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液体和气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1、能正确地对周围常见的物体或物质进行分类。
2、能够利用感官估测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3、能正确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某一种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4、能归纳出固体的主要特点。
5、对探究物质三态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6、能将本组研究结果与其他小组交流。
7、能分别说出某一种固体的特点。
8、能说出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的各个特点的差异。
9、能分别举例说出固体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多种方法探究三种常见物质状态的特性。
三、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多种方法探究三种常见物质状态的特性。
四、教学准备:纸、木块、棉球、橡皮、硬塑料、小米、豆、沙、天平、记录表、果汁、牛奶、酱油、汽水、水、篮球、橡皮泥。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猜一个谜语
(我设计这个环节的意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出示百宝箱)这是百宝箱,里面有许多物体,你们能不能对他们进行分类,粘贴在相应的圈内。(画在黑板上三个圈)
学生分类开始,教师进行简单的评议。
(我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先让学生能够分清固体、液体和气体,比如饮料是放在气体和液体的重叠处等。)
(二)学习新课:
研究固体的主要性质。
(1)师:为什么你们认为这些是固体呢?它有哪些性质?告诉学生怎样研究固体的性质?
(2)学生研究,教师指导学生使用天平。
(3)学生汇报研究结果,教师学生进行评议。
(4)教师小结: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流动,不易被压缩。不同的固体,体积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并板书。
(5)师:把小米、豆、沙混合后,你们怎么能把他们分离出来,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又多又好?
(6)学生讨论,操作,汇报。
(7)教师评议。
(我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先让每个小组观察每种固体的性质,然后做实验:分离小米、豆、沙等,最后小结固体的性质。)
(三)交流
设计这个环节的意图是巩固固体的性质。
(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设计这个环节的意图是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到的新知识,巩固新知识。
板书设计
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有一定形状
、一定体积、不流动、不易压缩
课后反思:
在《固体、液体和气体》这一节课中,我通过第一节课的教学,我提升了学生对科学课教学的新理念。
这节课的导入部分根据物质的状态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三种物质的认识。这节课的设计结构是通过示意图和记录表格,启发了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究固体更多的性质,最后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但是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比如说,一开始设计这节课时,在教学设计理念中虽然也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方法,可是在整个教学环节安排时,仅落脚在注重知识层面的环环紧扣和思维逻辑的严密性上。而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习惯,如何利用每一步“教学”去挖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深刻内涵,我却没有落实进去。可想而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弄得学生实验起来“你争我夺”,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对实验进行细心观察,深入思考。
总而言之,这节课效果不错,如果今后我再注重学生实验的习惯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