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1、请将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
2、答卷前请先将自己的校名、班级、姓名、座号等填写在答题卷左边的密封线内。
一、基础知识(1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尴尬(gà) 岑寂(cén) 蕴藉(jí) 庠序之教(yáng)
B.盛筵(yàn) 踯躅(zhuó) 霰雪(xiàn) 咬文嚼字(jiáo)
C.创伤(chuāng) 杳不知(yǎo) 优渥(wò) 爱憎分明(zēng)
D.戏谑(xuè) 熹微(xī) 渌水(lǜ) 挟制天子 (xié)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3分)
A. 酒馔 孤鹜 骊山 篷蒿之间
B. 耘耔 瓯越 凑合 低碳经济
C. 昆鹏 险衅 岩扉 能言善变
D. 坍缩 殒首 锱铢 撼卫祖国
3.补写出下面各句中空缺的语句。(每句1分,共8分)
(1)悟已往之不谏,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2) ,彩彻区明。 (王勃《滕王阁序》)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李密《陈情表》)
(4) ,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
(5) ,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昆山玉碎凤凰叫, 。 (李贺《李凭箜篌引》)
(7) ______ ,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
(8)民为贵, ___ , 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4—7小题。(15分)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史记·陈丞相世家》)
【注】太牢具:牛羊豕三牲皆备的饭食,待客的最高礼数。
恶草具:粗劣的饭食。
4、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宰:治理 B. 久之,汉王患之 患:患病
C.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 捐:拿出 D. 行功爵邑,重之 爵:封爵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陈平的离间奇谋的一组是 ( )(3分)
①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②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 ④宣言……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⑤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⑥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A. ①②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④ D. 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B.刘邦能够用贤不疑,不吝重金。他接受了陈平的反间计,让陈平便宜从事;又依计而行,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项羽疑心。
C.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样的的性格弱点,使得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
D.亚父范增颇有谋略、性情刚直。他欲急攻荥阳,体现了正确的战略主张;但他又任气使性,面对项羽的生疑,他忿然离去,最终使敌方的计谋得逞。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句3分)
⑴ 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题墨葡萄诗 徐渭 【注】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生性狂放,性格恣肆,但他在书画、诗文等方面均获得较大成功,这是徐渭的一首题画诗。
8、“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学名著,文化经典(16分)
10.下列选项是《三国演义》流传至今的成语,表述错误的两项是( )( )( 5分 )
A身在曹营心在汉 ————比喻人坚持节操,忠于故主。
关羽与刘备失散后,被曹操留在营中,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给予大量金银,送给青龙偃月刀,并拜为汉寿亭侯。但关羽却系念刘备,后来得知刘备在袁绍处,遂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的身边。
B如鱼得水 ———好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得到跟自己情投意合的人或很合适的环境。
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刘备以师礼待他,关羽、张飞不高兴,说:“孔明年纪轻轻,有什么才学?对待他也太过分了。”刘备说:“我得到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
C赤膊上阵 ———原指不穿盔甲,裸露上身,上阵作战。形容作战勇敢,全力以赴地进行战斗。也比喻没有准备或毫无掩饰地从事。
曹操名将许褚在与西凉马超作战时,斗了二百多个回合,不分胜负。许褚性急,就卸了盔甲,赤裸上身,继续与马超作战。结果许褚胳膊上中了两箭。
D.乐不思蜀 ————快乐得不再想念故国。后泛指乐而忘本或乐而忘返。
蜀国后主刘禅投降魏国后,司马懿设宴款待。先让演奏魏国乐曲,蜀国官员都十分感伤,惟有刘禅面露喜色。后又让蜀人演奏蜀乐,蜀国官员纷纷落泪,惟有刘禅嬉笑自如。司马懿问刘禅:“你不想念蜀国吗?”刘禅说:“在这里这么快乐,为什么还想念蜀国呢。”
E.望梅止渴 ————远远看到了酸梅就解了渴。比喻凭空想来宽慰自己。
曹操在征讨张绣时,路上缺水,将士口渴得难以忍受。他忽然想出一个办法来,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前面有梅林。”将士听完后,口中生津,就不再感到口渴了。
11.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请简要叙述《三国演义》中张飞“大闹长坂桥”的故事。
(2)“一龙并一凤,相将到蜀中。才到半路里,凤死落坡东。”《三国演义》里这则童谣“才到半路里,凤死落坡东”指的是哪件事?请简述。
12、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孟子 · 梁惠王上》)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认为,不仅要将仁爱之心施与家人,还要将这种仁爱之心推广到他人身上。
