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和水蒸气》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展开水和水蒸气的观察研究活动。通过“水哪里去了”的探究、观察,讨论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时是如何蒸发到空气中的,然后再通过“加热能加快水蒸发”的观察活动,帮助理解水获得热量后能更快地从液态变为气态。最后通过观察“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片后又变成了水”的实验使学生明白水蒸气遇到冷又会变成水。?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具体教学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
2.明白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3.知道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的水滴,这种现象叫凝结。
过程与方法:
1.观察鱼缸中的水的发生的变化,同时结合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经验,明白水的蒸发。
2.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观察将玻璃片盖在加热过的水的烧杯口上的现象,知道水蒸气会凝结成水。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规范的实验能探究到科学的奥秘。
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液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认识水变成水蒸气存在于空气中,水蒸气的微粒太小,用肉眼看不见。
教学准备:一堂成功的科学课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实验探究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实验室加热用三脚架2个、加热用石棉网2块 、装有100毫升容量烧杯2个、酒精灯1盏、火柴1盒、200毫升容量烧杯1个、热水200毫升。
小组:为每组学生准备实验室加热用三脚架2个、加热用石棉网2块 、装有100毫升容量烧杯2个、酒精灯1盏、火柴1盒、200毫升容量烧杯1个、热水200毫升。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得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情境教学法,操作探究法,对比实验法。
依据本课教学思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充分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感受获得关于水和水蒸气的相关知识。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交给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营造科学探究的学习情境。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我运用了以下学法:观察讨论法,合作探究
法,对比实验法。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测,并且通过实验去验证,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要让学生做到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真正把“观”与“察”有机结合起来,真切地感受水和水蒸气的互化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铺垫设疑(3-5分钟)
课件展示:下雨后,地面上会有一些水洼(积水)。天晴了,水洼里的水便很快干了,水洼里的水到哪里去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水和水蒸气。
(二)探究发现(15-17分钟)
1.课件展示鱼缸中的水的变化情况。
提问:鱼缸中的水哪里去了?
课件展示::鱼缸中的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了。
小结: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我们叫做蒸发。
2.
再次提问:下雨后,地面上会有一些水洼(积水)。天晴了,水洼里的水便很快干了,水洼里的水到哪里去了呢?
引导学生明白:水洼里的水蒸发了。
3.说一说:生活中那些现象是因为水的蒸发产生的?
湿衣服晾干了;拖地的水消失了;鱼缸里的水减少了等等。
4.提问:水在什么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什么情况下蒸发得更快些?
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引导学生明白:温度越高、水蒸发的越快;空气越干燥,水越容易蒸发;有风吹,水蒸发的快。
5.提问:水蒸发得快慢与周围的温度有关吗?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吗?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6.实验探究
使用教师为各组准备好的实验材料:
实验室加热用三脚架2个、加热用石棉网2块、装有100毫升容量烧杯2个、酒精灯1盏、火柴1盒、200毫升容量烧杯1个、热水200毫升。
按照以下实验步骤操作:
(1)在2个小烧杯中分别装入30毫升热水。
(2)将2个装有水的烧杯分别放在三脚架上的石棉网上。
(3)取下酒精灯的灯帽,将酒精灯放入左边的三脚架下,然后点燃酒精灯给烧杯中的水加热。
(4)观察比较烧杯中水的变化,那只烧杯中的水蒸发的快?
学生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用酒精灯加热的烧杯中的水
没有加热的烧杯中的水
1.不断的冒出气泡。
无变化
2.被烧开了、沸腾了。
无变化
3.上方空气中有很多白汽。
无变化
4.逐渐减少了
无变化
7.引导学生明白: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三)归纳建构(5-7分钟)
1.提问:水会蒸发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河流和大海中的水一直在蒸发,因而空气中充满了看不见的水蒸气。河流和大海中的水一直在蒸发,为什么却没有蒸发干了呢?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3.实验观察:
将200毫升的大烧杯盖在用酒精灯加热过的小烧杯上,观察发生的现象。
可以观察到大烧杯杯底、杯壁上会产生小水滴。
引导学生明白: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变成看得见的水滴。我们将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的水滴,这种现象叫凝结。
4.提问:现在同学们明白河流和大海中的水一直在蒸发,却没有蒸发干了的原因了吗?
小结:河流和大海中的水蒸发到空气中,气温降低,会凝结成小水滴,以云、雾的形式存在,通过雨、雪、霜等方式降落到地面,重新汇聚到河流和大海中。因此,河流和大海中的水一直在蒸发,却不会蒸发干了。(相机播放动画演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
说一说:生活中那些现象是因为水的蒸发产生的?
树叶上的露珠;装有冰块的玻璃杯杯壁上的小水珠;锅盖上的小水珠。
(四)实践应用(6-8分钟)
填空。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做(
)。
2.生活中的许多现象现象,如湿衣服会变干、下雨后的积水会变干、鱼缸中的水会越来越少等,都是因为水(
)了。
3.水烧开时,我们锅的上方看到的白汽是(
)。
4.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的水滴,这种现象叫(
)。
5.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成的。
判断。
1.我们教室里的空气中没有水蒸气,海面上的空气中有水蒸气。
(
)
2.蒸锅上出现的“白汽”就是水蒸气。(
)
3.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露、云和雾。(
)
4.装有冰块的玻璃杯,杯壁上小水滴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
)
5.给水加热、增大水的面积、让水周围的空气流动起来,都能加快水的蒸发。(
)
选择。
1.水蒸气是(
),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水蒸气的微粒太小,一般用我们的肉眼看不见。
A、固态
B、液态
C、气态
2.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水干了,这是(
)现象。
A、蒸发
B、冷却
C、凝结
3.水蒸发成水蒸气后,遇冷会(
)成小水滴。
A、蒸发
B、冷却
C、凝结
4.水在(
)时会结冰,(
)时会沸腾。
A、0℃
B、100℃
C、25℃
简答。
河流和大海中的水一直在蒸发,为什么却没有蒸发干了?
(五)总结评价(2-3分钟)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说教学板书
水和水蒸气
蒸发
水(液态)
水蒸气(气态)
凝结
这样的板书简洁清晰、一目了然,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本
节课的知识,突出了教学重点,提高了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