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科学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两弹一星”研发过程及其意义;我国载人飞船的名称和发射时间,并能分析其成功研制的意义;袁隆平与“籼型杂交水稻”的推广价值;屠呦呦发明“青蒿素”和意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概况;
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搜集和整理有关“两弹一星”的资料,学习查找和收集材料的方法;分析“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研制成功的意义,提高学生对现实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预见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从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中,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中国科技文化成就。
难点: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三、教学方法:情景创设、讲授法、问题导学、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 。1964年10月16日,也正是这一天,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消息传来,会场沸腾,举国欢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二)、新课讲授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
两弹一星”是指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核武器是指利用能自持进行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 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核武器主要包括裂变武器(原子弹)和聚变武器(氢弹)。
1964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戈壁,伴随着一声霹雳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宣告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中国成功爆炸原子弹之后,西方依然看不起中国,当时的美国媒体就叫喊:中国的原子弹是废品,形容为有弹无枪。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麦克纳马拉傲慢地说:“没有足够射程的导弹,原子弹无从发挥作用。从现在看,五年内,中国不会拥有运载核武器的工具!”
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发出“我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我国航天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人物扫描:
钱学森,早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后赴美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美国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他于1947年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教授,是国际知名的火箭专家。他于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邓稼先,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7年赴美留学,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1958年的一天,在二机部部长办公室里,邓稼先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中国自己的原子弹谈何容易,那时中国还没有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缺乏资料,外国的研究成果又都严格保密。邓稼先说:“天底下的路都是从无到有走出来的。”后来,他和许多科学家同心协力,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成功。
邓稼先一生从事原子弹研究,积劳成疾,身患癌症,于1986年逝世。研制原子弹是国家机密,所以邓稼先一生都默默无闻地工作和奉献着,直到逝世后,他的名字才广为人知。
2、意义:
“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当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材料研读:
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结合材料,想一想,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
相关史事:
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等科学家的建议,我国制定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领域为高技术研究的重点,促进高技术研究的发展。1997年,我国制定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973计划”,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综合交叉与重要学科钱眼等领域展开研究,推动基础科学的发展。此外,国家还制定了重点科学攻关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多项科技发展计划。在这些计划的推动下,我国取得了一大批先进的科学成果,培养了优秀科技人才,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3、漫步太空——载人航天工程
航天成就: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8年9月,翟志刚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能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
袁隆平不仅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而且始终走在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前沿。
相关史事:
1979年5月,美国圆环种子公司总经理威尔其访华时,我方送给他1.5千克杂交稻种。这些种子被带回美国试种后,表现出明显优势,比美国当地的水稻良种增产33%~93%。这引起了威尔其的极大兴趣。1980年,威尔其来华与中方正式签订了中国杂交水稻技术转让合同。这是我国农业第一个对外技术转让合同。袁隆平等人也应邀赴美国进行技术指导。
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将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袁隆平。同时,他也是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袁隆平获得国际农业最高奖——世界粮食奖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还推广到印度、越南、非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袁隆平荣获多项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2、青蒿素
20世纪60年代,为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许多国家组织科研力量展开研究。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
问题思考:
除了课文中提到的科学家外,我国杰出的科学家还有许多,如李四光、华罗庚、钱三强、陈景润等。查阅资料,了解他们的成就和贡献,并说说学习他们的事迹后的体会。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双百方针的提出:
1956年,毛泽东在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即“双百方针”。
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化领域出现了了繁荣景象。许多作家、艺术家,采取了多样化的体裁与表现手法,生动描绘了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领域取得累累硕果。
2、代表作品:
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都是那一时期的出色作品。
3、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中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文艺工作者、作品屡获国际奖项。
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2)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我国第一个获得此奖的作家。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相关史事:
1978年以来,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如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电影《大决战》、大小舞剧《丝路花雨》等。电视艺术也发展起来,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电视剧、电视节目,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材料研读:
(1)坚定的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 (2)它是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事关国家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独立。
(3)因此要坚持“四个自信”,坚持文化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一起走近了新中国取得的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认识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了爱国奉献、赤胆忠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等优秀品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源泉。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老一代科学家的优良品质,不为名利,默默奉献!让科技创新成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竭动力。
(四)、课堂练习:
1、这个世界上最先发明火药的民族,这个100年来屡受欺侮却又不甘沉沦的民族,终于走进核时代的大门。标志着这个民族“走进核时代的大门”的事件是( D )
A.导弹部队建成B.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中近程地对地导弹试验成功D.1966年第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2、“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人们常用这句话来称赞一位农业科学家,。下列有关这位科学家的评述,正确的是( B )①这位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②他的成果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③他的成就证明中国是现代科技最发达的国家?④他的成功说明科学研究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2015年10月5日,因发现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是( A )
A.屠呦呦 B.于敏 C.杨振宁 D.莫言
4、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在出席颁奖典礼时说:“没有大家无私合作的团队精神,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这主要强调了( D )
A.社会生活各领域充满竞争B.竞争有利于个人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C.合作成果由大家来共享D.合作有利于聚集力量,促进事业成功
(五)板书设计: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2、意义
3、载人航天工程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2、青蒿素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双百方针的提出
2、代表作品
3、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
(六)、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