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3课 最后一次讲演 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褒贬词语、感叹语句以表达强烈的爱憎感情,运用设问、反问、反复等修辞方法以增强表达效果的语言特点。
2、了解演讲运用的口语的特点。
3、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追求光明,痛恨黑暗,勇敢战斗,虽殒身不恤的伟大精神和英雄气概。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演讲词的语言特点,理解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褒贬词的使用对表达演讲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2、领会闻一多先生对敌人必然灭亡、人民必定胜利的论述。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对闻一多其人的兴趣)
我们学过臧克家先生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文章介绍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民主战士说和做的特点,在介绍闻一多作为民主战士的典型事例中选取了一个典型事例: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敌人的枪口。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下闻一多先生在这次事件中即兴作的《最后一次讲演》。
这是一篇用满腔爱国热枕谱成,用鲜血写就的文字,是一篇感彩鲜明的演讲词。
作者作品(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学者、坚定的民主战士。1920年发表了第一首新诗《西岸》,从此进入中国诗坛。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散文《五四断想》等。他的诗歌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其散文抨击社会时弊,表达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
写作背景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为篡夺革命果实,阴谋发动内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民主和平,反对独裁和内战,开展了蓬勃的爱国民主运动。国民党当局为了镇压这一运动,制造白色恐怖,屠杀爱国民主人士。1946年7月11日,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被特务暗杀。特务们要暗杀的第二个对象就是闻一多,友人劝他躲一躲,但他毅然出席了15日举行的李公朴先生的追悼大会,他事先没准备发言,但面对会场上特务们的无理取闹和器张气焰,他忍无可忍,拍案而起,走上台,发表了这一义正词严的演讲。当天下午,他就被暗杀。课文是这次演讲的记录整理稿,所以称为“最后一次讲演”。
四、文题解读
以“最后一次讲演”为题,既点明了文章的体裁,又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标题沉郁而慷慨,富有气势,也是对在讲演过后就被暗杀的闻一多先生的尊重和纪念。
五、知识链接——演讲词
演讲词常在各种大型的群众集会或较为隆重的场合使用,而且演讲者所讲的都是较为重大的问题或就某个专门问题进行的论述。演讲词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六、知识链接——李公朴简介
李公朴(1902-1946),江苏人。青少年时便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响应五四运动的号召,五卅运动时任上海学联工人科科长。1926年到广州参加北伐军。四一二政变后,愤然离开军队。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38年到延安。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继续坚持战斗,积极从事民主和平运动。
1946年2月在重庆“校场口血案”中被特务打伤,5月初到昆明。全国内战开始后,与闻一多积极发动万人签名运动。7月11日晚,于回家途中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七、检查字词(初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污蔑( miè ) 捶击( chuí )
恐怖( bù ) 蛮横( mán hèng )
挑拨离间( jiàn )
解释下面的词语。
卑劣:卑鄙恶劣。
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屠杀:大批残杀。
恐怖:由于生命受到威胁或残害而恐惧。
蛮横:(态度)粗暴而不讲理。
挑拨离间:引起是非争端,使别人不和。
八、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痛斥国民党反动派不仅暗杀而且诬陷的卑劣行径,歌颂李先生为争取民主而献身的无上光荣。
第二部分(4—5):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明反人民的势力必然灭亡,人民的力量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鼓舞群众的斗志。
第三部分(6—12):鼓舞群众发扬光荣传统,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表达自己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九、全文分析(教师提问,学生思考作答)
1、文章第一段“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这句话用了什么有何作用?
解析:这句话用了对比手法。“光明正大”与“偷偷摸摸”,一褒一贬,形成鲜明对比,揭露了反动派行径的卑劣、无耻,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怒和憎恶之情。
2、文章开头一段,义愤填膺,慷慨激昂。这种情绪是如何传达出来的?
解析:作者运用感叹句表达强烈的感情,短促而有力是对反动派的卑劣、无耻行径的怒不可遏的血泪控诉,是对李先生殉难的悲痛和对李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赞扬,是情感的喷发,是心灵的怒吼。
3、文章第3段为什么要强调“一二·一”事件?请简要说明理由。
解析:
①追述“一二·一”事件,谴责反动派的卑劣行径,赞扬昆明学生反对内战的英勇献身精神,并自然引出李公朴先生被害之事;
②突出李公朴先生被暗杀这一事件的意外和令人痛心疾首,从而进一步揭露反动派的卑劣和无耻,表达作者的无比愤懑之情。
4、如何理解文章第5段“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解析:杀害李公朴吓不倒人民,会有更多的人不畏牺牲,站起来斗争。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愤恨与藐视以及认为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5、文章第5段闻一多先生预言反动派“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你能从文中找到根据吗?
解析:①反动派疯狂地制造恐怖,这是他们自己在慌,在害怕;
②反动派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③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6、文章第5段演讲者谈及特务时直呼“你们”,面对听众时则用“我们”。这两种不同的称呼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用“你们”直接对反动派进行揭露、痛斥,表现了演讲者大无畏的精神和愤怒的感情;
用“我们”表现了演讲者与广大人民的亲密无间的战斗感情。
7、结合背景材料,想一想第5段中的“光明”和“黑暗”分别指什么?
