
3.33333 × 66666.7 =( )
二、巩固练习
1.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并找出规律
1÷9= 2÷9=
3÷9= 4÷9=
2.根据规律填出下面算式的商
5÷9= 6÷9= 7÷9= 8÷9=
三、课堂检测
书练习7、8题
四、拓展练习
小明在做练习题是,不小心把一个数除以3.2计算成乘3.2,结果是204.8,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多少?
五、课堂总结
在小组内说说自己在这节课的收获。
板 书 设 计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9999×1= 9999 2×5=10
9999×2= 19998 22×55=1210
9999×1= 29997 222×555=123210
9999×1= 39996 2222×5555=12343210
简单 复杂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的特色是将互动反馈技术引入课堂,帮助老师及时地了解学情,并根据数据及时进行教学调控。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全体参与兴趣高,个别差异有指导。——乐学
(从每一次统计数据中我们都能看到有个别学生出错,因此即时的通过生生间的相互讲解和评价,让这部分学生及时的纠正错误,才能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快乐地投身于课堂学习之中。)
2、呈现数据调预设,教学节奏考反馈。——实效
每一道题的统计数据如果正确率没有达到80%以上,我们在教学中将放慢速度,再出示一道类似的题当作巩固练习,力争使每个学生在知识上都能有所收获。
3、前测后测变化大,目标达成促发展。——变化
(这节课在课上就进行了前测和后测,从数据中可以看到学生对计算器的认识有很大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