B.孟子引用《诗经》里的诗句,是要告诫人们,对寡妇动刑,甚至对兄弟动武,这种非仁义的行为,无法保住国家。
C.孟子用“足以保四海”和“无以保妻子”造成强烈的对比,说明推恩与不推恩,其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D.孟子认为,古代的贤明君王之所以远远地超过一般人,只是因为他们善于将自己所做的推广开去罢了。
(2)孟子认为一个君主如何才能保有天下?请用自己的话谈谈你的认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论述类文本阅读 (8分)
文化眼光 冯骥才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这就需要文化眼光。何谓文化眼光?这要先弄清何谓文化。
文化一词多义,大致有三。一是把它视为一种教育状况或知识程度,比方说某人“有文化或没文化”“文化高或文化低”;二是作为一种考古用语,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三是人类所创造的总财富,主要指精神财富。
只要用文化眼光来看,文化便无所不在,对事物也会产生新的认识与发现。比如对于酒,用先前那种非文化的眼光来看,不过是一种佐餐助兴的饮料而已;倘若换个文化眼光来看,则必然还要关注酒的历史、酒的制造、酒的储藏、饮酒方式、酒器酒具、酒的诗与画、地域民俗……那就会发现还有一个比酒的本身大得多的酒文化。如果再进一步,我们用这样的眼光来看生活的一切,才会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实与深邃。
然而,生活文化以两种状态存在着:一是活着的状态,一是历史的状态。活着的状态是一种生活,历史的状态才是一种完完全全的文化。当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时代淘汰了,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转移到曾经共存的物品上和环境中。这样,器物与环境便发生了质变,在“活着”的时候,它们是实用性的生活物品与生活环境;进入“历史”之后,就变成纯精神的文化物品与人文环境了。这变化其实是人们的一种认识,也就是人们用文化眼光看出来的。
文化眼光不是一般目光,它必须具有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一般人没有这种眼光。所以,当这些环境与器物由“活着的状态”转变为“历史的状态”时,常常被当做无用的东西丢弃了。
一个相反的例子,能够做最好的说明:当柏林墙将拆除时,世界上许多博物馆都派人跑到德国,去购那些墙体碎块。出价之高惊骇一时。他们几乎在同一时间觉悟到,这座被时代淘汰的墙恰恰是一种过往不复的珍贵的历史象征。德国政府被惊动了,于是决定那一段尚未拆除的柏林墙不拆了,保护起来,永世珍存。
这种眼光说明了什么?它说明——有些事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必须站在未来才能看到。文化,不仅是站在现在看过去,更重要的是站在明天看现在。
那么,文化眼光不只是表现为一种文化素养,一种文化意识,更是一种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
1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是多义的,又是一种无形的存在,不过并不是人人都能看到的。
B.文化是多义的,但总而概之就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C.文章以柏林墙为例,为的是说明要认识文化的价值,不仅要站在现在看过去,更重要的是站在明天看现在。
D.生活文化以两种状态存在,活着的和历史的。完完全全的文化必须是历史的状态。
14、下列不属于作者认为“我们需要文化眼光”理由的一项是( )(3分)
A.只有用文化的眼光来看,文化才能无处不在,才能对事物产生新的认识与发现。
B.用文化的眼光来看生活的一切,才会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实与深邃。
C.用具有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的眼光,才能将历史状态看成是一种完完全全的文化。
D.具有文化的眼光,才能让我们将环境与器物由“活的状态”转变为“历史的状态”。
15、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什么样的眼光才是文化的眼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谁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
魏金树
刘备同学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这件事在校园里掀起了轩然大波。
在班主任刘老师的办公室里,刘备"呜呜"地哭了,哭得很伤心。
几天前的一个早晨,班长曹操同学的手机在宿舍里被盗了。曹操与刘备、孙权住在一个宿舍,当时只有刘备因病在宿舍里睡觉。大家做完早操回来,曹操的手机便不见了。
开始刘备也不肯承认,后来刘老师发了怒,说:“你们若全不承认,就统统停课反思,查不出来谁也别想上课。”刘老师说到做到,课,真的就停了。同学们情绪很大,对刘备也"另眼相看"了。不到两天,刘备就挺不住了,向刘老师承认自己偷了手机。可追究赃物时,刘备却又说弄丢了。
刘老师强抑怒火,心平气和地对刘备说:“念你平时表现还不错,你只要将手机交出来就没事了。如若继续顽固不化,哼!--你先回去想想吧。”
刘备刚走,刘备的朋友诸葛亮敲门进来。“刘老师,我看这事可疑,我刚才看见刘备同学很委屈的样子,料定其中必有冤情。”
“你有什么依据吗 ”
“当然有!”诸葛亮摇着一把扇子,不紧不慢地说,“据我分析,案发现场只他一个人,按说最易成为怀疑对象,刘备若行窃岂不是太蠢了吗 何况刘备同学平时仗义疏财,上次给希望工程捐款,他连生活费都捐了,怎能做这种鸡鸣狗盗之事呢 ”
“可是,他已经承认了啊。”
“不错,但我想他可能另有苦衷。现在高考临近,寸阴足惜,为追查手机,你给大伙停了课,刘备同学定是为了让大伙尽快复课,才被迫选择了牺牲自己的下策。”
“嗯,这样解释倒也符合刘备同学的为人。可是,那谁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呢 ”
“我也不敢肯定,只是,我怀疑孙权。”
“孙权 他连作案时间都没有,当时他在操场做操啊。”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他请假去了一趟厕所。操场离宿舍很近啊。”
“啊,我想起来了。”刘老师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他说拉稀去厕所,而且时间还很长。对,肯定是孙权偷的。”
“不,不可能是孙权偷的!”门一响,孙权的朋友周瑜推门进来。
“周瑜同学有何高见呢 ”刘老师问。
“孙权家中非常有钱,为人也很豪爽,他不可能去偷别人的东西。倒是刘备最为可疑,如果孙权回宿舍,刘备能毫无察觉吗 刘备虽不爱财,但可能由于打牌、谈恋爱等原因急需用钱,而他家中很穷,便只有去偷。”
“不!”诸葛亮打断周瑜的话,“谁不知道刘备胆小怕事,而曹操同学身强体壮,性情暴戾,咱班上哪个同学不畏他三分。不怕他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副班长孙权。”
周瑜望着诸葛亮微微冷笑:“诸葛亮同学如此向着刘备说话,不会是得了刘备的好处吧?”