解析:“光明”指共产党领导下的自由、民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黑暗”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旧社会。
8、第7段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解析:由对反动派的憎恨过渡到对革命战士的颂扬,在讲到“一二·一”运动的时候,明显有一种骄傲的情感渗透在其中。
9、第6-12段中闻一多对进步青年提出了怎样的号召?文末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斗争精神?
解析:号召进步青年发扬云南光荣传统,决不让反动派蛮横下去,完成争取民主和平的任务。文末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为争取民主和平,决心随时为革命事业和真理献身的斗争精神。
十、合作探究(再读课文,分组讨论下面的问题)
1、演讲者在演讲中不断变换人称,这是为什么?
解析:在演讲中不断变换人称,对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起到了有力的配合作用。对敌人正面指斥、揭露时,用“你”“你们”,显示出演讲者毫不畏惧的精神;向听众揭露敌人的罪行或揭穿敌人的用心时,用“他们”,流露出演讲者极端愤怒的感情和对敌人轻蔑的态度;鼓舞群众团结斗争时,用“我们”,表现出演讲者与群众亲密的、战友般的感情。特别是“我们”与“你们”相对使用时,更显出演讲者感情的鲜明,立场的坚定。
2、这篇讲演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解析:对进步力量和反动派讲的话,语气和用语上感彩截然不同。语气上,对李先生热情而满怀崇敬;对人民洋溢着激情,极力赞颂;斥责反动派,充满蔑视、愤怒、仇恨。用语上,一系列褒义词和贬义词的运用,更表明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
交替使用设问句、反问句与感叹句以表达强烈思想感情,还常与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结合使用,更增强了表达效果。
不断变换人称,有力地配合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用“你”“你们”正面斥责,显示出作者的毫无畏惧;用“他们”,流露出对敌人的轻蔑与愤恨;用“我们”,表明与人民群众的亲密无间,立场一致。
3、面对反动派暗杀李公朴的残酷暴行,作为战友的闻一多毅然挺身而出,公开发表讲演,结果被反动派特务杀害。你认为闻一多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做法有意义吗?
观点一:有意义。李公朴被反动派特务暗杀后,闻一多抱着视死如归的决心,公开发表讲演,痛斥反动派的卑劣行径,将其无耻的罪行昭告天下。这样就使广大民众认清了反动派的真实面目,激起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加速了反动派的灭亡进程。
观点二:无意义。在明知反动派会对自己下毒手的情况下,闻一多的这种做法无异于“以卵击石”。其实,与反动派斗争的形式有很多种,从某种意义上说,保存实力以等待时机也未尝不是一种明智之举。
十一、本文主旨
闻一多先生在这次即兴演讲里,揭露并痛斥了反动派制造白色恐怖,无耻暗杀进步人士的卑劣行径和罪行揭示了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真理一定胜利的历史规律,鼓舞人民为争民主和平而斗争,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为革命事业不惜献身的斗争精神。
十二、文本特色
1、语意直露,发人深省
作者充分考虑这次讲演的实用性和战斗性,没有刻意雕饰辞藻,美化语句,而是采用了最平实最简洁的口语来表达内心最强烈的情感,使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之类的语句,表达干脆利落,简明易懂,同时又发人深省,给反动派以灵魂深处的震慑,给战斗者以力量和信心。
2、运用对比,爱憎分明
作者把不同的人物置于对立的角度,并赋予他们不同的感彩,从而达到极佳的表达效果。例如第2段中“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将敌人的“无耻”与李先生为革命事业而献身的“光荣”进行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蔑视和对李先生的高度赞扬。
3、分析精辟,一针见血
作者分析精辟,一针见血。例如第4段中“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在害怕啊!”作者直击敌人内心,精辟地分析了李先生被暗杀的深层原因,一针见血地戳穿了反动派的虚弱本质,给敌人以压力,给人民以动力。
十三、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点拨
烈士
《说文解字》将“烈”字解说为“火猛也”。《古代汉语词典》中对“烈士”一词的解释为:①指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人。②指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由此可知,古代的“烈士”,多指活着的人。元明清时,对战死的军人,称“阵亡将士”或“战殁将士”,而不称“烈士”。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对抗战殉难者,褒称“忠烈”,“烈”字含义始有演变。当时,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政权,仍沿用元明清时的用语,对战场牺牲的指战员仍称“阵亡将士”。
1947年4月,东北行政委员会、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在《东北解放区爱国自卫战争阵亡烈士抚恤暂行条例》中将“阵亡将士”改称为“阵亡烈士”,这是一个实质性的转变,“烈士”一词开始成为现在意义上的光荣称号。
1980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革命烈士褒扬条例》将我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在革命斗争、保卫祖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壮烈牺牲的,称为革命烈士,给“烈士”一词赋予了完整的含义。
课后训练
品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
演讲者谈及特务时直呼“你们”,面对听众时则用“我们”。这两种不同的称呼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及解析
答案:用“你们”直接对反动派进行揭露、痛斥,表现了演讲者大无畏的精神和愤怒的感情;用“我们”表现了演讲者与广大人民的亲密无间的战斗感情。
解析:通常情况下,人称代词只表示指代作用,但反复变化则意味着感情的变化。