“那,你是得了孙权的好处 ” 诸葛亮还以颜色。
“好了,你们别争了。”刘老师站起来说,“这样吧,周瑜同学去调查刘备,诸葛亮同学去调查孙权。就这样吧! ”
二人走后,刘老师将曹操叫来,说了刚才的事情。然后问:“你说谁有可能偷了你的手机呢 ”
曹操很大度地摆摆手,说:“无论是谁偷的,都应以大局为重,我看这事就算了吧。同学之间,别伤了和气。”
“不行!难得你如此宽宏大量,别人要都像你这样就好了。此事虽小,但关系到咱们三国中学的声誉,曹操同学,你就别管了。”
曹操还想分辩,刘老师挥挥手,曹操只好退了出去。
周瑜和诸葛亮受命后,分别对刘备和孙权展开调查,虽无进展,却搞得刘、孙二人声名狼藉。
后来学校推选唯一一名重点大学保送生时,刘老师理所当然地提名曹操了。曹操一再推辞,并力荐与他同样成绩优秀的孙权和刘备。此举再次获得同学们的由衷赞叹,唯曹操的朋友杨修在一边冷笑。
毕业了,大家收拾东西各奔前程时,性情不羁的杨修忽然站了出来,大声说:“你们想知道到底谁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吗 ”
嗯,是谁呢 人群一阵骚动。
杨修掏出自己的手机,只摁了一遍曹操手机的号码,就听曹操身上"嘀嘀嘀"地响了起来——大家都怔住了。
随后有人问杨修:“你怎么知道曹操自己藏了手机呢 ”
杨修哈哈大笑,说:“诸葛亮,是刘备的朋友;周瑜,是孙权的朋友;我,是曹操的朋友啊!”言罢,扬长而去。
16、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刘备因为“仗义疏财”、公而忘私,所以有真心朋友诸葛亮同学鼎力支持,最后不被冤枉。
B.孙权因为“为人也很豪爽”,所以没有被人怀疑,而且还有真心朋友周瑜同学的积极维护。
C.曹操因为狡猾奸诈,所以他不会有真正的朋友,即使有朝夕相处的“朋友”,也难保不被“朋友”出卖。
D.老师推荐曹操当保送生,唯曹操的朋友杨修在一旁冷笑,可见杨修的阴险狡猾。
E.杨修在揭露了真相后说“我,是曹操的朋友啊”,一语道破了缘由,使情节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17、本文是一则移植经典名著人物的故事新编,既再现生活,也符合历史的逻辑,有趣又可信。请举例说明这篇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的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你读完这篇小说后得到了什么启示?(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语言文字运用(6分)
19、阅读下面一则启事,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
启 事
我公司应征网页制作人员和平面设计人员各20名。凡我市二十一至三十五周岁、身体健康、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男女青年均可报名。贵公司地处市中心地带,交通方便,环境优美。有意者请于4月25日前带身份证到本公司的人事科报名。经考试后即可录用,试用期3个月。
诚信网络广告公司(××市人民路168号)
2011年4月10日
(1)此启事中有一处用词不当,应将 改为 。
(2)此启事中有一处语言不得体,应将 改为 。
(3)此启事中有一处不合事理,应在 后添加 。
20、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的消息,不超过15字。(3分)
记者今天从华中科技大学药物研究所获悉,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不用通过注射的胰岛素口腔喷剂日前完成临床试验。有关专家称,这是世界上首例胰岛素口腔喷剂,这一成果预示着我国3000万糖尿病患者将结束靠针头注射胰岛素的历史,用上方便、安全、高效的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作文(7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有个太太多年来不断抱怨住在她对面的太太很懒惰:“那个女人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看,她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总是有斑点,我真的不知道,她怎么连洗衣服都洗成那个样子......”
直到有一天,有个明察秋毫的朋友到她家,才发现不是对面的太太衣服洗不干净。细心的朋友拿了一块抹布,把这个太太窗户上的灰渍抹掉,说:“看,这不就干净了吗?”
读完以上材料,你对此有何看法?请围绕材料的含义,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